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院系设置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25-04-27 09:54

院系设置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矿业学院

采矿工程

智能采矿工程

矿物加工工程

地质工程

资源勘查工程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

应急技术与管理

能源化学工程

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

测绘工程

遥感科学与技术

地理信息科学

力学与工程学院

理论与应用力学

工程力学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车辆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

工商管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程管理

工商管理

会计学

市场营销

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智能建造

建筑学

交通工程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自动化

测控技术与仪器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机器人工程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金属材料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

环境生态工程

理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生物工程

软件学院

人工智能

软件工程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法学

行政管理

财务管理

外国语学院

英语

传媒与艺术学院

数字媒体技术

网络与新媒体

新媒体艺术

动画

体育学院

运动训练

重点实验室

 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6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基地、8个省级大学生实践基地;建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安全生产技术基础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6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行业协会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社科基地、2个省级智库平台。

重点学科

校着力加强“双一流”建设,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管、理、经、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

现拥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辽宁省“双一流”建设学科、7个辽宁省重点学科;6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32个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




可授予的学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25年招生本科各专业授予学位如下:

专业名称

授予学位门类

采矿工程

工学

智能采矿工程

工学

矿物加工工程

工学

地质工程

工学

资源勘查工程

工学

安全工程

工学

应急技术与管理

工学

能源化学工程

工学

测绘工程

工学

遥感科学与技术

工学

地理信息科学

理学

理论与应用力学

理学

工程力学

工学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工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学

机械电子工程

工学

车辆工程

工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

工学

工程管理

管理学

工商管理

管理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学

金融学

经济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学

会计学

管理学

土木工程

工学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工学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工学

智能建造

工学

建筑学

工学

交通工程

工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工学

自动化

工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

工学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工学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工学

机器人工程

工学

电子信息工程

工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工学

通信工程

工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工学

金属材料工程

工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工学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工学

环境工程

工学

环境生态工程

工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学

生物工程

工学

软件工程

工学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工学

人工智能

工学

市场营销

管理学

法学

法学

行政管理

管理学

财务管理

管理学

英语

文学

数字媒体技术

工学

网络与新媒体

文学

新媒体艺术

艺术学

动画

艺术学

运动训练

教育学

师资力量

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围绕高端平台和特色优势领域,大力引育高层次人才和优秀人才团队,依托人才年系列工程、优秀青年人才培养提升计划、学科团队资助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育品牌项目,不断构建完善“大人才”工作体系,师资队伍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学校现有教职工2098人,其中专任教师1704人,高级职称教师868人。学校拥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席学者1人、青年学者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国家特支计划”创业领军人才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学校5名教师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4名教师入选辽宁省学术头雁,拥有2个“兴辽英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47名教师入选“兴辽英才”计划,14名教师入选“草原英才”工程(原 “英才兴蒙”工程),4名教师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3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32名教师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部级教学名师41人,辽宁省攀登学者8人、辽宁特聘教授18人。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1个辽宁省教学团队、2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学生人数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已形成一校、两地(阜新市、葫芦岛市)、三校园(中华路校园、玉龙校园、龙湾校园)的办学格局,总占地面积2830亩。在沈阳建设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高等研究院,在鄂尔多斯、乌鲁木齐分别建立鄂尔多斯研究院、新疆研究院。学校作为辽宁省地方高水平高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对口支援新疆工业学院、新疆工程学院高等学校,建设“宁夏高等研究院”和“内蒙古高等研究院”合作单位。现有在册学生40000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留学生31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