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院校简介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25-05-13 16:31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刘永涛

         长:赵同谦

学校简介

    1909年,河南理工大学的前身——焦作路矿学堂诞生,成为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学校历经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焦作工学院、焦作矿业学院和焦作工学院等重要历史时期,2004年更名河南理工大学。现为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工程高校、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是国家能源工业和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安全培训基地。

    20世纪上半叶,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工矿泰斗孙越崎、地质学家翁文灏和张仲鲁、张清涟、张伯声等众多学者先后执校任教,引领学校承载起培养工矿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历史责任,为民族工业振兴、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了特殊贡献。历经时艰形成的“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办学精神和“明德任责”校训、“好学力行”校风更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学校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享有硕士学位推免权,实施本硕、硕博连读人才培养。拥有2所附属医院、3座图书馆,纸质图书381万余册,电子图书521万余册。建有全光校园网、智慧理工一站式服务平台、高性能计算平台、智慧教室等智慧校园基础设施,荣获教育部“高等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河南省首批“智慧校园建设试点高校”。建有4个体育场馆,面积15余万平方米,多次承办CUBA、CUFA等大型体育赛事,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建有6座学生餐厅,37栋宿舍楼,校园绿化面积61万平方米,荣获“全国高校后勤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优秀示范单位”。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3272人,其中高级职称1291人,具有博士学位1584人。两院院士2人(含双聘),国外院士6人,国家级人才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2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原学者、省特聘教授、省管优秀专家、省教学名师等200余人,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创新团队47个。

    学校工科优势突出,安全应急、地矿测绘、先进制造与新材料特色鲜明,理学、经管、人文、医学等学科协调发展。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数学、地球科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1.3‰,材料科学、化学、数学进入5‰;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2个学科入选河南省高校“双一流”创建工程;矿业工程学科位列“软科世界一流学科”24名;建有5个省特色骨干学科群、23个河南省重点学科。建成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设有24个教学学院,另设有诚正书院、利莫瑞克国际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拥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5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管、经、法、文、教、艺、医、交叉等十大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42000余人,研究生近7000人。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8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等30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16项。获批“全国工程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建有电工电子、工程训练中心等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含项目),获得141项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被专家赞誉“有底蕴、有担当、有贡献、有特色、有声誉”,堪称小城办大学的典范。

    学校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深化校地、校企战略合作,为国家安全生产、能源工业振兴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与智力支撑。新时代以来,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919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2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项,国家社科基金78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46亿元,2024年立项总额达7.12亿元;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5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4项;SCI收录论文8158篇,“三报一刊”、CSSCI来源期刊及SSCI收录论文1157篇;授权发明专利3202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有效专利持有量2585项,位列河南省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十强”高校第2位,居全国高校百强。建成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和人文社科基地74个。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战略,树立“科技+人文”双翼驱动国际化发展理念,目前已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116所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建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河南理工大学利莫瑞克国际学院,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举办4个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提供形式多样的出国留学项目,国际学术活动和中外人文交流蓬勃发展,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高。

    116年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近50万缤纷桃李,造就了以张沛霖、李恒德、师昌绪、刘广志、傅恒志、张铁岗、赵跃民等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科学家、教育家,以武胡景、郭洪祥、陈学斌、钟力生、尚海涛、李金明、王明义、宋德福、赵铁锤、王祥喜、霍金花、巫家世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省部级、市厅级领导干部,以郑炳旭、李延河、韩家章等为代表的众多杰出企业家。

    新阶段新征程新使命,河南理工大学正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河南工作重要论述精神为遵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百年理工“明德任责”“好学力行”精神,奋发作为、追求卓越、砥砺前行,奋力加快“双一流”创建,全方位推动特色鲜明高水平一流大学建设,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周边环境

学校坐落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南省焦作市,北依太行,南滨黄河,与省会郑州毗邻,交通便利。焦作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秀美的自然山水,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人文与社会环境。焦作市地处豫北怀川平原,北依巍巍太行,南临滔滔黄河,这片捏土于掌,道生澧泉的肥沃土地,地灵人杰,物华天宝,人才辈出,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怀川大地,山阳之土的富饶宝藏的养料,丰实文化知识的乳汁,膏腴山川的摇篮,培育一批不拘一格的历史人物——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及诗人、文豪、画家等。他们在成就国家大事或科研成就或文学艺术业绩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千秋功名。他们为民族、为国家、为正文、为探索科学艺术和健身之道的奥秘呕心血,献生命而所不辞的精神,使我们倾心仰慕,世代相传,永世不忘。

