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专业介绍:汉语言文学是文学院办学历史最悠久且最具特色的专业,该专业现有省级重点学科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专业代码为050101,毕业生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适应国家战略改革发展要求,立足榆林,面向陕西,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具备“读书报国 艰苦奋斗”的绥师品格,具备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协作精神,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知识和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能力,能够扎根基层、锐意进取、可持续发展,能够肩负起国家和区域中学语文教育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资源及特色:教学中突出陕北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和教育情怀,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人才;通过实施强基工程和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通过校内导师制(文学院教师担任)、校外导师制(榆林各中学语文教学名师担任)双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学习和生活指导,保障学生学有所成。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从事中小学校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文艺出版部门文学编辑与批评工作,机关、企事业单位文秘工作,新闻媒体单位编辑以及文化传播、创意、策划工作,也可以进一步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新闻学
培养举措:1.先进的培养模式:“国际创意学院”项目采用国际化教学理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国际化课程标准、创新创意课程;2.开放的办学姿态:在建立联合培养、共建专业机制,共建教学团队,推进新闻学专业立体化实训平台的建设;3.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以成果产出为导向,开展不间断的全过程新闻技能与职业素养训练;与媒体组织、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将课堂搬到媒体组织,用新闻的笔触讲述榆林故事。
办学优势:1.师资队伍素质过硬、充满生机与活力:博士6人,占比31.6%。教授5人,副教授职称8人,高级职称占比68.4%。接受过国(境)外教育或培训的有5人,占比26.3%。可以进行双语教学工作的4人,占比21.1%。拥有12位行业专家兼职任教;2.科研能力强、形成学科特色:在地方文化传播、地市级融媒体发展方面形成高水平学术成果,在陕北文化传播、非遗传播等领域具有学术话语权优势。
就业前景:国际传播、文化传播、融合传播事业发展势头良好,本专业教学理念国际化,教学内容紧密贴合时代需求,培养的学生在相关行业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
政法学院
历史学(本科四年)
培养目标: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培养全面发展、服务于榆林及晋陕蒙周边省市社会经济建设,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深厚的历史学专业素养、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身心健康,能够在中等学校从事历史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优秀教师以及教学管理者。
主要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史学概论、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经史导读、苏联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陕北历史文化概论、考古学通论、陕北红色文化研究、国际关系史等。同时开设教育实习、社会实践与调查、专业见习与毕业论文等实践课程。
就业方向:在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从事历史学教育与研究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还可在榆林当地党群组织、国家机关、文化事业单位从事文化事务管理及红色文化研究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秉承学校“立足榆林、面向陕西、辐射周边”的办学定位,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培养质量。本专业依托榆林学院综合发展优势,形成“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面,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需求。在榆林地方史志、西北革命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和历史学科教学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上,取得了突出成绩。
法学(本科四年)
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围绕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依托榆林、立足陕西、辐射全国、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职业技能、人文情怀、科学素养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致力于推动榆林地区法治发展水平与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能在基层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特别是法院、律师事务所、仲裁机构及社区从事法律服务工作以及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着眼国际的高素质应用型法治人才。
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法制史、经济法学、行政法学与行政诉讼学、商法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环境资源法、民事诉讼学、刑事诉讼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经济法学、知识产权法、法律职业伦理等。同时开设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毕业实习、社会实践与调查、专业见习与毕业论文等实践课程。
就业方向:能够在基层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特别是基层法院和律师事务所从事组织、服务以及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着眼国际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
专业特色:本专业主要为公检法、基层法律服务机构、街道社区、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政府机关等部门的一线工作岗位,培养能从事法律服务、司法文秘以及司法行政辅助管理等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结合本专业近几年的就业情况以及行业的实际需要,通过模拟法庭、专业辩论、速记速录、项目小组、普法协会、法律援助等多种渠道或形式实施专业教学,与有关政府、法院、街道、社区等开展校企合作、行业合作,学生通过“法律协会”或“法律援助站”开展法律服务活动,充分实现了“产学结合”的专业实践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工作(本科四年)
培养目标:榆林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坚持“扎根榆林、研究榆林、服务榆林、贡献榆林”的办学定位;将“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观;以“社区社工、学校社工、医务社工、司法社工”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培养掌握基本的社会工作知识、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能力和社会工作服务能力,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能在社区、医院、学校、司法机关等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从事社会管理、社会工作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且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社会行政、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心理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等。同时开设毕业实习、社会实践与调查、专业见习与毕业论文等实践课程。
就业方向:能在党委社会工作部、政府民政部、社区、医院、学校、司法机关等各类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企业等行业或组织从事社会管理、社会工作服务方面的工作。
专业特色:榆林学院社会工作专业逐渐形成了“社区社工、学校社工、医务社工、司法社工”四个明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探索形成了“学、赛、产、研”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形成了“社区社工、学校社工、医务社工、司法社工”四个教学与科研团队和一个专业社团--暖阳社团;在强化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专业综合实践创新能力的培育。在此培养模式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年平均录取率达44.88%,稳居全校录取率榜首;就业率年均达90%以上,先后建成产教合作基地15个,完成各类科研项目60多项,论文50多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管理学院
财务管理
专业基本情况:榆林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设置于2006年,专业代码为 120204,授予学位为管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知识、能力、素养”协调一致为原则,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全面掌握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通晓企业会计准则;能熟练操作和维护财务软件;能科学开展与组织财务管理工作,合理设计财务管理制度;熟悉现代理财技巧、理财方略;具有经济、管理、金融等多方面的复合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定位:立足榆林、面向陕西及周边地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成“特色鲜明、就业充分”、经济与管理学科统筹发展、培养应用型的财务管理专业。
专业特色:本专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开设财务会计、证券投资和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理论课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了会计电算化实账操作、会计综合模拟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科学研究等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和金融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管理学、经济学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税法与税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金融学、审计学、经济法等。
就业去向:通过四年的学习,毕业生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非盈利组织和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从事财务和金融管理等工作,也可进一步在众多相近学科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旅游管理
专业基本情况:榆林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于2006年,专业代码:120901,授予学位为管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榆林,面向陕西及周边地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良好人文素质、职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系统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旅游管理的基本素养和技能,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人才。
专业定位: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创新精神,能够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经营、管理、策划、规划、咨询、培训、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专业特色:经过10多年的发展和创新,旅游管理专业明确了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定位及“为旅游产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了“学科基础+专业理论+操作实践”为特色的“2+1+1”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了“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了“旅行社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目的地服务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的课程群。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学科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及第二课堂活动。近5年,获批省级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4项,校级12项;在“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全国酒店技能服务大赛” 、陕西省级旅游院校辩论赛中获奖4项。
主干学科: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经济统计学 、旅游学、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法规、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酒店管理与实务、旅行社管理与实务、旅游市场营销等。
就业去向: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旅游企业(旅行社、酒店、景区等)管理与服务工作,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工作,旅游行业行政管理工作,或旅游行业的自主创业等,也可进一步在众多相近学科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会计学
专业基本情况:榆林学院会计学专业设置于2007年,专业代码: 120203K授予学位为管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榆林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第一线,掌握会计、管理、经济、法律和计算机应用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沟通技巧,能够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中介机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胜任会计及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定位:立足榆林、面向陕西及周边地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成“特色鲜明、就业充分”、经济与管理学科统筹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会计学专业。
专业特色:
1、课程设置体现应用性。会计专业课程倡导层次化教学,即“基础+专业+职业”培养模式。“基础”指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强调基本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指专业限选课及任选课,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职业”即与就业领域有关的课程,兼顾就业选择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2、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体现专业建设的地方性、应用性。课程中安排与地区发展紧密相关的内容,不定期邀请当地企业高管或业界精英开展“企业家讲坛”;在教师科研及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方面,紧密围绕地方地区经济发展及区域合作相关内容,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
3、强化集中实践环节。会计的集中实践环节主要有:会计手工模拟、手电一体模拟、财务软件、税务软件、财会综合模拟实训等。充分利用现有的金蝶、用友等财务软件和一些管理软件公司ERP训练系统,管理沙盘模拟系统等,构建对各专业学生的基本实验教学基础。继续购置大量的专业软件、模拟软件、多专业实训软件,对学生的学习培养紧紧围绕专业技能展开,强化集中实践环节,把集中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主干学科:会计学、工商管理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基础、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财务税法与税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金融企业会计、审计学等。
