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 | 环境工程(本科(普通教育)类) |
专业介绍: |
南昌航空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于1983年获批准筹建并于1984年开始第一届本科招生,是我国首批设立的29个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之一,也是航空系统和江西地区最早创办的环境工程专业,为首届及2014年后历届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 本专业于2000年获得环境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评为江西省首批高校品牌本科专业,2003年获得环境科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获批环境工程的工程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获批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2011年入选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3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 图2 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历程图 2018年本专业通过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年被评为江西省一流专业,并完成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取得全省专业第一名,获竞争力排行榜五星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专业,并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于2023年10月接受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第二轮专家进校考查,2024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复评。 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梯队培养效果明显。目前有专职教师32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9人,讲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2人。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博士生导师3人,井冈学者1人、江西省双千计划获得者3人、江西省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1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四届在校生416人,生师比为13。 图1 环境工程专业师资队伍(部分教师) 本专业依托的学科发展平台主要有重金属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持久性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循环利用高水平及重点实验室,获批“环鄱阳湖流域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拥有“江西省重金属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工程实验室”省级重点科研平台、省创新驱动“5511”工程科技创新平台。2016年牵头成立了“江西省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联盟”。 图3 环境专业实践平台建设情况图 专业始终坚持“注重德育、厚实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创新、激发潜质”的育人理念,着力培养学生在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时的交流、实践和创新等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毕业生在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时的交流、实践和创新等方面具有较强能力,主要在环境工程相关企业、设计研究院所、科研和政府等企事业单位就业,也可以自主创业。 1、培养目标 适应国家和江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未来需求、顺应航空产业发展趋势,培养具备坚定信念、人文素养、劳动观念、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逻辑思维和良好的职业发展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借助环境工程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先进工程技术和工具,在“双碳”战略背景下的大气、水、固废和土壤等环境污染治理领域创造性地从事工程设计、生产管理、技术研发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经过5年左右的实际工作,能够达到下列目标: 1)能严格恪守道德法规,具有高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责任感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 2)具有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能独立分析并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 3)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意识,能够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 4)具备良好的团队沟通和领导能力,能够组织实施和协调管理环境工程项目,成为单位骨干或中坚力量。 2、主要课程设置 水污染控制工程(1、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土壤污染与防治、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分析化学、环境工程仪器分析、环保设备与技术、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文献检索与利用。 3、实验室建设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示范中心依托于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建立,2009年中心被评为“江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实验室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发展至今,已建成实际包括基础和专业教学实验中心和省持久性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创新中心在内的综合实验室。近年来,中心在人才培养工作上成效显著,于2022年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复评验收工作。 4、学生就业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自成立以来,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了近3000名毕业生,学生的培养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许多已经成为知名学者、企业的领导和技术骨干。毕业生主要在在政府部门(环保局、环境监测站)、设计单位(规划设计院)、工矿企业(各行业企业)、科研单位(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科学研究所)或自主开办企业等单位从事项目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环境污染治理设备的研发与制造、环保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