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晋国温(今温县)人,为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天命论的创始人,在治学上提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等观点。为孔子著作的传世人,他的《诗序》被后人视为不朽之作。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今武陟西小虹村)人,西晋大臣,学者,竹林七贤之一。曾任吏部尚书,其推荐人才的山公启事被后人赞许。著有文集,已佚,今有辑本。

向秀,字子期,河内怀(今武陟西尚村)人,魏晋时期哲学家、文学家,擅长诗赋,竹林七贤之一。曾注释《庄子》。《思旧赋》颇有名,作品多散佚。

王弼,字畏嗣,魏山阳(焦作)人,正始名士之一,对《老子》《易经》很有研究。提出了以贵无为主的玄学体系。其所注的《易经》《老子》现所盛行。

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司马氏家庭从司马懿(河南省温县人)始,祖孙三代,是我国三国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司马懿,出身士族。初为曹操主簿,多谋略,善权变。后任太子中庶子,为曹丕所信重。魏明帝时,任大将军,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为魏重将。曹芸即位,他和皇族曹爽受遗诏辅政,嘉平元年,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师、昭相继专权。后追为宣帝。

司马师,懿的长子。继其父为魏大将军,专国政。嘉平元年废魏帝曹芸,立曹髦。次年病死,其弟司马昭继为大将军。后追为晕帝。

司马昭,懿的次子,继其兄司马师为魏大将军,专国政,并日谋代魏,魏帝曹髦曾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甘露五年,杀曹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发兵灭蜀汉,自称晋公,后为晋王。死后数月,其子炎代魏称帝,追昭为文帝。

司马炎,即晋武帝,晋朝的建立者,司马昭之子。咸熙二年继昭为相国、晋王,不久代魏称帝。咸宁六年灭吴,统一全国。在位时,规定按官品高低占田,并准许依官品荫庇亲属和占有佃客、衣食客,不纳赋税,加强了门阀制度。又大封宗室,种下其后皇室内讧的根源。生活荒淫。死后不久,全国就重新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朱载堉,明代杰出的音乐家、数学家和天文历算家。生于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省沁阳市)城王宫,是明代郑藩第五代世子,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朱载堉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八岁就能吟诗。据清代康熙三十二年《河内县志》记载:朱载堉儿时即悟先天法,稍长,学无师授、辄能累黍辨黄钟。他年轻时就立志要述家学,承父志在他父亲和外舅祖何瑭的影响教育下,精心研究学问。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他写出了自己的处女作《瑟谱》;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律历融通》一书问世;时隔三年,也就是公元1584年,他又完成了科学名著《律学新说》,第一次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及计算方法,这是我国,也是世界音乐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的创造,比西方人发明此律要早一百多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朱载堉不仅是十二平均率理论的提出者,也是这一理论的第一个实践者。他根据十二平均率的理论反复研制、创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发音准确的乐器——“弦准,这就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与科学性。现在他的十二平均率的理论已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围绕十二平均率的计算问题,他还首创了用珠算开平方,解决了不同进位制的换算方法。在天文历法方面,他还精确地计算出了回归年的长度值,测定出了当时北京的地理纬度和地磁偏角,其精确程度和现在用科学仪器测算的基本相同。在舞蹈艺术方面,他不仅确定了较为完备的舞学的理论,而且还规定了有关舞蹈的内容,描绘出了较为详尽的舞图和舞谱。

他一生著述很多,除上述和已收入他的名著《乐律全书》里的著作之外,主要的还有:《韵学新说》《先天图正误》《律吕正论》《嘉量算经》《圆方勾股图解》《律吕质疑辨惑》等。

