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文学与传媒学院 (0566-2748903)
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77年的池州师专中文系和创建于2002年的现代传媒系。2015年,两系合并组建成立文学与传媒学院。
学院现涵盖文学、艺术学两个学科门类和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设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动画、网络与新媒体等7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被评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入选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现有教师78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8人,硕士生导师2人,省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3人。
学院建有安徽省高校唯一的教育电视台(开路)和省级数字传媒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建有16个学生专业实验实训平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在学科与技能竞赛中,学生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001项,其中国际级奖项3项,国家级奖项121项,省级奖项877项。人民网、中国教育在线、安徽教育网、搜狐网、中安在线、安青网等媒体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报道。
2019年,院党委获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学院获批安徽省第三批“三全育人”培育单位。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 (0566-2748769)
学院始于1977年创办的数学系,2019年根据学校学科专业调整,由原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和大数据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经济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七个本科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是我校参与的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起的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建立了集人才培养、科研支撑、行业应用及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项目构建大数据应用协同创新网络,聚焦大数据关键技术和若干国家重点行业的大数据应用,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教育及其它行业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服务。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75人,兼职教师10余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1人,博士(含在读)13人,硕士61人。教师中有省级模范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校级优秀教师4人,校级教坛新秀3人,校级“双能型”教师10人,另有兼职硕士生导师4名。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老中青相结合、专兼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特色鲜明。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本为本,做到“四个回归”;密切关注行业发展,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数学、统计、计算机等人才需求的变化,把握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服务于安徽、并积极融入长三角。近年来,主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6项,其中省级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 项目1项,本科教学振兴计划项目1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省级重大教学改革项目3项,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4项,省级精品资源课程项目7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已出版《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10余套教材。
学院以项目研究为抓手,以团队建设为关键,加大经费投入,强化学科建设,学科研究实力雄厚。数学学科形成了代数学与图论、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数学模型与数值计算3个研究方向;计算机学科形成了智能计算、大数据知识工程、嵌入式系统3个研究方向。学院学术氛围浓厚,聘请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马宗民教授,美国休斯敦大学的林洪教授为我院的兼职教授,在学科方向上面给予直接指导。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如西班牙自治大学教授Jamue Llibre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祥等来校讲学。近年来,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安徽省教育厅优秀人才项目8项,省厅级科研项目4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EI、CSCD等收录的有80余篇,研究成果获安徽省自然科学研究论文奖3项。
学院本着“宽基础、重应用、强能力”的原则,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搭建三个平台:一是实习实训平台,除了与2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外,还利用校内资源建立了嵌入式与物联网应用开发小组、软件设计与开发小组、信息技术与网络维护维修小组;二是科技创新平台,组织学生申报国家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开展数学建模训练、市场调查训练、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训练、“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算机设计训练、单片机开发训练、机器人训练、物联网应用创新训练、软件工程师计划和卓越中小学数学教师计划,近三年,有40多名同学获得国家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资助,有220余人在国家级、省级以上的比赛中获奖。三是职业资格证书获奖平台,学院开展了教师资格认证、信息技术应用认证、软件工程师认证、准精算师认证、华为网络认证和Redhat认证。
学院重视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培养,积极为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提供平台,供学生按不同的发展需求选择,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
学院办有《求证报》,设有清泉书画社、蓝天电脑爱好者、科技协会等学生社团,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组织协调和动手操作等能力。
外国语学院 (0566-2748818,2748819)
