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普通教育)类) |
专业介绍: |
【专业介绍】 东北地区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于2022年获批,拥有一支高学历、高职称的跨学科师资队伍,立足东北和全国非遗人才需求,培养具备扎实的非遗学科理论功底和跨专业、跨学科意识,掌握系统的非遗创新实践能力,能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设计领域的保护、传承、创新开发、产业服务、项目管理等相关工作,并具备自主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2024年获批艺术遗产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艺术学艺术遗产方向学术型硕士。 【培养特色及优势】 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依托学院“辽宁省艺术设计与科技融合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艺术与科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优势资源,构建艺术学、文学、社会学、信息学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打造非遗保护的“科技工具箱”。 知行合一的教学体系。理论深耕与实践创新双轨驱动,强化田野调查、校企合作等实践内容,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导师,实现“学术研究”与“匠心传承”的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综合能力强的师资团队。现有专职教师10人,均为“双师型”教师,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博士4人(含在读),具有主持国家、省市横纵向项目和实践设计项目的经验和能力。另与多位非遗传承人建立了合作关系,建设实践实习基地。 【主干课程】 造型基础与观察方法、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民间文学、民间艺术、非遗项目与文本、非遗项目与视觉转化、民间艺术的产业开发 【就业去向】 政府及公共文化机构:到文旅部门、非遗保护中心、博物馆等机构从事非遗保护与开发、管理、调查、宣传等工作;教育与研究领域:在高校、中小学及科研机构从事非遗课程开发、学术研究与文化普及工作;文旅行业与传媒行业:在文化创意公司、传媒集团、媒体平台等从事文创设计、文案、运营等工作,探索非遗市场化路径;也可以自主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