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现有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园艺园林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工程学院、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食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理学院、艺术学院、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电气与信息学院、国际文化教育学院等17个学院。
重点实验室
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之一):智慧农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北大荒集团、哈工大、东北农大,2022)
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寒地小浆果开发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016)
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6)、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6)
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方寒区猪智能化繁育与养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22)
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3)、大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4)、寒地粮食作物种质创新与生理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9)
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寒地黑土生境健康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023)
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黑龙江省粮食产能提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022)
7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东北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2011)、农业农村部东北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2011)、农业农村部鸡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2011)、农业农村部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2011)、农业农村部生猪养殖设施工程重点实验室(2020)、农业农村部高效播种收获装备重点实验室 (2022);农业农村部东北智慧农业技术重点实验室(2022)
2个农业农村部区域试验站: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2013);黑龙江省东北农业大学区域性品种测试站(2022)
3个农业农村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农村部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东北科学观测实验站(2011)、农业农村部东北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观测实验站(2011)、农业农村部东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2011)
4个农业农村部科研基地:农业农村部北方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2016)、农业农村部大豆传统制品加工技术集成科研基地(2017)、农业农村部北方一季稻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2018)、农业农村部干乳制品加工技术集成科研基地(2020)
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东北农业大学(2013)
1个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东北农业大学(2019)
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2014)
重点学科
1个国家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畜牧学(2017、2022)
3个国家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1988、2001、2007)、基础兽医学(1988、2001、2007)、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2001、2007)
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蔬菜学(2007)、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2007)、临床兽医学(2007)
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1999)、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1999)
12个黑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畜牧学(2018、2022)、农业工程(2012、2018、2022)、食品科学与工程(2018、2022)、兽医学(2018、2022)、农林经济管理(2018、2022)、作物学(2022)、园艺学(2022)、农业资源与环境(2022)、生物学(2022)、农业人工智能(2022)、水利工程(2022)、植物保护(2022)
1个ESI前1‰学科领域:农业科学(2023)
8个ESI前1%学科领域:农业科学(2014)、植物学与动物学(2016)、生物学与生物化学(2020)、环境/生态学(2020)、工程学(2021)、药理学与毒理学(2022)、微生物学(2022)、化学(2023)
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动物医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学、生物技术、农业水利工程(2007),园艺(2008),动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09),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2010)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动物医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学、生物技术、园艺、动物科学、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化学(201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水利工程、乳品工程、生物工程、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会计学、农林经济管理(2020),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园林、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融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2021)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农业水利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农学、园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土地资源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农林经济管理、农业电气化、园林、人力资源管理(2019),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乳品工程、生物工程、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会计学、法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制药工程、风景园林、草业科学、市场营销、行政管理(2020),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种子科学与工程、应用生物科学、环境科学、水产养殖学、动物药学、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工业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统计学(2021)
入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食品科学与工程(2013)
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4个:农业水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2019),水利水电工程(2021),乳品工程(2023)
可授予的学位
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兽医学(1998),畜牧学(2000)、作物学(2000)、农业工程(2000)、农林经济管理(2005)、食品科学与工程(2005)、生物学(2011)、草学(2011)、农业资源与环境(2016)、园艺学(2017)、水利工程(2024)、植物保护 (2024)
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管理科学与工程(2003)、畜牧学(2005)、作物学(2005)、兽医学(2005)、农业工程(2005)、农林经济管理(2005)、食品科学与工程(2005)、生物学(2005)、植物保护(2005)、农业资源与环境(2005)、草学(2011)、机械工程(20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1)、公共管理学(2011)、工商管理学(2011)、应用经济学(2011)、马克思主义理论(2011)、水利工程(2017)、外国语言文学(2017)、园艺学(2017)、化学(2022)
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兽医(2003)、生物与医药(2021)、农业(2024)
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兽医硕士(1999)、公共管理(2010)、工商管理(2010)、法律硕士(2014)、会计硕士(2014)、风景园林硕士(2017)、艺术硕士(2017)、工程管理硕士(2019)、机械硕士(2019)、能源动力硕士(2019)、生物与医药硕士(2019)、农业硕士(2015)、国际中文教育(2022)、土木水利(2022)、戏剧与影视(2023)、应用统计(2024)、电子信息 (2024)、食品与营养(2024)
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畜牧学(1995)、作物学(1999)、兽医学(1999)、农业工程(1999)、农林经济管理(2003)、食品科学与工程(2003)、园艺学(2006)、生物学(2009)、草学(2012)、农业资源与环境(2019)
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乳品工业技术研究中心(2007)、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7)
师资力量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围绕国家所需、龙江所要、学校所能和未来所向,按照“谋长远、打基础、建制度、优机制、强管理、促改革、转作风、抓落实”的工作理念,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坚持“引育并举、引培并重”,厚植人才成长“沃土”,搭建人才成长“舞台”,进一步营造学校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善待人才的良好环境,有力保障了学校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为新时代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贡献东农力量。2024年学校新增国家级人才7人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04人,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469人,其中教授362人、副教授58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142人、硕士学位者320人。现有各类国家级人才121人次,各类省级人才317人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
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17人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3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2人
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
农业农村部第二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4个
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9人
国家神农英才领军(青年)英才2人(9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
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3人、委员12人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3人
黑龙江省“头雁团队”5个
“龙江学者”特聘教授(青年“龙江学者”)19人(14人)
省级教学名师30人
博士生导师405人
学生人数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3 534人,其中本科生24 940人、研究生8 354人、外国留学生2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