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院系设置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25-04-23 08:27

院系设置

   学校设有高级翻译学院、英语学院、东方语学院、西方语学院、中东欧语学院、国际商学院、国际传媒学院、教育学院、国际艺术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国际冰雪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体育部等14个教学单位,开设了英语、日语、德语、法语、朝鲜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蒙古语、印度尼西亚语、波斯语、波兰语、捷克语、泰语、塞尔维亚语、匈牙利语、希腊语、乌克兰语、马来语等21个外语语种;拥有翻译、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国际商务、会计、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出版等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5个专业领域,涵盖文、经、管、教4个学科门类。其中,翻译硕士覆盖英、日、俄、朝、德、法、西、阿、意9个语种。学校开设49个本科专业,涵盖21个外语语种以及文、经、管、教、艺、工、法7个学科门类,形成了“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双外语”和“小语种+英语+专业”等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多语种翻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成为吉林省培养“多语种翻译+”人才和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摇篮。

重点实验室

学校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包括一流的多功能同声传译实训室、智慧教室学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卓有成效已建成地球村、实验实训中心等实践教学中心

大型综合性语言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地球村,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内有中国村、英语村等26个场馆,覆盖我校开设的21个外语语种,是一个集语言训练与中外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语言文化实践教学基地,集教学、研究、传播、实践等功能于一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命名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俱乐部”。

建有实验实训中心,面积14200平方米,含经济、管理、文学、艺术、法律及工科类专业实验室24个,是集校内实验实训教学、专业技能培训、专业竞赛及二课堂实操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非外语类校内实践教学中心,拥有经济类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工商管理类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与办公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建有国际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世桥大厦,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为在校师生提供“多位矩阵一体化”的国际化创新创业环境及多元发展空间。包含国际青年创客交流空间、教育与研究空间、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工作室、省级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站产教融合实践空间以及创客孵化空间等,是吉外创新创业教育全要素和全环节深度功能空间,可满足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多元化需求。

学校有同声传译实验室、机辅翻译实验室、数字化语音室、数字录音室、虚拟仿真实验室、人工智能应用基础实验室、智慧教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报告厅等各类教室和实验室,满足教学、实验实训、竞赛活动等各种需求。

学校室内外运动场地总面积近5万平方米,有塑胶运动场、体育馆、室内游泳馆、草坪足球场、草坪网球场、室内外篮球场、排球场、室内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瑜伽厅、健美操厅、拓展训练基地等多个特色运动场地,满足学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学生体质锻炼的需要,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

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现馆藏纸质图书121万册、电子图书175万种、电子期刊74.6万册,各类中外文数据库46个,馆内设有17个交流研讨室、3000多个阅览坐席,设有外语朗读区、考研学习区等特色主题空间是集文献收藏、学习阅览、交流研讨、科学研究、文化休闲于一体,融入现代化、信息化、生态化、国际化元素的开放式图书馆,多次被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管理中心评为CALIS联合目录馆藏数据建设、中文数据库建设和西文数据库建设先进单位。


重点学科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育人观。在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上,实施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管理三个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渗透、形成合力的“六位一体”工作机制。学校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学校强调“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成才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制定实施《本科全套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计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全过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目标,除专业课程外,还设置了中华文明与文化传承、多元文化与国际视野、社会科学与经济发展、科学素养与信息技术、艺术与审美等通识选修课程模块,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和审美素养。人才培养紧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探索新文科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深化“双外语”“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小语种+英语+专业”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卓越人才培养机制,实施微专业、辅修学位等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形成“文文渗透”“文工融合”的跨学科专业融合格局,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外语外事人才。

学校人才培养实力雄厚,学科专业建设成绩斐然。拥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球村)、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门国家级精品课,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个教育部国别区域研究中心;有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专业群、6个吉林省品牌专业、8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省级以上特色专业数占学校专业总数的三分之一;2个省级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27门省级一流课程,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高等教育研究基地等13个省级研究平台,3个省级示范性特色学院,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省级校外实践基地;1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吉林省高校名师工作室、2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可授予的学位

可授予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工学、艺术学、法学学士学位

 

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一支由学科带头人、外籍专家、企业高管、业界精英等组成的高水平多元化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潜心教学科研,致力教书育人,是学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坚实力量。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58人,其中有国家督学、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专业技术一级岗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2人;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拔尖创新人才、省教学名师、外籍专家、博士生导师、企业高管等各类高层次人才200余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师德标兵11人。



学生人数

学校拥有在校生14000多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2362人、研究生1546人,外国留学生300多人,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其中外籍教师80余人,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巴西、日本、韩国、埃及、伊朗、印度尼西亚、泰国、蒙古、俄罗斯、波兰、捷克、匈牙利、塞尔维亚、乌克兰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