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经济学院
学科建设: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产业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区域经济学4个二级学科;2021年,获批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专业建设:开设5个本科专业,其中经济学、金融学为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为跨境电子商务特色专业。
平台建设:拥有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辽宁省电商产业校企联盟、沈阳市跨境电商发展研究中心等6个产学研合作平台。
创新创业:承办辽宁省高校经济决策虚仿实验大赛,参与承办辽宁省高校智慧经济大赛、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等多项省级赛事,参加“互联网+”“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大赛,获国家、省级奖项100余项。
学院始建于1998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沈阳财经学校。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已成为师资力量较强、培养质量较高、科研成果显著、基础设施较为完备、拥有硕士点数较多的学校主干学院之一。
开设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和经济统计学5个本科专业;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金融学和财政学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点;拥有辽宁省电商产业校企联盟、辽宁省法学会自贸区法治研究会、沈阳市跨境电商发展研究中心、沈阳大学自贸区研究所、沈阳大学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5个产学研合作平台;拥有《微观经济学》《金融学》和《跨境电子商务》等7门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拥有辽宁省高校经济虚仿决策实验大赛承办权。
现有教职工51人。专任教师44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0人,副高级以上职务教师占比65.9%;博士学位教师23人,硕士学位教师18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93.2%;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7人,占比例38.6%。聘请著名专家学者及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
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689人,研究生62人。毕业生广泛分布于党政机关及各类企事业单位,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或自主创业,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90%以上,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振兴、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主页:https://jjxy.syu.edu.cn
咨询电话:024-62268371
咨询QQ群:3020391318
咨询邮箱:sdjjxyzszx@163.com
微信公众平台:沈大经济ECONOMY
1.经济学专业
专业实力:始于1964年的沈阳财经学校,开设时间位列省内高校第二;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位列第三;2020年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拥有沙盘实验室和20多家校外实习基地;首创并成功组织四届辽宁省经济决策虚仿实验大赛,参与承办辽宁省大学生智慧经济创新创业竞赛等选拔赛。
培养目标:培养以服务辽沈区域经济和老工业基地发展为目标,以实现新兴产业对接为重点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及实践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经济思想史、当代中国经济等课程。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等工作;典型升学高校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上海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
2.金融学专业
专业实力:开设于2002年,201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被列为沈阳市重点建设专业,2021年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专业建设注重金融理论的实践应用,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智慧银行系统、3D数字金融系统及互联网+金融综合实训平台等,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功底、金融实务专业技能、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广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团队精神等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学、国际金融、公司金融、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管理及相关工作,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可申请或报考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典型升学高校包括: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
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专业实力:开设于1992年,学院特色专业,2020年获批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7年创建跨境电商综合实训室,以培养跨境电商人才为特色,以辽宁省电商产业校企联盟为依托,采取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等知识,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国际贸易业务处理能力、跨境电商运营能力,能够胜任各类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结算、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跨境电商实务、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在外贸行业、党政机关、金融证券行业、保险行业以及其他服务行业等多个领域,从事跟单、报检、报关及与专业相关的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就业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典型升学高校包括:辽宁大学、兰州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
5.经济统计学专业
专业实力:开设于1987年,实验条件较为完善,配置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及多种统计教学软件,为专业实验课程提供了基础保障,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思维,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系统掌握经济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等部门从事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经济预测、经济信息分析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市场调研与分析、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统计、经济管理部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据分析、市场研究等工作,就业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可申请或报考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典型升学高校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
文法学院
专业与行业融通:有沈阳故宫博物院、沈阳市大东区人民法院、沈阳东越尚品学校等深度协同育人基地20余家,建立了教学、科研、就业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教学与科研融通:有辽宁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辽宁省鲁迅研究会、沈阳市清文化研究所、沈阳市辽沈地域文化研究中心、沈阳市老年评估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为师生提供科研与教研活动平台。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通:有春雨社团、新锐语言文字文化社团、人人史学社、法学社、诚勤社工志愿服务社团等专业社团。还有传统曲艺社、青鸟剧社、辩论社等学生兴趣社团,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提供良好成长平台。
文法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文、史、法三大学科办学资源共享,优势互为补益。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师范)、历史学(师范)、法学和社会工作5个本科专业,有国际中文教育、学科语文、学科历史3个硕士学位点,在校生752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宝钢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2人,沈阳市优秀教师1人,沈阳市名教师1人,沈阳大学教学名师2人。46名专任教师中教授7人、副教授23人,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学位教师19人、占比44%。
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获得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完成教育部、省社科规划基金、省社科联、省教育厅、市科技局等人文社科项目100余项,出版著作50余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科研获奖20余项。
学院各专业就业前景良好,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90%以上,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涌现出众多优秀校友。毕业生考研升学率保持在20%左右,考取的硕士研究生半数以上被录取到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院将继续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院主页:https://wfxy.syu.edu.cn
咨询电话:024-62721529/62266923
咨询邮箱:sydxwf@126.com
微信公众平台:SYDXWF
1.汉语言文学专业
专业实力: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2人,博士10人;辽宁省教学名师、国家一级作家、研究会理事、市作协副主席、曲协副主席、文史馆研究员各1人;拥有校内外实训平台与实习基地8个、省级精品课1门、省级一流课程4门,科研平台2个以及各种实验实训教室。近年来,共承担教育部、省社科规划基金、省社科联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出版著作27部、教材14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荣获沈阳大学“师德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培养目标:适应国家、区域经济、文化改革发展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自觉萃取、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良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素养,掌握中国语言文字、文学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文献阅读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汉语言文字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学生毕业后,可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文学评论、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就业范围广泛;考研方向包括现代汉语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民间文学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古典文献研究等,典型升学高校包括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
2.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专业实力: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2人,博士10人;辽宁省教学名师、国家一级作家、研究会理事、市作协副主席、曲协副主席、文史馆研究员各1人;拥有校内外实训平台与实习基地8个、省级精品课1门、省级一流课程4门,科研平台2个以及各种实验实训教室。近年来,共承担教育部、省社科规划基金、省社科联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出版著作27部、教材14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荣获沈阳大学“师德先进集体”称号。
培养目标:适应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中学语文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情怀,具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素养,掌握语文教学基本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班级管理与反思发展能力,能够胜任语文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论等课程。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在各级各类基础教育学校、企事业单位中的教育部门从事教学、教研和管理等工作;可申请或报考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典型升学高校包括的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
3.历史学(师范)专业
专业实力: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博士4人,辽宁省教学名师、沈阳市优秀教师、沈阳市名教师各1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科教指委委员1人、辽宁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1人,有沈阳市清文化研究所、沈阳市辽沈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两大科研平台;有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有校内外实训平台与实习基地8个。完成省社科规划基金、省教育厅、沈阳市科技局等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著作和教材近20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科研获奖10余项。
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扎实史学功底、跨学科知识储备、良好教学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反思和沟通能力,能够胜任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骨干教师。
核心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等课程。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在各级基础教育学校、文博科研单位、党政机关、新闻出版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研究和策划、咨询、管理等方面工作;考研方向有学科教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历史)、中国史、世界史等,典型升学高校包括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辽宁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
4.法学专业
专业实力: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博士4人、双师双能型教师8人;沈阳市仲裁委仲裁委员3人,沈阳中级人民法院调解员、辽宁省法学会民商法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宪法行政法研究会副秘书长、沈阳市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会长各1人;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各1门。拥有模拟法庭、速录室、综合实训室等校内实践实训教室,与辽宁法制报社、大东区法院等10余家共建协同育人基地。
培养目标: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际需要,能够系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具有深厚、扎实的法律职业功底和优质法律服务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法律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法律实务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法理学、宪法学、法律职业伦理、刑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法律史、经济法、商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课程。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相关工作;典型升学高校包括新疆大学、贵州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
5.社会工作专业
专业实力:沈阳市重点建设专业。现有教师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现有综合实训室、小组实训室、个案实训室和社区实训室等4个专业实验室,配有齐全的专业实训软件,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建有4家校外实践基地和2家就业实践基地。
培养目标:立足建设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需要,培养具备“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专业价值观、坚实社会工作理论基础、广泛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扎实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基础和娴熟专业操作技能,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社会工作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概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儿童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社会统计学、社会保障概论、社会工作行政等课程。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就业前景日益广阔。毕业生可在民政、妇联、慈善、社区服务、街道办事处等部门或机构,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可申请或报考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典型升学高校包括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安徽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
师范学院
学科建设: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和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3个研究方向招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物理)、学科教学(化学)、学科教学(地理)8个专业领域招生。
专业建设:开设6个师范类本科专业,其中小学教育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专业与地理科学专业为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
平台建设:拥有辽宁省家庭教育研究基地、沈阳市青少年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研究基地等5大平台,拥有辽宁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辽宁省高校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
特色优势:百年历史、博学笃行、厚德明理、一专多能,为辽沈地区的“教师摇篮”。
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可追溯到1906年创建的新民公学堂。开设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科学6个师范类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355人,研究生93人。
现有专任教师9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8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选2人,万层次人才4人;沈阳市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沈阳大学教学名师4人。
学院平台资源丰富,拥有辽宁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建有约2000平方米的教师教育实训室及3000平方米的理化实训室;拥有辽宁省家庭教育研究基地、沈阳市青少年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研究基地、沈阳市心理研究所、沈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沈阳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近三年承担国家级课题项目3项,省、市科研立项近百项,教师获市级以上科研奖励12项;发表论文106篇,其中SCI、EI、CSSCI、SSCI、ISTP等检索22篇,中文核心期刊10篇;出版专著、教材17部;获得发明专利8项;获批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7项及省级一流课程11门;学生荣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国家级和省级奖项60余项。
学院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小学校及幼儿园签署就业、实践基地75个,就业前景良好,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0%以上。学院先后被评为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党委,沈阳市委教科工作委员会先进党委,沈阳市“三八”红旗集体。
学院主页:https://sfxy.syu.edu.cn
咨询电话:024-62721006
微信公众平台:沈大师范SYU-SF-NEWS
1.小学教育(师范)专业
专业实力: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沈阳市重点建设专业,具有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专业办学历史源于1906创建的新民公学堂以及1958年建立的沈阳市师范学校,百年历史传承,专业实力雄厚、人才培养质量高。目前约80%的沈阳市各小学校长、主任、骨干教师及市区级教研员为该专业毕业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高尚师德、优良人文与科学素养、专业知识储备扎实、较强教育教学和反思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小学及相关教育机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小学教师。
核心课程:教育概论、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教育法规、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大学数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就职于城乡小学或其它线上、线下教育机构等相关行业,从事小学班主任、各学科教师、管理人员等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可申请或报考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2.学前教育(师范)专业
专业实力: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辽宁省学前教育联盟成员;以研究生教育为学科支撑,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教研水平过硬的师资队伍,博士、硕士学历教师占比88.9%,拥有15个专业实训室,21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职业信念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怀有高尚的育人情怀,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学前教育理论素养及扎实的保教知识和实践能力,形成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在幼儿园、各类学前教育机构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具备执教、反思、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幼教人才。
核心课程:学前儿童发展科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保育学、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理论、幼儿园健康教育、幼儿园语言教育、幼儿园艺术教育、幼儿园科学教育、幼儿园社会教育、中外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及管理、办园者、教师、教学机构管理等工作。可申请或报考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典型升学高校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
