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院校简介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24-06-16 22:24

学校领导

李敏,学校董事长,于1999年创办寸金教育集团,同年创立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2007年成立湛江一中培才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热衷投资公益事业,在广州筹建皇家丽肿瘤医院,旨在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关心家乡建设,出资筑路、建桥,捐资数百万元,回馈故里;社会公益的热心人,积极行善扶贫、捐资助学。曾通过泰国的中国爱心工作委员会为中国贫穷地区捐资40万人民币兴建希望学校,荣获中国爱心工作委员会颁发“爱心大使”证书;曾获湛江市政府颁发的“荣誉市民”证书、获第五届“十大中华经济英才”热心公益奖、2017年华南区“十大经济年度人物”称号等。

 

彭寿清,男,汉族,中共党员,1966年1月生,四川广安人,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中共重庆市涪陵区第五届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评估专家组组长人选,第四届重庆市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专家。

彭寿清同志曾任中共彭水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长江师范学院校长、党委书记;现任湛江科技学院校长。

彭寿清同志长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著作6部,系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省级科研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以第一获奖人获教育部高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国家民委社科成果三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重庆市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梁朝辉,男,汉族,广西玉林人,1968年1月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硕士学位,助理研究员。现任湛江科技学院党委书记、督导专员。

1989年9月至1993年7月就读于湛江水产学院养殖系淡水渔业本科专业,毕业后留校工作。1993年7月至1997年1月任湛江水产学院养殖系政治辅导员,1994年12月至1997年1月兼任学院团委副书记。

1997年1月至2001年11月任湛江海洋大学团委副书记,2001年11月至2005年6月任湛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党委副书记。

2005年6月起,历任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党委副书记、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党委组织部副部长。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任党委组织部正处级组织员。

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任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党委书记。

2022年4月起任湛江科技学院党委书记、督导专员。

 

戚继忠,中共党员,博士,二级教授。曾为北华大学硕士生导师,东北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吉林省重点学科林学学科、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现为国家教育部林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树木学分会副理事长、国家教育部本科院校审核评估专家、林学类专业认证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评专家、国家教学名师网评专家。

2000年以来,主持立项或完成国家及省级教学研究课题4项;主持完成国家及部委、省级科研课题16项,获发明专利1项,获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吉林省教学名师、教书育人楷模。2022年12月起任湛江科技学院副校长。

 

李嘉龙, 学校副校长,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亚当史密斯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任湛江寸金教育集团执行总裁、湛江科技学院董事、湛江市侨届政协委员、湛江市麻章区侨联主席、湛江海外留学青年协会会长、湛江海外联谊会副会长。成功主办第一届粤西国际文化节、粤西国际项目发布会、“我相信”校园巡回演唱会(粤西专场)、第一届北部湾区域经济国际研讨会等促进粤西地区国际教育文化交流的活动;担任湛江科技学院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的负责人、粤西特色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的构想与实践的负责人,积极推进粤西高等院校国际化进程;致力于将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及技术引入国内的高等教育,在其负责的湛江科技学院新湖校区建设中采纳国外先进理念,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一体化全覆盖网络校园、国际化标准实验课堂、国际标准认证课程等。

 

罗如学,男,汉族,1976年10月生,广东廉江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教授。华南理工大学访问学者。现任湛江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校长。

2011年任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经济管理系副主任、教工党支部书记,2015年任管理学系副主任(主持工作),2018年任学校党委委员、管理学系主任,2019年任管理学院执行院长,2020年任管理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2021年任湛江科技学院教务处处长,2022年任校长助理,2023年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校长。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民办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学会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分会常务理事,省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

罗如学同志长期从事工商管理、物流管理教学与研究工作。曾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湛江市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先后主持或主要参与省部级、市厅级课题11项,出版专(编)著7部。在《控制工程》、《科学技术与工程》、《包装工程》、《财会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获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一项。






学校简介

  两千亩生态园林校园

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学府

学校地处省域副中心城市——湛江市,拥有现代化的大学校园,现有麻章、新湖两个校区。

新湖校区2020年以来均被列入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按照“现代化、智慧型、书院式”的建设目标,匠心独运打造中西合璧、湖光秀色的巍巍学府,将中国传统书院理念贯穿始终,以校园中轴线为脊,以文理湖为翼,以中轴延展至美丽的湖水为景,校园布局犹如“大鹏展翅”,表达了湛江科技学院展翅腾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办学愿景。

