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9年7月。学院下设思想政治教育系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教研室。现有教职工27人,其中专任教师2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6人为硕士研究生导师,部分教师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前身可追溯到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时期的苏共党史教研组;1954年9月经全总书记处批准,扩建为马列主义教研室;1988年,学校成立理论部,后历经理论基础部、基础部等发展历程;2015年,从基础部中分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成为学校独立的二级部门;2019年,整合工会学院优势资源,与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共同组建成具有工会学科特色和优势的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年3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顺利获得教育部新增专业备案,目前已招收三届本科生。
学院教学与科研基础扎实。面向全校研究生、本科、劳模班、高职等不同层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形势与政策”等公共必修课。突出我院工会与劳动特色的“与劳动模范、大国工匠面对面”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近五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级、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北京市、地方工会、学校各级各类项目7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20余项,在《光明日报》、《人民论坛》等知名报刊杂志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0部。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所、新时代产业工人教育研究中心均设在本学院。
工会学院
工会学院是培养工会人才、研究工会理论、推进工会学学科建设的专门学院,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聚焦主责主业,建设“特色一流大学”、更好服务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重要阵地。
学院的前身是1949年成立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工会建设教研室,为培养工会学教学骨干和编写新中国工会教材起到了奠基性作用。1985年9月,学校成立工会学系,工会学专业列入国家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在全国工会系统统一招生,并正式出版第一部工会学教材《工会学》。1991年12月11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同意学校开办“工会学”专业劳模本科班。工会学系具体承担劳模本科生的培养与管理工作。2011年6月,工会学系更名为工会学院。2012年,承担公共管理(工会工作方向)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这是工会系统第一个工会工作方向的 MPA硕士点,标志着工会学院在人才培养体系上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23年,工会学专业获得教育部新增本科专业备案。
全总党组高度重视工会学院发展建设,在全总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徐留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在全总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组织部部长王娇萍同志的深入指导下,学校党委在2023年12月的第四轮综合改革中成立新工会学院,全力推进工会学院实体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并明确了工会学院的使命、愿景、目标、价值观。
使命:为中国工运立学,为中国工会育才。
愿景:努力建成工会系统“黄埔军校”的铁军、工会学学科建设的先锋。
目标:创立一整套工人阶级与工会工作的学术品牌,产出一系列服务工会工作大局的科研智库成果,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专业化基层工会人才,打造一大批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的金课名师。
价值观:爱党爱国、服务工会、特色发展、勇立潮头、团结奋斗、守正创新、追求卓越、创造品牌。
2024年3月22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召开工会学院高质量发展暨工会学一级学科建设推进会。全总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组织部部长王娇萍出席会议,强调了推进工会学院高质量发展和工会学一级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使命任务,并对全力办好符合教育规律、遵循工运规律的特色学院和特色学科提出具体要求。工会学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工会学院将在全总领导的关心关怀和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工会“服务化、体系化、品牌化、创新化、数智化”为牵引,扎实推进“现代大学化”与“深度行业化”,立足工会背景、聚焦工会事业、服务工会大局,构建服务体系,打造创新品牌,融入数智动能,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推进学院建设,培养工会人才,为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
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是学校开展普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的骨干学院,是全国首家被教育部批准设立劳动关系普通本科专业的学院。目前,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设有三个普通本科专业,且已实现国家、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全覆盖。劳动关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均已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商管理专业获评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也是学校首批开展公共管理硕士(劳动关系方向)的培养单位,同时也是全国首次在香港地区开展公共管理硕士(劳动关系方向)培养单位。
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是国内劳动关系学术领域最早的开创者,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关系制度转型的推动者,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劳动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院现有教职工38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91%具有博士学历,拥有一批在社会和学界有影响力的学者,多人担任中国劳动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协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位。学院围绕国家劳动关系领域重大发展战略展开研究攻关,与中华全国总工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广东省委省政府、北京市总工会等国家部委机关保持着密切关系;以积极姿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劳工组织以及美国康奈尔大学、罗格斯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韩国劳动研究院等世界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往来;与大众汽车集团、国家电网、北京建工、北京地铁等各大型企业集团有着多方面的合作。
经过多年建设,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2008年10月劳动关系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一类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
二、2009年7月,由本院牵头建设的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经评审专家现场考察和评审,获评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三、2011年劳动关系专业获评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
四、2012年7月,获评高校十二五时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五、2013年公共管理(劳动关系方向)专业硕士开始招生;
六、2019年12月,劳动关系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七、2020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模本科班开始招生;
八、2021年3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九、2021年按照学校学科调整,工商管理专业并入我院,并于同年获评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十、2024年成功启动了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BA)学位申报。