3.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
专业实力:始建于1978年,文脉悠久、赓续鼎新,通过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现有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70%,硕士生导师4人,沈阳市教学能手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才1人,辽宁省优秀人才1人,沈阳市拔尖人才1人。近年来,共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包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10项,参与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4项;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论文34篇,出版著作6部;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三等奖3项,沈阳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2项。拥有信息化教学实践实验室1个、师范技能教室6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9个。
培养目标:依据国家中学数学教育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围绕“一践行,三学会”的要求,立足沈阳、面向辽宁、辐射全国,培养具有高尚的教育情怀、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良好的师德修养和人文与科学素养,热爱教育事业,掌握教师职业基本技能,系统扎实的数学学科知识和能力,能在中学及各类教育机构从事教学、研究与管理等相关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近世代数、实变函数、概率与统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作为基础性专业,与科研数据分析、软件开发、三维动画制作、金融保险,经贸管理、化工制药、通讯工程、建筑设计等领域密切关联,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可在中小学及各类教育机构从事教学、研究与管理等相关工作,在其他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可申请或报考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4.物理学(师范)专业
专业实力:开设于1978年,目前招收物理学(师范)专业本科生及物理(学科教学)硕士研究生。拥有一支年轻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3人,博士(后)教师占比85%;辽宁省教学名师1名,“沈阳大学我最喜爱的教师”1名。近三年承担线上线下混合式省级一流课程1门,主持校级网络精品课1门,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获得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辽宁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承担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和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6项,在美国物理学会、美国化学学会和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等主办的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SCI、EI学术论文20余篇。拥有2000平米设备完善的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0余个教育实习基地。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全国大学生中学物理教学技能大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辽宁省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辽宁省挑战杯等各类比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70余项。
培养目标: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教育情怀、良好的师德修养和人文与科学素养,掌握教师职业基本技能、系统扎实的物理学科知识和能力,能够在中学或教育机构从事教育教学、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管理等相关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在中学、教育或科研机构等从事教育教学、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管理和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技术开发与应用等相关工作,也可到企业中从事材料科学、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等工作;可申请或报考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典型升学高校包括东北师范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多名毕业生先后获评全国优秀教师,辽宁省教学名师等各类荣誉称号。
5.化学(师范)专业
专业实力:开设于1978年,2024年开始招收化学教育专业硕士。本专业拥有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其中博士11人,占比80%;1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承担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和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8项,沈阳市科技局项目1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3项;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SCI、EI学术论文6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现有化学实验室面积1000余平方米,教育实习基地23个;近年来学生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18篇(部分为SCI、EI检索)、开展各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4项;在辽宁省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辽宁省大学生中学化学教学技能大赛、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辽宁省挑战杯等各类比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70余项。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化学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和人文与科学素养,掌握系统扎实的化学知识和能力,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及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发展潜力,能够胜任化学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学教学论、微格教学、化工基础等课程。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可从事中学化学教育、小学科学教育、基础教育培训与管理等方面工作,也可从事与化学相关的化工、制药、环保、建材、机械、冶金等行业工作。可申请或报考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还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在高校任教或出国深造。毕业生中有中国科学院大学和辽宁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科技大学和天津理工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等。多数毕业生成为多个省市地区的中学化学教学骨干,部分成为省市级教学名师、中学校长。
6.地理科学(师范)专业
专业实力:辽宁省内普通高校仅有的3个布点专业之一,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15年辽宁省本科教学评估中排名第二(七家地理科学类单位综合排名),已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体系完整;具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沈阳市优秀专家1人,教育部曾宪梓优秀教师奖1人,沈阳市教书育人模范教师1人,沈阳市高级人才3人。近五年学生获“挑战杯”国家级三等奖、辽宁省特等奖、“创青春”辽宁省金奖、铜奖、“互联网+”辽宁省二等奖、全国地理师范生技能大赛等一等奖、二等奖等,在各级各类大创项目获奖、立项等82项。
培养目标: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教育情怀、良好的师德修养和人文与科学素养,专业能力扎实、教育教学能力较强,能够胜任中学及各类教育机构教学、研究与管理等相关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地理教育人才。
核心课程:地球概论、地理学导论、地图学、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植物与土壤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遥感概论、水文与水资源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等课程。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在中学、各类教育和科研机构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等相关工作;毕业生遍布辽沈地区教育战线,担任地理教研员、中学校长、地理骨干教师等。毕业生可报考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学科教学(地理)、地理信息系统、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研究生,典型升学高校包括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
体育学院
优势的师资队伍:体育学院现有教职工75人,专任教师65人,其中教授13人,博士学位教师9人,硕士学位教师34人,硕士生导师9人;拥有世界乒坛“全满贯”得主李晓霞及其团队,板球国家队教练员1人,国际级运动健将1人,运动健将6人,国际级裁判2人,国家级裁判10人;辽宁省教学名师3人,沈阳市教学名师1人;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
优势的学科专业:体育学院拥有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体育教育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沈阳市重点专业;拥有4个省级教学团队。
优势的实践平台:拥有辽宁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基地、沈阳市体育产业研究所、沈阳市寒地经济研究基地、沈阳市国民体质监测科普基地,为学生开辟创新创业、体育竞技、服务社会体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学院办学历史始于1984年。开设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两个本科专业,另设公共体育教学部。2018年,获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9年体育教育专业被评为沈阳市重点专业;2021年体育教育专业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已通过二级认证。
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决策咨询项目及省级课题10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8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7门,辽宁省高校体育优秀课一等奖1门、三等奖2门,辽宁省教学改革成果三等奖1项;获批辽宁省教学改革课题6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项,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4项。
学生在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上获得技能类二等奖,基础知识类三等奖,团体总分三等奖;在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艺术节中获得2项金奖、2项银奖;在世界大学生啦啦操锦标赛获第三名;连续10年获得全国啦啦操比赛冠军;获得全国全民健身操舞总决赛多项特等奖、一等奖;获全国板球锦标赛男子碗组冠军、女子碟组亚军。
学院坚持服务地方、服务社会,先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会开幕式、辽宁省全民运动会、沈阳市民运动会开、闭幕式展演,深受社会好评。
学院主页:https://tyxy.syu.edu.cn
咨询电话:024-62268623
咨询邮箱:9085179@qq.com
1.体育教育(师范)专业
专业实力: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沈阳市重点建设专业。教师中有世界乒坛“全满贯”得主李晓霞及其团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3人,沈阳市名师1人,沈阳优秀教师1人,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学校教学名师3人,学校“我最喜爱的教师”2人;现有硕士生导师6人,国际级裁判2人,国家级裁判员6人,国家队教练1人,健将运动员5人。
近三年专业教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国家体育总局决策咨询重点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项目7项,省教育厅教改课题3项,省教育规划课题2项,市社科联课题5项,专利转化1项,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获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体育教师教学与训练技能活动“课程教学组”二等奖,省级一流课程6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铜奖2项,“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一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1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3项,出版教材专著3部。学院获全国大学生健康活力大赛-排舞第一名1项,第二名3项,全国大学生健康活力大赛-瑜伽第一名1项,第二名1项,全国啦啦操竞赛双人组第二名1项。辽宁省足球女子组第四名,省基本功大赛三等奖。
核心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课程。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在中小学、幼儿园、健身行业、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行业体育社团组织等部门任职;毕业生可申请或报考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的硕士研究生。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专业实力:开设于2010年,2019年获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现有教师16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生导师3人。近三年专业教师省教育厅课题1项、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社科联课题2项,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指导学生获辽宁省大学生体育文化运动健康促进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辽宁省智慧体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1项,指导大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暨“正大杯”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辽宁赛区选拔赛二等奖1项。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好的科学和文化素养,具备现代教育、健康理念,系统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新精神,能胜任社会体育领域中大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健身指导咨询以及体育产业经营开发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社会体育导论、健身理论与指导、体育市场营销、体育产业概论、社区体育导论、体育经济学概论、体育俱乐部管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课程。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在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旅游、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各级社会体育管理部门或机构,从事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指导工作;毕业生可申请或报考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外国语学院
优质师资队伍涵养优良院风学风:教师教学科研水平高,立德树人责任心强;获国家、省、市优秀教师荣誉和留学经历教师多,外籍教师3人;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获评省“巾帼文明岗”、市“教书育人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优越办学条件保证优质培养质量:教学育人环境现代化,与国外院校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前沿;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16门、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及辽宁省普通高校现代产业学院——人工智能语言服务产业学院。
突出办学特色赢得良好社会声誉:“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特色鲜明,积极实践“外语+信息技术”的专业建设新模式,拥有多个实习实践基地;学生在各级赛事屡获佳绩,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院创建于1980年。设有英语、英语(师范)、俄语、日语4个专业,还承担全校非外语专业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外语课的教学任务;拥有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和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硕士两个授权点。学院配有同声传译室、口笔译实训室、教师技能培训中心和中外文化多功能情景教室。
现有教师120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95人,全国宝钢优秀教师1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优秀教师1人,市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7人。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及资源共享课程居于省内外院前列。多名教师多次在国家、省级教师教学比赛中荣获冠军或名列前茅。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及省级科研项目120余项,在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出版专著、教材、译著等百余部。
学院国际化办学特色鲜明,与多个国家高校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交流关系,每年派出学生赴国外院校参加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注重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培养,搭建翻译实践、各类竞赛、外语节活动、志愿者项目等平台,与多家外企、中小学校、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建院44年来培养了近万名在翻译、教育、对外贸易等领域工作的优秀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院主页:https://wgyxy.syu.edu.cn
咨询电话:024-62268739
咨询邮箱:237946681@qq.com
1.英语专业
专业实力:本专业始办于1980年,是沈阳大学首批招生专业之一。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沈阳市重点建设专业;获批辽宁省普通高校现代产业学院——人工智能语言服务产业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0人,硕士生导师7人,教授5人、副教授6人,多名教师获得沈阳市优秀研究生导师、沈阳市骨干教师、沈阳市优秀研究生管理干部、沈阳市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5人次获得辽宁省高校英语专业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
近年来,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0余项,辽宁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省级精品课程和一流本科课程6门,在核心期刊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和译著60余部。
2023级开始,新增了文科与工科融合的新文科专业方向——英语专业(信息技术方向),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和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开阔国际视野和较高人文素养、扎实英语语言基本功、系统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一定思辨与创新能力、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视听说、交际口语、英语写作、英语笔译、英语口译、英语语言学概论、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课程。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在经贸、国际文化交流、企业、教育等部门或机构从事翻译、教育、管理等工作;可申请或报考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硕士研究生,典型升学高校包括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
2.英语(师范)专业
专业实力:英语师范专业于1994年开始招收英语教育本科生。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4人,外教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具有海外进修经历教师9人,全国宝钢优秀教师1人,省、市教学名师4人,省、市优秀教师各1人。另有来自中学教学一线的教师及中学教研员等外聘教师4人。学校与教育局签约,沈阳市近20所中学成为本专业教育实习实践基地。2021年英语师范专业通过国家二级师范认证。此后,本专业学生可以参加由学校组织的本科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并在考核合格后获得中学英语教师资格证书。本专业自招生以来,已培养英语师范毕业生1600余人。
近年来,本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一流本科课程多门,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多项,教师发表专业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和译著多部。
培养目标:秉承“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深厚教育情怀、良好人文素养、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扎实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英语学科知识、英语教学技能及探究能力,善于沟通合作和反思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写作与思辨、英语语言学概论、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口译、英语笔译、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英语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等课程。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在中小学、相关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英语教学、教研及管理工作。绝大多数毕业十年以上的学生已成为各地中小学骨干教师;部分学生申请或报考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硕士研究生,典型升学高校包括上海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等国内外高校。
3.日语专业
专业实力:我校日语专业开设于1980年。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均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学缘结构合理,毕业于日本大阪大学、广岛大学和鹿儿岛国际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洛阳外国语学院、大连外国语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日语专业具有优良的教学传统,长期聘有日籍教师,毕业生职业发展前景好。本专业与日本龙谷大学和札幌国际大学等高校开展了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多年来,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了“双联合”(中日校企联合+中日院校联合)的人才培养特色,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实习实践平台。