麻章校区建筑以明快的橙色为主色调,象征青年大学生青春活力,古朴的钟楼警示莘莘学子珍惜时光,切勿虚度光阴,校区建筑功能划分合理,建筑风格独特,建筑寓意深刻,建筑群楼错落有致,彰显校园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深厚的办学底蕴。

 

 

立足新时代确定新目标

把握新特征谋划新篇章

学校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极把握数字经济时代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确立了建设具有鲜明应用特色的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一种新型大学范式引领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

办学目标定位建设具有鲜明应用特色的创新创业型大学。

学科专业定位以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以文学、艺术学为两翼,以教育学、医学为重要补充的多科性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较好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和创新创业关键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粤西地区、扎根广东,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城市群、主动对接海南自由贸易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办学治校思路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服务荣校、文化名校。

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新工科”、积极发展“新文科”、聚焦发展“新商科”、联合发展“新医科”。

 

 

基础雄厚的办学实力

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

学校坐落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美丽港城湛江市,是教育部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的重要一员。学校于1999年由广东海洋大学与湛江寸金教育集团合作创办,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为独立学院,2021年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经过2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成为粤西地区规模最大、具有重要区域性影响、办学特色鲜明的民办本科高校。学校被誉为广东民办高等教育先行者、粤东西北民办高等教育排头兵。毕业生以“工作作风踏实、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真实”的品牌形象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誉。

学科专业特色

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会计学、英语语言文学

广东省特色专业音乐学、园林、国际经济与贸易

广东省一流专业会计学、英语

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英语

广东省一流课程5门

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堂)7门

广东省教学比赛获奖116项

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智能财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智能制造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广东省质量工程(含教改类)项目73项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1项

近三年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36项

近三年获国家专利授权105项

校级重点专业会计学、工商管理、翻译、视觉传达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金融工程、财务管理、环境设计、舞蹈编导、城乡规划、土木工程

校级特色专业汉语国际教育、服装与服饰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管理、电子商务、产品设计、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旅游管理

 

 

人才强校谱华章

名师荟萃育英才

学校教风:正身博学、敬业求精

教师遵循教学规律,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高尚的师德、精益求精的精神、良好的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

1个广东省博士工作站

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6人省级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

3人全国优秀教师

10人南粤优秀教师

6人民办教育优秀教师

350人教授副教授

200人海外留学背景高层次人才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出“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计划”“资助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计划”“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计划”“学科专业带头人培育计划”“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计划”,引育优秀人才,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潜心育人、充满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他们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学者,也有初露锋芒的青年专家。广大教师扎根杏坛、严谨治学,怀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想,在朝气蓬勃的湛江科技学院育英哺华、立德树人。

学校现有教师近1383人,其中高级职称近350人,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博士、硕士近20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级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南粤优秀教师10人,民办教育优秀教师6人。每门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均配备了2名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每门专业必修课程配备了2名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每个专业有1名及以上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

学校教师近三年获国家、省、市各类科研项目立项323项;发表学术论文1314篇,其中被SCI、SSCI、EI、CSSCI(含扩展版)、CSCD(含扩展版)、南大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收录共163篇;获授权专利(含著作权)105项;出版专著75部,其中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出版专著26部;获省级教学比赛等级奖116项、广东省质量工程(含教改类)项目73项、开设有广东省一流课程5门、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堂)7门。为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学校教师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实践能力和宽广的学术视野。

 

科技创新立足应用

回应需求解决难题

学校按照“聚焦区域、关注行业、突出应用、凝练特色”的科研工作思路,将企业技术创新、地域文化研究、高端智库建设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目标。学校建有“北部湾发展研究中心”“生猪产业研究所”“北部湾植物生态与景观研究中心”“粤西数智会计发展研究中心”“沿南海经济带研究院”“媒体融合研究所”“滨海数字文旅研究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

科研人员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申报课题、发表文章、出版专著、申请专利、开展学术交流,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周边环境

学校坐落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湛江,现有两个校区:麻章校区地处于湛江市麻章区学智路,毗邻赤坎区,周边环境美丽治安稳定,搭乘公交车10分钟即可到达市区步行街及购物广场美丽的新湖校区地处于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教育城,硬件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搭乘公交车30分钟即可到达市中心。

通讯地址

学校地址: 新湖校区: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教育城新坡路1号; 麻章校区: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学智路2号。 联系电话:0759-3263759、3151699、3871311、3263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