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光电工程学院
一、学院概况
光电工程学院始建于1955年,是西安工业大学建校首批招生的院系之一。现设有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工科)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方向)3个本科专业;应届优秀本科毕业生可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硕博连读;2001年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被评为首批陕西省名牌专业,2007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09年获批陕西省光电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区;2010年光电信息工程专业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2010年光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批陕西省教学团队;2011年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2012年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获批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光电工程实验中心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7年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获批陕西省一流专业;2018年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0年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院拥有光学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及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光学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精密仪器及机械、电子信息),其中光学工程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2014年光学工程学科获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立项建设;2014年获批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2017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光学工程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光学工程学科获批国防特色学科并进入陕西省一流学科建设资助计划,同时光学工程学科在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取得B–的优异成绩;拥有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学科实力和特色更加鲜明。拥有一支综合素质好、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
学院用房面积约8000平方米,实验和科研仪器价值约1.2亿元。光电工程学院不断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国内军工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建立了泰勒.霍普森(Taylor Hobson)公司精密检测技术培训基地、德国莱宝(LEYBOLD)公司薄膜技术研究基地、中国兵器工业试验测试研究院联合建立兵器试验测试技术研究中心等12个联合培养基地和研究中心。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西北地区在薄膜技术、光电器件、光学检测、靶场测试技术等领域极具特色的教学科研基地。同时,学院不断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成立国内首个光学研究与教育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积极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境外留学生培养工作,与西苏格兰大学、德国耶拿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等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协议,并选派优秀研究生进行国际交流,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二、师资情况
1.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42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42人,博士92人,兼职教授28人,拥有二级教授4人,三级教授4人。
2. 著名教授
刘卫国: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现任中国真空学会常务理事等职。陕西省委、省政府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三五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省级“教学名师”, 陕西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省级先进光学制造与检测创新团队带头人。刘卫国教授长期从事光学薄膜、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编著、出版学术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18项,主持完成973、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50余篇被SCI和EI收录。
苏俊宏: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任陕西省光学学会副秘书长,兼任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光学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研究方向为光电技术及理论、光电仪器及器件、光电检测、薄膜技术及其特性测试。先后获各类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出版专著与教材2部,授权各类专利11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34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项目多项。
田爱玲: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长期从事光学检测、光电测量和光学制造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的技术领域包括:光学干涉测量技术、数字全息测量技术、三维轮廓测量技术、光电测量仪器开发等。兼任西安工业大学学报编委、中国光学学会光学制造分会委员、陕西省光学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微纳分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国际光学学会SPIE会员。主持完成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主编/参编译著/教材共6册;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获国家及省市各级科技进步奖等8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高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三级教授。陕西省教学名师、师德标兵,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陕西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陕西省“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兼任中国兵工学会光电子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会员,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主持完成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先后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项,主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项,编著《光电仪器设计》《光学设计》两部教材。
机电工程学院
一、学院简介