培养目标:日语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开阔国际视野,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熟练的日语语言运用能力和比较广博的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为辽沈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高端日语人才。
核心课程: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会话、日语视听说、日语笔译理论与实践、日语口译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主要在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高等院校从事外事、国际商贸业务、教学、研究等工作;每年都有部分学生考研或出国深造。近五年毕业生读研的主要高校包括外交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名古屋大学、广岛大学、九州大学和北海道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
4.俄语专业
专业实力:我校俄语专业开设于1990年。师资力量雄厚,学缘结构合理,拥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毕业于北京大学,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本专业多年来一直与俄罗斯多所高校开展赴俄罗斯“2+2”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每年另有数名学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公费赴俄罗斯作为本科插班生。本专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带一路”倡议更为俄语专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开阔国际视野和较高人文素养,掌握扎实俄语语言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俄罗斯文学、国情、文化、商务、旅游、教育和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较熟练口笔译实践运用能力、较强跨文化交流能力、一定思辨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基础俄语、高级俄语、俄语语法、俄语视听说、俄语口译、翻译理论与实践、俄罗斯文学史、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等课程。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在对俄文化交流、对俄贸易、对俄旅游、俄语教育、国际电商等企事业单位或领域工作;可申请或报考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硕士研究生,每年有数名学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公费赴俄攻读硕士研究生。本专业典型升学高校包括黑龙江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
音乐与传媒学院
专业建设:设有学科教学(音乐)专业硕士,4个本科专业,其中音乐学(师范)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师资队伍:教授、副教授教师占比57%,多人为沈阳市教学名师,教师实践技能丰富、理论基础扎实,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斩获奖项。
创新实践:承办辽宁省大学生艺术展演、辽宁省大中小学生校园歌手大赛等多项省级赛事,搭建各级各类创新实践平台,充分展示学生的专业学习成果,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赛事,获奖200余项。
学院组建于2015年,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85年成立的沈阳教育学院音乐系。开办音乐学(师范)、音乐表演、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4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3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0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50余人。近年来引进戴玉强、蔡国庆和范哲明等特聘教授13人,拥有沈阳市教学名师、沈阳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沈阳市技术大王、沈阳市百万市民艺术共享工程突出贡献者;多人获得过文华奖、戏剧梅花奖、全国流行歌曲十大国手、“五个一”工程奖、CCTV主持人大赛银奖等国家级奖项。学院拥有数码钢琴、MIDI设备、三角钢琴、立式钢琴、摄像机、摇臂等优质的专业教学设备,专业琴房126间,音乐厅、观摩厅、综合演播厅、非线性编辑室、影像创研实验室等实训场馆23个,使用面积达12500平方米。学院先后成为辽宁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基地、沈阳市音乐家协会基地、沈阳市艺术惠民基地、沈阳市民素质教育基地、沈阳市科普基地。
近年来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级、省市级等各类荣誉和奖励70余项;出版著作、教材30余部;主持各级各类科研、教改、大创等项目9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词曲诗文音像等文艺作品100余篇(首)。
学院重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比赛以提高学习成效。学生先后在国内外各类比赛中获奖200余项,多名学生在勃兰登堡国际音乐大赛、小金钟高校钢琴大赛、迈阿密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西部国际电影节、夏青杯朗诵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国内外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等各类质优奖项。同时,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曾多次参与央视戏曲频道春晚、星光大道、央视中学生春晚等大型专业演出。学生爵士乐队作为沈阳市市长特派使者,多次受邀赴俄罗斯友好城市进行友好演出。
学院主页:https://yyxy.syu.edu.cn
咨询电话:024-62721046
咨询邮箱:sydxyycm@163.com
1.音乐学(师范)专业
专业实力:199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教育第二级)。现有专业教师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博士5人。
培养目标:遵循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教育情怀,具备完善专业知识结构、较强教学实践能力、良好文化素养,能够在中学及相关教育机构等从事音乐教育的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声乐、钢琴、合唱与指挥、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钢琴即兴伴奏、教育学原理、心理学等课程。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在教育系统、文化馆和艺术团体等,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等工作;可申请或报考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典型升学高校包括:沈阳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辽宁师范大学等。
2.音乐表演专业
专业实力:创办于1999年,现设声乐、钢琴、器乐3个专门化方向。现有教师18人,其中副教授7人;教师多次在国家、省市级各类专业比赛中获奖。以该专业为主体的学生交响乐团、民乐团、合唱团享誉省内外;学生先后荣获中国合唱节合唱比赛铜奖、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合唱比赛提名奖等国家级奖项24个,荣获辽宁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组一等奖等省级奖项31个。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生在具有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掌握音乐表演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能力与方法,在音乐表演领域中兼具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合作协调能力,具有较高水平的音乐表演能力和文化艺术修养,从事专业音乐表演及社团音乐组织管理等工作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声乐、视唱练耳、基本乐理、钢琴、钢琴伴奏艺术、钢琴即兴伴奏、器乐、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重奏、合唱等课程。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在各类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专业培训机构等,从事音乐作品表演、创作、教学、指导、宣传教育、音乐文化产业运营和管理等工作;可申请或报考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典型升学高校包括:沈阳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辽宁师范大学等。
3.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专业实力:始创于2000年,设有影视导演和影视特效制作两个方向。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0人,教师作品《天地有正气》获全国“扬正气促和谐”公益广告大赛特等奖。2018年完成全国青年学生预防艾滋病公益宣传片,2013年开始举办微电影节,2017年影视特效创研体验中心获批沈阳市科普基地。学生《23K.Ban》《蜜蜂》和《龙泉青瓷》等多部作品获首届金鸡百花微电影大赛优秀作品、中美大学生微电影大赛最佳影片、全国大学生数字艺术大赛(未来设计师)全国二等奖等奖项。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广播电视编导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影视导演或影视特效制作为专长的复合型人才。
核心课程:视听语言、摄像、两维图像处理、非线性编辑技术、纪录片创作、微电影创作等课程。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在广播电视台、影视公司、新媒体机构、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影视作品及新媒体作品创作工作;可申请或报考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典型升学高校包括:辽宁大学、香港教育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美国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等。
4.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专业实力:开设于2001年,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博士2人,沈阳市教学名师1人,其中多人获得沈阳五一劳动奖章、沈阳市技术大王、沈阳市百万市民艺术共享工程突出贡献者、沈阳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主持人大赛银奖等荣誉称号与奖项。拥有15间专业实验室、20家校外实践基地。近年来学生获得齐越朗诵艺术节全国优秀奖等国家级奖项11项,省级奖项60余项。
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学科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有声语言艺术创作能力、广播电视节目播音主持及配音能力。
核心课程:播音学概论、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节目播音主持、电视节目播音主持、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现代汉语、中国文学经典选讲、外国文学经典选讲、艺术学概论等课程。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学生的就业方向更为多元。毕业生可在广播、电视、新兴媒体、企事业单位和私营企业的相关部门从事播音主持、活动策划、企业宣传、节目制作、口才培训等工作;可申请或报考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典型升学高校包括:中国传媒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悉尼大学等。
一、点说学院
优势学科专业:学院现有2个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1个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1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拥有美术与书法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学科教学(美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特色人才培养:以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为特色,创建集课题研究、艺术创作、社会服务实践项目与专业竞赛于一体的多维度、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将课堂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优势资源环境:学院建筑面积近三万平方米,教学设施完备。教师队伍整体学术研究、艺术实践能力强,在多个学术机构担任重要学术职位,教师曾获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银奖、铜奖以及伦敦国际奖金奖等多个重要艺术奖项。
国际化办学理念:学院现与希腊西阿提卡大学、威尼斯美术学院等6所国际著名艺术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聘请外籍客座教授12人,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我院讲座、展览等学术交流活动。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82年沈阳教育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学院现有美术与书法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学科教学(美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美术与书法下设油画创作与理论研究、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民间美术研究与应用、雕塑语言与观念表达、版画创作与理论研究、书法纂刻创作实践研究6个研究方向。开设公共艺术、绘画(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公共艺术(中外合作办学)5个本科专业。其中公共艺术和绘画专业为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环境设计专业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884人,研究生49人。专任教师90人,教授14人(其中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1人),副教授33人,1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曾获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银奖、铜奖以及伦敦国际奖金奖等多个重要奖项,多件教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重要艺术机构收藏。教师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属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委员;辽宁省美协副主席、设计艺委会主任;沈阳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沈阳市美协主席、副主席等。
学院建筑面积近3万平米,其中美术馆3000平,建有20间艺术实践工作室、多媒体教室、学术报告厅、专业图书阅览室等。学院采取特色鲜明的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依托设施完备的教学实践工作室与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学院先后成立辽宁省轻工业联合会产教融合示范基地、辽宁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委会艺术实践基地、辽宁省建筑装饰行业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和省工艺美术人才培训基地。
学院秉持开放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先后与希腊西阿提卡大学、英国奥斯特大学、威尼斯美术学院、西班牙塞维利亚美术学院等多所国际艺术院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聘请外籍教授、专家来院讲座、展览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持续举办“创新与共生—美术教育与城市文化发展国际论坛”,形成了浓厚的国际化学术氛围。
学院主页:https://msxy.syu.edu.cn
咨询电话:024-62269839
咨询邮箱:sydxmsxy2018@163.com
1.公共艺术专业
专业实力: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沈阳市重点建设专业、沈阳大学特色专业。拥有辽宁省领军人才、辽宁省“四个一批”人才、辽宁省优秀教师等学缘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师资队伍。本专业教育资源优厚,依托学院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雕塑语言与观念表达、民间美术研究与应用等方向上与公共艺术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条件和实践机会。目前建有校内工作室9个(由企业投资的校内校企联合工作室6个);校外合作实践基地6个(省教育厅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2个);与省级行业协会共建的人才培养基地3个;省教育厅公共艺术人才校地校企联合培养研究院和省教育厅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2个;辽宁省教育厅国际教育合作平台2个。
培养目标:立足辽沈、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创新创业精神,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能够独立开展公共艺术创作实践,具备市政规划、公共设施、公共景观、陈设艺术的设计能力,可在专业设计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创作、设计、教学及艺术工程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视觉传达设计基础、装饰基础、数码图形处理、雕塑基础、壁画设计、公共景观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公共空间陈设设计等课程。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公共艺术专业是国内新兴的艺术类专业,紧密贴合社会发展的脉搏,以其跨学科的综合特性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毕业生可在专业设计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创作、设计、教学及艺术工程管理等工作,典型就业单位包括: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托里县委员会、吉林省戏曲剧院、齐鲁工业大学、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可申请或报考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典型升学高校包括:鲁迅美术学院、上海大学、南昌大学、吉林师范大学、意大利那不勒斯美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等。
2.环境设计专业
专业实力:环境设计专业于2013年设立,被辽宁省教育厅授予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本专业拥有一批高素质、高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力量,具有完备的教学体系,以“三级实践、三个融合”为专业特色。专业建有辽宁省教育厅国际合作平台、辽宁省教育厅校地校企联合研究院、辽宁省装饰协会产学研人才孵化基地、辽宁省美术家协会艺术设计领域创作实践基地、辽宁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人才培训基地;为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建立了2个校内校企联合工作室、8个校外校企实践基地。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科学的理性精神、领先的审美判断、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掌握相应的设计思维、表达、沟通和管理技能,能够在相关专业部门、企业等从事设计、教育、研究、管理、以及推动行业发展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
核心课程:人机工程学、室内设计原理、环境设计制图、小型居住建筑室内外设计、材料与工艺、数字化空间模型设计与制作、室内外陈设设计、城市广场规划与景观设计等课程。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能够在相关专业部门、企业等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室内外设计以及研究和管理等工作;典型升学高校包括:北京林业大学、鲁迅美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等。
3.绘画专业
专业实力:沈阳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专业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下设油画、版画、中国画和雕塑四个专业方向。现任专业教师35人,其中高级职务教师17人。多年来在省内一直保持较高的创作水平与学术地位,多次参加高级别的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各类奖项,多幅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国家级机构收藏。教师20余件作品入选文化部全国美术作品展,其中获银奖4项、铜奖3项、优秀3项。
教师在学术机构担任重要学术职位,其中有中国油画学会理事,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油画学会主席,沈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副主席,省美协艺委会主任、委员等。现有艺术实践工作室16间,与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共建的人才培养基地2个,校企合作工作室、实践基地4个。
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掌握绘画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绘画专业必备的技能与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国际视野、良好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前景:绘画包括艺术理论与视觉造型等诸多知识内容,也涉猎一些有关边缘性学科的文化现象,它是艺术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同时,绘画具有广泛的根植于公共美术阵地的特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绘画艺术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是一个发展空间广阔有很好就业前景的专业。
核心课程:本专业油画方向采取工作室制教学管理方式,1-2年级重点学习绘画和艺术理论基础课程,主要学习研究造型艺术规律、语言形式的审美与表达。旨在掌握传统与当代工具和材料的性能,掌握科学的操作方法等。开设素描色彩基础、古典临摹、综合媒材、油画人体等多门课程。3-4年级进入工作室学习,分别是:第一油画工作室,即当代具象绘画方向;第二油画工作室,即当代表现绘画方向。开设系列油画创作等多门课程,以造型手段技能技巧为依托,进行不同油画语言风格的探索、创作观念和主题的表达以及艺术价值判断研究。
版画方向教学上采取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大一、大二学生除造型基础训练之外,其它课程都紧密围绕着木版、铜版、丝网版两个工作室方向设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版画专业的内涵,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更好地明确学习专业方向,加强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大三、大四学生课程设置是工作室制实践课,充分体现了以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与特色,体现了培养目标与转型发展、创新创业发展的要求。
专业课程开设素描、色彩、黑白画、木版画基础、铜版画基础、丝网版画基础、创作素描、版画创作方案研讨与实践等课程。
中国画方向教学始终坚持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专业训练模式和“传统——生活——艺术实践”三点支撑的教学内容构架。实行工笔、写意,人物、山水、花鸟均衡教学的纵向课程结构与理论讲授——实践——总结等横向课程结构相结合的立体教学体系。注重中国画传统与现代理念的融合,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点上,准确和深入的把握中国画的学习脉络,把继承传统和弘扬民族文化作为中国画学习的目标。目前有2个专业工作室和4个专业教室。中国画传统材料工作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绘画中颜料的制作与使用等实际问题,精研古法,研究传统中国画的色彩平台。中国画临摹教室是学生研习古画,壁画制作和毕业创作的平台。
开设绘画材料研究、写意花鸟临摹古代经典作品、工笔花鸟写生和创作、永乐宫壁画临摹、工笔人物临摹古代经典作品、造型与构图研究、中国画创新实训等课程。
雕塑方向的教学模式分为四年的学习周期。在大一,学生会接受初步的雕塑基础专业必修课程,包括素描基础和具象与抽象基础等。大二会逐渐深入雕塑材料和工具的应用,学生可能开始接触泥塑、陶土、金属等材料,并进行基础的雕塑实践。到了大三,学生会进一步探索不同风格和技法,掌握并运用雕塑形态塑造、交互艺术原理、数字模型表现、新媒介材料创作,会参与更多的实践项目,如雕塑创作、公共艺术雕塑设计与策划等。大四则是高级阶段,学生将展开自己的独立创作计划,并准备毕业论文及展览。本专业教学特色注重学生所学所得在社会层面好就业或能独立创业和创作,努力培养有能力有素质本科毕业生,突出个性化教学与学习、以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多与当地企业和艺术机构合作项目。达到学生具有扎实的雕塑专业技能和创造力的培养目标,使学生能够在工作生活及艺术领域中有所建树。
雕塑方向开设的课程有:素描基础、雕塑基础、具象雕塑基础、抽象雕塑基础、架上雕塑创作、公共雕塑设计、雕塑材料拓展与表现、综合创作等课程。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在文化艺术、美术教育等领域从事绘画创作或教学、研究等;典型升学高校包括:鲁迅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院、中国陶瓷大学、威尼斯美术学院、韩国弘益大学等国内外艺术院校。
