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院系设置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25-04-18 11:13

院系设置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是西京学院创建最早的学院之一。经过10余年的持续建设,目前已经发展成了集机械、设计、自动化、智能制造、电气及管理技术的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学院。

建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智能制造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交互设计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从2016年开始开展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专业认证工作。智能制造工程、智能交互设计等专业为教育部批准的新工科专业。

现有教职工116人,其中管理人员11人、实验室教师与管理员11人、辅导员9人、教师85人。在教师中,教授10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42人,硕士生导师3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3人。拥有校级教学名师、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卓越教师、优秀辅导员40余人。师资队伍从数量、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方面都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现有在校本科生1762名、硕士研究生128名。

建有一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获批建设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门。获批陕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获批校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优秀课程18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3门。

建有2个实验教学平台,占地面积约13000余平方米,设有44个实验室,拥有大型仪器设备600余台套,总价值3500余万元。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由陕西省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陕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组成。智能装备研发中心由“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氢能储运装备与安全检测技术陕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组成。

注重校企协同育人,在中航富士达科技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广州汇博机器人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业建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夯实了学生的理论功底,增强了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完成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省级新工科项目1项、省级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1项。五年来,正式出版教材13部。先后获评陕西省“师德先进集体”、陕西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管理工作先进集体。获批建设工信部“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专精特新产业学院、陕西省机械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陕西省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充分发挥学校和地域优势,服务于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近年来,承担了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签订横向课题2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70余篇;授权专利54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80余项。

坚持以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为导向,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竞赛管理体系和第二课堂育人机制。近五年来,在全国“互联网+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机械制图大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等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30余项,省级奖励400余项。

始终以创新和发展为主题,以国家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为主线,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打通产学研合作路径,致力于培养高质量应用技术型人才。学院全体师生将凝心聚力、团结拼搏,为把学院早日建成国内一流、民办最强的机械工程学院而努力奋斗。

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学院200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办学特色鲜明,行业优势明显。

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和智能建造4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为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工程管理为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院拥有土木水利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全日制本科生近1300人,硕士研究生110余人。

学院专任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50%以上,博士学位教师占比45%以上;获“2019年度陕西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陕西省千人计划”1人、“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4人、“第十四届陕西青年科技奖”1人等荣誉。

学院拥有陕西省混凝土结构安全与耐久性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陕西省建筑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总面积6200㎡,设备总值约5200余万元。其中,重点实验室拥有30000kN压力试验机、15000kN多点协调加载系统、工业CT、核磁共振仪、混凝土3D打印机等先进实验仪器设备,总面积4000余平方米,设备总值4000余万元。

学院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匠心精神+艺术素养”人才培养理念,秉承“厚德、深基、匠心、筑梦”院训,依托省重点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三大平台,与中电建、陕建等40余家大型企业共建实践创新基地,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较完备,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培养了6000余名“下得去、守得住、勇担当、有作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60%以上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就业,是西部地区工程建设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学院近年来取得了一批教学科研成果。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3项,陕西省一流本科课程《工程测量》,获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10余项,省级教改课题3项、省级精品课程4门,出版教材10余部。

学院面向西部地区经济主战场和国家战略需求,根据交通、水电、新能源、城市更新等行业的建设需求和发展趋势,重点在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水工结构工程等领域凝练研究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立了山川工程科学研究院,并下设绿色材料与水工结构研究所、智能装备与施工研究所、数智诊断与修复研究所、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治理研究所,开展工程结构、材料、装备、施工、诊断、修复以及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治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以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学院坚持产教融合,与中建、中铁、中电建、陕建等大型企业和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院开展深度科研项目合作,将科研成果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搭建了更广阔的就业与深造平台。

学院作为依托单位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1项,年均科研经费1500万元以上;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厅局级5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规范3部,科研成果转化13项,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10多门课程资源库和真实项目案例库,为企业重大工程技术咨询10余次,多次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学院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陕西、面向西部,加大高层次高水平教师引育力度和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学科建设平台投入,以水利水电、新能源与抽蓄、交通和城市更新等建设需求为牵引,培养更多的热爱西部、扎根西部、乐于奉献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会计学院