机电工程学院始建于1955年,是西安工业大学办学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199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3年获得机械工程学科博士授予权,2014年获批机械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涵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机械电子、车辆工程4个二级学科,其中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是陕西省重点学科;拥有机械工程、工业工程2个工程硕士领域学位授予权。学院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武器系统与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陕西省“一流”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业工程专业为陕西省一流专业。学院拥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系列课程和机械电子工程三个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有精密与超精密加工及测量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特种加工重点实验室、兵器工业进口测试设备维修中心、陕西省机械工程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中国兵工学会特种加工专业委员会等教学科研基地和学术机构。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学院在兵器制造技术与装备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特种加工与精密加工技术、精密测量与控制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精密机械设计与理论等主要研究方向在国防工业和机械工程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近5年来,承担了国家及国务院各部委科研、国家自然基金、国防科研、省级科研在内的多项科学研究工作,累计科研经费到款1.1亿元,主要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多种型号战舰以及陆盾等武器装备,并成功装备 “辽宁号”“山东号” 航母;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省级科学技术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出版专(译)著7部,发明专利授权100余件。
二、师资情况
1.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4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72人,具有博士学位77人。聘请中国科学院朱荻院士,中国工程院卢秉恒院士、蒋庄德院士作为我院双聘院士、兼职教授等。有10余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三五人才”“省级教学名师”等国家和省部级称号,有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3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团队为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
2.著名教授
陈桦:男,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陕西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委员、陕西省副主委、中国兵工学会机械加工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科技成果评审专家、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陕西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成员。现主要从事数字化集成制造、CSCW、XML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专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等12项,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出版数字化手册1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3篇。
张君安:男,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精密与超精密加工及检测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部级优秀教师。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和流体润滑理论与技术研究,1998年在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流体工学研究室访学半年。主持陕西省重点教学研究项目2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发明专利2项,其他专利1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60多篇。
王建华:男,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重点学科带头人,陕西省教学名师,部级优秀教师。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获发明专利7项,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发表研究论文90多篇。主持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省部级重点项目4项。
马保吉:男,工学博士,英国CRANFIELD 大学博士后,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特种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机电系统设计与控制,特种加工技术方向的研究,主持国家总装备部预研项目3项,国防科工局项目2项,陕西省工业攻关项目2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技与教学奖6项,发明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65余篇。
曹岩:男,工学博士,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机电工程学院科研副院长,西安市未央区政协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先进制造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专家,陕西省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主持省部级项目10项、横向项目30项;发表学术论文300篇(SCI、EI检索150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授权国际专利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
材料与化工学院
一、学院概况
材料是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支柱之一,是21世纪最重要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材料的更新换代和技术革新必将显著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装备提升。
西安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拥有国家国防特色学科、国家一流专业和国家级教学团队;有一支由国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及国家级人才等组成的师资队伍;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基地等省部级以上研究平台。兵器车辆动力材料技术和军用光电探测材料技术研究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学院党委为陕西省首批新时代党建“双创”工作标杆院系,被陕西省委高教工委评为“陕西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金属材料教工党支部获批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学院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和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拥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和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以及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拥有5个本科专业(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化学、环境工程),其中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获批“国家一流专业”;材料化学专业获批 “陕西省一流专业”。
学院现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金属材料工程教学团队)和3个省级教学团队(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学团队、材料物理教学团队、材料化学教学团队)。现有教职工148人,专职教师119人,其中有教授27人(其中二级教授3人,三级教授7人),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占专职教师的55%,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74%。拥有国防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级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和优秀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2人、国庆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2人、陕西省教学名师、师德楷模等省级人才15人。
学院现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校企联合研究中心1个、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3个。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国防973”(首席单位)、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装备发展部集成制造、共用技术和专用技术等重点预研项目。主要研究方向有轻合金复合材料、凝固理论与控制技术、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材料微结构与器件、功能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环境友好材料以及3D打印、机器人等。相关研究成果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7年第十一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2019年军委科技****优胜奖、2019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学技术奖励。