4.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专业实力:视觉传达设计属于设计学类专业,本专业成立于2007年,前身是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全系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博士3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8人,是一支积极进取,学历、职称结构趋于合理、有较强创作能力的优秀师资队伍。随着当今交叉学科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本系成立了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和综合媒体设计工作室;创建校企合作平台,引进校内外设计实践项目20余项,已形成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模式。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平面设计基础理论与方法、设计软件操作、动态媒体设计等专业核心知识,具备独立完成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广告设计、媒体设计等艺术创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装饰与图案、平面广告设计、书籍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包装设计、插图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课程。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事业单位、影视动画、新媒体等传播机构,中高等院校、研究单位等领域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可申请或报考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5.公共艺术(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专业实力:沈阳大学与希腊西阿提卡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实行特色的中希双导师制及奖学金激励机制。立足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引进希腊西阿提卡大学的优秀教育资源,为项目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专业课程为中、英双语授课,超过三分之一的专业核心课程由国外专家讲授,重视以实践为特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国际化专业知识和交流能力的公共艺术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兼容东西方文化,具有国际化视野,掌握公共艺术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能够胜任公共艺术设计领域相关工作岗位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艺术人才。
核心课程:公共艺术设计项目实践、(旅游)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公共艺术与科技、(旅游)公共空间视觉识别设计、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艺术设计学术英语、专业与职业探索等课程。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将具备交叉融合创新设计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意识,能够在多元化的工作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在公共空间设计、文化产业、艺术策展与管理、艺术教育与研究、国际组织与交流项目从事创作、设计、策划、教育及文化推广等工作;可申请或报考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典型升学高校包括:希腊西阿提卡大学、英国奥斯特大学、鲁迅美术学院。
环境学院
优势学科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为辽宁省一流建设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承担“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环境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优势平台:拥有"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双碳研究所),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中心和省研究生创新交流中心等教学科研实践平台。
优势师资:拥有国务院特贴专家、省攀登学者、省特聘教授、省优秀专家、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人选及省教学名师等,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31人。
优势培养:实行"辅导员+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学生成长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实践创业能力。
二、学院简介
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环境学院成立于2013年,一直承担着本、硕、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学院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2011年获批为环境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获“污染场地修复与风险管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8年获得辽宁省“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2021年获得“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同年获批“辽宁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并承担教育部批准“中国沈阳大学-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合作办学博士培养项目。
环境学院设有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6人,教授、副教授36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4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90%以上。师资队伍中有一批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师,主要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贴专家、省攀登学者、省特聘教授、省优秀专家、宝钢优秀教师、省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省百千万人才等。
学院立足辽沈、面向全国,以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大环境需求为目标,瞄准国内外环境科学及相关交叉学科前沿,专注于生态环境领域的热点科学问题,以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服务于辽宁省高质量发展与全面振兴,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973、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重大水专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科研项目以及省、市教改100余项,发表论文近500余篇,出版教材与专著近30部,获得辽宁省、市科技奖和辽宁省教学成果奖多项。学院科研教学条件优良,拥有“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污染环境治理与区域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生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污染环境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重点科技平台;沈阳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沈阳市低碳模拟与大数据重点实验室等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平台。学院本着立德树人、求真务实的治学理念,将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融合贯穿于学生立体多元化的“三全育人”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能力优良,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多年来相继涌现出大批优秀的环境学子服务于环保领域的企事业单位。
学院主页:https://environment.syu.edu.cn
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页:
https://labc.syu.edu.cn
咨询电话:024-62266023
1.环境工程专业
专业实力:环境工程专业设立于1981年,是我省最早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获得“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辽宁省普通高校本科重点支持专业”“辽宁省普通高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等荣誉。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承担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实验条件优良,依托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教学平台,形成了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引领、辽沈地区环保人才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注重创新创业培养及污染场地修复实训的专业特色。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面向辽沈地区的经济社会与环保产业,掌握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技能,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具有敬业、务实、善行的综合素质,能够从事环境保护领域中监测与评价、规划与管理、工程设计与技术研发、运营与管理、污染场地修复及污染控制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业务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处置、工程流体力学、工程设计原理、环境影响评价、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等课程。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到高等院校、工矿企业、环境保护部门、生态环境部门和科研、环保产品公司单位独立从事场地修复、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设计与研发等工作;可通过考研继续深造,近三年本专业考研录取率为31.1%,典型升学院校包括天津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知名高校。
2.环境生态工程专业
专业实力:创建于2015年,依托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拥有一流的师资和教学条件,形成了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注重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受损生态系统修复与维育工程实践的专业特色。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面向辽沈地区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掌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具备解决受损生态系统修复与维育等复杂环境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意识;能够从事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领域中监测与评价、规划与设计、运行与管理、技术研发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业务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生态学、生态恢复工程、生态规划与管理、生态监测与评价、污染生态控制工程、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环境生态工程与设计等课程。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进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环保部门、环境咨询公司、技术研发、技术咨询、工程建设与业务管理等工作;可通过考研继续深造,该专业近两年的考研录取率为52.3%,典型升学院校包括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知名高校。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科建设: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动物系统分类与有害生物防控、植物逆境适应机理与抗逆品种选育、微生物资源与功能微生物、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四个研究方向;拥有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下设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园林植物培育与应用、园林生态健康与管理四个研究方向;牵头建设“碳中和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生态系统碳收支方向。
专业建设:拥有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认证专业、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辽宁省普通高校重点支持专业。
平台建设:拥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辽宁省城市有害生物治理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沈阳市城市森林健康与碳汇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辽宁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等10余个教学与科研平台。
队伍建设:拥有全国模范教师、宝钢优秀教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沈阳市优秀教师、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沈阳高校师德先进个人、沈阳市优秀硕士生导师;高级职称教师比例62%;博士学位教师比例93%;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2人。
学院有理学、工学和农学三个学科门类,设有生物科学、生物工程和园林3个本科专业;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是辽宁省重大科技平台和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与风险管理特殊需求博士培养项目的组成单位,拥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10余个教学与科研平台,隶属本院的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是生物类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62人,其中专任教师42人,教授10人,博士39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宝钢优秀教师奖3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辽宁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1人,沈阳市优秀专家1人,沈阳市优秀教师1人,沈阳市高校师德先进个人1人,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4人,沈阳市优秀硕士生导师1人,沈阳大学教学名师2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2人。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72人,本科生667人。
生物科学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认证专业,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是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生物工程同时也是辽宁省普通高校重点支持专业、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有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获省级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9项;省级一流课程6门,辽宁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0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获省部级奖励20项,授权专利20余项。
学院构建了完善的学生成长成才培养体系,学生考研率连年保持在30%左右。近年来,学生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获辽宁省大学生动植物标本大赛、食品创新大赛等省级以上奖项300余项;开展国家级、省级、校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0余项。学院建有校外学生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基地30余个,为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培养和教师的科研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
院属自然博物馆是学院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实践基地。自然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文化辐射功能,将培养、锻炼学生综合素养和科普服务紧密结合,将高校服务社会的窗口面向辽沈大众。自然博物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辽宁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沈阳市科普基地、沈阳市环保实践基地。
学院主页:https://smkxygcxy.syu.edu.cn
咨询电话:024-62268627/62268204
咨询邮箱:smxy_xb@126.com
1.生物科学(师范)专业
专业实力:开设于1982年,是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同时是辽宁省首批通过国家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生物科学专业,拥有1个省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1个全国级科普基地,2门省级一流课程。现有专任教师15人,博士比100%;博士(硕士)生导师7人,教授4人、副教授5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沈阳市优秀教师1人、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沈阳市优秀硕士生导师1人。随着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作为通过国家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专业,本专业学生可免笔试参加本校组织的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考核,用于认定高中生物教师资格。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优秀的教育教学与班级管理能力、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具备较好的人文与艺术素养、较强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秉持现代教育理念和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人才。
核心课程: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生物学教学论等课程。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在中等教育学校及其教育机构从事教学、教研及管理等相关工作;本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在就业和发展上表现出了学生考研率高、区域性就业率高、专业就业契合度高的就业特色,对口就业率达80%以上,其中有70%以上的毕业生服务于辽沈地区教育行业;近年来本专业有多名毕业生在沈阳市第126中学、沈阳市第43中学、沈阳市尚品东越学校、沈阳市实验学校、沈阳市回民中学等学校任教;毕业生可申请或报考国内外大学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平均考研率达到26%以上。典型升学高校包括:英国伯明翰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暨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
2.生物工程专业
专业实力:开设于2000年,2012年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校重点支持专业,2021年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设备精良。目前,具有专任教师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93%。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1人,硕士生导师8人,具有海外访学经历7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辽宁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1人,沈阳市高层次领军人才1人、高级人才5人,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沈阳高校师德先进个人1人。依托沈阳大学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本专业可以在生物活性成分机理及其资源利用、微生物资源及功能微生物研究等领域培养硕士研究生。
培养目标:培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生物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发展需要,具有生物学、工程学等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生物工程领域技术研发、工程工艺设计和项目管理能力,突出生物资源开发及利用专业特色,能在制药、食品、农林、环保等生物工程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艺设计、产品及技术开发、质量管理和设备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化工原理、微生物学、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课程。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以在医药、食品、化学药品、全民健康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药品、食品和生物制品的检测、化验、产品分析和产品研发等,很多毕业生已经成为技术骨干;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考研能力,近年来考研率20%以上,部分学生出国读研深造。典型升学高校包括: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国内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
3.园林专业
专业实力:开设于2003年,现已形成“校企联动、岗课互融、案例依托”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先后与20余家园林企业构建了校企联合培养平台,为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园林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博士9人,教师100%具有行业经历,70%教师具有行业从业资格证书。依托沈阳大学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本专业能够培养城市园林植物养护、风景园林设计等领域的硕士研究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生态学、植物学、园林规划设计及工程技术等方面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园林规划设计、城乡建设、园林植物繁育和养护等相关领域从事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管理和新技术研发,具有较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园林设计初步,园林工程,园林制图,园林建筑,园林史,园林艺术原理,园林设计,园林树木学,花卉学,草坪学,林生态学,园林植物病害防治,园林植物虫害防治,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城市绿地规划等课程。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学生毕业后可在园林、林业、城乡建设、市政交通、教育等相关部门从事各类园林绿地、园林建筑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植物种植设计施工管理和植物养护,园林植物的繁育栽培,园林相关专业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毕业生行业平均就业率达到92%,其中在行业头部企业就业达到10%;毕业生考研率连年递增,2024年毕业生考研率接近40%。典型升学高校包括: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
优势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焊接技术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3个专业为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同时,学院还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材料与化工、机械、工业工程与管理3个工程硕士学位点。
