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领导
理事会
理 事 长 陈鹏 副理事长 陈磊 余欢
校党委
党委书记 陈磊 党委副书记 王海波 彭彦华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黄丽娟
党委委员 尧刚华 张丽花 李妮娜
校行政
校 长 余欢 常务副校长 王海波 副校长 尧刚华 校长助理 赵启发
学校简介
南昌交通学院前身是原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独立学院),2020年年底,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全日制非营利性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更为现名。目前,学校以本科学历教育为主,兼顾专科学历教育,适当开展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并与华东交通大学在建筑与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会计、翻译五个专业联合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
办学条件
学校现拥有南昌黄家湖校区、靖安墨轩湖校区和靖安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共占地5000余亩。配备有智能多媒体教室、智慧教学直播录播教室、网络语音室、计算机房、云桌面机房和普通话训练测试室,以及物理、机械、汽车、检测、力学、建筑、电工、电子、通信、单片机、网络、3D打印、物流、摄影、演播、模拟法庭、模拟证券等101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建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5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3亿元,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144.35万余册,电子文献125.45万余册。
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商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文法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基础学科部等十院一部,设置43个本科专业、23个高职专业,涉及工、管、经、法、文、艺、教育学等七大学科门类。其中,工学及管理学类本科专业有32个,占全部本科专业的76%,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管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并且在交通类、智能制造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形成一定优势。2020年转设后,学校获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门省级一流课程,15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级财务会计》《中西文化对比》分别入选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2022年第五批、2023年第三批“拓金计划”示范课程。
教育教学
根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学校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成功入选首批电子信息产业领域重点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实施单位。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先后与江西靖安县、宜黄县,浙江永康市、贵州纳雍县人民政府等地方政府,大唐移动通讯设备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江西省建筑技术促进中心等多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开展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校政企合作,校企合作专业覆盖率达100%。根据地方产业发展布局,学校不断优化、调整专业设置,43个本科专业中,与江西三大产业、“1269行动计划”和重点产业链相关专业数占比超70%;并先后成立了“数智五金产业学院”“通信技术现代产业学院”“紫光芯云产业学院”“智能建造产业学院”“京东智慧物流产业学院”“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元宇宙产业学院”7个产业学院。为加强新工科建设,2022年学校成立新工科教育发展促进中心,规划投入1.86亿元开发融合教育智能体的互动课堂与场景学习系统,全面构建“互动式学习、混合式实践”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全面一体化推进学校22个工科专业进行工程教育认证建设。依托铁路系统单位、校企合作单位和在赣浙企的丰富企业资源,历年来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位于江西省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考研(含出国留学)、参军入伍、录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央国企、上市大型企业等人数逐年增加,高质量就业位居同类院校第一方阵。
科研创新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科研管理制度,组建了“能源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所”“信息与控制技术研究所”“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智慧城市研究院”“4.0教育研发中心”“乡村振兴研究院”“新工科教育发展促进中心”等高水平教研机构,积极开展“产学研用”探索,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学校现有赣江新区节能与结构实验室、南昌市移动通信实验室、南昌市5G无线网络优化、南昌市绿色建筑节能材料研发和南昌市智慧工程实践学习装备研发等5个市厅级重点实验室,有赣江新区微纳米功能材料团队等1个市厅级优势科技创新团队。近三年,学校获批省级及以上科研立项84项;签订横向课题16项;发表高质量论文151篇;出版著作23部;专利授权132项;软件著作权获登记49项;2023年,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370项,其中国家级62项,省级308项。
师资队伍
我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了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66.82%,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人数占比31.57%。近年来,倪昆老师获江西省“金牌教师”荣誉称号;齐灶娥老师、刘淑芬老师分别获江西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20余名教师获省级及以上教学奖项。
开放办学
学校于2016年成立了国际交流中心(现为国际教育学院),2020年获批来华留学生招收与培养资质。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国际教育学院先后与马来西亚、泰国、加拿大、德国、菲律宾等国家的多所大学达成合作协议,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迄今已有数百名学生出国深造。2023 年,学校与英国桑德兰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就专业建设、师生学习深造、交流互访等进行多方位合作,为广大师生的进一步学习深造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和服务;学校还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教育展,来自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韩国、新加坡、泰国、匈牙利等地的众多名校汇聚一堂,为学子们未来留学发展与职业规划提供更广阔的选择。
党建思政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党的建设融入人才培养全方位、全过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教师发展幸福”为核心,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保证政治方向、领导思政建设、引领校园文化、凝聚智慧力量、推动学院发展”的政治核心作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近年来,我校连续在全省民办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被评为“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测评等级为“A”、平安建设荣获江西省平安建设先进单”、安全稳定考核优秀单位。有1个党支部获评全国样板支部,1个党总支入选“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人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新时代赣鄱先锋”学习宣传对象;1名教师入选江西省百名优秀思想政治教师,并在全省高校思政课“晒课”评选活动中获优秀教师称号。在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论文、优秀案例、优秀心理微电影比赛中,我校近两年获奖10项,其中2023年获奖作品数量并列全省高校第一、位列民办高校首位;教师团队在全省思政课和红色文化课程教学比赛中获高校本科组二等奖;学生团队获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活动本科组优秀奖,在各有关赛事中成绩均位列全省民办高校首位。
社会声誉
以规范谋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谋未来。办学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诚信办学,严格规范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凝练办学特色,办学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影响力逐年增强。转设前办学实力位于全国独立学院前列,省内独立学院第一方阵,先后获得“全国先进民间组织”“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全国教育总评榜综合实力独立学院20强”“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等级学校”等荣誉称号。转设后,在中国大学排行榜官网(CNUR)公布的2021年中国民办大学百强榜位列第八、2022年位列该排行榜第七;在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名列全国第80名、江西省第4名,在全面建设办学特色鲜明、学科优势明显、社会贡献突出的高水平一流应用型民办大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踔厉奋发启新程,勇毅前行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恪守新时代大学之道,深入践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依法治校为根基,加强规范管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不断提升办学品质,努力成为全国民办高校党建样板,努力成为全省民办高校规范办学标杆,努力成为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典范,为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