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纺织与材料学院
Textile and Materials College
咨询电话: 029-82330418
纺织与材料学院纺织学科具有百年的办学历史,其前身可追溯于1912年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特色鲜明、整体实力强、办学层次齐全的学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职工90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27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57人,研究生指导教师54人。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二、三级教授11人,陕西省百人计划2人,“三秦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目前在校硕士生220名、本科生2000余名。
学院现有纺织工程、轻化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其中纺织工程、轻化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建设专业建设点、陕西省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及国家级 “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纺织工程同时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人才模式创新实验区各一个;拥有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计划单列博士点,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同时为陕西省优势学科,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高分子材料四个二级硕士点和纺织工程以及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点。
学院拥有功能性纺织材料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2011产业用纺织品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产业用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功能性服装面料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中心实验室等研究基地,同时和国内知名企业共建西安工程大学-南山毛纺研究院、西安工程大学-洁丽雅研究院等。各类教学科研设备2600余台(套),价值近5000万元。学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分别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建院以来,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0000余名本科生和900余名硕士研究生,承担和完成了9项国家级和30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以及100余项重大校企合作项目。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以及省部级奖60多项。近五年来,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60余篇,正式出版专业教材30部,取得授权发明专利65项。
在漫长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培养了诸多优秀毕业生,我们欢迎有志者加入纺织与材料学院的行列,为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机电工程学院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咨询电话:029-62779108
机电工程学院成立于1979年6月,原名机械系,是学校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7人,其中,正副教授44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1人,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及师德先进个人7人。现有在读本科生2000余人,硕士研究生230余人。
学院现设有5个系,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育部CAXC认证培训中心(机械CAD/CAE/CAM工作站)。拥有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工业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包装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复合材料设计及控制、工业设计工程、工业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7个硕士点,均具有研究生免试推荐权。机械设计及理论为省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为省级特色专业。
学院特别注重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近五年来,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近三年来,累计获得奖项100余项。学院各专业学生就业率位居学校前列。
近五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工业攻关计划、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校企合作项目10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30余项。
电子信息学院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咨询电话:029-83116636
电子信息学院198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2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全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006人,研究生337人。学院现有教职工133人,其中教授22人(其中二、三级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及高级职称38人,具有博士学位52人。学院现有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1个;陕西省特色优势学科1个;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2个、陕西省级本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示范教学中心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1个;省级精品课程7门;建有35个专业实验室;建立产学研联合实习实训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行业校企合作研究院(所)等校外教学实践与科研创新平台33个。
学院现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及仪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6个本科专业;现有控制学科与工程一级学科点1个,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等二级学科点7个,控制工程、电气工程等专业硕士学位点2个。学生成绩优秀者可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等80余项,校企合作项目20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元。学院注重科研反哺教学,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突出,先后在全国电子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舞蹈大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大赛等大学生专业竞赛和科技活动中获得国家奖励70余项。
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本科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研究生就业率100%。学生在华为、西门子、ABB、国家电网公司、中石油、IBM、通用电气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就业率逐年上升;本科生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研究生60人以上。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咨询电话:029-82330168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现设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8个本科专业,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艺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化学工程、生物化工、工业催化8个二级硕士点,以及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和建筑与土木工程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目前在校本科生1640余名,硕士生268名,已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5000多名。学院多个专业毕业生就业连续多年在95%以上。
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8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38人,高级工程师以上实验技术人员5人,具有博士学位42人,在读博士14人。学院现有9个实验教学平台,仪器设备总值3040万余元,仪器设备总数2065台(套),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48台(套),化学实验中心于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有先进的分析测试仪器,现为陕西省化学品检测中心会员单位,2012年学院与美的中央空调共建“美的中央空调技术服务实操培训中心西安示范基地”,2014年与陕西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站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近几年
学院与省内外多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近几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0余项,检索论文200余篇,获各种科研及教学成果奖3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多项,国家专利30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二十余部。
学院注重按照社会需求加强人才培养,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开展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和优化,加强与产业优势企业的合作,培养通适性应用性人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工作单位的领导和技术骨干。近几年学生获各种课外科技竞赛奖70余项,其中在全国和陕西省英语、数学建模、挑战杯等竞赛中获奖40余项。学生社团“绿风”环保协会受到省内外媒体多次报导。