优势平台: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培训基地、3个辽宁省材料类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材料类现代产业学院。
优秀师资:拥有宝钢优秀教师奖3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中百层次人选3人、千人层次人选5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6人、留学归国人员8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84%。
培养模式:以“全过程专业学业导师制+校地企联合实习实训制”为培养模式,强力支撑“研究创新能力+实际工作技能”双能兼具、“考研+就业”双重选择的培养目标。
作为沈阳大学办学历史最长的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可以追溯至1905年成立的奉天实业学堂,具有“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爱岗敬业”的优秀师德文化传承。学院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院设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工业工程5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材料与化工、机械、工业工程与管理3个工程硕士学位点。
现有专任教师68人,其中宝钢优秀教师奖3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中百层次人选3人、千人层次人选5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35人、留学归国人员8人;教授、副教授40人,博士学位教师57人。
学院高度注重专业建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焊接技术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等3个专业为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
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拥有3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先进材料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微纳材料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多组硬质膜研究及应用重点实验室;拥有2个国家级培训基地: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基地、铸造技术人才培训基地。
学院以“全过程专业学业导师制+校地企联合实习实训制”为主要培养模式,强力支撑“研究创新能力+实际工作技能”双能兼具、“考研+就业”双重选择的培养目标,考取国家双一流高校研究生和就业于高端制造业知名企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考研录取率、对口行业高质量就业率持续攀升。
学院主页:https://jxxy.syu.edu.cn
咨询电话:024-62268344
1.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专业实力: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源于建国初期,有70年办学历史,是沈阳大学建校之初的本科专业之一。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辽宁省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6人,教授5人、副教授6人,宝钢优秀教师奖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选3人,沈阳市领军人才2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以本专业为依托的平台包括3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培训基地。
专业特色:(1)连续三年整体就业率90%以上,其中升学率25%以上,大部分毕业生成为国企的技术、管理骨干或继续读博深造;(2)实验实训综合性强,覆盖面宽,保障学生在材料设计、材料加工、热处理、零部件制造等多个方面获得实际应用技能;(3)毕业生择业适配度强,可以在机械、加工、新材料等多个行业领域有广泛的自由选择空间。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掌握机械、材料、材料加工等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现代材料加工最新进展,适应材料成型过程中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的新要求,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具有国际视野、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工艺学、材料成型控制工程基础、材料成型检测技术、机械制造基础、材料成型设备等课程。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从事材料成型工艺设计、模具设计及企业管理等工作,典型就业单位钢铁冶金企业、汽车制造企业等;可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类、机械工程类及相关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典型升学高校包括: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贵州大学等。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专业实力: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辽宁省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专业、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平台包括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以及10个专业实验室和1个实验实训中心。设有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专业1个,机械(085500)硕士点。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70%,获沈阳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等多项课题。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生在各类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中获得国家二等奖、省一等、二等、三等奖多项。
专业特色:(1)本专业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能力为核心,以高质量就业与升学为导向;(2)在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融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形成了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3)拥有开放的机械类创新实验室和由智能制造、机械加工、机械结构、汽车制造及电气、工程优化等实训模块构成的机械类综合测试训练平台,强力保障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工程师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扎实,能够适应行业技术快速发展需求,有良好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机电传动控制、数控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等课程。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在装备制造、汽车制造及机械相关行业,从事设计制造、技术管理、质量控制、科技研发和销售服务等工作;也可选择继续深造,每年有多名毕业生升入东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沈阳大学等攻读硕士学位。
3.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专业实力:本专业为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与化工”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0人,专任博士学位教师100%;专业拥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人才6人,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1人。主持完成国家级纵向课题12项,省部及市级50余项,获得省市三大科学技术奖1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2020年以来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15项,省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20余项。
专业特色:(1)本专业2023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沈阳大学唯一一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2)依托辽宁省多组硬质膜研究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和博导硕导团队,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开展科学研究、提升创新能力进而实现成长成才的坚实保障;(3)专业以材料表面改性及防护工程为侧重,毕业生就业去向多为高知名度的新功能材料行业头部企业和风头正劲的高新技术企业。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金属材料工程的专门知识及专业实践技能,具有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现代分析方法、热处理原理与工艺、热处理设备、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金属材料学、材料表面工程技术、材料腐蚀与防护等课程。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在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航空航天、核电工程等领域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新材料制备加工、生产工艺设计、材料研究与开发、材料表面工程、材料质量检验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专业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在90%以上,其中考研、考公、出国深造、签约大厂等高质量就业率在65%以上。典型升学高校包括:浙江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安徽大学等。
4.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
专业实力: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辽宁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辽宁省和沈阳市示范专业、国家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本专业科教网评价全国排名第四。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其中,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层次人选1人,沈阳市拔尖人才3人,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双师型教师9人,拥有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7人。具有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资格(IWE)。依托平台包括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辽宁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训培训基地。拥有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近三年来,组织参与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竞赛100余项。获得省级一流课程1门,校级一流课程2门,出版A类教材2部;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市级课题27项,企业横向科研项目16项,发表SCI、EI、中文核心期刊收录论文50余篇,申报专利30余项,其中转化6项。
专业特色: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以先进焊接工艺为基础,融合有色金属焊接、机器人与自动化焊接、虚拟焊接技术(VR)、金属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等多个方面,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跨学科合作精神的国际焊接工程师资质的技术人才,为汽车制造、新能源、航空航天等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培养目标: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瞄准焊接制造“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注重与自动化、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等学科交叉渗透,培养学生掌握焊接材料、工艺、设备和自动化焊接技术知识,面向工程实践,具有创新创业素质和实践技能,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问题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金属学与热处理、焊接冶金学基本原理、金属焊接性、焊接方法及工艺、焊接结构、焊接结构制造、焊接检验、焊接新技术等课程。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面向机械制造、船舶制造、航空航天、军工等行业,从事自动化焊接操作,工艺规程制定,产品质量检验,现场生产管理与技术管理等工作。可从事岗位包括焊接工艺工程师、质量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焊接机器人工程师等;近年来本专业学生考研录取学校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理工、上海大学、沈阳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郑州大学、日本高知大学等国内外焊接领域知名高校。
5.工业工程专业
专业实力: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精品课程和一流课程,2022年辽宁省高校本科专业评估结果为3星。拥有研究生招生及硕士学位授予权,在读研究生52名。具有高水平双语、双师型专业教学师资队伍,其中教授占比44%、博士占比78%,100%教师具有双语教学和从业经历。近五年来,团队共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申请专利18项,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20余部;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市级课题30余项。沈阳大学工业工程实训中心依托辽宁省装备制造综合自动化重点实验室和沈阳工业制造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构建了开放式教学平台;与沈阳机床集团、北方重工集团等企业联合建立了13个实习实训基地。曾获“沈阳市新时代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辽宁省校园先锋示范岗”等荣誉称号。
专业特色:(1)以汽车设计、制造过程管理与控制、营销与服务等做为课程教学、实践实训主线,培养面向汽车制造业生产组织管理的应用型人才;(2)与德国海德堡应用科技大学教学过程设置互补互通,培养掌握国际工程管理方法和规则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际化管理视野和创新意识,掌握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工业工程技术对生产系统、服务系统及管理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优化和创新,致力于提高工业与服务系统的运作水平和整体效益,适应生产、管理、服务需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振兴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运筹学、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学、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与可靠性、系统工程、工程经济学等课程。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在工业企业、金融机构、咨询服务或政府部门担任工业工程师、系统分析员、生产工程师、管理顾问、操作分析员、人力资源管理师以及类似职位。近年来,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均在90%以上。可考取工业工程与管理、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近三年来,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平均在35%左右,典型升学高校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伯明翰大学、悉尼大学、纽约州立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等。
典型就业单位包括中国石油、中移铁通、中铁建工集团、特变电工、珠海格力、郑州宇通、长城汽车、华晨宝马、沈飞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信息工程学院
一、点说学院
新工科建设突出:拥有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自动化、通信工程专业为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
创新创业平台多:拥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生可在各类科技活动和载体中践行“干中学”。
毕业就业去向好:学院的本科专业是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工科专业,社会需求大,就业质量高。
二、学院简介
学院创建于1998年,现有教师94人,其中专任教师73人,教授13人、副教授3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优秀教师1人。学院现有自动化、通信工程、人工智能、物联网工程、交通运输等本科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型硕士点。在校本科生及硕士生1800余人。拥有辽宁省装备制造综合自动化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物联网信息集成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物联网技术工程实验室,“云计算”“电工电子”“自动化”三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络与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两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学院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与工程教育认证,“地方高校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并已结题,获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2项。自动化、通信工程专业是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自动化专业还是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的“沈阳大学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是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近几年共获国家、省、市科研立项7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级课题30余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4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149项,软件著作权3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40余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物1部、省级规划教材6部、省级精品教材4部、省级优秀教材1部。“自动控制原理”等13门课程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物联网通信技术”获批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
近年来学生获全国及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大赛、“挑战杯”竞赛、“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信息化技能大赛、华为ICT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计算机设计竞赛、物联网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等奖项数百项。
学院被授予“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学院主页:https://xxgcxy.syu.edu.cn
咨询电话:024-62268534
咨询邮箱:syuxxgcxy@163.com
咨询QQ群:465103554
微信公众平台:syu-xinxi(或沈大信息)
三、专业导读
1.自动化专业
专业实力:专业始办于1980年,秉承服务辽沈区域制造业人才需求理念,建设面向智能制造产业升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专业是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辽宁省本科示范性专业、沈阳市重点建设专业,拥有“自动化”和“电工电子”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装备制造综合自动化”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专业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优秀教师1人,“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1人,“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沈阳大学“我最喜爱的教师”2人。专业依托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是辽宁省特色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培育学科,拥有“智能检测与自动化装置”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围绕“控制科学与工程”相关国家战略目标与辽沈地区重大需求,在综合自动化应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方面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与优势。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自动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辽沈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能解决装备制造等较宽领域自动化系统工程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微控制器技术及应用、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与变频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课程。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主要在智能制造相关企业,从事与自动控制相关的开发设计、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自动化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应用技术开发、工程建设与管理、行政管理或经营销售等工作;典型就业单位包括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华晨宝马(沈阳)汽车有限公司、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赛轮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可申请或报考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典型升学高校包括: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东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
2.通信工程专业
专业实力: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沈阳市重点建设专业,是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沈阳大学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的核心专业,属于服务国家重点产业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本专业采用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为ICT产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拥有一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一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一个省级云实验教学中心,一个“ICT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多位专业教师具有华为认证讲师资质。本专业积极引入企业优质教学资源,校企协同育人,充分发挥“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在ICT人才培养生态链中的优势,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向学生赋能ICT产业新技术,将华为认证基础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考取华为认证证书。同时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各类竞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培养目标:具备信息与通信技术基础理论,具备通信网络与交换、移动通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协作精神、持续学习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信息通信及相关领域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运行维护及管理等相关工作,成为行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电子技术基础、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子线路、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现代通信技术、数据通信工程技术等课程。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在通信设备制造商(爱立信、中信科等)及ICT技术产业链企业(华为产业链企业、中兴产业链企业)就业,也可在通信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等)企业就业,或在各企业从事ICT技术工程设计、运行维护与管理等相关工作;也可以选择考研深造。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5G技术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毕业生发展空间广阔。典型就业单位包括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沈阳电信工程局。也可申请或报考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典型升学高校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等。