池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前身为1982年创建的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外语系, 2007年学校升格为本科,201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5年池州学院外语系更名为池州学院外国语学院。经过近40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学院教学设备不断完善,拥有同声传译实训室、情景实训室、商务模拟实训室以及普通语言实验室共11个,另有调频发射台一个,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
外国语学院现有英语、商务英语、法语等3个本科专业。下设基础英语、商务英语、小语种和大学英语4个教研室和一个实验实训中心,承担本院教育管理、专业教学、全校公共外语教学等任务。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近1200人,教职员工84人,其中专任教师76人,教授3人,副教授12人,讲师5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66人;拥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坛新秀3人,双能型教师6人。
学院坚持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近五年来,共承担校、省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40多项,其中国家人文社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5项,省厅项目30多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及教材6部,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荣获“第二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安徽省特等奖2人,获“外研社”杯教学之星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人。
学院积极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 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坚持“以生为本,以用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做好第一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精心打造“五个一”工程,即“办好一个活动月、读好一批经典书、投身一项公益事、参加一场学科赛、拿到一本职业证”。 学院以“八音克谐,博学向善”为院训,坚持思想引领,注重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近年来,所培养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荣获国家特等奖1人、一等奖1人;“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全国一等奖1人。省级各类比赛获奖达36人次,其中包括“外研社”杯全国英语阅读、写作比赛安徽省二等奖、三等奖多人、安徽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人。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立项74项,其中国家级22项,省级52项。很多学生通过勤奋学习考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研究生。我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有的通过公务员考试和考编进入政府机关和学校,有的进入外贸企业。经过多年打拼,很多校友成为政府领导、中小学校长和企业家等。
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0566-2748867)
法学院的前身是政教系,成立于1982年。现有教师34人(含外聘教师),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28人。在校生近700人。
学院现设有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管理两个本科专业,其中知识产权专业为省级新专业建设点,学校特色品牌专业。设有人力资源管理、法学两个教研室,九华山佛文化研究中心、乡村发展与法治研究中心两个校级研究中心,是池州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池州市司法局的池州市法治文化创作基地。
学院教学条件完备,建有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验室、行为观察实验室、知识产权管理实验室、模拟法庭实验室。目前在上海、杭州、厦门、宁波、合肥、池州等地建有专业实习实践教学基地9家;与地方合作建有“安徽知识产权培训(池州)基地”、“安徽省知识产权培训中心池州培训基地”。
学院重视职业资格教育。围绕职业资格考试的目标要求,设计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日常的教学中,一方面教授同学们专业实务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注重锻炼同学的专业证书的考试能力。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参加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通过率达到70%;2018年,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23%,超过全国18%的平均通过率;2019年,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34%,在省内高校中名列前茅。
学院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平台的打造。为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学院一方面打造优质的校内专业竞赛,如模拟法庭辩论赛等;另一方面,组队参加一些国内重要的专业赛事,如全国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竞赛、安徽省大学生模拟法庭比赛、安徽省大学生“未来律师”辩论赛等。近年来获省级以上学科技能竞赛奖项10余项,其中2018年获第三届全国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竞赛(华东赛区)一等奖,2019年获第四届全国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竞赛一等奖。
学院重视学生第二课堂开展,办有《求索报》 《学生工作简报》等报刊;创有晨曦大学生管理者协会、IP律政社等学生社团。定期组织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法律援助及法制宣传活动。结合专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增强学生们的服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对社会有用之才。近三年来,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余项。
办学以来,学院已向社会各界输送合格毕业生近6000人,其中有大学教授、教学名师、执业律师、企业高管和知名企业家等,还有不少已走上领导岗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6%以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0566-2748608)