学院注重教学质量,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承担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项目、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成了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相关教学成果于2014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5年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17年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院大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金相大赛、全国失效分析大赛、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大学生环保创意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7项,省级奖项40余项;2018-2020年,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中,获国家级铜奖1项,省级金奖、银奖和铜奖11项,学院获“优胜杯”称号;获批大创项目国家级17项、省级20项。1名学生获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邀请外籍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并选派多名学生赴埃及军事技术学院、波兰克拉科夫理工大学等高校进行短期交流学习;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每年选派20余名学生赴俄罗斯进行一学期的交流学习,也是我校首个整班定制的国际交流项目。
近5年,学院一级学科博士生就业率100%,硕士研究生就业率99%,本科生就业率97%以上。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等大中型国有企业、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在行业人才质量评价中指出“西安工业大学的毕业生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在企业留得住,用得上,不少毕业生在很短时间内就能脱颖而出,成为企业重要的技术骨干”。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一、学院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始建于1978年,2003年与应用电子技术研究所合并成立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控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2个专业硕士授权领域,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陕西省优势学科及国家国防特色学科。目前在校研究生381人。
学院有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机器人工程6个本科第一批次录取专业。自动化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陕西省特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陕西省“一流专业”。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三个专业已通过国际认证。目前学院在校生1903人。
学院现有教师148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45人。具有博士学位62人,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95%以上。现有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1人,陕西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同时还有校级拔尖人才和青年英才10余人。特聘其他国家专家1人,其他省级专家2人。陕西省师德标兵1人。
学院建设有新型网络与检测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自主系统与智能控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综合自动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电子信息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等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十余个。成立了兵器测控技术研究所、自主智能系统研究所、近场探测与智能控制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
学院承担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局、装备发展部、军委科技委、陕西省、西安市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年均科技经费2千多万元。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西安市科学技术奖等各类奖项20多项。近五年发表研究论文1千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篇,SCI/EI收录论文20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多项。
学院非常重视人才培养质量,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大赛中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
学院鼓励学生利用学校开展的各类国际交流平台,积极申报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已有很多学生赴美国、法国、加拿大以及台湾地区等知名高校参与互派交流学生项目,赴国外学习交流。
经济管理学院
一、学院概况
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于1980年,40年来,坚持立德树人、守正创新,围绕“以经济学为基础,以管理学为重点,推进新商科下的一流学科和专业建设,全面提升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总体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省内知名的经济管理学院,荣获“省委高教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
学院拥有一批专家、教授、学术带头人领衔的优秀师资队伍。97名教师中,有教授15名,副教授38名,博士47名。拥有国家级人才计划1名,省级人才计划2名,全国会计领军人才1名,陕西高校人文社科青年英才1名,陕西省教学名师1名,陕西省优秀教师1名;还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队伍。
学院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MPAcc)、物流工程与管理(MEM)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5个本科专业,其中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为国家级一流专业。拥有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及1个省级经济管理实验示范中心、2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1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100余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项目为依托,学术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先后承担教学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6项,其它省部级项目70余项,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被权威期刊和SCI、SSCI、CSSCI收录论文近200篇,撰写专著20余部;获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4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4项;西安市社会科学成果优秀成果三等奖4项、西安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及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优秀成果一等奖和陕西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0余项;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获批国家一流课程1门,入选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6篇。积极发挥智库作用,为政府和企业建言献策,多项研究成果被采纳并产生经济效益。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3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6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在培养学生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视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学院学生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全国大学生ERP电子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市场营销大赛”、“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大赛”等全国性比赛中屡获殊荣。学生毕业后能够到国有大型企业、民营企业、外贸企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等从事相关专业的管理工作,就业率年均90%以上,“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多名毕业生成为单位的领导和骨干。
