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学校现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化工学院/生物医药学院、农业与食品科学系、法学与社会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体育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理学院/物理学院、机电学院、地理科学与环境学院、未来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乐达国际艺术学院等二级院系。现有68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
重点实验室
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立足石家庄、面向河北省、辐射京津冀,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紧密对接石家庄市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与华为、腾讯共建华为ICT学院、腾讯AIGC产业基地,建成北方地区本科层次最大的AI大模型数据服务产业基地,石家庄新一代电子信息实训中心落户学校,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获批河北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成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河北省物联网感知智能与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会等26个省级高水平科研平台,建成省会建设发展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院),178名教师获批省级科技特派员,建有4个省市级科技特派团,其中数字医疗技术创新团队获批石家庄市专精特新“小巨人”科技特派团,被评为石家庄市模范科技特派团,被中央电视台采访报道。学校作为全省唯一一所有独立展位的高校,亮相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正定县、赞皇县、高邑县等22个县市区以及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石家庄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等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牵头成立河北省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研究联盟,与天津科技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共建京津冀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联盟,全方位推进校地共融共赢;中国教育技术学会师范院校专业委员会、河北省儿童心理教育学会挂靠学校;举办中国秦汉史暨石家庄区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弘扬石家庄红色文化,助力省会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等,出版完成多卷本《石家庄文化通史》,积极助力石家庄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和城市人文精神弘扬。近年来,学校持续扩大高质量成果产出规模,承担科研项目156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6项,省级项目105项,企业委托项目648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9项。科研经费引进大幅提升,2024年达到5130万元,较2018年增长9.5倍。累计发表论文1683篇,其中SCI、EI、ISTP收录423篇,中文核心期刊414篇;获得专利授权139项;出版著作(教材)128部。
重点学科
学校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形成以教师教育为基,理工文管法艺融合交叉,信息医药机电传媒商旅地环优势汇聚、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9个、省级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2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4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7个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拥有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8个、河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河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1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5门。
可授予的学位
学校现有68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1392人,其中专任教师1066人,高级职称教师544人,博士342人,双师双能型教师518人,校外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88人。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际田联一级裁判员、河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北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教学名师、省市级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市拔尖人才等一大批杰出师资人才,柔性引进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受聘为学校学术委员会终身名誉主任。
学生人数
学校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784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