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如何构建利益共同体

2011年11月17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方是发展迅猛、转型成功、迫切希望参与人才培养的生命力旺盛的企业,一方是需要通过寻找新的突破点和载体,实现内涵发展的高职院校。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成立利益共同体,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放大、倍增、传递了双方的共同利益。

  一拍即合——企业、行业、政府与学校“两情相悦”

  应该建立一种以合作办学为机制、以合作育人为模式、以合作就业为目标、以合作发展为动力的校企利益共同体,来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

  1997年,23岁的徐伟强大学毕业后,回到了老家浙江省金华市,接手了父辈的家族企业——皇冠集团。和父辈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企业家不一样,他选择每年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国际化的视野让徐伟强对企业有了更为远大的规划,他不想如同父辈一样,把企业的发展简单地局限于电动工具制造。“金华的民营企业这么多,竞争这么激烈,如果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而不考虑竞争环境的变化,结局只能是倒闭。”徐伟强说。

  事实上,皇冠在这个踌躇满志的新一代民营企业家手上确实走出了金华,走出了浙江。短短十几年时间,皇冠已经由一个中小型的电动工具制造公司,发展成为中国工具行业名列前茅的制造商和销售商,并改名为中国皇冠投资集团。

  但徐伟强始终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发展真正的问题是新时代下经营思维、工作精神、管理方法的彻底转变,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模式和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徐伟强说。于是,在壮大企业之余,徐伟强开始苦苦思索,如何为自己的企业快速搭建一个可以进行有效国际化管理模式探索、产业知识更新、相关人才培养的平台。

  与此同时,金华民营企业的另外一匹黑马——众泰控股集团的掌门人吴建中,与徐伟强的想法不谋而合。

  如何建立一个可持续的人才供应机制?在国外,吴建中见过企业办大学的例子,但众泰并没有成熟的教学和科研队伍。“何不把我们的企业大学办到高职院校里?”曾参与过一些校企合作的吴建中自然而然地想到。

  有趣的是,政府此时也打起了高职院校的“主意”。

  近年来,金华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金华市政府专门在开发区建立了高新IT产业园区,集聚了全市60%以上的电子信息企业和70%的电子信息从业人员。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扩大,其人才供求矛盾日显突出,相关产业人才的招募度仅能维持在75%-90%之间,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呼声日益高涨。“政府迫切希望依托学校的教育资源,加快培养信息产业需要的大量高级人才。”金华高新园区主任邵国强说。

  于是,在金华的三大支柱产业——制造、汽车、IT产业中占据着领头羊位置的企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这个成立仅13年,却已在2010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验收的年轻高职。

  而此时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也正处在发展的阵痛之中。从最初2002年提出招生、教学、科研、就业、基地“五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到2005年为提高实训质量、教学水平提出“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理论,再到2008年,为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开启由内至外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中,实现了一次次的飞跃,发展成为浙江省设置专业最多、招生人数最多、合作企业最多的高职院校。

  但金职院人并不满足于此。2008年接任金职院院长的王振洪始终认为,当前的校企合作,无论是深度、广度还是成效,都不能很好地满足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合作的内容仍不够宽泛,总是还局限在订单培养、共建基地、顶岗实习等方面;其次,缺乏互惠共赢的利益机制,如果无法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为他们带来利益,企业会逐渐失去热情和动力;另外,交流互动的平台也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固定的合作组织、管理部门和交流场所,就无法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王振洪说,“应该建立一种以合作办学为机制、以合作育人为模式、以合作就业为目标、以合作发展为动力的校企利益共同体,来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

  所以,当皇冠、众泰、高新技术园区把“橄榄枝”伸过来时,王振洪兴奋地意识到,他所想构建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运用到实践中了。

  “一方是发展迅猛、转型成功、迫切希望参与人才培养的生命力旺盛的企业,一方是需要通过寻找新的突破点和载体,来实现内涵发展的高职院校,这样的校企之间进行深度合作,必然能放大、倍增、传递双方的共同利益。”王振洪说。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