二、学院现状
1. 名师简介
宋熊熊,男,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特聘教授,创新和创业、管理领域国际顶尖的学者和教育家。于弗吉尼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分别获硕士学位,并于弗吉尼亚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华盛顿大学的创新创业与市场营销终身首席教授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在多所国际著名大学及科研机构兼职。先后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创新创业研究所海外所长。曾是多家国际学术期刊的联合主编、副主编、编辑和评委,曾在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等国际学术机构担任重要职务。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UTD管理类顶级期刊论文22篇,在60多场国际及重要学术会议发表演讲。因其卓越的学术研究和突出贡献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和荣誉,两次被评为“全球排名第一创新管理学者”;连续三次被IATM(国际技术管理协会)授予“研究卓越奖”。
苏兵,女,博士生导师,陕西省三级教授,“陕西高校人文社科青年英才支持计划”首批入选者。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出站。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中国运筹学会企业运筹分会理事,陕西省运筹学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应急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物流管理与决策,应急管理与对策等方向的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共15项纵向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70余篇,SCI收录7篇,独著专著2部,主编教材2部。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和陕西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各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获“陕西省优秀教师”称号。曾赴香港科技大学、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奥地利格拉兹工业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英国华威大学、加拿大阿尔贝塔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董广茂,男,硕士生导师,陕西省三级教授,于西安交通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清华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博士后,陕西高校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技术孵化与创新生态分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经济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工商管理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公司战略管理、技术创新和产业演化等方向的研究。主持并完成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2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负责201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攻关项目子项目1项,累计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科)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和陕西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
向海燕,女,硕士生导师,教授,于西安交通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全国会计领军人才,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会计学专业带头人。主要从事企业财务管理、政府会计等方向的研究。曾先后主持财政部重点研究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教材1部。指导学生获得“金蝶云管理创新杯互联网+管理应用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多项。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项。
宋元梁,男,硕士生导师,教授,于西安交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经济学学科带头人,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价格学会理事暨全国高校价格理论与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口学会理事暨陕西省人口学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人口经济。曾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参与联合国人口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大型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共5部,发表论文70余篇,获国务院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奖”三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等省级奖7项,陕西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陕西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等。指导学生分别获得第一届、第三届、第五届陕西省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多项。2001年获陕西省第三届“优秀青年经济理论工作者”称号。
2. 主要实验室介绍
ERP沙盘模拟实验室:拥有ERP实物沙盘和ERP电子沙盘模拟软件,面向全院专业开设体验式ERP沙盘模拟实践教学课程。ERP沙盘模拟是针对代表先进的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技术——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设计的角色体验实验平台,利用沙盘模型模拟企业经营过程,按照一定的流程开展经营活动,使受训学生和培训人员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真实体会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目前沙盘培训已经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中的80%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经营管理培训的首选课程。
会计模拟实验室:开设基础会计实验、财务会计实验、成本会计实验,承担会计手工综合模拟实习。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经过对多届学生的实训,充分显示出其在培养学生专业动手能力方面的优越性。经过模拟实训,能从总体上了解模拟企业的性质、规模和机构设置;明确财会部门的工作范围和具体职责,熟悉企业和外部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掌握企业内各项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和主要业务活动的会计核算步骤和办法,帮助学生毕业后在较短时间内胜任会计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设有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模拟训练与模拟企业HRM系统运行中心,主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训练,承担了人力资源管理招聘模拟、人力资源素质测评、培训理论与实务训练、绩效管理反馈、薪酬设计与管理研讨、管理沟通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
商务谈判模拟实验室:主要承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和情景案例教学,并为师生的科研与交流提供服务。商务谈判模拟演练是学生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商务谈判,通过这一演练,使学生了解现代商务谈判的流程,学习先进的商务策划理念,提高现代商务策划能力;同时通过仪容、姿态、表情、语言、礼仪实训使学生充分了解自我、展示自我,培养学生的自信与交际能力。