就业去向:会计专业有“长期、可靠、优质、顺畅”就业渠道,有很大一批毕业生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非盈利组织和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从事会计、管理等工作,毕业生业务知识扎实,工作中吃苦耐劳,勤学好问,有上进心。目前已有部分学生经过一年多的锻炼晋升为部门经理或业务骨干,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
市场营销
专业基本情况:榆林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设置于2006年,专业代码为120202,授予学位为管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榆林,面向陕西及周边地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良好人文素质、职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系统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具备营销管理的基本素养和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市场营销服务及管理工作的人才。
专业定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营销策划、市场调研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市场营销基础和专业知识,并接受3个专业方向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解决营销问题的能力, 所培养学生的职业目标为面向工业、商贸企业单位,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营销、推销、采购、市场调研、商务谈判等业务工作的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本专业结合榆林经济的发展及周边省市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专业课程倡导层次化教学,为“基础+专业+职业”培养模式。此外,能力培养也兼顾应用性和地方性,主要从岗位需求特点出发培养通用性的营销人,可以从事如销售管理、市场调研、营销策划等。
主干学科:管理学、经济学、工商管理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基础会计学、经济统计学、经济法基础、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国际市场营销、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品牌管理等。
就业去向:通过四年的学习,毕业生可在营销相关领域的工业、商贸企业单位等从事营销、推销、市场调研和营销管理等工作,也可进一步在众多相近学科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培养目标: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立足榆林、面向陕西、服务基层,致力于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教育情怀深厚、师德师风高尚、人格健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系统掌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悉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较强的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在中小学及教育机构从事教学、教研和教育教学管理的数学骨干教师。
核心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中学数学教育学概论、初等数学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程序设计、数学建模与实验、抽象代数、实变函数、复变函数、拓扑学、数值分析、多媒体课件设计等。
专业特色:能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突出地方院校特色,挖掘地方红色教育资源,本着“用最好的资源培养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数学师范人才”理念,坚持“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的办学定位,形成了德能兼修、过程融合——“一个核心、两个支点、三维实践”的“一二三”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夯实基础,注重实践,鼓励创新,全面培养提升学生在专业知识、师范技能、创新发展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努力为榆林市及周边地区培养中小学一线高素质数学教师。
就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通过招聘和招教考试,大多就职于中、小学教育单位,就业形势好;另外,近20%的毕业生考取了国内各大高校数学、统计、大数据分析和经济管理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应用统计学
培养目标:适应时代发展需求,面向大数据产业,以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理论为基础,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良好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素养以及系统的统计学知识,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理论和方法,熟悉数据采集、整理和加工转换过程,具有运用现代计算机软件和大数据技术分析数据,较好地将经济管理与金融保险等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统计方法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并加以应用的能力,能够在区域地方及周边地区的企事 业单位、经济管理部门、金融保险机构、调研咨询公司和教育科研等领域从事统计调查、数据处理、统计核算、信息管理、数量分析和决策支持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核心课程:数学分析、概率论、数理统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应用回归分析、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抽样调查、统计计算与应用软件、计量经济学、统计预测与决策、大数据导论和证券投资分析等。
专业特色:对接大数据科学与技术,按照“基础理论够用、专业知识实用、应用能力管用”的培养思路设置课程体系。一方面,夯实基础,宽设口径,增强学生发展后劲,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学历追求深造;另一方面,顺应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形势,突出应用、强化实践,经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多元主体办学,匹配市场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统计调查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统计软件应用能力和统计分析研究能力,培养学生应时顺势成长成才。
就业去向:信息智能新时代,数据无处不有、统计无处不在,本专业毕业生既能胜任政府部门的数据管理与统计业务工作,也能在数据处理与分析行业、市场调研公司、金融投资机构等从事数据分析、市场调查、评价预测、投资决策等量化分析工作。本专业近20%的毕业生考取了国内各大高校统计学、大数据技术、经济管理等专业硕士研究生。随着大数据产业和数据分析行业的火速发展,统计类专业高层次人才炙手可热,供不应求,应用广阔,就业宽泛,发展前景好。
金融工程
培养目标:顺应金融市场向微观化、数量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现代金融理论基础,熟练掌握金融计量、经济优化和金融工程方法,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知识,突出金融数量方法和统计分析的学习,能够运用新型金融工具和交易手段,创造性地解决金融实务问题,胜任区域地方及周边地区各类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内金融管理、决策分析、投资理财和金融资产定价等金融实务与应用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核心课程:统计学、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金融计量学、金融工程学、金融时间序列分析、金融风险管理、证券投资学、投资组合管理、金融计算与建模、公司金融、投资银行学、统计分析软件等。
专业特色:基于数学和应用统计学科的支撑,面向金融科技,侧向量化金融管理与投资决策,侧重技术,注重实践,强化学生对金融知识和方法的应用,通过数量计算方法和统计分析手段等量化决策方法研究金融资产定价、金融产品设计、交易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和财富理财等复杂性金融管理和投资决策问题,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金融实务人才。
就业去向: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以及金融服务的不断更新升级,金融衍生产品快速增加,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缺口巨大,就业渠道通畅宽广。毕业生能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财务公司、基金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就业。专业学生拥有良好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便于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各大高校经济金融和管理等专业领域的硕士研究生。
化学与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根据化学工业发展的要求及学科特点,本专业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与技术发展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通晓化工过程的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了解化工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能够在能源、材料、轻工等化工相关领域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是我校最早设置本科和目前综合实力最强的专业之一,先后获批材料与化工硕士授权点、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拥有院士工作站(进站院士3人)、陕西省低变质煤洁净利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陕西省能源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现有化工原理实验室、反应工程实验室、化工工艺实验室、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实验室、化工模型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近800 m2,基本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建成市级重点实验室(中心)5个,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1个,校外实习基地23个,校内建成了以全国首套全流程60万吨/年煤制甲醇实训装置为主体,化工单元操作、仪表自动化、综合实训及虚拟仿真为辅的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连续8年荣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西北赛区特等奖、全国一等奖(获奖学生直接被中石化“优才引进”计划录用);就业主要面向中煤、延长集团、陕煤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近3年平均就业率95%以上。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本专业面向过程装备领域,培养具备良好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面向榆林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第一线,掌握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控制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过程设备的设计、制造、维护和新型化工装置的技术开发能力,能在化工、石油、能源、机械、环保、制药、食品及劳动安全等领域从事过程装备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以服务世界一流能源基地煤炭深加工全产业链为己任,以培养煤化工装备的设计、制造、控制运行、销售、维修为特长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特色;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80%;专业拥有工程力学及热力学实验室、过程装备故障诊断及无损检测实验室、腐蚀与防护实验室、过程装备模型与拆装实验室、过程装备控制实验室、压力容器实验室和装备信息化工程实验室等,实验室面积约1200 m2;毕业生每年供不应求,是我校目前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最好的专业之一,毕业生深受区域内央企、省企、大型民企的欢迎;专业学生连续4年荣获全国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奖;多年来,考研录取率一直保持在12%以上,2023届考研率达到25%,每年均有学生考入西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和西安石油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
化学
本专业适应国家基础教育基本要求及地方特色经济发展需要,面向榆林及周边地区,培养具有高尚师德和教育情怀,具有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素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在化学基础教育及化学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管理及技术等工作的化学工作者。
专业属于师范专业,设置于1960年,是我校办学较早的专业之一,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专业有教师24人,其中教授8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三秦人才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高级职称、博士占教师比例分别为58%、42%;与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签订了联合培养化学专业本科生协议,于2022年开始招生;连续3年荣获陕西省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二等奖;专业就业主要面向省内重点中学及大型国有企业分析检验中心,培养了榆林市70%以上的化学教学骨干和榆林市大型国有企业80%以上的分析检验技术人员,近3年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研究生升学率稳定在15%左右,已为中国矿业大学、郑州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等知名院校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2023年秋季化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开始招生,研究生招生专业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
油气储运工程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旨在培养服务区域油气工业和民生工程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定政治认同、强烈家国情怀、勇担社会责任和坚守文化自信,富有自主学习能力、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拥有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能够从事油气储运工程及相关领域规划设计与施工、生产运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成立于2006年,是省内第二家设立该专业的高等院校;2023年在校友会中国大学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排名(应用型)位列第二;地处国家西部油气工业基地和陆上油气管道重要枢纽,秉承石油工业的光荣传统,专业始终锚定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已初步形成了以油气储运安全技术、城市燃气输配等为特色的办学方向;经过18年的建设与发展,专业先后被授列为“陕西省特色专业”、“陕西省一流专业”、“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及“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学生参加全国油气储运工程设计技能大赛,荣获二等奖5项,三等奖9项;近3年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就业集中面向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国家管网、延长石油及城市燃气等各级能源部门,部分毕业生已成为所属单位的中坚力量;2021年,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并已顺利招生;考研率逐年提升,已为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及西安石油大学等行业知名石油院校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石油工程
