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院系设置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24-06-16 12:45

院系设置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矿业学院

采矿工程

智能采矿工程

矿物加工工程

地质工程

资源勘查工程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

应急技术与管理

能源化学工程

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

测绘工程

遥感科学与技术

地理信息科学

力学与工程学院

理论与应用力学

工程力学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工业设计

车辆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

工商管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程管理

工商管理

会计学

市场营销

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智能建造

建筑学

交通工程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自动化

测控技术与仪器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机器人工程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金属材料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

环境生态工程

理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生物工程

软件学院

人工智能

软件工程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网络工程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法学

行政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

应用技术与经济管理学院

财务管理

外国语学院

英语

传媒与艺术学院

广播电视学

数字媒体技术

动画

体育学院

运动训练


重点实验室

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建有6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基地,14个省级大学生实践基地。

建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安全生产技术基础研究中心、7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

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建有2个辽宁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2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社科基地。



重点学科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打造优势特色学科,将“数字”和“能源”要素融入学科体系,以“强工、厚基、兴文、育新”为原则优化学科布局,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应急管理、人工智能等新兴和交叉学科方向。

学校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拥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辽宁省一流学科、7个辽宁省重点学科;14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8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个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




可授予的学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24年招生本科各专业授予学位如下:

专业名称

授予学位门类

采矿工程

工学

智能采矿工程

工学

矿物加工工程

工学

地质工程

工学

资源勘查工程

工学

安全工程

工学

应急技术与管理

工学

能源化学工程

工学

测绘工程

工学

遥感科学与技术

工学

地理信息科学

理学

理论与应用力学

理学

工程力学

工学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工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学

机械电子工程

工学

工业设计

工学

车辆工程

工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

工学

工程管理

管理学

工商管理

管理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学

金融学

经济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学

会计学

管理学

土木工程

工学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工学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工学

智能建造

工学

建筑学

工学

交通工程

工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工学

自动化

工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

工学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工学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工学

机器人工程

工学

电子信息工程

工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工学

通信工程

工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工学

金属材料工程

工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工学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工学

环境工程

工学

环境生态工程

工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理学

生物工程

工学

软件工程

工学

网络工程

工学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工学

人工智能

工学

市场营销

管理学

法学

法学

行政管理

管理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

管理学

财务管理

管理学

英语

文学

广播电视学

文学

数字媒体技术

工学

动画

艺术学

运动训练

教育学




师资力量

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围绕高端平台和特色优势领域,大力引育高层次人才和优秀人才团队,依托人才年系列工程、优秀青年人才培养提升计划、学科团队资助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育品牌项目,不断构建完善“大人才”工作体系,师资队伍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594人,拥有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国家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8人、辽宁省攀登学者8人、辽宁特聘教授18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选5人,第一批辽宁省学术头雁1人,入选“兴辽英才计划”42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24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部级教学名师37人。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1个辽宁省教学团队、2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学生人数

在册学生4万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留学生3.1万余人。

学校坚持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着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具有“太阳石精神”、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学校建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157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承担132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

近五年,本科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434项,省级6054项,学生申请并授权各类专利376项。学校在2019-2023年全国高校学科竞赛评估中位列第196名。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首批99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研究生培养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近五年,研究生发表论文5512篇(SCI、EI等收录2220篇),授权发明专利560项,实用新型专利142项,软件著作260项,在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获国家奖14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