西京学院会计学院源于1994年的经济贸易系,历经财经学院、国际商学系、经济系、经济管理一系,2014年更为现名,是西京学院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学院之一,也是西北地区率先开展“审计硕士专业学位(MAud)”研究生教育的院系。

会计学院现开设有2个专业硕士(审计、会计)、2个第二学士学位(会计学、审计学)和3个本科专业—会计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审计学(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财务管理(校级特色专业)。建有财务大数据分析(Financial Big Data Analytics)、CPA(中国注册会计师)、ACCA(国际注册会计师)、CM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等教改实验班。

会计学院组织机构包括决策、执行和民主管理三大体系,决策体系包括党委会、党政联席会、院务委员会、督导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决策机构;执行体系包括教学部门、学术研究部门和支持部门,其中教学部门包括会计学教研室(系)、审计学教研室(系)、财务管理教研室(系)、ACCA教改实验中心、CPA教改实验中心、财务大数据教改实验中心、实验教学中心等;学术研究部门包括现代审计与绩效管理研究中心、“Accountaholics”核心科研团队等;支持部门设有综合办公室、教研科、教务科、学生科等;民主管理体系包括教职工大会、工会、学生会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等。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OBE教学理念,以“匠心精神+艺术素养”为人才培养特色,遵循“价值引领、优势成长”的学生工作理念,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融合培养,着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学院通过竞赛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近年来,学生获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一等奖、中国研究生企业管理创新大赛国家级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税法知识大赛全国第六名、全国企业模拟大赛总决赛一等奖、全国高校企业价值创造实战竞赛(EVC)总决赛一等奖、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国家级一等奖、西部高等学校新商科大赛总决赛一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陕西赛区金奖、全国青少年啦啦操精英赛第二名等奖项近百项。40余支社会实践团队被上级各类媒体报道300余次,5支社会实践团队,30余人先后被团中央、团省委表彰。会计学院先后有近20名毕业生入职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百余名学生考取国内外知名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高质量就业以及用人单位满意率逐年提升,其中教改实验班高质量就业占比超过60%

近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社科基金4项,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等省部级课题50余项,发表CSSCISSCISCI等论文40余篇,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软科学2项、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项、西安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获得国家专利120项、软件著作权131项、应用证明11项,多项科研成果实现转移转化。学院主办、承办会计、审计类国际学术会议15场,为学院师生提供了碰撞学术思想、激发学术理想、砥砺学术志趣的机会,营造了良好的学术软环境。

会计学院历来重视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学术组织及知名企业开展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学习、实习实践、就业提供了国际化保障。目前已与C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IMA(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ACCA协会(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等组织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

学院始终坚持将自身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面向学科理论前沿和行业需求,到本世纪中叶,我们有信心将会计学院建设成为人才培养、应用研究、社会服务方面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平台。

设计艺术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成立于1994年,是西京学院重点学院之一。历经机构重组与资源整合,于2014年定名为设计艺术学院。

学院现有设计、美术与书法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点,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产品设计、美术学5个本科专业。学院下设综合办公室、教务科、教研科、学生科4个科室,有教研室5个,建有数字印刷、产品设计与模型制作、动画原创、光与空间、书画临摹、陶艺、漆艺、虚拟仿真等50余个实验室及实践场所。学院拥有“艺海”“科苑”两栋专属教学楼,教室均配有智慧教学设备,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了多家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实践实训条件完备。

学院拥有一支敬业、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其中专职教师109人,辅导员、管理人员30人。本科在校生2371,硕士研究生在校生173人。

设计艺术学院全面落实“学生中心、质量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学科与专业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民艺奠基、艺科交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及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应用型艺术人才。

近年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获批陕西省一流专业,环境设计专业获批陕西省特色专业。学院注重科研赋能教学,依托陕西省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陕西面花)、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文创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陕西民间造型艺术与设计研究中心的资源优势,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3项,获教育部、省、市、厅各级纵向科研项目87项;获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先后编写出版教材及专著十余部;公开发表核心以上学术论文185篇;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8项;学院建设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特色线上课1门并成功入驻学堂在线教学平台。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3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重点课程9门,校级一师一优课71门。学院深入落实“价值引领、优势成长”学生工作理念,有1376名学生获省级以上表彰奖励,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得到用人单位好评。