池州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创建于1986,其前身历经了历史系、地理系、历史文化学系、资源环境与旅游系。为适应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2015年8月组建成立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现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历史学(师范类)、文化产业管理四个本科专业,建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历史学、文化产业管理四个教研室以及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实习实训中心、池州学院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教学科研平台。旅游管理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省级质量工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和池州学院“一院一特”、“一院一策”重点建设专业,旅游管理教学团队2016年获批安徽省省级教学团队;专门史入选省级C类重点学科,中国历史与文化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历史学专业入选省级特色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获安徽省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项目。
学院致力于以教学为主体,以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两翼,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4人(包括3名台湾籍教师),此外还在高校、政府部门和企业聘请了30多位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在校学生1500多人。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己任,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产学研合作成果丰硕。近年来,全院教师共主持各类研究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安徽省软科学研究项目3项,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8项;出版学术专著12部,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获安徽省社科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曾获学校“科研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主持承担产学研合作项目50余项,特别是在“旅游规划”、“非遗申报”、“文化挖掘”、“乡村振兴”等方面为地方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地理与规划学院 (0566-2748930)
地理与规划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86年的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地理系,2007年学校升本后改名为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2015年8月成立资源环境学院,2019年9月学科专业调整组建地理与规划学院。现设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科学、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工程造价6个本科专业,其中,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也为首批校本建设特色专业,测绘工程为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现有在校学生近1000人。
学院现有教师4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22人;博士6人(含在读3人),在高校、政府部门和企业聘请学术院长1名,兼职教授3名、兼职教师31名。
学院建有测量实验室、GIS实验室、城乡规划实验室、地质实验室、地理科学综合实验室、土地资源管理模拟实验室、土地开发经营实验室,建立了庐山、巢湖、池州环境监测中心、苏州城市规划展览馆、池州城市规划展览馆、池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池州污水处理厂、池州辉闰环保公司、池州市国土资源规划勘测院、浙江GIS产业园、合肥前锦测绘公司、合肥恒达测绘公司等近20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坚持质量为本、内涵发展理念,2015年成立来,获多项国家及省级表彰及奖项,其中,2016地理科学团支部荣获2017年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称号;2015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王千为同学获“2018年度安徽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名单”奖;2017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叶俊蓉同学获2019年“安徽省优秀大学生”称号。2015级测绘专业邵炎、桑泽磊、许瑾、张维清同学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一等奖。2017-2019年,毕业生考研录取人数分别为47、48、51人,位居全校前列。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不少毕业生成为企事业单位管理或技术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多次被学校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机电工程学院(半导体学院)(0566-3217476)
机电工程学院(半导体学院)是池州学院工科类办学最早、实验设施最雄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应用型特色最鲜明的学院之一。依托学院的优势专业,对接国家重点产业,成立了半导体产业学院。
学院现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试点专业。建有池州市集成电路可靠性与失效分析验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研究中心、先进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量子信息与光电信息科学技术交叉研究中心、集成电路设计与嵌入式应用研究中心4个校级研究中心。现有专任教师6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6人,均为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6人,在读博士6人。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的论文20余篇,承担各级教科研项目60多项。
现有逸夫机电实验大楼(建有电子、电气、光电、微电子、机械等学科的专业实验室36个)和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总面积约11000平方米,拥有实验设备价值约2000余万元,有工科校内外实习基地20余个。
目前在校生达1600余人,在办学实践中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节,校企合作创新班,大学生电子协会等具有专业特色的品牌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智能小车比赛等学科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学院重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积极为他们的高质量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提供平台,历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多次获得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0566-3223615,3223612)
