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 | 市场营销(本科(普通教育)类) |
专业介绍: |
市场营销致力于为企业、顾客、合作伙伴以及整个社会,设计与实现价值的发现、创造、传播、交付、增值和维护。 1、专业介绍 市场营销专业于2000年首次招收本科生,2022年获批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立足学科前沿,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凸显建材建工、交通和汽车三大行业特色,深耕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依托强大的市场营销专业师资团队和国家一流课程,整合校内外、多学科优质教育资源,开设了“数字营销”和“产业营销”方向。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跨学科认知与科学人文素养,具有较强商业洞察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良好创新创业能力和沟通能力,兼具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复合型营销专门人才,为各类大中型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等培养能胜任营销管理与营销策划工作及从事营销科学研究的高级复合型营销人才。 2、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市场营销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经济学、管理学、行为科学、设计科学以及数据科学在市场营销领域的应用,掌握扎实的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熟悉当代市场营销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能够熟练地运用大数据解决营销管理和决策问题,并具备从事营销科学研究的潜质;培养具有较强的商业洞察力、团队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大数据思维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适应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营销管理专业复合型专业人才。 核心课程: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全英文)、营销调研、营销管理与策划、服务营销与管理、数据驱动营销、产业市场营销。 特色课程:网络营销、消费者行为观察实验、顾客关系管理、销售管理、创业营销、营销大数据分析、品牌管理、数字与社交媒体营销、战略营销、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零售与分销渠道管理、物流管理、营销创新、全球营销管理、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营销策划大赛、销售者情商、团队与领导力训练、市场营销模拟实训。 3、专业特色与优势 (1)底蕴深厚,实力强劲。本专业源于1965年原武汉工学院设立的工业经济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向各类大中型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等输送了大批高质量人才。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国际化程度高、教学和科研实力强。现有专业教授6名,副教授7名,青年讲师5名;拥有校级专业责任教授1名,校级精品课程教学名师4名,校级青年教学名师4名,校级课程教学团队8个;拥有国家级本科课程1门,校级一流课程和精品课程8门,思政示范课程多门。 (2)学科交叉,特色鲜明。本专业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深耕学科交叉融合优势,适应消费升级、和工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发展等新趋势,整合高校、企业、政府资源,引进国内外知名学府、行业、企业的名师、专家、学者等多方力量,积极探索跨学科、多元化、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面向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进一步凝练了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特色,确立了数字营销和产业营销特色人才培养方向,制定了特色化、差异化的培养方案。 (3)产教融合,多元培养。围绕国家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和特色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和教学团队的打造,从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关注度入手,对教学目标、体系设计、过程管理、质量控制、评价反馈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优化设计,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示范岗、观摩学习以及教学竞赛等活动,加强校企合作以及产教协同育人,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研”,鼓励学生常态化参加“挑战杯”、“互联网+”、“正大杯”等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以及营销策划赛等,践行“实践育人”和“创新育人”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思政引领,三全育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引,发挥教师党员“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优势,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等方面成绩突出;以本为本,通过创建师生结对走访名企调研学习机制,拓宽党建育人新思路;通过建立导师制,密切联系学生,关心关爱学生的成才成长;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学生校外实践平台;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使个人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 4、学生毕业发展情况 就业情况:近三年,市场营销专业就业率为96.6%。2023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共63人,就业率为96.8%。 单位性质:国有企业就业比例最高,占比19%。除此之外,毕业生多就业于三资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 地域流向:就业地域主要流向湖北省、广东省、山东省、浙江省,其中湖北省就业人数最多,占比20.6%。 行业分布: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占比17.5%、11.1、7.9%。 知名企业:国家电网、京东、海尔、比亚迪、烽火通信、中建地产、中铁隧道等。 升学与出国(境)情况:近三年,市场营销专业升学率为20.6%。2023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升学共13人,其中国内升学10人,出国(境)深造3人。 国内升学去向:主要进入天津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以及武汉理工大学等“双一流计划”建设高校深造。 出国(境)去向:国际化交流和境内外深造高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