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机电工程学院 http://jdgc.nuc.edu.cn
机械工程学院 http://jxdl.nuc.edu.cn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http://3y.nuc.edu.cn
化学与化工学院 http://hgxy.nuc.edu.cn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http://5y.nuc.edu.cn
仪器与电子学院 http://6y.nuc.edu.cn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http://cst.nuc.edu.cn
经济与管理学院 http://jgy.nuc.edu.cn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http://shss.nuc.edu.cn
软件学院 http://ss.nuc.edu.cn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http://hjaq.nuc.edu.cn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http://ece.nuc.edu.cn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http://epe.nuc.edu.cn
航空宇航学院 https://hkyh.nuc.edu.cn
半导体与物理学院 https://bdtywlxy.nuc.edu.cn
重点实验室
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山西省重点学科24个,山西省“1331工程 ”一流学科3个,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1个,山西省优势学科攀升计划支持学科2个,山西省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6个。拥有博士后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4个,本科专业93个(对外招生专业86个)。工程学学科群、材料学学科群、化学学科群ESI排名位列全球前1%。
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形成问题导向、协同创新、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机制,全面强化服务国防服务地方两翼齐飞,凸显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拥有省部级科研平台基地共计74个,创新团队18个,拥有山西中北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产业孵化基地。设有先进能源材料与系统研究院、特种金属材料与装备研究院、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等研究机构。
近3年来,共承担各类项目3956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66项,其中主持国家千万元级以上项目34项。科研经费共计30.62亿元,其中2023年科研经费达11.38亿元。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奖126项,发表SCI收录论文5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400余部。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载人航天、深空探测、重大武器型号、海洋领域等,共有70多项成果应用于神舟”、“嫦娥”、“天宫”、港珠澳大桥、复兴号动车组、计算机国产化替代、智慧医疗、智慧冬奥等国家重大项目工程。
学校致力于服务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提高。在国防军工人才培养、国防科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等方面业已形成显著优势。学校拥有国防重点学科5个,在地方共建高校中排名第一。拥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实验室、先进技术工程中心等“国字号”国防科研平台。国防创新计划重大专项立项数和经费数不断攀升。学校始终把加强军地资源要素共享转化作为服务地方、服务国防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成果转化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已遴选并积极推动40多项可产业化且前景广阔的成果就地转化。
学校聚焦国家战略和山西转型发展需要,增强服务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拓宽办学渠道,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太原市和山西煤化所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太原能源材料学院。与北京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西安交通大学签署深化合作协议、与清华大学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半导体学院与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签署合作协议。面向长三角在江苏省南通市建设中北大学南通智能光机电研究院。在晋城市设立先进材料与智能装备研究院、在运城市、晋中市、长治市、忻州市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忻州市政府共建半导体学院和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太原中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建中北信创产业基地,与山西百信共建“山西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研究院”和“信创产业学院”,与长城计算机公司、建设银行山西分行共同打造“1+1+1”信创产业生态联盟,与山西航产集团共建航空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通航产业学院。学校在最新公布的科技成果转化百强高校排名中位列57位。
详细情况请登录我校网站查询:www.nuc.edu.cn
重点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7个)
兵器科学与技术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机械工程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材料科学工程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
机械工程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兵器科学与技术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
机械设计及理论 |
化学工程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精密仪器及机械 |
化学工艺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
生物化工 |
光电信息工程** |
微纳技术及仪器** |
应用化学 |
信息艺术与技术**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工业催化 |
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 |
材料学 |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
武器能源工程** |
材料加工工程 |
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 |
机动武器系统工程**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 |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
注:标**为目录外自主设置学科,标***为自主设置交叉学科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
体育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机械工程 |
数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光学工程 |
物理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化学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
生物医学工程 |
力学 |
兵器科学与技术 |
软件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生物工程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工商管理学 |
艺术学理论 |
硕士学位授权点(64个)
思想政治教育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车辆工程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光电信息工程** |
质量可靠性工程** |
运动人体科学* |
信息艺术与技术** |
光学工程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精密仪器及机械 |
民族传统体育学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
英语语言文学 |
系统工程 |
微纳技术及仪器** |
基础数学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应用数学 |
导航、制导与控制 |
材料学 |
凝聚态物理 |
计算机系统结构 |
材料加工工程 |
无机化学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热能工程*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化学工程 |
动力机械及工程 |
工程力学 |
化学工艺 |
流体机械及工程*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生物化工 |
化工过程机械* |
机械电子工程 |
应用化学 |
物理电子学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工业催化 |
生物医学工程 |
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 |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
软件工程 |
武器能源工程** |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
生物工程 |
机动武器系统工程** |
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环境工程 |
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 |
企业管理* |
电路与系统 |
艺术学理论 |
技术经济与管理 |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注:标*为目录内自主设置学科,标**的为目录外自主设置学科,标***的为目录外自主设置交叉学科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
授权类别 |
专业方向、授权领域 |
体育硕士 |
体育教学 |
运动训练 |
|
艺术硕士 |
音乐 |
艺术设计 |
|
工程硕士 |
电子信息 |
机械 |
|
材料与化工 |
|
资源与环境 |
|
能源动力 |
|
土木水利 |
|
交通运输 |
|
国际商务 |
国际商务 |
工程管理 |
工程管理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山西省重点学科(7个)
机械工程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兵器科学与技术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17个)
体育学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数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物理学 |
软件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化学 |
生物工程 |
艺术学理论 |
力学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国际商务 |
光学工程 |
工商管理 |
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学科(3个)
学科类别 |
学科名称 |
山西省一流学科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山西省一流学科 |
兵器科学与技术 |
山西省一流学科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山西省“1331工程”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5个)
主干学科 |
学科群名称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服务半导体产业创新学科集群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服务信创产业创新产业集群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服务特种金属材料产业创新学科集群 |
机械工程 |
服务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学科集群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电子信息应用(军民融合)学科群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新材料产业创新学科群 |
全球ESI 前1%学科群(3个)
工程学、材料学、化学
可授予的学位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2811人,专任教师2041人,教授313人,副教授679人,教师博士化率66.88%。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高级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等各类国家级人才称号人才52人,国家级团队、集体12个,省级创新团队18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5人,全国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国家国防科工局和总装备部专家20人,中央和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25人。
学生人数
学校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共有全日制在校生4.2万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67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