本专业主要根据石油工程学科特点以及鄂尔多斯盆地非常规油气藏开发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培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根据数学与力学、机械及电工等工科基础知识以及石油工程专业知识,胜任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工程设计、工程监督、应用技术研发、油气生产运行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成立于2009年,依托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借助国家能源战略(鄂尔多斯盆地非常规致密油气资源开发)对人才的需求,构筑了“重基础、宽口径、广联合、凸实践、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参加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石油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荣获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多项;每年有20%左右的学生考取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硕士研究生;2021年,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2021年,榆林学院与俄罗斯罗蒙诺索夫北方(北极)联邦大学合作举办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首批54名学生顺利入校;与长庆油田、延长石油密切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石油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榆林学院与俄罗斯罗蒙诺索夫北方(北极)联邦大学合作举办石油工程项目于2021年4月获教育部批准(批准书编号:MOE61RU2A20212163N)。该项目在2023年陕西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年会上获评为优秀项目(机构),在俄罗斯石油天然气行业大学联盟中,北方(北极)联邦大学与榆林学院的的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双文凭合作办学项目获得排名第一。本项目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良好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利用工科基础知识和石油工程专业知识,解决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工程设计和油气生产运行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项目学制为全日制四年,采用“3+1”培养模式,使用中、俄双语教学。学生前三年在榆林学院学习,专业与语言成绩达到要求者第四年可赴俄罗斯学习,完成规定的课程且考核合格后,可获得由榆林学院和俄罗斯罗蒙诺索夫北方(北极)联邦大学授予的双学位。
专业目前共有专业实验设备500多套(件),设备总价值达600万元,实验用房面积近1000平方米;同时为项目提供了专用多媒体教室、活动室、阅览室、微电影室,共计超过830㎡的项目专用教学场地。项目学生在享受学校奖助学金体系之外,同时制定了项目之星奖励,奖励金额最高可达26000元。
1.专业简介
榆林学院与俄罗斯罗蒙诺索夫北方(北极)联邦大学合作举办的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于2021年4月获教育部批准,批准书编号:MOE61RU2A20212163N。2021年本项目在省内外招收石油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本科生60人。
俄罗斯罗蒙诺索夫北方(北极)联邦大学是以阿尔汉格尔斯克州立技术大学为基础设立的一所高等教育机构。2011年,波莫瑞州立大学、彼得大帝阿尔汉格尔斯克林业工程学院、北德文斯克技术学院一起并入了该大学。该大学是俄罗斯10所重点联邦大学之一,也是中国与俄罗斯政府公布互认学历学位的俄罗斯院校之一。大学位于俄罗斯西北联邦管区阿尔汉格尔斯克州首府阿尔汉格尔斯克市,下设17个学院,在“工程技术类”、“教育和师范类”、“社会公共科学类”等多个领域提供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高等教育项目,目前拥有在读学生约1.3万名,教职员工总人数为2092名。
本项目教学由榆林学院和北方(北极)联邦大学合作完成。项目采用“3+1”的培养模式,使用中、俄文双语教学。学生前三年在榆林学院学习,第四年专业和语言成绩达到要求(在榆林学院学习期间的各科成绩合格,且俄语水平达到北方(北极)联邦大学的录取标准)的学生赴北方(北极)联邦大学完成学业。培养过程按双方认可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质量评估方案进行运作和考核,外方教师参与整个学生培养过程,承担课程教学。赴北方(北极)联邦大学学习的学生在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且考核合格后,可获得榆林学院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及俄罗斯罗蒙诺索夫北方(北极)联邦大学授予的学士学位证书;第四年在榆林学院完成学业、课程考试合格、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授予榆林学院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
收费标准:国内学习期间,每学年学费为26000元;国外学习期间,按照俄罗斯罗蒙诺索夫北方(北极)联邦大学国际学生的标准收费。
2.教学条件
本项目融合两校优势专业的师资力量,组成了一支教学理念先进、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为项目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全球视野和思维、国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该办学项目设立了专门的教学区域,2021年首次招生,暂时拥有2间配有空调、多媒体设备及单人课桌椅的专用教室,另设有项目专用打印室、资料室、阅览室、微电影室和生活馆,共计面积约830平方米,为项目学生营造出舒适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
石油工程专业实验室2012年建成,目前共有采油钻井、油层物理、油田地质、工程流体力学、渗流力学、提高采收率6个专业实验分室,实验设备有抽油机综合模拟装置、垂直管流实验装置、页岩膨胀仪、稠化仪、泥浆流变性测试装置、硬度测试仪、相对渗透率测试仪、岩石孔隙度测定仪、渗透率测定仪、饱和度测定仪、饱和抽真空装置、人造岩心装置、恒温箱、水驱油驱替装置、表面张力仪、比表面测定仪、岩石切割钻取装置、石油产品性能测试仪等设备,共有设备500多套(件),设备总价值达600万元,实验用房面积近1000平方米。
我校石油工程专业为陕西省“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重点扶持学科,现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为项目学生授课的14名专业教师中,9人具有博士学历,博士学历比例达65%,其中副高以上职称6人。2020年获批“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授权单位,2021年下半年开始招生。
俄罗斯北方(北极)联邦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拥有一支勤奋、务实、开拓、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师资队伍。该项目俄方将选派教师14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且全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学历层次、教学水平高,同时专业技能获得国际权威职业机构的认证。
3.人才培养
本项目结合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双方制订培养方案,借鉴先进教学理念、模式和管理机制,共同培养一批具有良好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利用工科基础知识和石油工程专业知识,解决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工程设计、应用技术研发、油气生产运行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专业方面,由中俄双方项目教师共同授课,中方教师使用中文教学,外方教师使用俄文授课。教学过程中,中方教师重点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德能、体能、技能以及人文综合素质。俄方教师重点培养学生外语能力及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教学互动,强调应用创新和艺术创新的结合,突出应用创新,以符合石油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特点。
4.项目优势
(1)就业前景好:当前中俄建立双边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带一路”正如火如荼展开,此外中国也是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天然气进口国。国外毕业后,优秀学生在当地可有一定的实习和工作机会。回国学历认证后可报考公务员,也可在国企、央企、外企等单位就业,同时,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更受用人单位青睐,起薪更高。
(2)升学前景好:俄罗斯教育水平世界一流,文凭含金量高。符合条件的学生,本科毕业后可以申请继续攻读俄罗斯罗蒙诺索夫北方(北极)联邦大学或其他海外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能源工程学院
物理学
专业介绍:
物理是研究物质和物体组成、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同时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主要目的是寻找各种序、对称性和守恒律(不变性)。物理学是当今最精密、最基础的自然科学之一,也是众多技术学科的支柱。她支撑着从宇宙飞船到核能利用,从大飞机上天到高铁奔驰,几乎社会上每一项高精尖技术的应用都牢牢地依靠着物理学的成果。本专业目前在校学生143人,面向榆林及周边地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具备良好科学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热爱教育事业,能在物理及其相关领域从事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教学条件:
物理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陕西省“特支计划”区域发展人才1人,第一批“榆林科技之光”人才-潜在战略科学家1人,“榆溪学者”2人。榆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榆林学院教学名师1人。
物理学专业现拥有陕西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相干拉曼散射显微镜分析平台)1个、榆林市重点实验室1个(高分辨太赫兹振动成像重点实验室);力学实验室、热学实验室、光学实验室、光学实验室、中教法实验室、近代物理实验共约1600m2,校外教育实习基地4个,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和学术环境。
物理学专业教师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陕西省科技厅项目2项,陕西省教育厅项目5项,榆林市科技局项目6项,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授权专利100余件。编写教材3部,并获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榆林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师范生教学技能类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互联网+”等40余项,其中国家级1项。近五年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累计获奖35余项,其中省级以上获奖6项。
人才培养:
物理学专业1960年设置,2004年开始招收师范类本科生,培养出大批活跃在教育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专业对标教师职业标准,重点突出师范特色,注重实践教学,针对师范类课程引入中学优质资源,联合建设实习实训基地、DIS数字化实验室,实行“双导师制”,与优秀中学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实现教育和就业有机衔接;充分发挥能源工程学院多学科优势,积极探索STEM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针对榆林能源化工基地高速发展的地缘优势,开设了部分非师范专业课程,有效拓宽学生就业途径。
同时本专业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探物究理、思辨求真”的精神,着重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任课老师十分重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等全国全省大赛获得不错名次。
就业去向:
物理学专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为榆林及周边地区培养了2000余名中学物理教师及从事物理相关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五年考研率稳定在15%以上,被录取院校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毕业当年就业率在90%以上,毕业生主要从事初高中物理教育、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就职于各类公办学校、私立学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大型培训辅导机构,部分学生进入榆林及周边厂矿企业,从事与物理学专业相关的技术工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简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05开始招生,目前为榆林学院校级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正教授3人、正高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7人,高级实验师3人。专业立足地方、面向相关行业,培养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通晓与本专业相关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能够在计算机系统控制、电力系统、电气控制等领域从事系统运行与规划、工程设计、研制开发、试验分析、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近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各类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2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专利200余件。开展多项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项目,获批陕西省一流本科课程2项,陕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1项,省级教学竞赛奖5项。校级教学成果奖6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级4项。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累计获奖500余项,其中省级以上获奖60余项。
教学条件:
专业现有电子电工实验中心、电气控制及PLC实验室、电机实验室、供配电及继电保护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有1个机器人创新实践基地与1个航模实验室用于学生创新拓展训练。同时与榆林江山丰融光伏发电有限公司、延长石油榆林凯越煤化有限公司、榆林盐化有限公司、榆能集团等多家相关企业合作共建,为学生的实习、见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人才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并为活动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多次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和互联网+等国家级、省级的学科竞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每年20%以上的学生参与到各类科技竞赛中来,其中机器人创新实践基地多次参加榆林市举办的“科技之春”系列活动。近年来,专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授权专利近百项。
毕业去向:
由于本专业具有强电与弱电结合、硬件与软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运行与制造结合的特点,因此学生具备解决强电为主,强弱电结合宽口径专业问题的能力。目前,学生毕业后可以去与电气工程相关的电力系统与电气装备的设计、运行维护,电机电器设计制造,检测与自动化仪表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专业领域工作。近三年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5%左右,考研率保持在10%左右;大部分学生签约至国家电网、国家能源集团、陕煤集团等大型国企。同时,也有不少同学进入中国矿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深造。
测控技术与仪器
门捷列夫说过:“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测量”和“控制”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两项任务,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则是实现这两项任务的手段和工具。在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奖中大约有¼是属于测量方法和仪器创新。此外,仪器仪表对国民经济有巨大的“倍增器”和拉动作用,应用仪器仪表是现代生产从粗放型经营转变为集约型经营必须采取的措施,是改造传统工艺必备的手段,也是产品具备竞争能力、进入市场经济必由之路。
