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院校简介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23-06-21 08:37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吕一军

校长:李校堃

学校简介

 

温州医学院是浙江省省属高等院校,浙江省重点建。学校的前身为创办于1912年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1958年8月由浙江医学院从杭州分迁至温州,原名“浙江第二医学院”,后改用现名。

学校1958年开始招收五年制本科学生,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是浙江省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
    学校现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有临床医学、中药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等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设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现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1个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含18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和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3个浙江省重点学科。
    学校有31个本科专业和1个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涉及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等七大学科门类。目前学校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4100余人(不含独立学院——温州医学院仁济学院),博士研究生81人,硕士研究生2270余人,学历教育留学生570余人。学校已形成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现有教职工及医护人员约8500余人(包括各直属附属医院),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有1300余人。学校本部现有专任教师1210人(不含独立学院——温州医学院仁济学院),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250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295人。拥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教授评审权和10个一级学科教学副教授评审权。一批优秀教师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浙江省特级专家、省千人计划、省高校特聘教授、省“151人才工程”、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
  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重点(建设)专业10个。获有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在历年全国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学校毕业生的成绩在全国百余所设有临床医学类专业的高校中一直处于前10%之内。
    近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5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3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3项、中国药学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项。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与18个国家(地区)的65所高校、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开展包括互派学者、联合培养博士生、互派留学生、合作研究等各种形式的合作项目。分别与泰国东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合作成立了孔子学院。
    学校现有4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800亩,校舍建筑面积52万多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00万余册,电子图书60万余册。学校主办、编辑出版5种学术期刊、1种学术报刊,其中3种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学校拥有5所附属医院,其中4所为三级甲等医院,同时在浙江省各地设有14所非直管附属医院(临床学院)。
    学校的发展定位是: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医学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服务浙江,面向全国;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周边环境

温州,文化灿烂的东瓯名镇,公元前192年是东瓯王驺摇的都地。公元323年建郡,为永嘉郡,传说建郡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一周,故名鹿城。公元675年始称温州。历史上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是青瓷发源地之一,造纸、造船、丝绸、绣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国历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时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之称。温州是南戏故乡,14世纪中叶温州著名剧作家高明的《琵琶记》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温州人杰地灵,代有名家,南宋时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永嘉四灵”为代表的江湖诗派,近现代的孙诒让、夏鼐、夏承焘、苏步青等,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科学史上都具有重大影响。

温州,以气候温和而得名。全市陆地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000平方公里,总人口750万,其中市区人口200万。温州市位于中国黄金海岸中段,海岸线长355公里,处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交汇的区域,是浙江省南部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温州气候属热带海洋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少酷暑。年平均气温16.118.2摄氏度。年降水量在15001900毫米之间。无霜期为260280天。全年日照时数在17002000小时之间。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很大成就。首先是经济迅猛增长,从1978年到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从13.2亿元增加到122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翻了5番多,年均递增15%;财政总收入从1.35亿元增加到152亿元,年均递增21%。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市区面积只有20多平方公里,现在已发展到130平方公里;温州是交通部确定的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是全国20个主枢纽港之一;温州机场、火车站客货运量在全国同类场站名列前茅。

1978年到2003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从5.1亿元增加到523亿元,年均递增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13.5元增加到5548元,年均递增1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1年的422.6元,增加到2003年的16035元,年均递增16%,收入水平在全国33个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中排第三。

“温州模式”是全国知名的区域经济特色。这种模式主要是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分离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为支柱,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购销员为骨干的不同于苏南等地的另一种经济格局。

“温州模式”体现在几个方面:民营经济、集群经济、以轻工业为主的经济、两头在外的经济、走出去的经济。这些模式给温州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民营经济机制灵活,个体和非公经济的企业占到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98.8%,在温州经济舞台上显示出举足轻重的地位。区域性的集群经济,以其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产业体系,形成了温州企业的群体规模,使产品具有成本优势、价格优势和竞争优势,从而成就了“中国鞋都”、“中国电气之都”、“东方第一纽扣市场”等一批全国甚至全世界知名的生产基地。这些产品基本上都是轻工业产品,温州的轻工业产品占了全国现有100多类中的50类,皮鞋、钱包、服装等产品更是远销欧美市场。不光是产品,温州商人的足迹也遍布全国和世界各地。他们为温州产品构筑了庞大的市场网络,带动了温州本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温州积累了雄厚的资金,每年年底外地汇回温州的资金有上百个亿。

2007年,温州经济总量将确保比2000年翻一番,人均国内国内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为了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温州构建了“一港三城”战略。

一港指东南沿海大商港,全方位构筑方便交通的枢纽港、人气旺盛的商贸港、资本活跃的金融港、高效快捷的信息港,打开内外连接的通道,拓展地域广阔的经济腹地,营造商机无限的创业环境,促进生产要素大跨度、大流量互动,让温州成为东南沿海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中心。

三城指国际性轻工城、最具活力的开放城、滨海山水文化城。从工业化、机制创新和城市文化的角度促进温州的建设。

通讯地址

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