20132015年,学院与德国杜塞尔多夫DCKD设计师协会主办了三届“文化•交融——中德艺术交流与设计教育论坛”,2017年与清华大学、韩国首尔大学、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云南大益茶业集团举办了第五届“茶境•国际茶文化交流展”,2021年联合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科学传播工作委员会和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科普研学专委会在西安举办“首届文化遗产与科学、艺术高峰论坛”,2022年与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文创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承办“艺科交融 设计共生—当代设计教育”学术论坛,2022年承办第四届“西部之星”艺术设计大赛,2023年举办“创新、实践与跨界—探索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学术论坛”,2024年承办“文创·中国”—2024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文化创意设计专业委员会专业论坛。学术交流期间,先后有荷尔弗里德•哈根拜格、迈克尔•舒尔茨、腓特烈•瓦格纳、亚历山德拉•马提尼等三十余位国内外设计专家担任学院客座教授为学生授课;学院多幅师生作品分别入选“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之星设计艺术大赛”、“高原•高原-—中国西部美术展中国画年度展”、“陕西省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和“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重大赛事活动,获奖千余人次,部分作品被国内外专业机构收藏。

学院将砥砺奋进、追求卓越,加强学科专业领军人才引进培养,优化资源、把设计艺术学科专业群做大做强,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建设高水平西京大学努力奋斗!

电子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源自2000年设立的工程技术系,2014年转设为电子信息工程系,2016年扩大规模改设为信息工程学院,2022年学校院系调整,更名为电子信息学院,是学校重点建设的学院之一。

学院积极落实人才强校和外引内培举措,着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120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56.7%,博士占比62.5%;有辅导员和管理人员26人。拥有陕西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三秦学者”创新团队等9个省级团队。聘有国家杰青1人,教师获“陕西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领军人才”“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青年杰出人才”等人才称号25人次,教师在省级以上各类教学竞赛获得奖项12项。

学院深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着力打造具有“匠心精神+艺术素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践行“价值引领、优势成长“理念,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教---赛”一体化培养模式。设有电子信息工程、人工智能、自动化、机器人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和应用化学6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化学、自动化为省级一流专业;建有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专业实验室56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16个,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2个。近三年本科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00余项,省级奖项300余项,其中,“互联网+”大赛获国家级铜奖4项,省级金奖9项,银奖17余项。着力落实“四个一“研究生培养要求,近三年研究生获省级以上奖项163项,获授权专利155项,发表论文75篇。

学院聚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开展应用性科技创新服务,材料科学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3个学科是学校重点建设发展学科,建有陕西省可控中子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市高精密工业智能视觉测量技术重点实验室、西安市低空飞行器智能感知与自主导航重点实验室等省市级科研平台6个。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省级科学技术奖12项,教师获授权专利33项,主持横向课题114项。

学院将紧紧抓住人工智能、新能源材料等新技术、新产业蓬勃发展良机,以学科建设为牵引,发扬“挑战极限、追求卓越”精神,着力提升立德树人实效,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做出贡献,为人工智能、新能源材料等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学院成立于20224月,整合了原信息工程学院、理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专业师资和资源,旨在推动计算技术、人工智能与各学科的交叉。现已成为“全国工程教育与产业人才培养联盟-实践能力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育人基地。

学院以软件工程学科建设为主。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3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和1个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硕士培养点。其中,物联网工程专业为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在校硕士研究生115人、本科生1698人。

学院立足陕西,辐射西部、面向中小微企业,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与“匠心精神+艺术素养”人才培养特色,提出了“磨揉迁革”的教育理念。学院致力于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工匠精神;扎实理论基础、系统学科知识;创新应用能力、改进技术手段;准确判断思维、广阔领域视野的一线优秀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为“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培养了大批“专精特缺”人才。