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现有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环境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其中应用化学专业是安徽省特色专业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是安徽省“双一流”和卓越工程师建设专业,材料化学是校级特色专业。学院有安徽省级精品课程4门,拥有微纳粉体与先进能源材料安徽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个1个;实验中心建筑面积12000平米,仪器设备总值近1300余万元。同时还建有安庆石化、九江天赐高新材料、安庆飞凯、华星化工、马鞍山立白集团、安庆高新区、海螺水泥、安徽神剑、芜湖长信、江苏国测、上海合全等1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教学实验、实习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现有专任教师5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含其他副高级)18人,讲师或实验师23人,博士23人(含在读),硕士学位28人;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等外聘教师16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校“最美教师”1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安徽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部;合格评估以来,发表教科研论文11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60余篇。
学院倡导和鼓励大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双创意识和专业基本能力,提高大学生人文、艺术综合素养。合格评估以来,毕业生均实现95%以上就业率,毕业生初次考研达线率一直稳定在20%左右,报考录取率达到60%以上;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化工设计大赛、全国化工原理大赛、安徽省大学生化学竞赛等各级各类竞赛一等、二等奖项多项;学生主持的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60余项。先后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各级各类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遍及全国多地相关行业领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艺术与教育学院(0566—3229011,3229087)
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已有近20年的办学历史,其前身是创建于2000年的艺术系、创建于2009年的教育系及创建于2015年的美术与设计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2019年8月,根据学校学科专业调整和院部整合的决定,原美术与设计学院和音乐与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艺术与教育学院,现有学前教育、美术学、音乐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应用心理学六个本科专业,其中应用心理学专业于2014年停止招生。学前教育是安徽省高校振兴计划重点建设专业、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一流(品牌)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是安徽省高校振兴计划重点建设专业。学院设有学前教育、美术学、音乐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教育类公共课六个教研室。自专业开办以来,学院已为社会培养了数千名优秀毕业生,极大地支持了国家和地方教育事业、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院拥有强实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88人(专任教师8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5人,省级优秀辅导员1人。拥有1个省级教学团队、2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重点课程。学院现有在校生近1800人。另,学院有外聘教师40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9人。
学院拥有面积达2万平米的教学楼及完备的实验实训设施,能够充分满足本科专业教学、科研的需要。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级、省级、校级教科研项目近100项;出版专著和教材近50部,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10余项研究成果获省、市、校级奖励,其中柳友荣教授的学术专著《中国“新大学”的崛起》荣获安徽省社会科学奖(著作类)一等奖。学院拥有专业音乐厅、展厅各1座,专业陈列室2座,建有陶艺工作室、综合材料(漆画)工作室、版画工作室、印刷热转印工作室、儿童行为观察室、婴幼儿感统训练室、奥尔夫音乐教室、婴幼儿保育实训室、幼儿园仿真实验室、舞蹈房、合唱教室、古筝教室、民族器乐合奏教室、电钢教室、舞蹈房、电脑音乐制作室、专业画室、设计教室和124间琴房。
学院秉承“以孔子为师、以行知为友”校训精神,在学校办学定位的指导下,坚持“服务性”导向,以服务于地方大旅游产业及文化教育事业为宗旨,努力打造自身专业特色;注重党建与发展并举,教书与育人共进,重视师德师能建设;坚持能力导向,力行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遵循输出导向,深化校地、校企协同育人,服务地方发展。学院追求“融洽和谐、积极进取”院风,倡导“以生为本、以用为先”教育理念,践行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着力打造良好的院风和学风。
近三年,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荣誉近200项,其中在团中央主办的“千校千项”、“强国一代新青年”荣誉称号千人千校评选、“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评选、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创新杯全国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竞赛及活动中,在“安徽省十佳大学生”评选、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安徽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安徽省大学生美术作品展、安徽省首届漆画展、安徽省高校版画展、安徽省美术大展、安徽省师范生技能大赛、安徽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和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省级竞赛及活动中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学院正依托发展优势和机遇进一步凝练自身的办学特色,以“做特、做精、做强”为目标,精造品牌,不断开启学院发展新篇章。
商学院(0566-2748890)
商学院成立于2002年,前身系安徽省经贸学校。现有六个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财务管理、审计学、物流管理。共有39个教学班级,在校生2000多人。学生结构呈多元化,文科与理科兼容。
学院以培养“基础实、视野宽、有专长、技能强”的智商、情商和财商融合发展、符合生产经营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人才引进、派出进修等多种途径,初步建立了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师资队伍。全院共有专任教师5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16人,博士6人;外聘兼职教师2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商学院的教师在潜心投入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科研和教研活动,近年来主持省厅级各类研究课题三十多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同时,他们还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加强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目前,商学院教师已主编参编了十多部教材,主干课程全部采用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电子商务概论、货币银行学为校级重点课程,会计学科被作为校级教学团队加强建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13年作为校级重点专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省教育厅作为新专业重点建设项目加强建设(振兴项目);市场营销专业现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电子商务专业被作为校级“一院一特”专业重点打造。