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将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为推动,以高质量教学和高水平科研为中心,以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学科特色和优势专业建设。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将努力发展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的劳动关系特色专业和具有劳动关系特色的管理类专业,积极推进特色专业研究生教育和劳模本科生教育,将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建设成为国内劳动关系和工商管理领域质量一流的教学和研究基地。
法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于1986年建系,2016年系改院。法学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收法学专业(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普通本科生,2007年、2008年分别成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法学专业(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方向)虚拟教研室获批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法学院目前设有四个教研室,并成立有劳动法和工会法研究中心,在二十个法律实务部门设立有实践基地。法学院一直以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为专业特色,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单位、中国法学会法治社会研究方阵理事单位、北京市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会等学术团体的副会长单位和理事单位,为各级公检法机关、政府部门、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工会和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优秀法学专业人才。
劳动经济学院
劳动经济学院作为全国第二家拥有劳动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学院,其办学历史悠久,专业特色突出,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劳动经济学理论功底和全面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学院具有七十余年的办学历史,现有劳动经济系、经济学系、财务管理系与统计学系四个系、一个实践教学教研室、一个研究中心。学院先后开设了经济学(金融方向)、财务管理、劳动经济学、应用统计学(劳动与就业统计方向)四个本科专业和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点(劳动与就业管理方向)。2022年经济学专业获批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学院获得了教育部首批新文科建设项目立项。
目前,劳动经济学院拥有专职教师36名,在校生800余名。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职称结构合理、敬业勤勉和朝气蓬勃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4人,有博士学位的34人。专任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学历背景,已经形成了一批在社会和学术界有较高专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学院拥有全国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4人。学院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和创新,爱岗敬业,教风优良。近年来多位教师荣获了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课程、优质本科教材、本科毕业优秀指导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专业课主讲教师、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北京市“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教师们团结勤勉、爱岗敬业,以优秀的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推动了学院办学水平的稳步提升。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劳动经济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师风学风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各专业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办学优势与特色。面向未来,劳动经济学院将以人才培养为主导,学科建设为主线,不断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向社会持续输送劳动情怀深厚、理论功底扎实、工作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专业人才而不懈奋斗!
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科诞生于建国初期,2003年成立公共管理系,2019年5月正式更名为公共管理学院。
新中国刚成立时,中共中央把社会保障事业建设的重任交给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全总为了满足现实工作需要,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保人才的培训,其中诞生了我校第一批社会保障领域的专业教师。1989年,学校建立劳动经济系劳动经济专业。该专业在存续的10年间为工会理论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毕业生目前在全国各地、各行业承担管理工作并发挥着重要作用。1999年根据教育部高等院校专业目录,劳动经济专业更名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经济系并入工会学系。
2003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中国工运学院由成人高等院校转制升格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了学校的正规化和长远发展,成立了公共管理系,下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行政管理专业,面向全国招收普通本科学生。2012年公共管理系新设立了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2015年开始招收公共管理专业硕士。
公共管理学院目前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三个本科专业和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公共治理方向),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质量的研究生、基层公务员、社会组织和企业管理人员,并涌现出一批成功的创业者。
经过不断建设,公共管理学院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学科等各方面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公共管理学院现有教师2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10人;拥有博士学位23人,占教师总数的88%。有行政人员9人。多名教师有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教师科研能力强,学院倡导教学与科研并举,院属各研究所依托一批高素质、充满激情的师资队伍,承担了数十项国家、全国总工会、部委、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等多层次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学院大力支持学生对外交流,每年都会拨出专门资金资助学生。未来,学院将开拓更多的对外交流合作渠道,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
安全工程学院
学校安全卫生人才培养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在前苏联劳动保护专家的指导下对全国工会干部开展劳动保护培训。1984年学校设立劳动保护管理系,成为全国最早设置安全卫生相关院系的大专院校之一。2002年学校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劳动安全卫生”特色专业,开始全日制专科人才培养。
2005年9月学校成立安全工程系,开设“安全工程(劳动安全管理)”本科专业。2007年9月在我国突发公共事件日益增多,国家急需应急管理人才的大背景下,增设“安全工程(公共安全管理方向)”,且该专业方向于2016年进一步开始了“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管理方向)”硕士人才培养。
安全工程学院于2010年增设“安全工程(职业卫生方向)”,成为“职业卫生工程”人才培养的先行者。201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职业卫生工程”本科专业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设立,成为全国第一家设置该专业的学校,填补了我国职业病危害“源头预防”人才培养的空白。