3.人工智能专业
专业实力:2020年全国215所高校人工智能专业教育教学总体实力B+类,综合排名为75名。与国内知名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百度公司深度合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专业师资具有博士学位达85%以上。
培养目标: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优良的职业道德精神,掌握数学、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技术、应用知识,具备工程应用创新能力,能够解决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交叉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符合国家战略及辽沈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求,在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从事人工智能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运维、应用和业务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机器学习及应用、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技术与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应用、语音识别技术与应用、数据处理与数据挖掘、智能信息处理、模式识别与应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课程。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2024年本专业迎来第1届毕业生。毕业生可在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领域、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应用领域及语音识别技术应用领域从事人工智能系统解决方案设计、系统设计、集成、管理、部署人工智能软硬件系统的工作。毕业生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获得大量就业机会,也可选择在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相关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4.物联网工程专业
专业实力:依托辽宁省物联网信息集成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物联网技术工程实验室,坚持产业导向、项目引领、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通过区域性产学研校企联盟,与物联网科研机构、高新企业联合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专业的培养特色在于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基础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能力与创新意识的能力,以教学质量评价、毕业生就业以及企业反馈等方式持续优化培养方案,努力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本专业拥有一支年轻化、高学历、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获批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2门,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校企共建、深度融合,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科学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掌握物联网工程领域的信息感知、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集成、物联网系统规划和设计等专业知识,适应区域经济建设、产业发展需要,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物联网工程导论、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物联网通信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嵌入式系统与设计、数据融合与智能决策、物联网系统集成与云计算、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物联网信息安全等课程。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就业方向包括传统的计算机、通信、电子等物联网相关行业,新兴的智能交通、环境监控、智慧农业、智慧医疗、城市与行政管理等物联网典型应用领域,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可从事物联网及其应用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部署、运行与维护等方面工作;典型就业单位包括东软集团沈阳分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海南省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辽宁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TCL移动通信科技(宁波)有限公司、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毕业生可报考物联网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或出国深造,典型升学高校包括: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
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
优势专业:现有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机器人工程3个本科专业,与新松、东软等知名龙头企业联合共建专业,专业设置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毕业生就业无缝衔接智能制造产业需求,就业前景广阔。
优势师资:拥有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辽宁省教书育人模范1人、沈阳市青年骨干教师1人、沈阳市高层次拔尖人才4人、留学归国人员3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65.2%,外聘新松、东软集团等多名资深企业专家。
优势培养:依托辽宁省新松现代产业学院,坚持以产教融合为中心,搭建层次化的工程实践平台,实施“2+1+1”的培养模式,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探索“岗课赛证”的教学方式,建立以智能制造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新松现代产业学院)成立于2021年9月,由沈阳大学、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和沈阳中德新松教育科技集团联合共建。主要面向智能制造领域的社会需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机器人工程应用为背景,实现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将产业生态、智慧教育和企业优质实训资源深度融合,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学院共有教职工32人,专职教师23人。其中,具有教授职称5人、副教授职称1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5人,留学归国人员3人,在外聘教师中拥有多名知名企业资深专家。学院设置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机器人工程3个本科专业。共享拥有“电工电子”辽宁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省省级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享建设沈阳大学—东软睿道辽宁省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新松联合共建的“沈阳大学新松现代产业学院”获批辽宁省省级产业学院,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授予“2022年度现代产业学院示范案例”,2023年度获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学院承担省级教改项目多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嵌入式系统创新设计”获批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及辽宁省教育厅跨校选修课程,2023年获批辽宁省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团队。多名教师在省、市级教师教学比赛中名列前茅,2023年获得“第一届辽宁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近年来共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授权专利百余项,实现科研成果转化10余项,分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
学院将“项目驱动、竞赛驱动和证书驱动”三轮驱动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锻炼学生应用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就业零距离。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及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机器人竞赛、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物联网设计大赛等奖项百余项。积极促进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全方位深度融合,实现毕业生优质就业和考研录取率显著提升。
学院主页:https://znkx.syu.edu.cn
咨询电话:024-62269885
咨询邮箱:SYUznkxygcxy@126.com
微信公众平台:sydxznxb(或沈大智能)
1.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专业实力:是与东软集团、新松集团共同建设的新工科专业。拥有一支校企共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教授占比44.4%,副教授占比55.6%,博士学位占比88.9%,双师型教师占比77.8%,先后承担大数据类的教学或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主持科研项目18项,主编教材53部。拥有辽宁省省级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校企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大数据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创新工作坊等优秀专业教学及实践环境。其中,“创新工坊”已孵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竞赛国家级7项,获省级以上奖项20余项。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接纳学生实习、实训近500人次/年。
培养目标:专业以产教融合加大实践课时及项目实训学时的比重,加强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工程实战能力,开展人才培养定制化和差异化。培养具有科学思维方法、工程实践技术、工程创新能力,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方法和技术,并具备一定创新创业能力,能胜任在互联网、医疗大数据、汽车电子大数据、机器人工业大数据等各类相关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数据科学导论、程序设计、应用统计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大数据编程平台等课程。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发展前景广阔,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攻读方向包括但不限于数据科学,还可以选择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教育学等。可以入职IT公司或者初创公司,从事大数据管理、研发及技术支持等工作,也可以进入交通、能源、医药、金融机构等行业,入职基于算法的数据分析与处理等岗位。同时,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毕业生也可以在城市规划、执法机关、教育部门等国有企业深入发展。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专业实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于2005年,师资队伍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比例为5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50%。依托新松现代产业学院,拥有电工电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技术虚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嵌入式系统创新设计省级精品课,电子技术基础、STM32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省级一流课程、电工电子技术校级精品课、模拟电子技术校级一流课程等项目。
培养目标:紧跟社会需求的步伐和技术发展的前沿,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实战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成为能够解决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系统工程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与通信线路、数字信号处理、STM32单片机技术及应用、信号与系统、信息论与编码等课程。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主要就业方向是IT及其相关领域,计算机软件、互联网等,可在电子和电气设备、智能电子系统、汽车电子系统、“互联网+”电子设备系统、机器人工业电子设备系统的研发与维护等行业就业;也可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集成电路、通信及信号处理、计算机及软件工程等专业继续考研深造,典型升学高校包括: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大学等。
3.机器人工程专业
专业实力:机器人工程专业开设于2021年,师资队伍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比例为33.3%,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33%,具有企业工作实践经验的专职“双师型”教师比例为100%,其中1人曾获“沈阳市技术标兵”称号。专业是服务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而设立的新工科专业,依托沈阳大学新松现代产业学院(省级),由沈阳大学和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沈阳中德新松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共建。新松是辽宁省首批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基地,专业建设中校企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利用校企两种环境和教育资源,形成将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培养创造了优质的实验和实践条件,着力打造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
培养目标:以工程应用为背景,培养具有机器人学科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辽沈地区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与创新意识,能在机器人技术、工业自动化等相关领域从事系统设计与开发、技术集成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微机原理及单片机应用、机器人原理、自动控制理论、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机器人操作系统、传感与检测技术等课程。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在与机器人生态链相关的智能制造企业从事机器人设计研发、制造、应用及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也可在人工智能、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研发、自动化以及计算机等行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就业、创业,或者选择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继续考研深造。
优势专业:拥有国家一流专业1个、辽宁省一流专业1个、沈阳市重点建设专业2个。拥有土木工程、建筑学和土木水利等硕士学位授权点。
优秀师资:拥有辽宁省特聘教授1人、辽宁省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3人、宝钢优秀教师1人、沈阳市教学名师2人、博士生导师3人、双师型教师占比70%。
优良条件:拥有辽宁省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联合培养基地1个、沈阳市重点实验室2个、实习实践及就业基地70余家、校内实验实训场地4000余平方米。
优质培养:创新实践“高校、企业、行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有40%以上的毕业生到国有大型企业工作。
学院始建于1980年,已有40余年办学历史。现有土木工程(含房屋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建设专业。学院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辽宁省环境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沈阳市民用建筑智慧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和沈阳市工程结构安全评估与防控重点实验室;拥有BIM中心、绿色建筑研究中心、装配式工法楼等校内实验实训基地。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0人,其中博士教师占比55%、高级职务教师占比66%、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70%、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导师占比50%。专任教师中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特聘教授)1人、辽宁省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3人、宝钢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辽宁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辽宁省创新人才3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3人、沈阳市教学名师2人。学院在校研究生61人、本科生约1200人,近年来,学生获国家级项目或竞赛奖励20余项、省级项目或竞赛奖励100余项。
学院主页:https://jzgcxy.syu.edu.cn
咨询电话:024-62268706,13897969696
咨询邮箱:jzgcxy2023@163.com
1.土木工程专业
专业实力:国家一流专业、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转型发展示范专业。拥有辽宁省环境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教育厅创新团队、沈阳市创新人才团队、沈阳市民用建筑智慧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沈阳市工程结构安全评估与防控重点实验室。本专业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和道路桥梁工程二个专业方向,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够胜任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和工程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土木工程施工、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等课程。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学制四年)。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以在开发建设单位、设计院、施工单位、监理公司、造价师事务所及相关行政部门从事房屋建筑或道路桥梁方面的设计、施工、监理、咨询及管理等工作;毕业生可报考土木工程、土木水利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典型升学高校包括:天津大学、深圳大学、长安大学、东北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黑龙江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知名院校。
2.建筑学专业
专业实力:教师中具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4人,国家注册规划师1人,具有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建筑学专业知识和突出的设计实践能力,具备现代建筑师的职业素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开放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的建筑设计领域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公共建筑设计、居住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原理系列课、美术、中外建筑史、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及方案选型、建筑物理、建筑设备等课程。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学制五年)。
就业深造:毕业生主要在建筑设计单位、房地产行业、教育和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等,从事建筑设计、教学与研究、开发与管理等工作;也可以选择攻读硕士研究生,典型升学高校包括: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深圳大学、长安大学、东北大学等知名院校。
3.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专业实力:沈阳大学重点建设专业、沈阳大学示范性专业群核心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建筑环境控制、能源供给与利用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够在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公司、暖通空调设备制造企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从事设计、研发、生产、施工、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建筑环境学、空调用制冷技术、流体输配管网、暖通空调、供热工程等课程。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学制四年)。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以在暖通空调领域、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建筑等社会热点领域从事设计、施工、研发等工作;也可以选择攻读硕士研究生,典型升学高校包括:英国诺丁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吉林建筑大学等中外知名院校。
商学院
前沿导向潜力深:顺应新文科背景下新商科人才需求,构建数字时代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学科交叉知识体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国际视野、数智赋能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管理人才。
一流专业基础实:会计学、旅游管理是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国际会计(ACCA)方向班、万豪和宋城校企合作班享有较高知名度。工商管理是辽宁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学科基础夯实,是我校最早获批管理学科和专业硕士授权点的学院,拥有工商管理学术型、会计硕士(MPAcc)、工商管理(MBA)三个硕士点。
教学相长平台多:利用线上线下、虚拟仿真等教学平台,引入管理案例、翻转微课、人才测评等教学模块,邀请业界知名导师授课,搭建产学研用平台,拓宽就业创业渠道。
社会实践学风优:学生在国家级导游员大赛、管理决策模拟大赛、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创新创业大赛、企业价值创造、财务大数据分析、管理会计沙盘等竞赛中获奖年均百余人次。大学生暑期扶贫帮困社会实践活动多次获国家、省、市表彰。