大学生虚拟商业创新创业实训中心:实训中心引进国际前沿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把企业搬进校园”为建设理念,实现对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进行全方位的模拟经营及管理。支撑经济管理学院全院的校内生产实习和工科类及文科类学生的“经济管理能力综合实习”,为我校学生提供了一个交互性好、理论与实践结合、工管结合的实验环境。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学院概况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起源于1978年成立的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研室,1989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2003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111人,其中专任教师93人,高级职称教师43人,校级青年英才5人。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500余人,其中本科生2200余人,硕士研究生近300人。
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以及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对抗技术、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物联网工程和智能科学与技术6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对抗技术是国家一流专业;软件工程是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一流专业;物联网工程为陕西省一流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信息对抗技术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受理。
学院拥有新型网络与检测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1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1个校级3D信息研发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专业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经过4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在智能检测与控制、计算机视觉、网络信息安全与防护、兵器数字化与智能化、人工智能及专家系统等学科方向取得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成就。近5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级、国防专项等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6项,获专利授权和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
学院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是IT企业、军工企业、研究所及政府部门,主要从事产品研发、测试、软件开发、教学、研究及管理等工作。近几年我院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得到用人单位好评。
建筑工程学院
一、学院概况
西安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1985年开始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现有土木工程(含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和岩土与地下工程三个专业方向)、城乡规划、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4个本科专业;2003年开始研究生教育,目前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学位点;2017年开始招收国际留学生。
学院获批陕西省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西安市重点实验室;现为陕西省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单位,拥有陕西省教学团队和多门省级精品课程;近年来先后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教育部科技成果奖、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中国兵工高校优秀教材、陕西省优秀教材奖等省部级奖近20项,2019年获陕西省土木工程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奖。
近五年来,全院教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科研论文600余篇,已被三大检索收录1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近100项。学院现有力学实验室、结构实验室、工程材料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岩石力学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水处理实验室、测量实验室、模型实验室、相似模拟实验室、数字土木中心等多个专业实验室,2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
二、师资概况
学院现有教职工93人,教授10人,副教授2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以上。
文学院
一、学院概况
文学院是在“双一流”建设及追求内涵发展的语境下,西安工业大学于2019年6月在原人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合并基础上,新组建的二级学院。
文学院现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硕士授权学科1个,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授权点1个,MTI翻译专业硕士授权点1个,陕西当代文学与艺术研究中心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陕西地方文献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兵器文化研究中心、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科技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西部现代传媒研究中心等6个高水平研究平台和1个MTI教育中心。
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网络与新媒体、英语(翻译和科技英语两个方向)等第一批录取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为陕西省一流专业和陕西省重点建设特色专业。学院现有研究生、本科生和留学生近1100余人,并担负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公共外语教学任务。
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级基金项目14项,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省部级课题51项,出版专著(译著、教材)61部,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35项,被新华社、央视、《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280余次。
栉风沐雨65载,学院坚持“手脑并重,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理念,秉承“雅正博学、知行合一”的治训,持久深入探索文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贴近社会,着眼未来,精心育人,特色发展,初步建成西部富有特色且充满活力的文学、传媒、翻译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
二、师资情况
文学院现有专职教师80余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8人,外籍教师6名,特聘国家级知名专家28人。当代文学大师陈忠实先生生前为名誉院长并亲任“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当代艺术大师陈泽秦、刘自椟原为学院大学语文教师。
基础学院
一、学院介绍
西安工业大学基础学院的前身为1965年组建的基础课教学部。随着学校综合改革和发展,2020年在原理学院、体育学院基础上组建了基础学院。基础学院现有数学、物理学、体育学三个学科,五个本科培养专业,三个硕士研究生培养学科。学院以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为核心,坚持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基础学院设数学系、物理系、体育系,光学研究所和凝聚态物理研究所等两个研究所,一个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中心。现有“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教育”五个本科专业;“物理学”、“数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一个体育学硕士(专业硕士)授权点。
学院现有教职工85人,其中专任教师75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1%,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48%。学院聘请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墨西哥国家科学院院士Sergey Anonyan教授等12名海内外知名学者担任讲座教授。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秉承学校“敦德励学 知行相长”的校训,培养高质量人才;优秀的师资队伍坚持“教”与“研”并行,相互促进,在教学和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近五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 SCI、EI收录高水平学术论文90余篇,ESI前1%论文5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实践类教材7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项,教师参与国家标准撰写1项,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20项。
