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普通教育)类) |
专业介绍: |
相近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能源与动力工程。 1、认识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是土木类专业之一,主要研究利用建筑技术及设施设备营造控制室内热湿、空气品质、声光环境等,属于能源应用的工程类专业。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居住环境、工作环境、生产环境、交通设施以及特殊环境等。面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绿色、节能、健康、环保的建筑发展需求,本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创造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建筑环境和满足生产与科学研究要求的工艺环境以及特殊应用领域的人工环境,同时高效合理地利用能源(电力、燃气等常规能源和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并对建筑设备的运行调节进行自动控制,实现节能降碳目标。 2、办学历史2004年成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教研室,2005年招收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本科生,2011年取得土木一级学科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开始招收“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硕士研究生,本科专业具有推免权。2013年专业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是学校特色专业。2015年获批江西省环境岩土与工程灾害控制重点实验室。2019年开始实施“土木类”大类招生与培养,2022年获批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全省专业综合评价中专业排名第一,被评为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四星级本科专业。经过17年的发展,本系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已为国家培养输送800余名优秀本科毕业生。 3、培养目标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能够从事以下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1)能从事建筑物采暖通风、空调制冷、空气净化和燃气应用等系统与设备以及相关的城市供热、供燃气系统与设备的设计、研发、安装调试与运行工作。(2)能够以工程技术为依托,以建筑智能化系统为平台,能对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及大型现代化楼宇中环境系统和供能设施进行设计、安装、估价、调试、运行、维护,技术经济分析和管理。(3)能适应低碳经济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备建筑节能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知识面宽,具有向土建类相关领域拓展渗透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4、培养理念与专业特色本科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以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和工程创新思维培养为目标的”三层次培养体系,构建建能学科“双创融合、以赛促学、科研训练、技术开发”四个教学实践平台,提升本科生的“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实践能力、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五个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土暖水电综合知识能力,形成建能专业“融合创新创业、产学研结合、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人才培养特色。 5、学科建设2009年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11年我校取得土木一级学科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本学科硕士生导师8名,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0余人。为了获得安全健康及可持续的建筑室内环境,本学科围绕绿色建筑、新能源应用、储能技术、智能建筑等技术及其相关设备制造业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与实践,目前在绿色建筑、储能材料、新能源利用及开发、室内空气品质、节能减排技术、空气净化技术等方面形成稳定的学科特色。近年来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企业横向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 6、培养条件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拥有一支数量适中,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专业现有17名专兼职教师,包括1名教授,8名副教授及2名高级工程师,5名讲师,1名实验师。硕士生导师9人,其中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名。专业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人,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东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 本系历来注重教学工作,近年来,专业承担省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5项,获批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1个,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教学竞赛奖3人,教书育人模范3人,获批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校级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在特色培养、课程改革、实践探索等方面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 专业现有1个省级实验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具有人工环境模拟仿真、传热传质、空调与制冷、太阳辐射、新能源应用、储能材料、通风与热舒适等多个实验分室,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20余个。实验室拥有一批先进的测试仪器和设备,其功能还能为学科竞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大学生创新训练、教师纵横向课题研究、研究生培养、校企合作等提供高水平研究平台。 7、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各类成果本科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开展了重点课程、特色基地、教材编写等质量项目建设,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了学科竞赛、科技发明和创新创业等实践平台,近年来,专业在教学改革与学生实践创新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批5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省级“十三五”教科规划项目,1项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项目,获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特色教材2部,学生竞赛获奖有国家、省级奖励20余项,校级15项,科技制作发明15项并授权,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3项。 8、应用领域与就业前景本专业近三年专业就业率平均超过95%,考研率平均超过30%。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城市建设与规划、能源管理、建筑节能与环保、工矿企业、设计院所、建筑工程、设备制造、工程咨询、设备运营等单位从事供热、通风、空调、冷热源、净化、燃气、建筑节能及自控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和管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