管理学院
School of Management
咨询电话:029-83116276
管理学院前身为1985年创建的工业管理工程系。管理学院下设工商管理系、市场营销系、人力资源管理系、经济贸易系、管理工程系、会计系、行政管理系7个系和1个实验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近90人,其中教授 16人,副教授33人,具有博士学位及在职博士39名,教师中有陕西省“三五”人才、师德标兵、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青年科技新星、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人员、陕西省高校巾帼建功标兵、陕西省公务员面试A级考官、校级“教学名师”多名。
学院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行政管理等7个本科专业。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7个(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会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纺织经济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硕士〔项目管理领域〕)、合作办学项目1个(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服装营销策划”文学硕士)。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学院还设有陕西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近三年学院科研到款770余万元,省部级以上获奖十余项,三大索引、cssci、cscd检索论文近70篇。
管理学院成立三十年来已培养本科生八千余名,培养各类硕士研究生近2千名。在校生在“挑战杯”、“外贸跟单大赛”、“大学生工作能力竞赛”等国家、省部级级大赛中多次获奖,涌现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陕西省见义勇为大学生”等;历届毕业生在祖国各地各行各业建设中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建功立业,许多校友成为高校教授、公司高管、政府公务员,他们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Apparel and Art Design College
咨询电话:029-82330209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成立三十余年,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多学科、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的办学特色,1998年被中国服装设计协会评为十大著名学府。学院现有10个本科专业,17个专业方向,一个一级学科(设计学),6个二级学科,其中服装设计与工程是我国第一个服装硕士点。服装设计与工程和艺术设计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2009年和2010年服装设计与工程和艺术设计专业相继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艺术设计专业为省级示范教学单位;“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材料学”和“服装流行学”为省级精品课程。学院下设服装设计系、服装表演系、服装工程系、内衣工程系、服装商学系、环境艺术系、视觉传达系、产品设计系、造型艺术系9个教学单位,1个实验中心,1个视线文化传播中心。同时学院建有陕西省服装工程技术中心、服装研究所。
学院现有教职工162人。教师130人,行政人员14人,实验人员17人,科研人员1人;教授14人,副教授28人,讲师55人,博士9人,在读博士3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30余人。在校本科生4273余人,研究生257人。
近年来,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丰硕,目前已承担包括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在内的各类纵、横向研究课题近200项,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国内外公开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并有51篇论文收录三大检索。教师撰写专著与教材68部,其中国家部委规划教材23本,已取得科研成果200余项,科研获奖达100余项。
学院拥有较全面的教学、实验、学术交流及教学成果展示场所,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专业的平台,并且教师带领学生踊跃参加国际国内大赛,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各类大赛中获奖,培养的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毕业后涌现出一批知名设计师或公司骨干,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服装表演专业方向的学生代表国家多次赴国外进行演出,受到各国领导人的接见和好评,在法国卢浮宫的演出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咨询电话:029-83116268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下设法学系、文学艺术系、英语系、汉语国际教育系、大学英语教学部、语言实验中心、服饰文化研究所、翻译及外国语言研究中心、传神—西安工程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土地流转研究及法律服务中心、传神—西安工程大学未来翻译人才培养基地和普通话测试研究中心等机构,开办有法学、汉语言文学、英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四个本科专业及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戏剧戏曲学及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三个硕士点。在开展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同时,承担全校本科和研究生公共英语、大学语文、文学欣赏等公共基础课教学和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学院现有教职工118人,专任教师108人,其中,教授及副教授39人,博士及在读博士11人,硕士及在读硕士86人,在校本科生600余人,研究生54人。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为职责,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围绕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努力实现人文社科教育的整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有特色的学科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覆盖了英语、文学、法学、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为本科生进一步学习深造提供了良好途径。学院注重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提升,以踏实肯干、能写会说、善于沟通、适应性强为核心竞争力,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文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学院学科梯队老中青结合,科研成果丰硕,近三年来,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40余项,各级各类教改课项目15项,教学成果奖10项;科研经费到款230余万;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完成专著5部,主编、参编教材10余部。全院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的浓郁学术氛围。
理学院
School of Science
咨询电话:(029)82330277
理学院办学特色明显、学术实力雄厚,已发展成为西安工程大学主要的理科教育和科学研究基地。理学院由数学和物理两个学科组成,设有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金融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7个本科专业;数学学科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统计等二级学科硕士点),物理学科具有纤维物理学、计算物理学、物理测试理论与技术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无损检测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现有教职工121人,其中专任教师111人;教授14人,副教授38人、讲师54人、助教5人;具有博士学位56人、硕士学位46人。
理学院以一流教学和科学研究为发展目标,近五年共获得省、部、校级教学成果奖和优秀教材奖30余项,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以及本科生系列教材10余部。获得国家、省、部、厅级项目6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论文300余篇。获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理学院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院学生在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及省级奖40余项。
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社会声誉高。主要去向为政府机构、科研机构、电子、信息、金融等单位。近五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5%以上。
计算机科学学院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咨询电话:029-62779036
计算机科学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5个本科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2个硕士点,1个陕西省省级教学实验中心。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陕西省特色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是校级重点学科,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是陕西省教学团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陕西省精品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陕西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学院具有高学术水平的师资力量,现有教职工74名,其中正副教授31名,博士18名,陕西省教学名师和校级教学名师4名。学院科研实力雄厚,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3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总经费2000余万元,130多篇学术论文被SCI、EI检索,申请和获批专利40余项。