本专业隶属于学校二级学院能源工程学院,专业培养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立足地方、面向行业、着眼国际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测量技术等基本知识,具备仪器仪表设计制造以及测量与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计量测试、测量与控制、工业自动化、质量监控等领域内从事仪器仪表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及过程管理等工作。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设电子自动化和智能仪器两个方向。专业结合榆林周边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基于电子自动化的测控领域,主要面向油气开发、煤矿开采中过程参数的检测与控制,以此形成专业特色。主修课程包括:电路分析基础、工程光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原理、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仪表与过程控制及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等。
教学条件:
本专业现有单片机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微机原理实验室、电机实验室、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光电测量实验室共六个独立实验室和一个省级电工实训中心。与中盐榆林盐化有限公司、陕西延长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陕西延长石油榆林凯越煤化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新元洁能有限公司建立具有完善驻点实习条件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保障本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顺利进行。
人才培养:
专业注重对学生科技实践能力的培养,近两年本专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赛事,并获得国家级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陕西省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团体奖两项等多项荣誉,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就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部分选择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部分参加工作,近三年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就业学生主要服务于榆林及周边石油、煤炭、化工企业,如:延长石油榆林煤化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有限公司、榆能集团、北元化工集团等,部分学生还考取了地方电网。主要从事企业的设备维护、过程参数的检测与控制工作。
智能制造工程
学院简介:
能源工程学院是榆林学院下辖的二级学院,现设有物理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机械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安全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八个本科专业,是我校招生时间最早、学科专业最多的二级院系,目前在校学生达1423名。学院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高职称教师42人,博士31人,教师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教学经验丰富。近几年,学院教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省级项目24项(其中特色产业链项目4项),市厅级项目89项,横向项目多项,科研经费近4000余万元。教师发表SCI/EI论文54篇,核心论文64篇,授权专利175件(其中发明专利18件),获榆林市科技一等奖1项。学院拥有齐全的实验教学设施和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现有省级工程训练中心、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一流专业、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线下一流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多个省级教学平台和7个市级重点实验室。院设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可为学生的实验实践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专业简介: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适应国家及地方发展对智能制造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新工科建设专业,秉承“奋斗”学院精神,弘扬“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校训文化,培养具有坚定政治认同、强烈家国情怀、勇担社会责任和坚守文化自信,富有自主学习能力、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以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熟悉机械、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物联网(工业以太网)、人工智能、信息化管理、大数据等智能制造相关基础知识,具有机械科学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机电液气一体化技术等基本技能,能从事智能产品设计及制造,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维护和维修,智能化工厂系统集成、信息管理、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旨在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适应社会进步、国家重大战略和新工科建设的需要,是多领域交叉融合的战略新兴专业,致力于培养复合型高端人才。专业坚持以制造为基础,充分发挥“机”(机械设备与工程)“电”(传感、检测、控制、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互联网、计算机软硬件等)深度融合的巨大潜能,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及现代管理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将其综合应用于制造的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消耗、敏捷及无污染的智能制造技术。同时,智能制造的应用还需要先进的管理知识,培养掌握企业运营全过程(即: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管理、服务)发展规律的人才,打破学科壁垒,突显学科交叉与综合的特点,来解决企业运营实践的成本、效益、质量问题,将粗放式管理推向精益化、智能化管理。
教学条件: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作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近几年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校高层次人才,目前专职教师10多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人。近两年有多名教师先后赴国内一流高校进修学习,成为教学、科研骨干。大部分教师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具有在机械设计制造、智能制造等相关企业、研究所或者工程项目中工作经验,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业现有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创新实践中心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数控教学实训室、PLC控制实训室等5个专业教学实验室,拥有榆林市先进材料成型与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榆林学院现代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科研实验室。已建成洛阳一拖、东风商用汽车、神南产业发展公司等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包括机电工程训练、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特种加工技术、控制工程等多个专业能力实践项目。
学生发展: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毕业生可到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如高端机床、机器人、能源化工等装备制造及其应用产业)、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与智能制造研究与应用相关的机构,从事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工程应用、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安全工程
专业简介:
榆林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立足榆林、面向周边,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具备安全科学分析研究能力、安全工程设计评价能力、安全生产监察管理能力,能够在政府职能部门、科研院所、工矿企业等单位(部门)从事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设计与评估等工作。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教育厅、榆林市科技局科研项目多项,发表CSCD及以上高水平论文多篇,申请专利10余项,科研成绩突出。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安全科学基础、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管理学、消防工程学、矿山安全学、化工安全基础、建筑安全基础、职业卫生学等。
教学条件:
目前本专业建设有4个专业实验室:即安全检测与监控实验室、安全人机实验室、矿井通风实验室、矿山安全实验室,能够满足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
此外本专业依托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基于所在地区的产业优势,与多家工矿企业合作共建,为专业学生构建了良好的生产实践条件,所培养的毕业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人才培养:
本专业开展有丰富的学科类竞赛,有助于学生多方面提高。在开展学科竞赛的过程中注重校企合作,邀请企业中的学科专家全程指导,以更好的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此外,本专业每年都有不少同学考取硕士研究生。所考取的学校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太原理工大学(211高校)、西安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为A类专业)、山东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省内知名高校)、安徽理工大学、河北工程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等。学生考研率总体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近3年考研录取率超过30%。
就业去向:
本专业就业形势大好,近年来,本专业就业率一直在全校位列前茅。安全工程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向为:政府职能部门(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建筑施工企业、煤矿企业、化工企业。所就职的企业多数为大型国企,包括:中铁集团、中建集团、中交集团、中核集团、中国水利水电集团、陕煤集团、陕建一公司等。
能源与动力工程
专业简介:
能源作为全球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开启了能源利用的革命,将人类带入到了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化时代。随着能源种类的多样化及开发利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关于能源转换利用的综合学科应运而生,即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属能源动力类专业,是以工程热物理相关理论为基础,依托榆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立足本地面向西部,瞄准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和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需求,致力于研究能源的高效清洁转换利用、能源动力系统与设备运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存储与利用,培养面向能源利用、电力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教学条件: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开设于2010年,已累计培养本科毕业生650余人,学位授予率98%以上。专任教师中87.5%具有博士学位,毕业于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国内本领域著名高校,是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任教师主持参与了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多项横向科研项目等,取得了一些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具有知识产权的实际应用成果。获得陕西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1个,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1项,2人被授予“榆溪学者”;在工程热物理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26余篇,获授权国家专利60项。
专业建有学科实验室及专业实验室,其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室(共四分室)占地面积550m2,专业设备值达1300万元。同时与陕西华电榆横煤电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榆林能源集团横山煤电有限公司、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陕西双翼煤化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延长石油榆林凯越煤化有限公司、陕西新元洁能有限公司、中盐榆林盐化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建成实训基地并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了专业见习、实习基地,采用多种模式培养高等应用型能源动力类高层次人才。
人才培养:
专业设置有电厂热能动力、电厂集控运行、能源高效利用三个培养方向,研究领域涵盖能源转换利用、能源动力系统及设备、动力机械运行与维护、设备集控运行、新能源设备运行维护等。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保证在校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学院积极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课外文体学术活动。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省级、国家级赛事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对于考虑继续深造的学生,学校提供考研指导及资助,提高攻读研究生的机会。
就业去向:
毕业生主要从事火力发电厂、化工厂、太阳能光伏电站、风力发电厂的运行与维护工作,近三年首次就业率均维持在93%以上,一直保持着稳定优质的就业态势。就业主要面向陕西及周边省份,单位主要有中国大唐、中国华电、国家电投、中国神华、中煤集团、陕西延长石油、陕煤集团、榆能集团、山东枣矿集团等国企下属电厂、化工厂发电部门,及北京电建、山东电建、西北电建等电力建设单位。部分学生选择读研继续升造,近5届18%左右毕业生升入其他高校攻读硕士学位,被录取院校有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东北电力大学、上海电力大学、常州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专业简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立足于服务西部能源化工装备发展需求,面向通用机械、矿山机械、化工机械等领域,培养兼具机械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的专业人才,能够在机械工程领域中出色地承担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等工作。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源于学校1997年创建的机电一体化专科专业,于2007年开始接收本科招生,是榆林学院较早设立的工科专业之一。专业先后获批陕西省“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专业现有1个“省级教学团队”和1个“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近年来,专业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相关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形成了围绕能源化工机械发展的鲜明专业特色。专业教师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科技厅项目5项,教育厅和市科技局项目若干项,横向课题多项,累积科研经费达千万余元,出版省部级教材3部,发表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40余件。