2019年4月学校成立“安全工程学院”。2020年经教育部批准,开设“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目前,本学院共设有三个专业:安全工程专业、职业卫生工程专业和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
2022年6月,安全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至今,安全工程学院形成了一支具有30名教师的教学团队,在校学生500人左右。
安全工程学院注重学生的国际化培养,与美国、台湾地区等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交流和人才培养合作。2018年学校与美国纽约州立宾汉姆顿大学签订“3.5+1.5本硕联合培养协议”。
安全工程学院注重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设有化学危害检测、物理危害检测、安全人机工程、防火防爆、通风除尘、个体防护、安全信息、火灾科学、应急技术与管理综合实验室等13个实验室。此外,学院与国家卫健委职业安全卫生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北京化工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金工实习基地等一批校外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2019年8月,学院负责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理化检测中心”获得“中国计量认证(CMA)”资质,为学院开展社会服务和产学研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平台。
安全工程学院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始终瞄准国家和社会需求,经过多年的打磨已经形成了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和鲜明的特色。本学院毕业生广泛受到社会欢迎,一直保持良好的就业和升学记录。2021届、2022届、2023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8.26%、97.76%、97.52%;以2023届毕业生为例展示毕业生的去向,13.22%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4.13%的毕业生考取公务员,82.65%的毕业生进入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及非国有企业从事安全管理、卫生管理和应急管理工作。
社会工作学院
社会工作学院成立于2019年7月,是学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治理创新和工运事业发展需要,旨在做精做强社会工作专业,从工会学院中独立设置而来。学院下设社会工作系、社会学系、心理学教研室、实践教学教研室,现有教职员工26人,其中专任教师18名,教授1人,副教授9人。专任教师中,16人具有博士学位,11人担任硕士生导师,6人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
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最早始于1998年教育部批准举办的成人本科(劳模本科班),迄今已培养600名左右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学校首批招收普通本科生的专业之一。2019年,社会工作专业在教育部“双万计划”中入选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北京市教委继续教育特色专业评审中入选“北京高校继续教育特色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劳模本科班)教学团队入选“北京高校继续教育高水平教学团队”。2020年3月,新增社会学专业,并于9月招收了第一届社会学专业本科生。2021年11月,获批社会工作硕士(MSW)专业学位授权点,并于2023年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2022年6月,社会工作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教学与科研交流,目前与北京市海淀区总工会、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街道、北京超越青少年社会工作事务所等30多家单位和机构建立了教学和科研合作关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社会工作实验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北京市民政局提供业务指导的北京社会工作学院均设在学院。
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注重与业界、工会系统和政府部门保持密切合作,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由此培养了一大批综合素质优秀的毕业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高校担任教师的毕业生约30人,毕业生在全国各地创办的社会工作机构近20家,5人以上被选为市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
文化传播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前身为建于1982年的基础部文化教研室。1994年,文化教研室转入工会学系成立文秘专业,首任主任谷声应;1998年,专业并入职业教育系;2000年,专业调整进英桥高等职业教育学院。2003年增设文化传播(新闻)专业,主任李双。2004年底,设置文化传播系,系主任李双。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本科专业并招生;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方向)本科专业并招生;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学校唯一艺术类本科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同年招生并停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9年3月,文化传播系升格为学校首个二级学院,首任院长李双。2021年,获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23年正式招生。
学院现有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传播学系、戏剧与影视学系三个本科系,一个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一个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校属院办),三个研究所——中国职工舆情研究所(校属院办)、中国文化与传播研究所、工会与劳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学院共有专任教师40名,行业兼职教师13名。教师多毕业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知名学府,学养深厚,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不俗成绩。
2007年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获“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2008年文化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12年“复合型文化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践”教改专项,获北京市高校第七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5年4月视频课“语言的力量”获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2020年11月“演讲”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2年6月,新闻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为该专业继获授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后的又一标志性突破。截至2024年3月,学院教师共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9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3项(含一项重大项目)、北京市教改项目3项、全总重点课题3项,在高水平研究课题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学院秉持培育“有文化的传播者,会传播的文化人”理念,以中央电视台、《工人日报》、中工网、中国职工电化教育中心、中国工人出版社、《中国教工》、湖南卫视、腾讯、爱奇艺等媒体以及众多企事业单位文化宣教部门为实训基地,为构建学、研、产、用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培养了大批活跃在新闻媒体、政府机关宣传文化部门及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复合型文化传播优秀人才。
劳动教育学院
劳动教育学院是学校重点建设的新兴学院,是全国首家获批开设劳动教育本科专业和公共管理(劳动教育管理方向)研究生培养项目的学院,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劳动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单位。
劳动教育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3名,讲师5名,全部具有博士学历。学校党委书记刘向兵为学科带头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副院长班建武教授为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另聘请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10余名专家教授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学院教师团队学术成果丰硕,出版专著和教材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承担省部级以上教改课题7项、科研课题14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