为强化专业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商学院现建有省级“经济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创新基地”。下设ERP实验室、国际贸易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项目策划工作室及50多个动态实习实训基地。为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商学院还与地方劳动局、财政局等单位联合举办高级营销员、高级物流员、电子商务师、报关员、会计从业资格证等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和考证工作,使学生毕业前就能够拿到相应的等级证书,更好地适应企业需要。
本着面向市场、服务地方、合作办学、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商学院成立了区域产业经济创新研究中心,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围绕地方经济发展,中心教师开展了系列的研究。近三年,与池州商务局、农村经济调查队、财政局开展了多项横向课题研究,多名老师进入了地方相关部门的专家库,走出校门开展相关咨询服务和举办学术和专题讲座,90%以上的教师都参与了各类项目研究。应用经济学被作为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加大建设。
学生活动丰富多彩,成立了市场开拓者、IT协会、凌风经济管理俱乐部、超越吉他爱好者协会、社会实践社团、WISDOM梦想俱乐部等六个学生社团,创办了富有专业特色的《杏花报》。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商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实施“五个一”活动,即拿一张职业资格证书;参与一项创新创业项目;完成一份项目策划书(或是一篇市场调研报告);加入一个学生社团;读一百本课外书。(三个学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方面,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
毕业生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与欢迎,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根据学校与海外有关高校合作协议,商学院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去加拿大、韩国、马来西来、台湾等有关高校作交换生访学,也可毕业后赴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外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目前,已有上百名学生走出了国门。
商学院所有专业都是立足地方,面向市场而设立的应用性本科专业,近年,我们将加大本科专业建设力度,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初步形成了融教学——实践——就业于一体的办学特色。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和国家“十大”产业规划中服务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随着中部崛起、安徽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商学院所有本科专业的发展前景光明。
商学院与慧科集团拟共同建设“新商科学院”,学院2019年秋季学期面向商学院相关专业学生开设财务管理专业大数据财务分析方向,市场营销专业互联网营销方向,电子商务专业金融科技方向,学生可自由选择。
体育学院(0566―3223608)
池州学院体育学院成立于2007年,目前设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休闲体育两个本科专业,设有田径、球类、休闲与健康、公共体育等四个教研室。现有教师5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1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学位38人。各类国家级、一级裁判员9人。学院在校生939人。学院在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了全校14000多名本科生大学体育教学任务以及全校的群体工作。
教学设备完善,拥有2500人看台的体育馆一座,室内综合训练馆一座,400米标准田径场、300米体育运动场、体操房、健身房、24块篮球场地及10余块排球场地,4块室内羽毛球场地和6个网球场地,保健按摩实验室,解剖实验室,体育行业特有培训基地,国家一级社会指导员培训基地,网球PTR职业证书培训基地等。学院现有国家体育总局课题1项、省教育部课题1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旅游”方向)1项、省级重大教学研究项目2项、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其它省级项目10余项,在国内三类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80余篇,期中1篇被《新华文摘》全篇收录。
近年来,体育学院注重对外交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学院应邀参加了全国高等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研讨会、两岸大学运动新闻传播资讯研讨会、“中国大学体育改革与发展”论坛、 WLSA世界休闲体育经济(澳门)高峰论坛等一些列国内大型学术会议。邀请了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肖焕禹教授、首都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李相如教授、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冉强辉教授、《体育与科学》主编程志理教授等国内体育专家来院讲学。学院构建“四化一本”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拓宽“多维协同”的人才培养途径、创新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学院注重学生实习就业工作,在上海、南京、苏州、常州、合肥等各大城市分别建立了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并在每一届开学季邀请体育相关知名企业高管给新生上第一节课,以引导学生规划未来。近三年,学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学院考研氛围浓厚,应届毕业生分别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等国内知名体育院校。
学院注重精品课程课程建设,并重点打造传统项目课程精品,短兵、射艺、木球等课程发展在省内高校暂露头角,CCTV-9对短兵跟踪拍摄,并作为“藏着的武林”专题纪录片的重要内容之一。学院注重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观摩省运会、大运会等大型比赛,使学生开拓视野,转变视角,“身临其境”的掌握专业技能。学院始终注重服务地方,师生积极参与全国绿运会、国际铁人三项、国际传统武术锦标赛、环“平天湖”国际马拉松等大型赛事的裁判与服务工作。教师带队参加省运会、大运会屡次获得一等奖,教师在亚洲健美健身大赛、全国健美健身大赛等大型比赛中屡获冠军的好成绩。院航模队在国家级比赛数次取得冠亚军的好成绩,并代表安徽参加全国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