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院校简介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24-06-23 10:55

学校领导

 名:徐建华

领导职务: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生,重庆市梁平县人。1979年入读电子科技大学,先后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江汉石油学院地球物理勘探系工作,1995年到美国休斯顿大学作访问学者;1997年调入电子科技大学工作。

  曾任江汉石油学院地球物理勘探系副主任,电子科技大学高能电子学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四川省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发展战略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电子学流动项目主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党总支书记,物理电子学院院长。2011年12月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助理、中山学院院长。2018年当选党委副书记。
  研究方向有电磁学、微波技术与天线、微波电真空器件等;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仪器专项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国家“攀登计划”项目1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攻关项目1项;独立出版学术专著《层状媒质中的电磁场与电磁波》,在IEEE 、电子学报、地球物理学报等国内外科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名:袁正希

领导职务: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党委书记

袁正希,男,1962年10月出生,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1983年本科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90年获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国家公派赴比利时K.U.Leuven大学做访问学者。历任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党委办公室主任、机关党总支书记兼机关管理处处长长、机关党总支书记兼学校办公室副主任、电子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电子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党委书记。自1995年起至今,历任电子科技大学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党委委员。2016年3月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党委书记。

在《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Letters》、《Materials Letters》、《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硅酸盐学报》、《功能材料》等学术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三十多篇论文。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6个研究项目,编写教材三本。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子科技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学校简介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合作双方为中山市人民政府和国家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建校至今已有38年的办学历史。前身为1986年成立的中山大学孙文学院;1995年更名为中山学院,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至今,合作双方共同举办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16年以来,学校先后被遴选为“广东省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省市共建”高校、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秉承“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发扬“敢为天下先”和“爱国奉献”的精神,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为三大核心战略,坚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自主创新和服务地方能力”双轮驱动,深入推进落实“省市共建”“应用型转型试点建设”和“冲补强”提升计划各项任务,以教育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宗旨,集中优势力量和资源,选准方向,抓好重点,创新机制,加快将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人数近1.8万人,录取分数、投档率位居同类院校前列,设有电子信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材料与食品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管理学院、经贸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11个院(部)。

(一)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

学校积极融入到区域创新驱动战略中,集中优势资源,凝练特色与优势,以目标导向推动学科建设落地生效,“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广东省高等教育第一轮“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省重点学科数量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在学科建设的带动下,逐步形成了以电子类专业为核心,工、管为主干,工、管、经、理、文、法、艺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学校现有39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产品设计”等9个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应用化学、英语、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环境设计”等18个专业为广东省优质专业,“软件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4个专业通过IEET工程教育认证。

(二)持续提升的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凸显“实践+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构建了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教育”的“三阶段培养、多路径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全过程、阶梯式、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及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工科特色和数字经济特色鲜明。近年来,获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等立项,获国家级一流课程认定1门、省级一流课程认定38门、省级及以上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0余项、省级专项人才培养计划4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8个、省级教学团队14个、省级课程教研室9项、省级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12项和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0余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2018年“创新强校工程”考核结果位居全省同类院校第一位。2019年和2021年分别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学校搭建和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特色鲜明的教育和实践平台。近年来,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6项、省级金奖1项、省级银奖9项、省级铜奖26项,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80余项,省级400多项,2021年、2023年先后两次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学生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课外作品竞赛、机器人大赛、嵌入式设计大赛等重大赛事中摘金夺银,获得国家、省部级以上奖励2000余项。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中,学校连续四年名列全国“民办及独立学院”大学生竞赛榜单前20名。

2012年起,学校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已累计招收研究生304人,216人顺利毕业。一批教师作为主导师在电子科技大学招收研究生。2015年3月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落户我校,已招收337人,毕业187人。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扎实基础,一大批毕业生考取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暨南大学等国内众多知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一批学生赴英、美、澳、加、日等国优质学府留学深造;学校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先后被评为“全国红十字模范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近年来获得全国及省级大学生学术、科技、文体等竞赛奖项两千余项。美育成绩突出,原创舞蹈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奖项,并多次登上央视舞台。

(三)高水平的自有师资队伍

学校目前教职工1000余人,建有一支具有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的自有教师队伍。拥有一批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中山市“英才计划”特聘人才和中山市优秀教师,聘请了100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及客座教授。学校以多种方式加强高端人才引进,不断强化内培,师资数量和高级职称晋升人数均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建有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获评中山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基地)成绩突出单位”。

(四)积极融入地方产业的协同创新

学校瞄准国家与地方重大产业需求,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省市共建以来,我校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等各类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1900余项。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目前建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分实验室、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是中山市首家大学科技园,也是省内同类院校首家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市级科研平台以及一批地方智库平台。

学校逐步构建了“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创新格局,主动对接国家、省市布局的重大研究领域,围绕产业需求及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攻关,承担产学研项目1200余项,合作企业超过750家,带动企业新增产值超过20亿元。学校共获得授权专利180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被评价为“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等,一批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山市科技进步奖等科研奖项,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我校被广东省科技厅评定为“2019年广东省科技创新券优秀服务机构”,是省内唯一入选高校。

(五)广泛的对外交流合作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英、加、意、日等国家和地区多所著名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培养国际化人才。学校注重开拓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与国际接轨的能力,每年派出骨干教师到国(境)外高校进修深造、合作研究;邀请海外专家学者到我校任教、开展学术交流。学校现有海外硕士、本科联合培养、暑假海外小学期、交换交流生、境外短期带薪实践等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合作项目。

(六)优越的求学环境

学校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位置、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山市城区中心地段的莲峰山上,校园环境清幽,书香浓郁,被誉为“城市中央的花园大学”。建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藏书达280万册;拥有高水平教学实验室近百间;建设有高标准学生公寓及食堂,所有宿舍均装配空调;设施完善的体育馆、运动场及优雅的校园景观,为学生提供了潜心求学的良好环境。


周边环境

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江门、惠州等九市组成的城市群,是我国重要的湾区之一,也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比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中山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东眺深港,北连广佛,南邻珠澳,西接江门和粤西腹地,正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大力推进落实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国家战略,在更高水平上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以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牵引,全面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以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社会治理、规划等六个一体化为抓手,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深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6月28日,深中经济合作区正式成立,有望为大湾区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提供样板示范。

今年6月,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项目预计建成通车,通车后深圳至中山的车程将从目前的约2小时缩短至20多分钟。与深中通道同步开通的还有深中跨市公交,其中中山博览中心前海湾地铁站线路全程用时仅约50分钟。同时,南珠中城际(中山段)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作为城际铁路的一部分,中山与广州珠江新城将被紧密连接起来。其中,南珠中城际的兴中站就在学校南门附近,建成后,从学校到广州珠江新城只需约45分钟。

历史文化名城中山从建县至今已有870余年的历史,近代以来,涌现出了一批批革命家、思想家和企业家,其中包括孙中山、郑观应、郑藻如、杨殷、杨仙逸、陆皓东、苏曼殊等伟大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独特的地理区位、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山市将为青年学子创造无限可能。

通讯地址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学院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