学院办学历史悠久,现有本科和硕士两个办学层次,拥有省级普通高校现代产业学院——沈阳大学数智文商旅产业学院。开设会计学、旅游管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国际商务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6个本科专业;会计学(国际会计ACCA)、旅游管理(校企合作万豪旅游班)2个专业方向。其中,会计学、旅游管理是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工商管理为辽宁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会计学专业在辽宁省本科综合评价中位列全省第二,是省优秀教学团队,获沈阳市“五一先锋号”荣誉称号。旅游管理专业是全国地方高校理事长单位,辽宁省旅游协会副会长单位,辽宁省本科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沈阳市重点建设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包括: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4个二级学科方向;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分别是工商管理(MBA)和会计硕士(MPAcc)。
现有专任教师59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4人,辽宁省教学名师4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辽宁省高校杰出青年学者1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人、千人层次2人,辽宁省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辽宁省财经类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预决算审查专家1人,国家星火计划评审专家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鉴定专家1人,辽宁高层次科技专家库专家1人,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3人。在校生总数为2052人。
拥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2个,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个,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优势特色专业1个,省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1个,省创新创业试点专业1个,省应用型示范专业1个,辽宁省数字化会计虚拟教研室1个。国家双语示范课2门,全国地方高校优课联盟“慕课”1门,省一流课程9门,省精品课3门,省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规划教材5部。
学院主页:https://gsglxy.syu.edu.cn
咨询电话:024-62268761/62268267
1.会计学专业
专业实力:设立于1985年,有本科和硕士两个办学层次。2006年开设国际会计(ACCA)方向班,2007年开始招收会计学硕士研究生,2015年开始招收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MPAcc)。是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首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首批优势特色专业、省首批课程体系国际化示范专业、省首批创新创业试点专业;获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沈阳市“五一先锋号”;是辽宁省会计学会副会长单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突出应用型和国际化,是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基地。
培养目标:(1)会计学方向。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水准,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理论基础,掌握会计、管理、经济、法律及信息技术知识,具备会计理论运用能力、会计实务操作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和沟通技巧,具有创新意识和继续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2)国际会计(ACCA)方向。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水准,具备会计理论运用能力、会计实务操作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和沟通技巧,掌握会计、管理、经济、法律及信息技术知识,精通国内国际会计、审计惯例,具有创新意识和继续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1)会计学方向。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大数据与可视化在会计中的应用、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会计软件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沙盘实训)等。(2)国际会计(ACCA)方向。会计学、成本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软件应用、会计师与企业(F1英文)、管理会计(F2英文)、财务会计(F3英文)、公司法与商法(F4英文)、业绩管理(F5英文)、税法(F6英文)、财务报告(F7英文)、审计与认证(F8英文)、财务管理(F9英文)等课程。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学生毕业后可在中外企业、鉴证咨询服务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财务会计及其相关的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会计及其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2.旅游管理专业
专业实力: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7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生导师5人。海外留学经历5人,双语教师6人,1人获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获沈阳市优秀教师。省旅游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教师中担任省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2人为辽宁省旅游咨询专家,4人为沈阳市政府旅游咨询专家;此外拥有校内外实训平台与实习基地20余个。本专业目前是国家一流本科试点专业,辽宁省本科向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专业拥有国家级双语示范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双语示范课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近年来,共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子项目、国土资源部重点项目、省社科规划基金、省社科联、省文旅厅及市文化旅游部门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出版著作及教材30多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具有旅游规划与开发、大数据旅游可视化分析、旅游管理等专业能力,在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经营、管理、策划、规划、咨询等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培养方向:酒店管理方向,旅行社管理方向,旅游景区管理方向,万豪酒店“3+1”校企合作班和宋城景区“3+1”校企合作班。
核心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接待业、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法规、旅游商务英语、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课程。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规划策划部门、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行社、酒店、旅游电子商务企业、主题公园的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以及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学生也可继续攻读旅游管理及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近年来专业学生考取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辽宁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校的研究生。
3.工商管理专业
专业实力:设立于1980年,是沈阳大学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2010年获批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BA)授权点,2011年获批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2022年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2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生导师4人。专业教师均为“双师双能”型教师,且具有行业实践经验。本专业突出市场营销和数据分析办学特色,是培养职业经理人的摇篮。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具有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及策划、数据信息分析及应用、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全球化视野、团队精神、沟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能够在企事业部门生产运营、服务领域从事设计、策划、营销、咨询等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组织行为学、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商务分析、商业人工智能等课程。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学生毕业后可在企事业组织从事管理咨询、人力资源、运营管理、营销管理等工作,就业范围广泛;考研深造方向包括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典型的深造高校包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
4.财务管理专业
专业实力:设立于1995年,是东北地区最早设立财务管理专业的院校之一。现有教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5人,副教授以上职称8人。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20余项,科研进款额累计1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论文140余篇。引入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资格考试课程,将人才培养方案与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资格紧密结合;与知名企事业单位共建专业课程,夯实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础;迭代升级传统专业课程,将“技术”与“专业”深度融合,打造“智能财务”方向建设。《财务管理》2005年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管理会计》2020年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高级财务管理》2022年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准、公共意识的创新型人才,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具备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精通国内外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惯例,熟练运用财务专业英语和大数据财务分析软件的国际化、数智赋能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核心课程:管理学、经济学、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公司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资本市场、投资学、智能财务基础、审计学、审计信息化、大数据审计等课程。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重点就职于会计师事务所、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管理咨询公司及大中型企业财务部门。具有获得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资格潜力以及精通财务数字技术的毕业生就业更广阔。在深造方面,毕业生可选择继续攻读管理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也可选择攻读经济金融类相关专业研究生。
6.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
专业实力:设立于2020年,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新兴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系统化管理思维、较高管理素质,系统掌握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经济学与管理学基础理论,熟练掌握数据决策分析的相关技术、方法和工具,具备运用大数据技术和软件工具为不同行业,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进行数据分析、量化管理和辅助决策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统计学、运筹学、大数据技术基础、Python、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据采集与处理、人工智能等课程。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学生毕业后可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数据处理与分析相关的工作,体包括数据分析师、职能经理等;也可选择继续攻读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硕士研究生。
国际教育学院
一、点说学院
办学特色: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促进这些能力在未来工作中顺利迁移,采用英语教学和专业课双语教学“双轮驱动”。
国际交流:沈阳大学对外开放办学的“窗口”和教育国际化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区”。合作办学双方共同进行项目教学和管理。学院常年招收外国留学生,已培养博士、硕士和本科留学生两千余人。
人才培养:注重具备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力求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日趋复杂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职业环境。
二、学院简介
国际教育学院目前运行和管理两个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同时承担着学校来华留学教育工作。“沈阳大学与德国海德堡应用科技大学合作举办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批准文号MOE21DE2A20131414N),专业建设依托机械工程学院,于2013年开始招生,是中德两国高校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首个中德合作办学项目;“沈阳大学与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科技大学合作举办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批准文号MOE21DE2A20141606N),专业建设依托信息工程学院,于2015年开始招生。两个项目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特别是外方合作高校均以实践能力见长,以技术创新闻名。
学院依托校内教学科研资源,如沈阳工业制造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以及校内开放式教学科研平台、“自动化”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装备制造综合自动化”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开设可编程控制器(PLC)、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相关实践实训项目,与多家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学生深入企业生产过程,开展实践实训项目。
合作项目均纳入国家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计划,由中德双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教学和管理。项目使用英语或中英双语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第一至三年,由中德双方教师共同授课,学生在沈阳大学完成规定学业,英语水平达到规定标准且通过德方组织的面试,第四年学生可自愿赴德方学校进行学习,修满德方规定学分的,授予德方学士学位,同时获得沈阳大学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作为沈阳大学对外开放办学的“窗口”和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先导区”,学院突出中外教育优势互补和国际化办学特色,培养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惯例、以及具备持续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国际型、应用型高级经济与工程管理人才。
学院主页:https://gjxy.syu.edu.cn
咨询电话:
024-62268318/62268631/62268635/62268639
咨询QQ群:795728570
三、专业导读
1.工业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沈阳大学与德国海德堡应用科技大学合作举办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由教育部批准设立(批准文号MOE21DE2A20131414N),是中德两国高校在东北地区的第一个合作办学项目,2013年9月开始招生,2023年6月通过了第二次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合作方德国海德堡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第一所获得DIN-EN-ISO-9001认可和科学理事会认证的私立大学。
专业实力:本项目教师队伍由中方海外留学归国硕士、博士、优秀专业教师和德方学者、教授共同组成。外方派遣任课教师,均具有企业工作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培养目标:专业培养具有国际化管理视野和创新意识,掌握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工业工程技术对生产系统、服务系统及其管理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优化和创新,并致力于提高工业与服务系统的运作水平和整体效益,适应生产、管理、服务需要,推动辽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振兴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核心课程: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学、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系统工程、质量与可靠性、塑料与材料检测、科学方法、工程概论、设计学基础、自动控制、工程项目方法论、工程项目分析、业务流程规划、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等课程。
授予学位:沈阳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完成中德双方全部学业的学生还可获得德国海德堡应用科技大学颁发的工程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在工业企业、金融机构、咨询服务或政府部门担任工业工程师、系统分析员、生产工程师、管理顾问、操作分析员以及类似职位。毕业生已就业单位包括中国石油、中移铁通、中铁建工集团、特变电工、珠海格力、郑州宇通、长城汽车、华晨宝马、沈飞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毕业生还可参加国内工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资格考试或递交国外大学研究生入学申请,已有毕业生成功升入吉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东北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德国哈姆应用科技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伦敦布鲁内尔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中外知名院校。
2.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沈阳大学与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科技大学合作举办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由教育部批准设立(批准文号MOE21DE2A20141606N),本项目于2015年9月开始招生,2019年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评估,由沈阳大学与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科技大学双方共同参与教学和管理。
专业实力:本项目教师队伍由中方海外留学归国硕士、博士、优秀专业教师和德方学者、教授共同组成。外方派遣任课教师,均具有企业工作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培养目标:培养系统地掌握自动化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知识面广,能够从事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拖动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技术、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物联网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技术开发、工程应用与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型、复合应用型自动化工程科技人才。
核心课程:数学与电气工程基础、检测与控制技术、工业信息技术、微处理技术、数字技术、通信技术、电气控制及可编程控制技术(PLC)、能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气材料、传感器与控制器、电力电子、机电一体化、项目管理、系统优化等课程。
授予学位:沈阳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学生完成在中德双方全部学业后获得沈阳大学颁发的自动化专业毕业证书和工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科技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在电气制造业、信息产业、电力系统及运行部门、国家机关和科研院所、国防工业、国际有关机构等部门任职。毕业生已就业单位包括中国石油、中铁建工集团、华晨宝马、东软集团、沈飞集团、恒力石化等大型知名国有、民营制造业及电子通讯企业。毕业还可申请或报考国内外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已有毕业生成功升入清华大学、东北大学、中国刑警学院、中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等中外知名院校。
重点实验室
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前身为创建于2003年的沈阳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2004年升级为辽宁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2006年晋升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并更名为辽宁省生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2007年由教育部批准建设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最终定名为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目前实验室面积4000 m2,大型分析仪器总值2545万元。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60人,其中:长江学者1人,教授27人,副教授22人...
二、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1、辽宁省新型功能材料与化学工艺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新型功能材料与化学工艺重点实验室于2012年获辽宁省科技厅批准组建,依托单位为沈阳大学。本实验室以辽宁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着力研究光电子信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中的新型功能材料的制备技术与性能,形成一批一流的科研成果,成为支撑辽宁省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新型功能材料及化学工艺重点实验室科研队伍的构建本着学科优势互补、年龄结构合理的原则,实施国际化、开放式选才方式,依据学科需要,分层次和岗位需求构建队伍。目前,实验室已基本建立了合理的人才梯队,固定人员34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讲师14人,实验员3人,16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具有硕士学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人,千人层次1人,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人,沈阳市首届创新型领军人才1人,沈阳市优秀专家1人。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功能陶瓷材料、光电功能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碳纳米材料、功能薄膜材料及材料设计与计算,以材料设计及制备科学为重点,揭示先进功能材料的制备工艺与组成、结构、性能之间的内在规律,为探索和研发高端领域的新型光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境净化材料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基础。