学院根据教学、科研和学工等工作需要,在院务委员会、院级教授委员会的指导下,设置教务科、教研科和学生科3个行政职能部门。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活动需要设置了计算机专业、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计算机基础和数学5个教研室、8个课程团队和1个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13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30%,副高以上教师占比60%。拥有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师德建设示范团队1支,硕士生导师30人,已形成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学院拥有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西安市智能康复人机共融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校级“智算”中心和“西京学院-中航富士达”省级校外实践育人基地4个教科研平台。实验场地占地5600余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2000余万元。

学院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式,与广州粤嵌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工信部蓝桥杯软件学院、新华三集团等51家校、企、政单位联合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广泛开展“项目绑定”“订单培养”和“卓越工程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近年来,学生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0余项;学科竞赛实现全覆盖,“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800余项;以学生为发明人授权的专利40余项。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积极践行“四个引路人”职责。通过教师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研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将科研活动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中学习,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同步进行。学院注重科研育人的实践效果,通过实验、调研、设计等科研实践活动和高水平学科竞赛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通过集体攻关,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形成集体智慧和力量。鼓励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近几年来,学院教师承担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到账8000余万元;学院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CSCD检索147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3项;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厅级科技进步奖1项。

未来,计算机学院将以培养优秀工程人才为使命,扩大区域影响力,持续服务产业升级技术,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

商学院

商学院始于20146月成立的经济贸易系,20168月管理工程系与经济贸易系合并成立经济管理系,20178月经济管理系更名为西京学院商学院。

学院现有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点1个,电子商务(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城市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和金融科技5个本科专业,本科生1200余人。学院下设教务科、学生科、综合办公室、智慧商务实验教学中心和6个教研室、建有智慧连锁经营产业学院和数字贸易产业学院2个。学院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51%以上,博士学位教师占比15%以上,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技术能手2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

商学院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顺应数智时代社会对商科人才需求的变化,坚持产教融合和专创融合,致力于培养格健全、专业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能力突出,具备“匠心精神+艺术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2016年获批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2021年电商助农实践教学团队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先后获批陕西省一流课程2门,陕西省创新创业课程3门,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陕西省优秀本科教材4本,教师在陕西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40余项;荣获陕西省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等省级以上教学奖励5项。

学院遵循“专创融合”“结合专业、面向全体、强化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原则,按照“面向全体、结合专业、实践导向”的指导思想,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激发创新创业教育活力,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近5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750余人次,学生创业注册公司170余家,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均保持在93%以上,创业率保持在10%以上,学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得社会好评。

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5年,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10部,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20项,完成横向科研项目80余项,累计到账纵横向科研经费2000万元以上。

学院依托陕西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研究院,连续5年举办陕西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论坛并发布了第一本西安民营经济发展蓝皮书,科研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教师先后荣获西安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科研奖励5项。同时,学院大力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形成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

商学院顺应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继续以更大力度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使命,着力筑牢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围绕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打造质量文化等方面进一步筑牢教育教学主阵地,努力把商学院建设成在全国高校同类高校具有一定影响的二级学院。

传媒学院

20146月,西京学院进行院系调整,单独设立新闻传媒系,20178月,更名为传媒学院。

经过多年发展,现有新闻学(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网络与新媒体(2017年首届招生、新文科建设试点专业)、广播电视编导(2019年首届招生、校级特色专业)三个本科专业,在校生2000余人,累计培养本科毕业生2000多名。传媒学院下设综合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融媒体实验实践中心管理服务机构。校级教学名师2人,入选陕西省卓越传播“千人计划”4人,校级卓越教师2人。

在新文科融合发展理念下,建设的“新闻传播学科与计算机科学科、艺术学科”交叉融合特色,注重跨学科、高水平、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占比达60%),努力践行立足地方需要、服务地方的目标宗旨,确立了校地政企协同育人的理念,构建了“校内+校外”“走出去+引进来”“工作室+校内实践平台+校外实习基地”三维双联动模式,与行业专家共建专业建设委员会,与腾讯大秦网、陕西电视台、新浪网等60多家媒体及企业通过定向式培养、项目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深度合作。学科交叉融合特持获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持获批陕西省一流课程3门,主持获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

