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其他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24-06-19 08:19

其他

学校早在1934年建校之初即开始招收本科生,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长期以来,学校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的总体思路,着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三农”情怀,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学术精英、创新创业技术领军人才和社会发展管理人才。近年来,学校坚持“以生为本、追求卓越、兴农强国”的质保理念,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开拓创新,努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面向未来农业发展需要,持续推进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农业日益呈现“三产融合、主体多元、绿色发展、健康引领、装备智能、全球配置”等新趋势、新特征,也逐渐涌现出合成生物学、生物育种、营养健康等一批新的产业和业态。学校面对农业发展重大变化,在培养卓越农林人才过程中,大力推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工程技术对传统专业的改造提升,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以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专业内涵提升。学校增设了“食品营养与健康”“智慧农业”“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智慧林业”“智慧水利”等新专业,着力培养适应未来农业发展的创新人才。

二是面向国家重点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校实施“生物育种”强基计划和生物科学基础拔尖学生培养,集合高水平师资,配套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平台,采用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和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致力培养未来领军人才。深入实施以优势学科专业贯通化培养为主线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项目,开设植物生产类、动物医学、资源环境科学、水利类、农林经济管理和食品营养与健康等6类卓越班,实行“学科大类+个性化”分段式、贯通化人才培养,形成新农科拔尖成长成才的立体化空间,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高水平卓越农林人才的需求。

三是以生为本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成长需要。学校实施大类招生培养,部分专业按专业大类招生,“宽口径、厚基础”,为学生未来学业发展和成长打下坚实基础;为学生开通了学业拓展渠道,设置了4个辅修学士学位专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行多学科学习,在规定年限内达到学士学位授予相关要求的可授予辅修学士学位;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无门槛申请转专业机会,除了国家规定不能转的、招生录取时有约定的情况,其他学生均可以申请转专业;学校积极探索本科生导师制和书院制,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四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开设《创业管理》等创新创业类课程90门,探索建成以“X+创新”或“X+创业”模式为主的专创课程体系。建立“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四位一体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体系和“一院一品”为核心的学科竞赛体系,平均每年立项创新创业项目1200多项,开展高水平学科竞赛100余项,参与学生2.1万人次。近5年来,学生获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2235项、省部级奖项5721项,获“挑战杯”国家级奖项26项,位居全国农林类本科院校前列。学校入选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获批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

五是发挥特色优势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校与全球35个国家80多所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关系。把国际化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堪当国际责任的卓越人才,着力增强学生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胜任力。开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和环境科学专业三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合作院校是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和亚利桑那大学,学生在达到培养要求后,获得双方学位证书和我校的毕业证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毕业生海外升学率达到80%以上。学校投入专项经费,支持优秀本科生到国外知名高校交流访学。与多所国外大学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实施“2+2”“3+1”“4+0”等培养模式,实行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学校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签约单位之一,近年来有1600余名学生公派出国留学。

六是多措并举促进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学校先后与200余家有影响的大中型企业建立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每年有6000余家用人单位通过线上线下形式来校招聘,为我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20余万个;28个省份面向我校选拔招录选调生。2023届本科毕业生约51%的毕业生继续深造,其中保研率近25%、出国深造率5%,被“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科学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录取占升学总人数的97%以上。12个学院升学比例超过50%,其中草业与草原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农学院4个学院升学比例超过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