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院校简介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25-06-13 08:43

学校领导

周旭 |  党委书记  

主持学校党委全面工作。分管学校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法治办公室、档案馆)。联系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郑朝贵|党委副书记、院长

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分管发展规划处(高教研究所)、审计处、法治工作。联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张敏|党委副书记

负责思想政治、组织、宣传、统战、人事、工会、关工委、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分管党委组织部(党校办公室、机关党委)、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工会、离退休工作处(老年大学办公室)。联系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桂林|党委常委、副院长

负责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合作交流、校友、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分管科研处(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学术委员会办公室、学报编辑部)、合作交流处(外事办公室、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校友工作办公室)、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网络中心)、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中心(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联系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滁州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


王 春|副院长

负责教学、招生、教学评估、创新创业教育、后勤基建、图书资料、继续教育等工作,分管教务处(招生办公室、教学评估办公室、创新创业学院)、后勤管理与基建处、图书馆、继续教育学院。联系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曾献功|党委常委、副院长

负责学生、安全保卫、人民武装、财务、资产设备、共青团等工作。分管学生处(党委学工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安全保卫处(党委保卫部、党委武装部)、财务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校团委。联系音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体育学院。


项 东|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

主管学校纪检监察工作。分管纪委办公室、党委巡察办公室。联系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数学与金融学院。

学校简介

滁州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皖北滁州师范学校,历经滁县师范学校、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分校)等办学阶段,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并定名为滁州学院,2014年被确定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2024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入选安徽省应用特色建设高校。学校是“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安徽省首批党建工作示范高校、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多次报道学校党建和事业发展成效。

学校现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均与国家5A级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比邻,占地面积1647.8亩,校舍建筑面积49.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4.2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43.1万册,电子图书159.5万册。设有15个二级学院,开设62个本科专业。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336人,联合培养研究生296人,成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籍学生23000余人。现有教职工1433人,其中专任教师1044人、高级职称386人、博士428人。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先进工作者、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最美教师等60多人。

学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4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2个,安徽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安徽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安徽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等14个,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能力提升项目等36项,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优秀侨胞之家”等称号。暑期社会实践工作连续十年获团中央表彰,涌现出“中国好人”“全国乡村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先进典型。

学校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形成了以“工管为主、多科协调、应用本位、信息见长”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拥有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地理学获批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省高峰学科,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入省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人工智能应用获批省特色培育学科,地理信息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入选省特色建设专业。物联网工程、地理信息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测绘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7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省级特色(品牌)专业8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0个。4门课程获批国家一流课程。拥有省级科研平台21个,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8项。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入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探索“转型为基、实践为要、双创为核”人才培养模式。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特等奖4项、教育部及安徽省“四新”项目29项。建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7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22个。自2017年以来,学校获批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663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83项;在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类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062项、省级奖项7282项;学校位列高等教育学会“2019-2023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第18名。涌现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杰出校友。

学校加强有组织科研,创新服务机制,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康佳集团、全柴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十四五”以来,新增国家级项目2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43项。获批国家专利640项,转让发明专利26项。学校连续八年入选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榜。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分中心、开展“一院一镇”“科技小院”结对合作促进校地融合,选派教师担任“双链融合专员”“科技副总”助力产业发展。科技到账经费持续大幅递增,2024年突破9000万元。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37所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合作。与泰国易三仓大学合作举办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建有安徽省桥梁结构数据诊断与智慧运维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办四届“食品低温加工国际学术研讨会”,承办中国侨联“亲情中华·为你讲故事”网上冬(夏)令营系列活动。举办十一届“皖台物联网研讨会”,成为皖台教育交流合作品牌。学校获批“安徽省国际交流基地”“安徽省对台交流基地”。成立滁州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为学校与社会各界合作交流搭建起纽带和桥梁。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深度推进转型升级,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2025年4月更新)


周边环境

滁州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安徽省属公办本科高校。学校创建于1950年,2004年升格为滁州学院,201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3年高水平通过教育部新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2021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2年获批开始本科一批招生,2023年学校共有17个专业纳入本科一批招生。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学校所在地滁州市,素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是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南京一小时都市圈”核心城市。京沪、沪汉蓉高铁沿线穿越,距南京高铁车程仅需18分钟;到合肥,32分钟车程;到杭州,80分钟车程;到上海,95分钟车程。

  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浓厚。北宋欧阳修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朱元璋从这里开始创建了大明王朝;清代吴敬梓创作了开讽刺小说之先河的皇皇巨著《儒林外史》;下辖的凤阳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滁州学院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

通讯地址

安徽省滁州市会峰西路1号(会峰校区);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西路2号(琅琊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