学院拥有嵌入式、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网络工程、网络安全、软件定义网络SDN、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各类专业实验室20余个,基础实验室6个,拥有各类教学设备3000余台套,总价值达1850万元,总面积达5400平米,为保证教学和科研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多名学生获国家、省部级竞赛奖,和国内多家著名IT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和企业实习基地。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在90%左右,被国内外著名的IT企业、银行、研发中心、政府和事业单位等高薪聘用,就业范围广泛。
艺术工程学院
College of Art and Engineering
咨询电话:029-82330242,82330516
艺术工程学院设有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和环境设计等五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类专业为国家等级特色专业,动画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加大建设力度、括宽专业口径,坚持艺术与工程相结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交融,形成了鲜明的专业发展优势和特色。学院拥有一支以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硕士为主体的师资队伍,被评为“陕西省省级教学团队”。学院现有在校生2000多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学院创造性地实施艺术类学生“3+1”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该项教学改革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实践研究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等教学成果一等奖;艺术类实验教学中心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评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院注重引导学生创新创作,以国际、国内行业竞赛为契机,鼓励和支持学生全面参与。近两年,在各类专业大赛中获得金、银、铜将100余项。学院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被陕西省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授予“全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最佳单位”称号。
应用技术学院(中澳国际学院)
Vocational College (Sino-Australian International College)
咨询电话:(029)82330225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指导方针,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在办学过程中,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高职教育的特点,调整专业方向,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坚持学工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形成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办学特色。多年来,毕业生离校时就业率和“专升本”过线率均在全省名列前茅。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把握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高职学生成才的特色,不断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突出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赢得了学生和社会的好评。
国际商务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两个专业是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的西安工程大学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学院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材由中澳双方共同制定,双方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核心课程由澳方教师授课。体现了澳方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和国际视野。毕业成绩合格者,同时颁发西安工程大学高职毕业证书和墨尔本理工学院证书。毕业生有较强的英语能力,有众多学生赴 La Trob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Southern Queensland、 Tasmania University 等国外大学攻读学位。
重点实验室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创新实验区、艺术设计类“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数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功能性服装面料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功能性纺织材料及制品重点实验室。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纺织印染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用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纺织测量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建设点及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纺织工程
轻化工程
服装设计与工程
艺术设计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服装设计与工程
纺织工程
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纺织工程
轻化工程
服装设计与工程
艺术设计
动画
自动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服装设计与工程
纺织工程
服装与服饰设计
应用物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应用化学
应用物理学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工业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与计算科学
自动化
艺术设计
服装设计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新增)
服装与服饰设计
应用物理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法学
人力资源管理
动画
工业工程
可授予的学位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艺术学 |
数学 |
机械工程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纺织科学与工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工商管理 |
二级学科硕士点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硕士点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 硕士点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硕士点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 硕士点 |
思想政治教育 | 硕士点 |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 硕士点 |
艺术学 | 硕士点 |
音乐学 | 硕士点 |
美术学 | 硕士点 |
艺术设计学 | 硕士点 |
戏剧戏曲学 | 硕士点 |
电影学 | 硕士点 |
广播电视艺术学 | 硕士点 |
舞蹈学 | 硕士点 |
基础数学 | 硕士点 |
计算数学 | 硕士点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硕士点 |
应用数学 | 硕士点 |
运筹学与控制论 | 硕士点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硕士点 |
机械电子工程 | 硕士点 |
机械设计与理论 | 硕士点 |
车辆工程 | 硕士点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硕士点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硕士点 |
系统工程 | 硕士点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硕士点 |
导航、制导与控制 | 硕士点 |
化学工程 | 硕士点 |
化学工艺 | 硕士点 |
生物化工 | 硕士点 |
应用化学 | 硕士点 |
工业催化 | 硕士点 |
纺织工程(陕西省重点建设学科) | 硕士点 |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陕西省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博士点 硕士点 |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 硕士点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硕士点 |
环境科学 | 硕士点 |
环境工程 | 硕士点 |
管理科学与工程(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建设学科) | 硕士点 |
会计学 | 硕士点 |
企业管理学 | 硕士点 |
旅游管理学 | 硕士点 |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 | 硕士点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硕士点 |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 硕士点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硕士点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硕士点 |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 硕士点 |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职工90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27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57人,研究生指导教师54人。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二、三级教授11人,陕西省百人计划2人,“三秦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
学生人数
目前在校硕士生220名、本科生200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