传媒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新文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打造跨学科的课程团队。目前建设一师一优课22门,其中校级一师一优课优秀课程2门。主持校级一流课程2门,校级精品(重点)课程4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强化“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课融合”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师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学科竞赛项目中获奖300多项,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1项,指导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3项,省级大创项目20余项,校级大创项目10余项。传媒学院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例如,传媒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陕西省蓝田县焦岱镇鲍旗寨村等地开展了农耕文化宣传、电信诈骗宣传、调研等活动,丰富了乡村文化氛围,保障乡村安全稳定等,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学院将致力于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学术环境,鼓励师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推动传媒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不断培养出既具备深厚理论基础又精通实践操作的高素质传媒人才。同时,学院还将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加强校企合作,共同推动传媒产业的繁荣发展。

外国语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外国语学院由人文科学系、外语系、人文与教育学院发展而来,是西京学院成立最早的二级学院之一,2024年更名为外国语学院,并与国际教育学院合署办公。学院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融合“语言+文化+教育”与“匠心精神+艺术素养”的人才培养特色,专注于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人文素养和双语能力的语言服务人才。

学院办学层次包括研究生、本科及留学生(预科)。设有翻译专业硕士(MTI)及汉语国际教育、英语两个本科专业,在校生1100余人。学院同时承担全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外语(英语、韩语、日语)及留学生的教学任务。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严谨治学、潜心钻研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130余名,其中专职教师占比80%,均具硕士以上学历;专职教师中,教授、副教授占比44.2%,青年教师占比25%,博士占比11.6%,且40%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其中,胡宗锋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陕西省翻译协会会长,被授予“中国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段建军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陕西省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会会长。张小花教授,荣获陕西省教育工委“五一巾帼标兵”称号;刘志选教授先后荣获教育部曾宪梓教育基金奖、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称号等。

教科研成果

教科研实力逐年增强,成果显著提升。近三年,学院获批科研项目课题153项,出版专著、译著20余部,发表高水平论文150余篇,获软件著作权207项。

在教研方面,完成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项,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一流课程2门,建设校级精品重点及一流课程14门,“一师一优课”80余门,教师参加省部级以上教学竞赛获奖117项,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500余项。

学院推动产学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实训项目和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近三年,学生参与各类科研课题32人次,发表论文14篇;7项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254 项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源于行业企业一线需求,企业共有100余个翻译案例应用于毕业实习和认知实习,助力应用型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

科研平台

学院建有科研平台“陕西文化翻译研究院”,平台汇聚整合学院优势科研力量和科研资源,为师生提供科学研究的场所和条件,最大化促进学院语言类学科专业的发展。目前平台研究方向分为四个,分别是陕西本土文学译介与海外传播、陕西非遗文化研究与海外传播、陕西红色文化研究与传播以及翻译技术与语料库研究。研究院明确研究方向,把握前沿科研动态,旨在聚焦陕西文化翻译研究与对外传播,为传播陕西本土文化和中国文化贡献力量。

学术交流

近年来,学院先后举办智能语言服务发展研讨会暨陕西文化翻译研究院揭牌仪式、陕西省翻译协会2023年年会暨陕西文学海外推广新书发布会、革命人生--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专题展、《贾平凹散文选》(英文版、土耳其文版、德文版、阿拉伯文版)中国发布座谈会、杨争光《我的岁月静好》翻译授权仪式、“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法、工具与实践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数百名行业专家、学者来访交流。

实习实训/产教融合

学院现有33间多媒体教室、13间多功能语音室、2间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训室、1间同声传译实训室,不断完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引进学堂云、U校园、ITEST测试等平台,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和研究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

为引领专业、学科发展,学院在翻译、语言文学、国际中文教育、文化传播等领域,聘请了数十名行业专家及企业高管兼任客座教授,与校内教师共同授课,企业导师的实践经验以及企业的优质资源使专业综合实训课的内容更符合行业需求,提升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学院与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西北大学认证中心、译国译民集团、中译语通、北京慧澜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柬埔寨东南亚大学爱思达国际学校、长安绿地城小学等50余所国内外知名企事业单位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把校企融合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积极加强行业企业课程资源库和真实项目案例库建设,建设翻译产业学院1个、行业企业共建实训室1间、共建共授课程3门、建设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及就业育人项目5项、翻译实践案例库5个。