教学条件: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高级实验师3人,7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业聘请本领域行业、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活动。专业新建有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工程训练中心和6个专业实验室(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室、力学实验室、机械制造技术实验室、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室、液压传动实验室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室)。专业与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国能榆林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青龙寺煤矿分公司、陕西榆林凯越煤化有限责任公司、陕煤集团神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工厂等签订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提供了高质量可靠的实践教学平台。
人才培养:
本专业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逐步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本知识逐步向课外延伸、教学场地逐渐由课堂教学转向基地参与教学,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多次在全国机器人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3D建模大赛等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毕业去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机械工程和相关交叉学科领域内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机械CAD/CAM技术的应用、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等工作。近三年,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部分学生签约至陕汽集团、神华集团、未来能源、吉利汽车、宇通汽车、长城汽车、中国水利水电集团、陕煤集团等大型企业。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先后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燕山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太原科技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广西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知名院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专业简介:
榆林学院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合作举办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于2014年9月获教育部批准,批准书编号:MOE61UK2A20141646N。2015年9月项目开始招生,2019年,本项目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中外合办学项目合格性评估。
项目合作院校英国胡弗汉顿大学(英文名称:University of Wolverhampton)为英国第五大公立大学,是中国与英国政府首批公布互认学历的英国院校之一,该校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得到英国多家权威职业机构认证。
本专业教学活动由榆林学院和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合作完成。项目采用“3+1”的培养模式,学生前三年在榆林学院学习,第四年专业和语言成绩达到要求(在榆林学院学习期间的各科成绩合格,且英语水平达到英国胡弗汉顿大学的录取标准:雅思成绩不低于6.0,且单项成绩均不低于5.5)的学生可选择赴英国胡弗汉顿大学留学完成学业。赴英学习的学生在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且考核合格后,可获得榆林学院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及胡弗汉顿大学颁发的工学学士学位证书;第四年在榆林学院完成学业、课程考试合格、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授予榆林学院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目前,项目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由榆林学院能源工程学院承担。
收费标准:榆林学院学习期间,每学年学费28000元;胡弗汉顿大学学习期间,按照外方学校国际学生的标准收费。
教学条件:
本项目融合两校优势专业的师资力量,组成了一支教学理念先进、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为项目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全球视野和思维、国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设立了专门的教学区域,拥有5间配有空调、多媒体设备及单人课桌椅的专用教室,另设有项目专用打印室、资料室、阅览室、微电影室和生活馆,共计面积约830平方米,为项目学生营造出舒适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
项目现有机械设计基础、力学、机械制造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液压传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共6个专业实验室。拥有洛阳一拖、延长凯越煤化、神南产业发展公司等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源工程学院的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和省级工程训练中心,可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人才培养:
本项目结合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双方制订培养方案,借鉴先进教学理念、模式和管理机制,共同培养能在工业生产部门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全球视野和思维、国际化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方面,由中英双方项目教师共同授课,中方教师使用中、英文双语教学,外方教师全英文授课。教学过程中,中方教师重点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德能、体能、技能以及人文综合素质。英方教师重点培养学生外语能力及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专业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教学互动,强调技术与人文、艺术、社会等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一专多能”型人才。
为保证项目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提升,确保有意向出国的项目学生不会被语言问题所困扰,项目于2020年初与国内知名专业雅思培训机构达成协议,并从2020级新生开始,为项目学生构建为期三年的雅思专业课程培训体系。
截止目前,项目出国赴英国学习的学生,分别获得了英国伯明翰大学、拉夫堡大学、卡迪夫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全球排名前200知名大学的硕士录取通知书,出国学生硕士升学率达100%。
毕业去向:
毕业生除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与实施,机械、电气、液压、气压等控制设备的管理,机械CAD/CAM技术的应用,机械设计与制造现场技术管理和机电产品的销售、服务等机械专业相关工作外,还可考取或申请(赴英学习学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目前项目学生就业状况良好,部分学生在中国节能、延长石油、未来能源、国家电网、神东煤炭等大型机械能源类相关企业就业,一些优秀毕业生已被其所在单位派往国外拓展业务。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
专业特色:本专业坚持以“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指导思想,形成“注重基础,加强技能,保持特色,服务区域”的教学理念。本专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榆林市多所中学建立教育实习合作关系,邀请教学名师开展示范课、指导学生开展生物教学技能大赛、撰写教育教学类毕业论文;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省、校、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榆林市多所学校承担中学生物学实验技能培训、标本制作培训、小学校本课程研发等任务;多次参与指导中学生参加陕西省青少年科技大赛并取得佳绩;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对区域热点问题的研究,投身公益事业,将来走向中学教师岗位能以身作则影响中学生的生活理念,助力国家发展绿色经济。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榆林及周边地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教学活动的基本体验、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从事基础教育及其他教育工作的教学和研究的应用型人才。
动物科学
专业特色:面向周边省市畜牧业生产第一线,以培养一批懂专业、会应用、会管理的人才为宗旨,围绕畜牧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趋势,按照“立足区域为根本、学农爱农为引领、强化实践为重点、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对接岗位能力及创业能力需求,采用“3+1”培养模式,以四年不断线的专业实践为特征,配置结构合理和突出应用的课程体系,形成专业认知、能力培养、素质拓展、创业训练有机结合,实现全过程能力和素质培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立足榆林,面向周边省市畜牧业生产第一线,具备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家畜环境卫生与牧场设计、动物生产、畜产品加工、畜牧业经营管理、动物疫病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相关领域或部门从事畜牧业科学研究、生产与管理、技术推广与服务、创业创新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植物科学与技术
专业特色: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综合了农学、园艺和植保三大内容,在科研和应用上均具有重大意义:在科研上,它属于应用基础学科,可以为国家和区域生态建设、粮食生产安全以及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在应用上,它主要研究现代生物技术及植物遗传改良、农业信息技术及植物生产管理、生态环境及植物产品质量安全、植物保护和植物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同时,综合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现代农业设施和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生态环境建设中,呈现广阔的发展远景。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能在现代植物生产、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生态环境重建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植物科学与技术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园林
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以宽基础、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借鉴了地方院校园林专业的发展方向,重视人文修养的培养,教学计划设置既保证覆盖园林专业规划设计及植物景观设计、后期的养护管理等各方面较宽的基础知识,也增强了知识的深度和完整性。重点强调专业能力与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加强了与市场需求的衔接,增加了设计基础课与实验课及施工管理课的教学工作,重视手工与电脑绘图技术的共同提高,满足地区经济发展中对于园林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等人才的较大需求量,乘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生态环境建设的东风,专业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园林建设需要,面向榆林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第一线,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掌握生态学、园林植物、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具备林学专业、园林专业所要求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在林学、园林、城市景观建设、森林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领域从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含科技开发与推广)、教学、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管理、创业等方面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园林工程制图、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学、园林工程、园林艺术、园林设计初步、园林绿地建植与养护管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园林绿化工程概预算等。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专业特色:面向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施、陕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需要,培养一批掌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能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旨在解决制约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
培养目标:具备水土保持工程规划设计的基本技能、荒漠化防治工程的方法和管理技术,熟悉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沙漠化的监测与评估相关等行业的基本技术方法和手段;掌握开发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能力,能胜任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流域管理,水土保持工程监理、监督、执法、管理与评价等工作。
主要课程:植物学、树木学、生态学、工程水文学及水利计算、地质地貌学、土壤学、工程测量、工程制图、土力学、水力学、气象学、林业生态工程学、土壤侵蚀原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水土保持原理、水土保持工程学、沙漠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水土保持规划学等。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专业特色:本专业立足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需求和前沿热点,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点、土壤类型、资源现状和气候变化特征,立足陕北设施农业现代化及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紧抓设施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机遇,坚持以“理论扎实,基础过硬,技术熟练,能力全面”为教学工作指导思想,整体遵循“特色鲜明,方向明确,技能全面,文武兼备”的教学目标,本专业除了加强设施农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锻炼,更加注重实践技术、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结合设施人才能力素质培养,多方面、深层次制定形成教育教学基本方针策略。
