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院校简介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24-06-18 11:26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    刘贵芹

刘贵芹,男,196412月生,中共党员。

1980年至198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1994年至1996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在职研究生学习,获硕士学位。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期间,历任历史系团总支书记、团委宣传部长、团委副书记、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19978月至19989月任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处副处级干部;19989月至201612月历任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工作处副处长、思想理论教育处处长、社会科学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处处长、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等职(其间:20042月至20062月挂职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委副书记);201612月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20213月,任北京化工大学党委书记。

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及研究,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合著),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事,曾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国家司法考试协调委员会委员等职。

全面主持学校党委工作。负责组织工作。分管党委组织部。


校 长    谭天伟

谭天伟,生物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教学名师。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93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校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

作为我国生物制造产业主要发起者,率先在国际上提出第三代生物制造概念,利用生物制造的方式开发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和生物营养健康品;实现了脂肪酶的发酵生产和酶工业催化的应用;建立了基于标志代谢物控制的发酵放大新方法,并用于酵母发酵产品的工业生产;开发了发酵废菌丝体综合利用工业化应用新工艺等。其相关成果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并降低碳排放,推动了我国生物制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先后获国内外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500余篇。获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亚洲青年生物技术杰出贡献奖(YABEC award)、赢创-Friedrich Bergius Lecture奖等。国家教学名师,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50余名。

全面主持学校行政工作。负责审计工作。分管审计处。

学校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发展所需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

经过65年建设发展,学校形成了“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校训和“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的化大精神。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国际学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现有17个院(系),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600余人,研究生9200余人(其中博士1700余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2100余人,学历留学生370余人。

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现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其他国家院士5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8人次,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四青”人才75人次,“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8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首都科技领军人才”获得者5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5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全国优秀教师9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7人(含青年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30人。

  学校学科实力稳步增强,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中A类学科取得显著突破。20241月,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生态/环境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地球科学、物理学等9个学科位列ESI排名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居ESI 排名前1‰。“强工、厚理、兴文、重交叉”学科体系持续完善,现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66个本科专业(含9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9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1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8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持续提升,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素质教育基地,1个北京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教学实验室,1个北京本科高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涌现,1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金课”,8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1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6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5门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37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22门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1门北京市级虚拟仿真“金课”,7门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1项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4项全国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竞赛一等奖,1部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4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0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部北京高等教育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1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2项、二等奖53项;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1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4个。

 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现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2023年学校科研经费到款突破12亿元,“十四五”时期科研经费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2%以上。2001年以来,学校有32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获批化工领域全国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拥有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一大批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 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各类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家尖端科技领域。

学校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聚焦支撑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立足京津冀、长三角等动力源地区,布局建设区域研究院、产学研基地、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新型外设科研机构,持续推动校地校企合作走深走实。深化产教融合,持续推动与中石化、中石油、中化、中信集团、国家能源集团等头部企业战略合作,重点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共建创新联合体。学校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产业拥有10余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与美、英、法、俄、德、澳、韩、日、意等48个国家(地区)的163所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建有1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3个北京市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3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首次获批科技部中国和欧洲国家联合实验室项目“中希生物能源联合实验室”,获批教育部“生物能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积极推进学生国际交流,实施“北化-世界百强高校本硕博精英计划”,与19个国家(地区)的60余个机构开展80余项学生赴海外学习项目,资助学生赴境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博士联合培养。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开展校院两级访企拓岗促就业活动,不断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积极发挥学校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创新构建“一主三辅两补充”的课程体系,《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指导》课程入选“北京高校就业创业金课”名单,25位老师入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入选“全国就业创业工作示范单位”北京市推荐名单。

新时代新征程,北京化工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深入实施“育人为先”“人才强校”“全球发展”“交叉突破”四大战略,持续打造更加卓越的“育人北化”“创新北化”“开放北化”“幸福北化”,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步伐,推动学校成为在国际上有更大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努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作出北化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数据统计日期截至20231231日)

周边环境

北京化工大学由三部分组成,朝阳校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交通便利;海淀校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98号,环境优雅;昌平校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涧路29号,近邻著名的十三陵风景区,景色宜人。学校总占地面积两千余亩,建筑面积近58万平方米。办学实力雄厚,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教学大楼、田径场、大学生活动中心和一批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室。

通讯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38号信箱 邮编: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