近年来,实验室共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研究与开发经费近5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2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4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
2、辽宁省先进材料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先进材料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3年,2007年晋升为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08年晋升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在纳米陶瓷粉体制备、表征与应用,先进功能陶瓷材料制备,纳米结构陶瓷复合材料成型与制备,高纯金属材料制备,表面改性,环境材料研究方向具备坚实的工作基础和先进的研究条件。
几年来,实验室完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撑,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任务102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专题2项,国家科技部水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项,省部级项目39项,其他纵向研究课题20项,横向课题24项,研究与开发经费达到2294.3万元,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与保障。申请和授权国家专利65项,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31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外观设计3项。获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共3项;获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1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32篇,在外文期刊发表论文128篇,其中被SCI收录56篇,EI收录104篇;出版专著13部。
3、辽宁省环境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
环境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依托沈阳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于2011年8月由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正式批准组建。实验室主任由沈阳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学科带头人王晓初教授担任,实验室现有专职科研人员30人,由2名博士生导师、15名硕士生导师、12名博士组成。学术委员会由国内该领域9位知名学者和著名专家组成,主任委员由东北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浮声教授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哈尔滨工业大学马放教授和沈阳大学王晓初教授担任。实验室现有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实验室现有500吨电液伺服压力机、反力墙及刚性地面等仪器设备,总值近1000万元,具备国内外重大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
实验室现设有三个研究方向,分别为工业固弃物资源化与岩土工程新材料、岩土工程的环境影响与控制方法、地下高效支护结构。实验室以土木建筑工程领域科研和工程问题为研究对象,旨在为辽沈地区工程建设和建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目前,重点实验室系统开展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新型混凝土材料、钢结构设计优化、绿色建筑技术与施工、污染场地治理与再利用、资源型城市地标沉陷预测等科研工作,并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市老工业搬迁区功能重构与宜居环境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公共机构绿色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国家省市级各类项目,开展并完成了沈阳市铁西区老工业搬迁区改造规划与设计、沈阳市铁西区新建及既有建筑优化设计、沈阳工人村钢结构住宅优化设计与分析、沈阳铁西区原味精厂和蓄电池厂污染场地修复、沈阳市铁西区建设大路以北地区绿色交通设计等工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自批准组建以来,实验室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等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82项;发表论文158篇,其中EI检索64篇;出版专著5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与清华大学合作培养博士后2名,培养博士、硕士63名;以国家支撑计划项目为依托,完成了多个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完成了沈阳市铁西区原味精厂、蓄电池厂等污染场地的修复工作;2012年,实验室科研团队被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和沈阳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
未来几年将重点加强与政府、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瞄准辽沈地区发展中土木建筑领域的关键问题,在绿色建筑与施工技术、建筑现代化技术等领域开展研究,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抓住沈阳市成为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示范城市的契机,与沈阳中辰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企业命名班级”、研究生联合培养、产学研项目合作等方式,深入开展现代建筑产业化研究,力争建设国家级现代化建筑产业工程中心;依托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和沈阳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继续加大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服务交流工作。
4、辽宁省城市有害生物治理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
城市有害生物治理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始建于2005年,并于2010年10月经辽宁省科技厅批准更为现名。实验室依托沈阳大学建设,在学术委员会指导下,在进行动物系统进化、基因资源和功能、生物多样性等先导性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城市和城郊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和动物病害控制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为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服务。对我省特别是沈阳地区的重大有害生物,开展成灾机理、可持续控制的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害虫发生与预警、生物防治,以及植物适应性进化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是我省有害生物控制和生态安全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之一。
实验室主要有3个研究方向:生物系统分类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城市有害生物预警、发生规律、成灾机理研究;城市有害生物控制与管理研究。通过几年的实验室建设,建立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一体化的平台和运行机制,吸引一批优秀人才,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现有专兼职科研人员36人。专职人员3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5人,讲师5人,助教2人;19人获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3人。
近5年,实验室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3项,实到科研经费约500万元,其中国家级课题8项,省市课题32项。除此之外,实验室还自主设立了系统性课题和创新性课题。5年来,实验室作为第一单位共发表论文119篇,专著4部,其中,SCI检索43篇。获得各类科技奖励20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8项。
实验室拥有实验场地1489平方米,仪器设备300余台,设备价值2000多万元,其中近五年新增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26台(套),价值1000万元。
5、辽宁省装备制造综合自动化重点实验室
装备制造综合自动化重点实验室始建于2003年10月,前身为沈阳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2007年被评为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09年被批准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多年来,实验室面向装备制造业,围绕自动化学科发展前沿方向,形成了从装备自动化、过程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到管理自动化的管控一体化的研究方向,构建了高端工业自动化硬件平台和自动化信息集成平台。在综合自动化的应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特别是在焊接自动化、浆体输送远程监控、复杂工业过程集成建模、网络控制技术、智能解耦控制、基于数据过程监控与故障诊断、企业商务智能等方面,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与优势。
实验室平台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逐步添置了国内一流的实验设备,实验设备总值达到580万元,为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装备制造业综合自动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条件。实验室从90年代初开始从事工业过程综合自动化的研究,已经具备了从应用基础、高端技术到工业应用从事综合自动化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的能力。近年来,实验室承担了各类科研课题57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1384万元,其中承担重大课题15项。
6、辽宁省生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
生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前身为创建于2003年的沈阳市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2004年升级为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06年晋升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并更名为辽宁省生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2007年由教育部批准建设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并定名为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与资源化技术实验室。
目前,实验室面积4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2545万元,固定人员48人,其中长江学者1名,教授17名,副教授13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9名。实验室学术团队现已形成长江学者领衔、博士生导师与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科技创新优化结构。
实验室瞄准污染环境生态修复领域的重点科学问题,结合国家和地方污染环境生态修复和资源化技术的重大需求,以环境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材料学和化学等多学科交叉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重点开展污水生态处理与回用、受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环境可持续发展、土壤-植物系统污染生态过程调控、环境净化材料研发与应用研究,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提供环境保护理论和技术支撑,并努力成为国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实验室承担和完成各级研究项目80余项,累积科研经费2000万元,其中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973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3项。出版专著部,发表论文百余篇,授权国家专利5项。独立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次。
重点学科
学校积极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先后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辽宁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变示范高校,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辽宁省来华留学教育示范高校,辽宁省首批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学校现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优势特色专业、本科示范性专业、重点建设专业等3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一流课程167门。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实验实训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8个,省级大学生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2个;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辽宁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
表1:沈阳大学优势特色专业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
|
学科门类 |
专业代码、名称 |
工学 |
080203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
|
学科门类 |
专业代码、名称 |
工学 |
08020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080203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工学 |
080411T焊接技术与工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
学科门类 |
专业代码、名称 |
教育学 |
040107小学教育 |
教育学 |
040201体育教育 |
文学 |
050201英语 |
工学 |
080203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工学 |
081001土木工程 |
工学 |
082502环境工程 |
管理学 |
120203K会计学 |
管理学 |
120901K旅游管理 |
艺术学 |
130202音乐学 |
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科门类 |
专业代码、名称 |
||||
经济学 |
020101经济学 |
||||
经济学 |
020301K金融学 |
||||
理学 |
070501地理科学 |
||||
理学 |
071001生物科学 |
||||
工学 |
08020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工学 |
080405金属材料工程 |
||||
工学 |
080411T焊接技术与工程 |
||||
工学 |
080703 通信工程 |
||||
工学 |
080801自动化 |
||||
工学 |
083001生物工程 |
||||
管理学 |
120201K工商管理 |
||||
艺术学 |
130402绘画 |
||||
艺术学 |
130506公共艺术 |
||||
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 |
|||||
学科门类 |
专业代码、名称 |
||||
工学 |
080801自动化 |
||||
工学 |
081001土木工程 |
||||
管理学 |
120901K旅游管理 |
||||
辽宁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 |
|||||
学科门类 |
专业代码、名称 |
||||
管理学 |
120203K会计学 |
||||
艺术学 |
130503环境设计 |
||||
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
学科门类 |
专业代码、名称 |
||||
管理学 |
120203K会计学 |
||||
辽宁省重点支持专业 |
|||||
学科门类 |
专业代码、名称 |
||||
工学 |
082502环境工程 |
||||
工学 |
083001生物工程 |
||||
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学科门类 |
专业代码、名称 |
工学 |
08020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080203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工学 |
081001土木工程 |
工学 |
082502环境工程 |
表2: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项目名称 |
所属学院 |
地方高校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
信息工程学院 |
表3: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名称 |
所属学院 |
秦冶重工 |
机械工程学院 |
可授予的学位
序号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学制 |
学习 年限 |
科类 |
授予学位门类 |
学费(元/年/生) |
备注 |
1 |
020101 |
经济学 |
4 |
3-7年 |
理工 |
经济学 |
4200 |
|
2 |
020102 |
经济统计学 |
4 |
3-7年 |
理工 |
经济学 |
4200 |
|
3 |
020201K |
财政学 |
4 |
3-7年 |
文史 |
经济学 |
4200 |
|
4 |
020301K |
金融学 |
4 |
3-7年 |
文理兼招 |
经济学 |
4200 |
|
5 |
020401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4 |
3-7年 |
文史 |
经济学 |
4200 |
|
6 |
030101 |
法学 |
4 |
3-7年 |
文史 |
法学 |
4200 |
|
7 |
030302 |
社会工作 |
4 |
3-7年 |
文理兼招 |
法学 |
4200 |
|
8 |
040106 |
学前教育 |
4 |
3-7年 |
文理兼招 |
教育学 |
3500 |
师范类 |
9 |
040107 |
小学教育 |
4 |
3-7年 |
文理兼招 |
教育学 |
3500 |
师范类 |
10 |
040201 |
体育教育 |
4 |
3-7年 |
文理兼招 |
教育学 |
4000 |
师范类 |
11 |
040203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4 |
3-7年 |
文理兼招 |
教育学 |
4800 |
|
12 |
050101 |
汉语言文学 |
4 |
3-7年 |
文史 |
文学 |
3500 |
|
13 |
050101 |
汉语言文学 |
4 |
3-7年 |
文史 |
文学 |
3500 |
师范类 |
14 |
050201 |
英语 |
4 |
3-7年 |
文理兼招 |
文学 |
4800 |
|
15 |
050201 |
英语 |
4 |
3-7年 |
文理兼招 |
文学 |
4000 |
师范类 |
16 |
050202 |
俄语 |
4 |
3-7年 |
文理兼招 |
文学 |
4800 |
|
17 |
050207 |
日语 |
4 |
3-7年 |
文理兼招 |
文学 |
4800 |
|
18 |
060101 |
历史学 |
4 |
3-7年 |
文史 |
历史学 |
3500 |
师范类 |
19 |
070101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4 |
3-7年 |
理工 |
理学 |
3500 |
师范类 |
20 |
070201 |
物理学 |
4 |
3-7年 |
理工 |
理学 |
3500 |
师范类 |
21 |
070301 |
化学 |
4 |
3-7年 |
理工 |
理学 |
3500 |
师范类 |
序号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学制 |
学习年限 |
科类 |
授予学位门类 |
学费(元/年/生) |
备注 |
22 |
070501 |
地理科学 |
4 |
3-7年 |
文理兼招 |
理学 |
3500 |
师范类 |
23 |
071001 |
生物科学 |
4 |
3-7年 |
理工 |
理学 |
3500 |
师范类 |
24 |
080202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4 |
3-7年 |
理工 |
工学 |
4200 |
|
25 |
080203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4 |
3-7年 |
理工 |
工学 |
4200 |
|
26 |
080207 |
车辆工程 |
4 |
3-7年 |
理工 |
工学 |
4200 |
|
27 |
080405 |
金属材料工程 |
4 |
3-7年 |
理工 |
工学 |
4200 |
|
28 |
080701 |
电子信息工程 |
4 |
3-7年 |
理工 |
工学 |
4800 |
|
29 |
080703 |
通信工程 |
4 |
3-7年 |
理工 |
工学 |
4800 |
|
30 |
080801 |
自动化 |
4 |
3-7年 |
理工 |
工学 |
4800 |
|
31 |
080905 |
物联网工程 |
4 |
3-7年 |
理工 |
工学 |
4800 |
|
32 |
080910T |
数据科技与大数 据技术 |
4 |
3-7年 |
理工 |
工学 |
4800 |
|
33 |
081001 |
土木工程 |
4 |
3-7年 |
理工 |
工学 |
4200 |
|
34 |
081002 |
建筑环境与能源 应用工程 |
4 |
3-7年 |
理工 |
工学 |
4200 |
|
35 |
080717 |
人工智能 |
4 |
3-7年 |
理工 |
工学 |
4800 |
新增 专业 |
36 |
081801 |
交通运输 |
4 |
3-7年 |
理工 |
工学 |
4200 |
|
37 |
082502 |
环境工程 |
4 |
3-7年 |
理工 |
工学 |
4200 |
|
38 |
082504 |
环境生态工程 |
4 |
3-7年 |
理工 |
工学 |
4200 |
|
39 |
082801 |
建筑学 |
5 |
4-8年 |
理工 |
工学 |
4800 |
|
40 |
083001 |
生物工程 |
4 |
3-7年 |
理工 |
工学 |
4200 |
|
41 |
080411T |
焊接技术与工程 |
4 |
3-7年 |
理工 |
工学 |
4200 |
|
42 |
090502 |
园林 |
4 |
3-7年 |
理工 |
农学 |
4200 |
|
43 |
120201K |
工商管理 |
4 |
3-7年 |
文理兼招 |
管理学 |
4200 |
|
44 |
120203K |
会计学 |
4 |
3-7年 |
文理兼招 |
管理学 |
4200 |
|
45 |
120204 |
财务管理 |
4 |
3-7年 |
文理兼招 |
管理学 |
4200 |
|
46 |
120205 |
国际商务 |
4 |
3-7年 |
文史 |
管理学 |
4200 |
|
47 |
120108 |
大数据管理 与应用 |
4 |
3-7年 |
理工 |
管理学 |
4200 |
新增 专业 |
48 |
120701 |
工业工程 |
4 |
3-7年 |
理工 |
工学 |
4200 |
|
49 |
120901K |
旅游管理 |
4 |
3-7年 |
文理兼招 |
管理学 |
4200 |
|
50 |
130201 |
音乐表演 |
4 |
3-7年 |
文理兼招 |
艺术学 |
10000 |
|
51 |
130202 |
音乐学 |
4 |
3-7年 |
文理兼招 |
艺术学 |
5000 |
师范类 |
序号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学制 |
学习年限 |
科类 |
授予学位门类 |
学费(元/年/生) |
备注 |
52 |
130305 |
广播电视编导 |
4 |
3-7年 |
文理兼招 |
艺术学 |
10000 |
|
53 |
130309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4 |
3-7年 |
文理兼招 |
艺术学 |
10000 |
|
54 |
130402 |
绘画 |
4 |
3-7年 |
文史 |
艺术学 |
10000 |
|
55 |
130406T |
中国画 |
4 |
3-7年 |
文史 |
艺术学 |
10000 |
|
56 |
130503 |
环境设计 |
4 |
3-7年 |
文理兼招 |
艺术学 |
10000 |
|
57 |
130502 |
视觉传达设计 |
4 |
3-7年 |
文理兼招 |
艺术学 |
10000 |
|
58 |
130504 |
产品设计 |
4 |
3-7年 |
文理兼招 |
艺术学 |
10000 |
|
59 |
130506 |
公共艺术 |
4 |
3-7年 |
文理兼招 |
艺术学 |
10000 |
|
60 |
120701H |
工业工程 |
4 |
3-7年 |
理工 |
工学 |
28000 |
中外合作办学 |
61 |
080801H |
自动化 |
4 |
3-7年 |
理工 |
工学 |
28000 |
中外合作办学 |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29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80.4%,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62.9%;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88人。专任教师中,中国戏剧梅花奖三度获得者1人,乒乓球大满贯获得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兴辽英才计划”创新型领军人才,辽宁省攀登学者、特聘教授、优秀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教学名师等45人,一大批优秀专家学者入选省、市高层次杰出人才和拔尖人才。近年来,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创新人才项目入选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高层次人才59人。
学生人数
各类在校生1.7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