培养目标: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榆林及周边区域土壤资源及高光照、高水热、高温差气候条件为环境基础,面向区域设施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及专业人才需求的培养导向,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掌握现代设施作物栽培学、设施园艺学、设施工程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备作物新品种选育、设施栽培管理、产后储藏与加工、植物病虫害监控与防治等环节的应用技能;具有获取行业发展趋势、热点和缺陷的宏观掌控能力;掌握普及设施植物生产类知识和解决设施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设施农业与工程及相关领域或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设施植物生产类专业技术相关的科研、设计与建造、经营与管理,严格遵守自然伦理和职业伦理道德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专业特色:根据陕西省道地中药材和全国各地主要中药材资源及发展方向,以校内外生产实习基地为依托,切实实行产学研融合,面向药材种植基地、中药研究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药品生产企业、医药贸易部门、教学、科研等单位、行业,具备中药学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及其相关的中医学、药学、农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事中药材栽培,药材的品质鉴定,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中草药栽培基地的规划、建设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是为适应我国中药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而设立的专业。该专业有机地融合了中药学、生物学以及作物学学科中的相关课程,对于培养中药人才、加快我国中药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和该专业的办学特点,结合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中医药思维,掌握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中药材栽培、加工、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中药制药等方面的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的现代化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建筑工程学院
工程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专业素质,具备土木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和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性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国际视野,获得相关注册工程师基本训练,服务区域经济及工程建设发展,能在建设工程和房地产领域从事全过程项目管理和造价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专业定位:本专业主要针对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及其他必要的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学习,全面系统地接受科学思维、系统思维、管理思维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开设由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性的知识结构课程,全面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
专业特色:工程管理专业扎根西部,立足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依托本校土木工程学科优势,面向全国及其他相关行业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可报考注册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国家执业资格,能够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建筑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工程管理咨询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与金融企业、中介机构、物业管理公司和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等从事工程管理的相关专业工作,还可以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和相关专业从事教育、培训和科研等工作。
主干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课程):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技术、房屋建筑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运筹学
专业特色课程:黄土高原窑洞民居绿色建筑、BIM技术原理与应用
主要就业去向:通过四年学习,毕业生可涉及建筑工程、工程施工和控制管理、房地产经营以及金融等行业部门的管理工作。尤其侧重于工程建筑、施工管理以及房地产经营开发,并熟悉我国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进行企业工程开发建设项目的经营和管理。也可进一步在众多相近学科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土木工程
培养目标:秉承“奋斗”的学院精神,弘扬“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校训文化,立足榆林及周边地区,面向西部地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工程建设第一线,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健全人格、高度责任感和较高职业素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项目勘察、设计、施工及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行政管理部门、勘察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及大、中专院校从事土木类工程技术、管理、教育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土木工程专业依托榆林地区毛乌素沙漠边缘特殊地域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建设,基本形成以”风积沙、特殊土的科学研究+校企融合、产学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宽口径、重基础、强能力”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真实的建设环境和施工项目,从而培养服务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水利、矿山、铁道及空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通理论,重实践,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学科:土木工程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建筑结构抗震、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钢结构基本原理
专业特色课程: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学
专业就业:榆林学院土木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主要涉足于建筑工程、造价工程、工程测量、质量监管、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以及政府、事业类单位等行业部门的工作。也可进一步在众多相近学科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近,三年就业率为91.94%、91.87%、88.19%,稳步提升。近三年考研继续深造比例为18%、20.3%、19.4%,就读院校包括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定政治认同、强烈家国情怀、勇担社会责任和坚守文化自信,富有自主学习能力、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引领应用创新、行业发展、社会进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与行业企业中坚,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毕业生应具有从事给水排水工程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维、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并具有初步的研究开发能力。
专业定位:本专业以解决市政给水排水前沿工程和技术问题为导向,通过系统学习与训练,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素质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师,使其能够在城市规划与管理、市政建设、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工作。
专业特色:本专业开展“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与地方企业在理论学习、实践环节等方面共同培养学生,强化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结合地方特色和本地人才需求,培养学生在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水处理、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上述领域一般工程问题的能力,成为社会建设事业第一线的工程师;能在政府、规划、经济管理、环保等部门以及设计单位、工矿企业、大、中专院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和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学科:市政工程
专业核心课程:工程力学、水力学、水泵与水泵站、水处理微生物学、水分析化学、水工程施工、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质工程学等。
专业特色课程:水处理新工艺与技术、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主要就业去向:通过四年学习,毕业生能在政府、规划、经济管理、环保等部门以及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和管理工作,也可进一步在土木工程、市政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资源环境等多个学科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培养目标:秉承“奋斗”的学院精神,弘扬“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校训文化,立足榆林及周边地区,面向西部地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工程建设第一线,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健全人格、高度责任感和较高职业素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项目勘察、设计、施工及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能够在有关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行政管理部门、勘察设计单位、施工企业、暖通设备企业及大、中专院校从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技术支持及教育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定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即“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通过特色理论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具备系统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工程应用能力,能够胜任绿色建筑技术,建筑节能技术,智能建筑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发、设计、施工、运营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暖通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以建筑通风空调、供热为主要方向,通过特色课程体系确保学生理论学习深度;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通过制图大赛、专业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聘请行业专家,引导学生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校内外联合培养暖通工程应用型人才。
主干学科:土木工程
专业核心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供热工程、建筑冷热源设备与系统、通风与空调工程、建筑设备自动化等。
专业特色课程:建筑环境测试技术、热泵技术及地热利用、暖通空调新技术
主要就业去向:榆林学院建环专业于2016年起招生,毕业生活跃在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能源管理公司、建筑节能咨询公司、供暖通风空调与制冷设备制造企业以及运营管理公司等。
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四年)工学学士学位
学科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研究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和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处理、控制等的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的学科,在计算系统研究、开发、部署与应用等相关领域具有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和应用,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开发,计算机管理和维护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实践能力强。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室建设和参与实际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毕业生可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据库管理等多个领域就业,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专业设置包括软件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多个方向,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产教融合,通过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适应企业一线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技能。
主要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应用技术、操作系统、离散数学、Java语言程序设计、Python程序设计、智能计算、嵌入式系统原理、软件工程、Java Web开发基础、移动互联开发技术等。
就业去向:该专业短期内社会需求仍然很大,就业市场前景广阔,该专业适合升学考研。学生毕业后可在软件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其应用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系统维护等工作。
物联网工程
物联网工程(本科四年)工学学士学位
学科介绍:物联网专业是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型学科,物联网与新能源、绿色制造等并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专业主要面向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安全防范、智能安全生产管理、智能卫生医疗、智能生活服务等领域,研究智能感知与识别技术、普适计算、云计算、泛在网络系统融合应用。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物联网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电子技术、传感与射频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等专业知识,掌握物联网工程的基本理论与应用系统设计方法,能从事物联网感知与控制、有线/无线网络与传输、软件与信息服务的研究、开发、集成、应用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本专业综合性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突出工程化系统工程能力,并具有理论基础与系统集成实践的特征。专业依托信息工程学院,通过学科交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方式,以物联网工程应用为切入点,采取宽口径、强基础、重能力的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及创新能力。
主要课程:物联网工程导论、C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RFID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无线传感网络、物联网安全、JAVA技术及应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Web技术、Android技术及应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
就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电力、能源、交通、运输、医疗、贸易、物流等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可从事物联网系统开发、物联网硬件开发、物联网软件开发、大数据分析、系统测试、算法工程、网络工程、工业设计等工作。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四年)工学学士学位