学院教师深度参与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研制工作,2位教师受聘为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劳动教育专家,有2位教师入选新华思政特聘专家库。
学院大事记
2020年3月 创办国内首家劳动教育领域专门学术刊物《劳动教育评论》
2020年5月 出版大陆地区首部高校劳动教育通识教材《劳动通论》
2020年10月 启动全国首届“劳动教育管理”研究生项目
2021年7月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劳动教育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秘书处挂靠劳动教育学院(劳动教育研究院)
2022年3月 获批劳动教育本科专业,成为全国首家开设劳动教育本科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
2022年5月 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课程虚拟教研室获批教育部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2022年9月 全国第一批劳动教育专业本科生入校学习
酒店管理学院
酒店管理学院成立于2019年,前身是成立于1999 年的英桥学院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目前设有酒店管理(本科)、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院具有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7名。现有在校本科学生403人,专科学生295人。学院建有酒店综合实训中心、餐饮实训中心、管理信息系统实训室、形体训练室等多项专业实训设施,与北京四季酒店、北京宝格丽酒店、北京瑞吉酒店、北京国贸大饭店、北京国际度假区有限公司等20余家酒店、旅游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学院积极拓展国内外的交流和合作,与英国和美国多所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学院通过“政、产、学、研”四类主体协同,从“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四个层面设计旅游酒店卓越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特色课程示范平台、情景仿真体验平台、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对外交流合作平台”五大教育平台,实施“劳动教育助推计划”、“名师课堂讲学计划”、“学科交叉计划”、“国内外游学计划”,培养职业精神突出、职业素养深厚、基础理论扎实、运营管理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优秀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宽阔的国际视野的卓越酒店管理人才。
学院获得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1 项,北京市级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1 项,酒店管理专业于2022年获得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立项。此外,学院还获得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 项,省部级教学论文二等奖1 项;北京市教育教学创新大赛优秀奖1项;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校级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一等奖1项;校级教育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校级课程思政比赛二等奖1项;申请并完成教育部教改专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项。中国饭店协会授予我校“中国最佳饭店名校”“全国饭店业校企合作标杆单位”称号,此外,我院还加入并成为“全国红色研学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全国旅游饭店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常务理事单位”。
学院教师获得各类荣誉称号,如:北京市优秀教学名师、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主讲教师、原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文化和旅游部万名旅游英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裁判员”等。
近五年,学院学生在北京乃至全国多项学科竞赛中名列前茅,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全国商业精英挑战赛、 “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 “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等、万礼豪程未来职业挑战赛等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共84人次获得不同等级奖项。学院历年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重视和社会赞誉,成为酒店旅游行业的中坚力量。
酒店管理学院坚持把教学质量、能力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学生的成长、家长的满意、行业及社会的欢迎是酒店管理学院的办学宗旨,全体教职员工将努力把学院办成学生成才率高、行业社会认可度高、毕业生受欢迎度高的国内一流酒店管理学院。
应用技术学院
计算机学院成立于2019年7月,主要负责承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以及承担全校的公共计算机和公共数学课程的教学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是根据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办学定位精心筹办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生遍布微软、百度、华为、搜狗、美团、京东、顺丰、航天科技集团等企业,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整体就业率稳定在98%左右,对口就业率达70%以上。
学院拥有一支专业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学科结构合理且充满朝气的教师队伍。全院现有教职员工30人,其中教师26人,教授2人,副教授12人,讲师12人;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11人;多名教师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学院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院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学科竞赛奖项数十项。
学院内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心、数学公共课教学中心与实验教学中心,下设人工智能与工会研究中心、软件评测中心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研究所。实验教学中心内配备了多个配置丰富的计算机机房、网络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虚拟云平台、金工实训室、电工电子实验室、数字控制与智能制造实验室、以及形式多样的分组教学教室,能够很好地满足计算机本科专业的教学需要。
学院非常重视国际合作,积极拓展与日本、欧美等国外高校的友好交流,为学生提供出国交流学习、小学期研修、专业夏令营、攻读硕士研究生等多种形式的出国学习机会。日本京都情报大学院大学作为学校的长期合作伙伴,已为我校150多名毕业生提供了赴日攻读研究生的机会,两校将继续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出国进修平台。同时,学校也正在积极和其他欧美高校商谈合作事宜,拓宽国际交流渠道。
展望未来,计算机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将继续凝心聚力,进一步树立工程教育新理念,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完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毕业生搭建高质量的就业和研修平台。
重点实验室
重点学科
可授予的学位
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
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队伍不断提升。通过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大中青年教师培养,截至2023年3月,全校共有教职工580人,其中专任教师386人。专任教师中,在聘教授47人,在聘副教授109人,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53.97%。学校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9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优秀教师5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18人,全国三八红旗手4人。
学生人数
截止2023年3月,学校共有在校生6118人,其中研究生275人,本科生5148人,劳模本科生276人,普通专科生41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