特色活动

学院依托语言学习优势,推行文化+专业+实践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模式。打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系列品牌活动,并以雨花石文学社、文化宣讲团等平台为基础,举办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涵盖“演、讲、说、朗、诵”,培养学生讲述中国故事能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育人成果

学院鼓励学生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90%以上学生在毕业前考取相关行业证书,主要包括: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国际中文教师资格证书、国际人才英语考试证书、全国商务外语翻译证书、国际商务秘书专业证书等。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作为学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等途径,提高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近三年,学生累计参加各类竞赛达5000余人次,成绩不断突破、逐年攀升,获省级以上竞赛奖180余项。参加的主要赛事包括: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国才杯”英语写作大赛、阅读大赛、演讲大赛,BETT全国商务英语翻译大赛,CATTI全国翻译大赛等。

学院与西京学院行健书院(专项考研)无缝衔接,设置独立辅导员、班主任及导师队伍,全方位助力考研辅导。毕业生升学考研分别被国内外数十所高校录取,考研率稳步提升。

学院建立全程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为毕业生提供“讲授辅导与个体指导、案例指导与体验学习、现场指导与网络指导”相结合的就业服务。同时,学院积极解锁网络就业工作领地,构建“线上线下双结合”的工作机制,招聘会、云聘会、宣讲会、线上就业指导与服务等常态化开展,高质量就业率不断提升,毕业生遍布全球,主要从事语言服务、教育、管理等领域工作。

国际交流

学院已与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柬埔寨等国家的十多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满足学生短期游学、交换、实习等国际交流,并持续推荐毕业生到相关国家就业、深造。近三年,学院学生累计赴国()外交流学习35人次,参加国际中文教师线上实习项目178人次,毕业生出国留学、参加国家公派中文教育志愿者项目50余人次。充分发挥学生语言优势,拓展国际合作育人专业项目5项。2023年学院共接收来自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沙特阿拉伯、阿曼、意大利等10个国家共24名留学生来校进行汉语预科学习,促进了中外学生交流。

外国语学院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任务,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积极推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学院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凝炼特色方向,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师资队伍、丰硕的科研成果和紧密的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建成一流学院而努力奋斗。

医学院

西京学院医学院成立于2011年,前身是医学护理系,2017年更名为医学院。现有护理学和医学影像技术2个本科专业。

医学院现有教职工112人,博士教师占比18%,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占比20%,学科带头人3名,专业带头人2名,院级督导2名,在校学生2214人。

下设综合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含护理实验教学中心、医学影像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和生命科学馆)四个职能部门,建有10个教研室。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总建筑面积为4500余平方米,各类设备总值4000余万元。“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为校级科研平台;生命科学馆为“西安市科普教育基地”;“基础医学形态教研室”为“金牌教研室”建设项目。长安医院、通用环球中铁西安医院为西京学院附属医院;陕西省肿瘤医院、西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为教学医院;唐都医院、交大一附院、深圳第三人民医院等50余家省内外实习医院。

学院获“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岗”“西京学院抗疫先进集体”“西京学院师德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医学院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人格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责任感强、赋有“艺术素养”、厚植“匠心精神”的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型人才。现有省级一流课程2门;编写教材和专著16部;承担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课题9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CSCD收录27篇,SCI收录14篇;国家专利20余项。

医学院践行“价值引领、优势成长”的学生工作理念,以培养“不服输的千面英雄”为抓手,打造“爱心医疗互助”“中医理疗养生”“急救就在身边”等一站式学生社区特色项目,以“允能舞团”为一院一品,提升学生艺术素养。连续9年荣获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省级优秀团队;连续3年荣获团中央镜头下的三下乡优秀报道团队;2023年荣获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千校千项”项目优秀团队;六支团队入选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团;医学院团委获2023-2024学年校级“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医者仁心、薪火相传”,医学院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发扬西京精神,为“健康中国”建设培养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型人才贡献西京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京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9年,其前身为思想政治教育部。学院下设有院务委员会、学院办公室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部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等5个教研部。另设有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两个校级科研平台。