学科介绍: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是新兴的交叉复合型学科,是面向大数据时代巨大人才需求的新专业,属于计算机类专业。专业主要面向数据管理、系统开发、海量数据分析与挖掘领域,研究大数据技术、数据管理与挖掘、算法工程、大数据平台应用开发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立足榆林、面向行业、着眼国际,具备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良好的动手能力,掌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完整理论知识体系、具备全面应用分析技能,能在相应的领域从事各行业大数据分析、处理、服务、开发和利用工作,能够从事数据有关教学、科研、开发和应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1、本专业以能力本位、市场需求、职业适应为导向,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采取“理论平台+实践训练+竞赛强化+基地实习”的教学模式。2、依托校企合作,在实践课程中引入企业职业认证课程内容。
主要课程: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Python编程、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数据采集与预处理、大数据平台及编程实践、计算机网络等。
就业去向:就业去向会集中在金融、互联网、医疗、教育、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比如BAT、美团、饿了么、今日头条、金融咨询、快销企业等等都需要这个专业的人才。该专业主要有三类人才需求:大数据系统研发类人才、大数据应用开发类人才、以及大数据分析类人才。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本科四年)工学学士学位
学科介绍: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科学,是数学、系统学、控制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等学科交叉形成的综合性学科。该学科的研究领域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培养目标:人工智能专业致力于培养符合国家战略及榆林市能源化工、新材料和现代农业等产业升级发展需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具备良好的信息科学、数理统计基础、计算机系统知识及扎实的编程基础,掌握人工智能核心原理和思维,能够熟练运用数据思维、人工智能模型、工具、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等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从事智能系统集成、智能软件设计与开发、智能应用系统的管理与运维及智能无人系统应用与开发。
专业特色:本本专业依托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优势及华为ICT学院,利用我院在计算机视觉、大数据处理及软件工程等领域的师资力量,突出人工智能技术与榆林市能源化工、新材料和现代农业等产业的交叉与融合,为本科生构筑扎实的人工智能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体系;注重强化学生的人工智能建模与算法分析设计能力、解决能源化工、新材料和现代农业等行业人工智能应用问题的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化科学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能够进行人工智能算法分析与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等复杂工程问题分析与解决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机器学习、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机器学习工具与平台、数据结构与算法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无人机遥感影像处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应用、语音识别与深度学习、商业智能与数据挖掘、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智能感知与检测及无人机技术与应用等。
就业去向: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前景广阔,各行业长期具有旺盛的人工智能人才需求,是国家大力支持的人才紧缺性新兴专业。毕业生可从事人工智能算法设计、数据分析、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就职单位涵盖各行各业,包括:互联网科技企业、高新信息技术企业、银行与金融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和国家机关等单位,并可继续攻读智能科学及相关和交叉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
外国语学院
英语
专业介绍:英语专业开设于2003年,专业代码为050201,授予学位为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具有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和英语交际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英语教学的能力、英语活动的组织能力、英语教研的初步能力以及英语涉外的基本交际能力,能在教育、文化、外事、经贸、商务、科技等领域从事英语相关工作。英语专业开设语言学、英美文学、翻译、跨文化交际等研究方向课程。
翻译
专业介绍:翻译专业开设于2014年,专业代码为050261,授予学位为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英汉语言基础,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理论基础,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能够胜任外事、商贸、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
艺术学院
音乐学
专业介绍:音乐学专业正式成立于2004年,专业代码为130202,授予学位为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秉承“奋斗”学院精神,弘扬“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校训文化,培养具有坚定政治认同,强烈家国情怀、勇担社会责任和坚守文化自信,富有自主学习能力、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引领应用创新、行业发展、社会进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根据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等方面知识与技能,解决音乐教育教学及音乐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分析、课程设计、教育教学方法的适用性、音乐节目编排与表演等问题,能够研究、继承和弘扬陕北地区音乐艺术文化,面向榆林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胜任中、小学校、群艺馆、厂矿及企事业单位教学、研究、创编的高素质应用型音乐人才。
专业定位:音乐学专业保持师范教育特色,培养具有系统的音乐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人文和教师职业素养,能够在中小学从事音乐教学、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工作,并能在文化、宣传等部门从事音乐领域相关工作。
专业特色:本专业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培养,同时能够将陕北音乐文化融入到相关音乐活动及教学中,通过成立陕北民歌学院、陕北民歌合唱团等不同的方式研究、传承和弘扬陕北音乐文化,在音乐教学及各种活动中发挥创新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音乐教育及研究、表演艺术人才。
主干学科:音乐学、艺术学、教育学
主要课程:基本乐理、钢琴、声乐(含陕北民歌方向)、视唱练耳、舞蹈、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艺术概论、和声学、合唱指挥、曲式与作品分析、钢琴即兴伴奏、民族民间音乐、音乐名作赏析、管乐等。
就业去向:通过四年的学习,毕业生可从事音乐教育领域、音乐研究、文博艺术管理、群众文化等部门从事音乐教育和科研等,以及政府部门或者企业工会等从事教学、科研、开发和管理等工作,也可进一步在相近学科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美术学
专业介绍:美术学专业正式成立于1999年,专业代码为130401,授予学位为艺术学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榆林、辐射周边地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美术教育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美术素养,具有全新观念和较高的审美情趣,具备初步的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师资。培养能够从事美术教育、教学管理及艺术相关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定位:美术学专业保持师范教育特色,培养具有系统的美术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人文和教师职业素养,能够在中小学从事美术教学、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工作,并能在文化、宣传等部门从事美术设计、美术创作。
专业特色:本专业立足于陕北地区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形成“模块化”教学模式,注重培养能够在不同美术教育、美术创作与研究领域对传统和民间艺术进行学习继承,同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的美术专业人才,从而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具有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突出优势。
主干学科:美术学、艺术学理论、教育学
主要课程: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素描基础、色彩基础、陕北民俗泥塑、陶艺、中外美术史、毕业创作、民间美术与陕北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等。
就业去向:通过四年的学习,毕业生可从事美术教育领域、美术研究、文博艺术管理等部门从事美术教育和科研、美术编辑和艺术管理等,以及政府部门等从事教学、科研、开发和管理等工作,也可进一步在相近学科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舞蹈学
专业介绍:舞蹈学专业正式成立于2009年,专业代码为130205,授予学位为艺术学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面向榆林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第一线,掌握舞蹈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备教学和创编能力,能在各中、小学校、群艺馆、厂矿及企事业单位从事表演、教学、创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定位:舞蹈学专业保持师范教育特色,培养具有系统的舞蹈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人文和教师职业素养,能够在中小学从事舞蹈教学、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工作,并能在文化、宣传等部门从事舞蹈、音乐相关工作。
专业特色:本专业长期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培养,开设师范技能、应用舞蹈方向,学生毕业后大多成为中小学音乐舞蹈课程教学骨干和艺术相关领域的工作者。
主干学科:舞蹈学与音乐、艺术学理论、教育学。
主要课程:芭蕾舞基础、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古典舞、民族民间舞、剧目排练、舞蹈编导、古典舞身韵、现代舞、舞蹈教学法、陕北民俗民间舞蹈、舞蹈概论、中外舞蹈史。
就业去向:通过四年的学习,毕业生能在各中、小学校、群艺馆、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研究、创编,以及政府部门等从事教学、科研、开发和艺术管理等工作,也可进一步在相近学科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视觉传达设计
专业介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正式成立于2005年,2013年之前专业名称为艺术设计,专业代码为130502,授予学位为艺术学学位。
培养目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具备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地域创新时代需求,能根据所掌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印刷工艺、文化创意设计、品牌形象创意与传播等方面的知识,从事平面设计诸多领域的视觉传播、策划与推广、设计与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设计能力,能够引领应用创新、行业发展、社会进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设计应用型人才。
专业定位:以服务于地方经济、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与艺术素养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系统掌握设计理论、平面设计等相关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较强的广告创意、设计与管理能力,能够在设计多领域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设计人才。
专业特色: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地方性的优秀创意设计人才为目标,在设计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设计知识的积累和设计方法的形成,强调将设计和地域文化的需求联系起来,注重辩证地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依托地域性发展的优势、院校相关特色专业的学科协同地方
主干学科:艺术学、设计学
主要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装饰图案设计、设计概论、设计简史、书籍装帧设计、计算机设计基础、平面广告设计、标志设计、图形创意、印刷工艺、展示设计、品牌创意设计与传播、包装设计、宣传画册、广告影片制作、Flash动画设计、文化创意设计等。
就业去向:通过四年的学习,毕业生可胜任广告公司、电视台、企事业单位广告宣传部门、规划部门等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群文工作等,以及政府部门从事科研、开发和艺术管理等工作,也可进一步在相近学科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四年
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适应当代中小学要求,胜任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课余运动训练和竞赛工作,具备体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
主要课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球类、田径、体操、武术、跆拳道运动、射艺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
专业特色:注重体育教学、训练、比赛实践,培养优秀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是体育教育专业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全面发展,服务于陕西及周边省市社会经济建设,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备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与较高程度的实际工作能力与创新精神,主要能够在榆林市中小学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理论宣传,同时还可在党群组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逻辑学、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导读、政治学、法学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伦理学。
专业特色:
(1)立足社会、市场、学生需求,主导师范培养,其他领域工作主体培育为辅的目标定位;
(2)构建合理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与地方中小学教育结合优势,多方协同育人;
(3)汲取陕北历史文化与红色革命基因,彰显人才培养的文化自信;
(4)专业硕士建设,形成师范本科与研究生培养相递进优势,构建起榆林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的系统性。
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
专业简介:榆林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于2013年首次招生,目前共有在校生360人,年招生规模平均120人。本专业有专兼职教师14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2名,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50%,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2名,硕士学位者11名,硕士学位及以上学历者13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93%。本专业建有幼儿园模拟实训室2间,书法训练室2间,创意手工室1间、美术教室1间、电子钢琴室2间、舞蹈练功房2个、校外实训基地15个。
专业特色:学前教育专业秉持传承百年红色师范精神,为榆林市及周边地区培养幼儿园骨干教师为基本定位,课程设计以“从做中学”的理念出发,体现“全程实践”的特色。课程体系中实践类课时占总学时的50%,课程中有“名校(名园)名师进课堂”等邀请一线名师进课堂实践教学的活动,设有美术、钢琴、舞蹈等一系列实践类课程,还有见习、实习、实践成果展等集中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能力,胜任未来幼儿园教育工作。
小学教育
专业简介:榆林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于2017年首次招生,目前共有在校生240人,其中年招生规模平均80人。本专业有专兼职教师10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40%,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2名,硕士学位者8名。本专业建有小学教育模拟实训室1间,书法训练室2间,创意手工室1间、校外实训基地9个,
