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 | 智能感知工程(本科(普通教育)类) |
专业介绍: |
1. 专业导师 祝连庆,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感知工程专业负责人。北京学者,国家级百千万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光电测试技术及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先进光电子器件国家111基地负责人,光纤传感与系统北京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从事智能感知与系统、集成光电子器件等领域教学科研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龚岩栋,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光纤传感、智能器件、太赫兹技术等领域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级项目20余项,担任多个知名国际会议技术委员和分会主席,在拉曼仪器、光纤器件、太赫兹谱分析领域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成果。 2. 培养目标 培养符合国家和行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掌握智能感知领域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全球视野,实践能力强,能够在智能制造与装备、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相关领域从事研发、制造、软件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端技术人才,也可在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 3. 专业特色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是教育部2019年审批新增专业,是为了贯彻国家发展战略,满足高精尖信息产业对高技术人才迫切需求而设置的新专业,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了全国首批设立该专业的4所高校。 随着5G移动通讯、大数据、脑科学、边缘计算、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以智能终端和物联网为核心技术的公司不断涌现。智能驾驶、机器人、智能芯片、智慧医疗等领域对智能感知技术、计算机视觉、智能算法和软件开发、智能感知系统应用等方面的人才需求极为旺盛。“智能感知工程”就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传感器技术深度融合,借助于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多源数据融合、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建立感、知、联、控一体化的智能终端。 本专业依托仪器科学与技术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坚持科教融合,汇聚一批优秀师资力量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资源,设立“智能感知工程勤信实验班”,实验班内每位同学配备一对一专业导师,具备小班化教学、高水平国际访学、高端产业领域实习等优越条件。 专业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为核心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专业教师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以及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具有计算机视觉、智能传感、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多学科交叉背景,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占比95%,高级职称占比76%。 4. 主干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有: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导论、计算机视觉、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智能传感器及应用、信号调理电路、数字信号处理、智能信息网络、多源信息融合、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等。主要实践环节有物理实验、电路设计实践、智能感知认知实践、智能传感器及应用综合实践、计算机视觉综合实践、智能感知工程项目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大学生创新实践等。 5. 毕业前景 大数据、脑科学、智能芯片、智慧医疗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监控、生物特征识别、工业机器人、无人驾驶等行业的蓬勃兴起,伴随着巨大的智能感知应用型人才需求, 为本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充裕的就业空间,毕业生主要面向智能制造与装备、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国内外高科技公司、大型企事业单位,各类科研院所等,从事研发、制造、软件开发、技术支持、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 6. 师长寄语 祝连庆教授:未来的世界充满智慧,而智能感知工程专业融合了当今最热门的人工智能、传感、通信、控制等多学科专业知识,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一定会在未来世界大放异彩。智能感知工程是国家新设专业,我们配备了最优秀的师资队伍和最先进的实验条件。我们一切准备就绪,就等你来! 龚岩栋教授:智能感知是利用智能传感器对外界环境信息进行自动收集和数据处理,具有自诊断,自适应和自我学习能力。智能感知工程专业是多个热门学科交叉应运而生的新兴专业,未来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和美好的就业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