深化高中课改的“浙江行动”

2013年11月06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教学管理如何适应新课改——

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深化课程改革,大量开设选修课程,实行走课走班,如此大的课程变革,必然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挑战。学校教学管理如何适应新课改?成了又一道难题。

面对难题,浙江省在设计此次课程改革的整体方案时就预先想到了。课改方案提出,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学生应在3年内完成学业,同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

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对实施弹性学制非常认同,他曾特批一名学生高中3年不上数理化的课程,这名学生成了“神仙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学校图书馆里,学校图书馆还为他设了专座。后来,这名学生被保送上了北大,大学期间就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4篇论文。

“像这样有天赋的学生,如果我们逼着他每天按部就班去上课,简直就是对人才的扼杀。因此,我对弹性学制举双手赞成。”叶翠微说。

为了帮助高中学生提早进行生涯规划,浙江省还提出,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鼓励学生制定个人修习计划,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德清县高级中学校长陆国民告诉记者,学校专门成立了学生指导中心,对学生的选课、交友、价值观、人生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生涯发展指导。奉化市武岭中学专门研制了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等方面的发展性指导、预防性指导和矫正性指导方案,建立起学生发展指导顾问队伍并进行专业培训。

除了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外,作为此次深化课程改革的一个配套改革举措,浙江省还大胆改革高中的评价制度,建立起学业水平考试制度。“11门必修课程每年开考两次,学生参加同一科目考试次数最多为两次,并以最好的成绩录入。”韩平告诉记者。

浙江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行动目前还在进行之中,尽管改革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但是,改革带来的变化十分明显。

陈建国告诉我们,最突出的变化在校园,主要有三点:一是学生脸上的笑容多了,面对五花八门的选修课,学生们真的很兴奋;二是师生关系更融洽了,相互欣赏更多了,学生和教师身上的亮点都被激发了出来;三是校园更加充满活力,一到下午,各种选修课开起来后,校园到处可见师生活跃的身影。

不过,浙江在深化高中课改的行动中,也不是没有发现问题。今年4月,省教育厅在巡查中发现,目前的高中课改至少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一些学校的课程建设缺乏整体设计,存在“碎片化”倾向;二是不少学校在落实课改时与改革尚有一定差距,开设的选修课水平还比较低;三是深化课改的配套改革有待跟进,如选课走班后,不少学校都存在教室不够用的情况。

开弓没有回头箭。展望未来,刘希平说:“下一步我们还将在高中课改与高考改革的结合上做文章,将来的高考改革也应当增加选择性,利用高考的指挥棒来巩固高中课改得来不易的成果。”(记者陈志伟 蔡继乐 朱振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