学院现已形成一支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高层次人才为引领、优秀青年教师为梯队的年龄、学历及职称结构较为合理,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稳步提升的师资队伍。

近年来,学院教师先后发表教学研究类论文40余篇,获批省级教改项目1项,省级精品课程1项,校级重点课程2项,校级精品课程1项,校级一流课程2项,校级金牌教研室2个。先后有13人次教师荣获陕西省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教学能手和教学骨干荣誉称号。学院教师共发表科研类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9部;主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3项,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陕西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陕西省思想政治理论工作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陕西党史重点课题研究和西安市社科基金等省级课题20余项。

学院硬件设施齐全,附设有中共党史教育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展馆、学术报告厅、资料室、教学档案室和会议室等,拥有较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数据库资源,能够满足学院教师教学科研需求。

学院先后获得2020年校级信息工作先进集体奖,2020年陕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优秀组织奖,2022年和2024年校级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奖等荣誉。20228月,学院获批陕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标志着学院各项事业发展已经迈上新台阶。

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职工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立德树人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根本任务,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重点实验室

重点学科

西京学院始终将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秉承"服务需求、突出优势、鼓励交叉、错位发展"的理念,构建了多元化、高水平的学科体系,为陕西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学科门类齐全,布局科学

学校拥有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等6大学科门类,涵盖25个一级学科和11个硕士专业学位点。其中,工学、管理学、艺术学作为三大主干学科,形成了"工科引领,管艺紧随,文理补充"的学科布局,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选择和发展空间。

二、重点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电子信息、审计获批陕西省重点建设学科

机械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在全国享有盛誉

"工程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跻身全球高水平行列

创办的《BatteryEnergy》学术期刊影响因子高于9.0,成为国际电池与能源领域顶级期刊

三、科研平台实力雄厚

学校投入近2亿元重点建设材料与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山川工程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拥有:

19个省、市级科研平台

6个校级科研平台

四、产学研深度融合

30年来,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与企业合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培养"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的一线工程师和行业应用型人才。

五、硕士点建设持续突破

2024年新增"材料与化工""会计学""能源动力""国际商务""翻译"5个硕士专业学位点,硕士授权点总数达11个,学科建设布局不断完善。

西京学院将继续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贡献力量!


可授予的学位

学校拥有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等6大学科门类,涵盖25个一级学科和11个硕士专业学位点

师资力量

近年来,学校坚定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基本要求,紧密聚焦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确立了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双师型教师为支撑的队伍建设思路,秉持有效利用现有人才储备,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悉心培育核心骨干,进一步强化从国内外一流高校招聘博士及高层次领军人才的战略举措。通过打造“引育并重、多元激励、精准保障”的全方位教师成长生态系统,已构建起一支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分布合理,且整体素质卓越、发展潜能巨大的教师队伍,为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学校专任教师达1139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3.3%,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91.2%。在高端人才培育方面,学校汇聚了一批杰出人才,包括陕西省教学名师领军人才1名,陕西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1名,另有陕西省教学名师5名,陕西省师德标兵1名,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1名,陕西省优秀教师1名,陕西省高校青年托举人才1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6名,西安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1名。此外,还有1名教师入选陕西省“校招共用”引才用才专项计划、10名教师入选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

学生人数

一、学生竞赛:

2020-2024年,本科生学科竞赛获奖4649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309项,省部级奖项3340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省级以上奖137项,其中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7项,省级金奖14项、银奖47项、铜奖68项。其中2024年获奖1690项,国家级461 项,省部级1229 项。

二、就业情况:

西京学院每年毕业学生约6000人,毕业去向落实率长期保持高位。毕业生的去向以服务区域经济就业、国内升学和出国(境)留学为主。

学校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毕业生扎根“一带一路”经济带,就业人数较多的行业包括智能智造、信息传输、信息技术、土木工程、医疗卫生、艺术设计、公共管理等,其中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40%以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高。

三、升学情况:

近年来,我校考研成绩屡创新高,升学率与名校录取人数持续攀升。近五年共有751名学生被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华北电力大学、西北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火箭工程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伯明翰大学、莫纳什大学、悉尼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