专业特色:小学教育专业秉承传承百年红色师范精神,为榆林市及周边地区培养小学全科型教师为基本定位,课程从“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理念出发,体现“两主两辅”的特色。学生在精通语文、数学学科的基础上,同时能胜任科学、道法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具备较为宽阔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素养,培养一批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小学教师。
新能源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榆林,主要服务于陕、甘、宁、蒙、晋地区,依据区域经济的人才需求,培养具备扎实的材料研发与设计、成型加工与性能调控、分析检测与质量控制等能力,并能胜任材料领域科学研究、设计、制造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自2016年进行本科招生以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在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纳米材料三个主要方向的基础上,形成了科研促进教学、科研带动教学、科研反哺教学的办学特色。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富,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科技厅项目4项,教育厅和市科技局项目十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近20篇,授权国家专利5件。
教学条件:
本专业目前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教授3人,正高级实验师1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其中11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比84.62%),2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本专业目前拥有6个教学实验室(金相实验室、材料性能实验室、热处理实验室、材料成型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制备实验室和功能材料制备实验室),可以开展材料成型与制备、性能测试、热处理等教学实验,仪器设备资产总值一百余万。陕西西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榆林分公司、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神木市东风金属镁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也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与西安理工大学建立实验教学联合培养模式,与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建立“西安交通大学—榆林学院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实现上“二本院校”,享受“一本资源”。
人才培养:
本专业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各种竞赛和建模,努力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建立了“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训练”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大赛,近三届陕西省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获一等奖5项目、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目,其中2021年获团体优胜奖;近三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获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
毕业去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相关交叉学科领域内从事科学研究、设计、制造与管理等工作,历年就业率均在90%以上。学生也可选择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2020年首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高达38.5%,2024年录取率37.93%,为中国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兰州理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输送多名优秀毕业生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专业简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于服务西部新能源产业发展,面向能源领域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以能源动力、电气类基础课程为平台,以工程应用为目标,以新能源利用为方向,结合我校办学特色,突出太阳能光、热、光化学利用,风能利用等方向相关理论和方法,学习新能源发电、控制、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和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在新能源领域特别是太阳能、风能利用行业,进行相关装备的开发、设计、制造、系统运行监控、维护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中,博士研究生占总人数的85%,为学生培养提供了资源保障。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近年来共承担纵向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4项,省市级项目多项,累计科研经费3百多万元。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检索20余篇,授权专利30多件。
教学条件:
本专业现有新能源发电与微电网实验室、运动控制实验室、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热能与动力实验室及3D打印实验室。目前,有榆林市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榆林市太阳能应用重点实验室1个,自建83.5KW光伏并网发电站1个,与榆能集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榆林市江山永宸光伏有限公司、神木仁创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完善的具有驻点实习条件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
人才培养:
学科竞赛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本专业重视培养学生参加专业领域的学科竞赛,专业学生先后参加全国高等数学竞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CATIC制图大赛等多项学科竞赛,荣获各级各类奖项20多项。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平均上线率为26%。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就业主要在风能、太阳能、电力等与新能源相关领域内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能源管理等相关工作。近三年,新能源专业本科生一次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部分学生签约至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神华集团、隆基乐业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中核集团、中石油、延长石油、汉能集团、比亚迪等大型企业。部分学生通过国家研究生考试进入高校或科研单位继续深造。研究生平均录取率20%以上,为陕西科技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兰州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电力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输送多名优秀毕业生。
储能科学与工程
专业简介: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重大需求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工科专业。储能技术和产业覆盖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居民侧以及社会化功能性设施等方面,是能源革命的重点方向,是新能源发展的核心支撑,是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专业结合当前我国对储能领域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依托新能源学院,通过能源动力、机械、材料、物理、化学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掌握储能科学与工程的扎实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具备设计、研发、生产和管理能力的储能领域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
教学条件:
本专业目前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80%。专业聘请本领域行业、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活动。近三年,专业教师获批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青年科技新星1名、市级青年人才托举计划1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级项目多项。专业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依托实力雄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储能材料、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电化学等多个专业教学实验室,能为学生提供紧密的行业发展前沿实验实训条件。
核心课程:
储能原理与技术、电化学工程、储能与综合能源系统、储氢技术及应用、太阳能电池、动力电池设计等。
人才培养:
本专业着重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为学生理解社会、认识世界、训练多种思维方式提供宽广的教育平台,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及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就业方向:
国家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明确提出加快培养急需紧缺储能专业技术人才。储能相关产业迅猛发展,人才需求迫切,尤其是高端技术研发、技术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广,可在能源、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动力、汽车、环境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从事储能相关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生产加工、设备操作、技术管理与品质控制等方面的工作,还可继续攻读相关学科高层次学位。
绥德师范校区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广泛的小学教育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小学教育工作需要、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的小学教师。
专业特色:本专业秉承百年师范精神,培养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全科型教师。课程从“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理念出发,体现“两主三辅”的特色。学生在精通语文、数学学科的基础上,同时能胜任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和艺术学科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具备较为宽阔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素养,培养一批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小学教师。
政策支持:绥师校区招收公费定向师范生,免学费。其中属于低保户、贫困户子女的学生,学费、住宿费、实习实训费全部免除。取得毕业证和教师资格证的学生,按《委托培养协议书》带编制分配。
主要课程:小学课程与教育论、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外国教育史、小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设计与实施、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等。
毕业去向:到小学补充各科教师,在小学教育研究机构从事小学教育研究工作。
榆林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于2017年首次招生,目前共有在校生240人,其中年招生规模平均80人。本专业有专兼职教师10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40%,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2名,硕士学位者8名。本专业建有小学教育模拟实训室1间,书法训练室2间,创意手工室1间、校外实训基地9个。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本科)】
专业介绍:汉语言文学是文学院办学历史最悠久且最具特色的专业,该专业现有省级重点学科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专业代码为050101,毕业生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适应国家战略改革发展要求,立足榆林,面向陕西,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具备“读书报国 艰苦奋斗”的绥师品格,具备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协作精神,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知识和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能力,能够扎根基层、锐意进取、可持续发展,能够肩负起国家和区域中学语文教育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资源及特色:教学中突出陕北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和教育情怀,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人才;通过实施强基工程和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通过校内导师制(文学院教师担任)、校外导师制(榆林各中学语文教学名师担任)双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学习和生活指导,保障学生学有所成。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从事中小学校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文艺出版部门文学编辑与批评工作,机关、企事业单位文秘工作,新闻媒体单位编辑以及文化传播、创意、策划工作,也可以进一步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
培养目标: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立足榆林、面向陕西、服务基层,致力于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教育情怀深厚、师德师风高尚、人格健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系统掌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悉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较强的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在中小学及教育机构从事教学、教研和教育教学管理的数学骨干教师。
核心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中学数学教育学概论、初等数学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程序设计、数学建模与实验、抽象代数、实变函数、复变函数、拓扑学、数值分析、多媒体课件设计等。
专业特色:能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突出地方院校特色,挖掘地方红色教育资源,本着“用最好的资源培养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数学师范人才”理念,坚持“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的办学定位,形成了德能兼修、过程融合——“一个核心、两个支点、三维实践”的“一二三”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夯实基础,注重实践,鼓励创新,全面培养提升学生在专业知识、师范技能、创新发展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努力为榆林市及周边地区培养中小学一线高素质数学教师。
就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通过招聘和招教考试,大多就职于中、小学教育单位,就业形势好;另外,近20%的毕业生考取了国内各大高校数学、统计、大数据分析和经济管理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