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院系设置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24-06-20 10:44

院系设置

学校现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学院 、教育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物理与光电技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院、体育学院。

重点实验室

植物化学实验室

陕西省植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始建于1998年,2008年经科技厅批准成立,是一个集人才培养、科研研究、服务地方为一体的开放型科学研究机构。实验室地处秦岭腹地宝鸡,旨在开发秦岭植物资源,进行植物药中有效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修饰改性、活性筛选、分析检测,为陕西及周边地区植物化学及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实验室的建立,对提高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开展研究生教育,强化教师教学及科研能力,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验室拥有研究场地3000 m2,已投资4000余万元,建立了植物化学分离实验室、植物内生真菌大批发酵实验室、结构表征实验室、先导化合物分子化学修饰及人工合成实验室和活性筛选实验室。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4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9人。研究人员分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中有德国洪堡学者1人,陕西省青年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陕西省三秦人才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3人,宝鸡文理学院教学名师1人。

-----------------------------------------------

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实验室

  

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是 1995 年 12 月由省原“三委”联合批准设立的首批省级重点实验室之一,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在我国开展以及宝鸡市被国家科委批准为“全国综合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陕西省科技厅、教育厅和宝鸡文理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围绕实验室的发展方向,遵循“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原则,经过二十多年建设,实验室研究水平显著提升,人才队伍不断优化,开放共享程度不断提高,服务地方能力不断增强,依托单位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

目前,实验室面积近 3000,拥有大型仪器设备分室 20 余个。设备投资3000 余万元,大型仪器 40 余台件,包括大气雾霾监测、植物生长监测与灾害、3D 扫描仪、流动分析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离子色谱仪、激光粒度仪、ICP-MS、无人机等大型仪器设备以及灾害模拟平台、环境污染分析、低空遥感测量平台、树轮密度分析、环境磁学分析和大数据分析等科研实验平台。

实验室总体定位为:立足陕西、面向西北,开展区域性灾害及生态文明建设基础研究,解决陕西及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重要科学与实践问题。发展目标为:基于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和测绘学等,开展以灾害科学为核心的相关研究,搭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研究平台及人才培养基地。围绕渭河流域(关中平原城市群)和秦岭山地等开展研究,为区域综合减灾及生态安全决策提供科技支撑。主要研究方向有灾害演变与文明演化、区域灾害监测与分析、区域灾害机理模拟与评估、灾害和区域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

       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围绕实验室定位及服务社会需求,积极开展区域性灾害及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近五年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及社科基金项目 10 项,省部级项目 30 余项,厅级及横向课题 100 余项,发表核心以上期刊论文 160 余篇。科研成果获陕西省自然科学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奖,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奖和宝鸡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荣誉。同时,发挥实验室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特色,开展 40 余场科普活动,接待来访人数达 3600 余人次。



 

重点学科

国家级特色专业

物理学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教育学、物理学、地理科学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化学、思想政治教育、广播电视编导、物联网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历史学、学前教育、哲学、英语、工商管理、材料物理

陕西省名牌专业

化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陕西省特色专业

教育学、物理学、地理科学、工商管理、制药工程

 陕西省级重点学科

哲学、数学、地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物理学

陕西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汉语言文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思想政治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关陇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部农村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三种文化协同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

 

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外国文学作品选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导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工程制图(上)、化学大爆炸、中国古代文学名作导读、舞蹈鉴赏、全球变化、人文地理学、无机化学、理论力学、运筹学、热学、周秦伦理文化概论、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数控技术、美国文学、电磁学、分析化学、RFID原理及应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组织行为学、概率论、操作系统、光致发光材料合成及器件封装虚拟仿真实验、二维纳米片的设计制备及其在智能力敏传感器中的应用虚拟仿真实验

 

陕西省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电路分析、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地理、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及电子拖动、法理学、政治学原理、数学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现代汉语、文学概论、有机化学、量子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高等代数、全球变化、植物地理学、机械原理、中国古代文学名作导读

 

陕西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

陕西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教学中心

现代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电气工程实验实训中心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机械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陕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以化学为主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陕西省高校教学团队

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地理课程、化学核心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群)、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

数学与应用数学、政治学(课程群)、机械类专业课程

 


可授予的学位

我校可授予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士学位

师资力量

我校有专任教师1200余名,有高级职称人员580余名、博士340余名。同时,聘请了120余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学校兼职教授或特聘教授。有70余名教师分别获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特支计划”区域发展人才、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优秀教师等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


学生人数

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科生21000余名,其中研究生近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