国外科学家认为,朱载堉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式的伟大科学家。

许衡,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学家、思想家,河内李封(今河南省焦作市李封村).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监祭酒。他是元代初期的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鉴于当时干戈扰攘,民生凋敝的势态,一再向元世祖建议要重视农桑,广兴学校,以行汉法作为立国规模。他说:古今立国规模,虽各不同。然其大要,在得民心。而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用汉法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从而可知,许衡的政治理想是要实行儒家的仁政以获得民心。至于获得民心的关键,则在于实行汉法。由于这一立国规模的确定,中原广大地区社会秩序得到恢复,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安定。许衡还与刘秉忠、张文谦等一起定官制、立朝仪,对元初政局稳定、经济生产的恢复起了积极作用。许衡长期担任国子监祭酒,主持教育工作,承宣教化,不遗余力。许衡以乐育英才,面教胄子为宗旨,故其门下不仅有大批汉族学生,还有不少蒙族弟子。他施教的原则是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即循循善诱,潜移默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许衡奉元世祖之命,负责培养一批蒙古贵族子弟,在他的辛勤教育下,这些不懂汉文的青年也都成为尊师敬业的优秀儒生。其中有不少人,后来致位卿相,为一代名臣。许衡对待学生爱之如子,从生活到学习无不关怀备至。他对待自己则从严要求,夜思昼涌身体力行,言必揆诸其义而后发。因此,在许衡的熏陶教育下,数十年间彬彬然,号称名卿士大夫者,皆出其门下矣。所以,许衡通过传道授业,对于汉、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许衡精通天文、历算。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以海宇混一,宜协时正日,故须摒弃沿用已久舛误甚多的金代(大明历)而创制新历。于是,遂命许衡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这一工作,并以王询、郭守敬为副,共同研订。经过全们的积极努力,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终于完成了这一艰巨复杂的任务。在此期间,许衡以年届七旬的高龄,辛劳擘划,艰苦备尝。创制了简仪、仰仪、圭表、景符等天文仪器,在全国各地修建27所观测台,进行实地观测。制订了《授时历》。他用近世截元法代替了上元积年法,并推算出了365. 2425日为一年,这个结论,比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数字只差26秒,比欧洲著名的《格列高利历》还要早三百年。《授时历》使用的时间,前后达363年(公元1281年~1644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一部历法,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重大改革。明初著名学者宋濂赞扬许衡等的功绩说:至元十三年,世祖诏前中书左承许衡、太子赞善王恂、都水少监郭守敬改订新历,自古及今,其推算之精,盖未有出于此者也。这是十分中肯、公允的评价。许衡对程朱理学的造诣也是很深的,对程朱理学的研究有其独到之处,提出了”“之说。许衡精研程朱理学而不拘泥,提出了著名的治生论。他说:言为学者,治生最为要务。许衡是元代儒学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人。元代有人赞扬他说,继往圣,开来学,功不在文公下。明代大儒薛 则称为之朱之后一人。其著述有《许文正公遗书》八册十二卷传世;《元史》有传,述其生平历程,《宋元学案》有《鲁斋学案》,记其理学思想。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阳(孟州市)人。其先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进士,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阳山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辈、西汉古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所作《原道》《原性》,强调自尧舜至孔孟一脉相承的道统,维护儒家的传统思想;又认为人性有上、中、下三品之分。但在《师说》中,却又承认人非生而知之者,并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合理见解。其诗力求新奇,以文入诗,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行世。

李商隐 ,唐代诗人,怀州河内(沁阳市)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候》等较突出。无题诗也当有所寄寓,至其实际含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而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也工四六文,有《李义山诗集》传世;文集已散失,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郭熙,字淳夫,温县岳村乡西郭作村人,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其作品国内外存不足20幅,有《早春》(现存台湾)、《溪山秋霁》(现藏华盛顿夫芮耳美术馆)、《窠石平远》(现存故宫博物院)等。有绘画理论巨著《林泉高致》。

何瑭,字粹夫,号柏斋,生于武陟县头铺营村(今何营村)。明学者,世称柏斋先生。著有《阴阳律吕》《柏斋文集》等12卷著作传世。

曹瑾,字怀璞,号定庵,清河内(今沁阳市)人。1837年任台湾凤山县(今高雄县)知县,兴修水利,造福于民,后世誉其建的渠为曹公圳”;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率领乡勇抗击英军,使英军屡遭失败,始终没能登上台湾岛。

陈王廷,字奏庭,温县陈家沟人,陈氏太极拳创始人。他融诸家之长于一炉,创编了太极拳术,成为当今风靡世界的太极拳之源,被中外太极拳界尊为鼻祖。

陈发科,温县陈家沟人,著名太极拳大师。他混元内气雄浑虚灵,缠丝内劲刚柔兼备,太极推手出神入化。1928年在北京立擂17天未逢敌手,名震京都,誉满武林,人颂太极一人。自此陈氏太极拳的真正功夫和面貌方为外界所认识和称道。他在北京授拳,使长期以来一直寓于一 隅、家传秘练的陈氏太极拳从此公开流传于世,发扬光大,开创了陈氏太极拳传递发展的新纪元,成为中国太极拳运动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他被国外武术界人士尊称为拳圣


通讯地址

南校区:河南省焦作市世纪路2001号 邮编:454003 北校区:河南省焦作市解放中路142号 邮编:45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