艺术与传媒学院
一、学院概况
艺术与传媒学院于2002年成立,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渐形成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成为西安工业大学对外宣传展示的重要窗口和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基地,在省内艺术教育领域取得较高声誉。目前,开设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和工业设计5个本科专业及1个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在校生1544人(本科生1518人,研究生26人)。
学院成立至今,承担并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获省级及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10余项,常态化组织学生参加省内外各类社会实践及艺术大赛,已有包含省级、国家级在内的700多人次获奖,申请各类专利200余项,获得各类优秀组织奖100余项。2002 年被文化部社会文化司授予素质教育成果奖,2008年成为陕西省动漫教育基地,2009年成为中影集团数字艺术专业人才联合培养基地,2009年西安工业大学艺术教育实验训练中心成为陕西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1年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2013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5年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3、2015、2016、2017年连续获陕西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2018年获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2020年产品设计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
二、学院现状
1. 师资队伍
艺术与传媒学院在成立之初就把人才引进与自培列为重中之重,汇聚了一大批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计领域的精英。现有教职员工7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6人,博士6人,在读博士3人,实力雄厚,结构合理。
2. 硬件设施
学院教学设施包括教学场地、教学设备、专业实验室、专家工作室等。教学场地方面,学院建有艺术展览中心和绘画专用教室,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专业教室,教学设备按照学校和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每年都进行持续投入与建设,并于2009年获批成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学院共建有专业实验室建设项目14个,初步建成了“武器装备工业设计+特种空间设计+武器装备人机功效+伪装与迷彩”的兵器美学实验室集群和传统为何再设计实验室集群。建立了深圳贝可、西安市碑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习基地等35个教学实践基地,用于满足艺术写生、生产实习、参观培训等相关实践教学环节。
3. 人才培养成就
依托西安工业大学军工和区域文化背景,面向陕西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培养具有兵器美学设计和传统文化再设计特色的高水平创新设计专门人才。面向区域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设计技能,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发展潜力和国际视野等良好综合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设计专门人才。能够胜任武器装备及民用制造业、文化创新创意产业、教育机构、政府等部门所需的艺术设计实践、教育、管理与策划等工作,并具备跨专业实践及自主创业的能力。
4. 特色学科方向
依托我校兵工技术背景优势和军工强省的地域优势、结合自身科研实践能力与平台优势,树立了“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主旨,提出了“兵器美学”的全新理念,并以此为科学研究的新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内容。立足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战略,依托陕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借助地方文创经济大发展的优势,通过项目引导、产研融合等多种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产品化和实用化设计研究,实现地域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区域经济文化可持续发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书法学院
一、学院介绍
从20世纪60年代起,著名书法家刘自椟、陈泽秦两位先生就在西安工业大学任教,使学校形成了非常浓厚的书法教育氛围。在这两位教授的亲自领导下,西安工业大学从1988年开始组建书法教学团队,坚持开展公共书法教学与实践活动,并且在2003年开设了书法艺术本科专业,成为西北地区第一所设立书法专业的学校。目前,中国书法学院招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与西安美术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本学院书法学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
西安工业大学中国书法学院经过不断建设与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2007年荣获陕西省教学名师奖;2008年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年荣获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2012年荣获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集体奖;2013年荣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5、2017年分别荣获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6、2018年分别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书法专业教师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兰亭奖、全国展以及各类单项展中获奖、入展30余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各类书学讨论会中获奖、入选10余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基金、国台办重点项目4项,省级及其他各类科研项目12项。
目前,中国书法学院已经建设成为陕西省一流专业、陕西省书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陕西省书法专业教学团队、陕西省《书法》精品资源共享课、陕西省书法创作基地、陕西省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基地、陕西省书法文化普及与传播基地。学院开设的书法创作实践课程被评为国家级一流课程。
多年来,书法学专业学生在教育部主办的五届全国大学生书法展中,连续荣获一等奖;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书法篆刻展、楷书展、草书展、新人展、临帖展、妇女书法展、大学生书法展等各类展览中获奖、入展70人次;毕业生中已有60人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很多毕业生在全国书法展中屡获大奖,并成为当地书法创作带头人,被地方政府或所在单位评为百优人才、文化之星、榜样书家和国展精英。毕业生主要分布于书法教育机构、中小学、美术馆、博物馆、文史馆、出版社等行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创新教育合作机制,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教育合作空间,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建设智力丝绸之路,陕西省教育厅和西安工业大学于2017年11月签订协议,共建中国书法学院,并在西安自贸区建设了书法文化产业基地,向国内外充分展示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同时搭建了留学生教育平台,面向国外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书法专业留学生。
兵器科学与技术学院
一、学院概况
兵器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19年,兵器学科可溯源到1955年,学校成立之初就有鲜明的兵工特色,2000年获批“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批准“兵器科学与技术”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16年,成立了西北兵器工业研究院,2017年获批国防特色学科。
兵器科学与技术学院以兵器装备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以军民共用技术研究为核心,以服务国防工业和部队建设为重点,瞄准兵器学科前沿,开展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培养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行业高级技术人才。
学科信息感知与控制技术方向围绕雷达、光电信息感知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元信息融合技术及关键元器件等方向开展研究。目前作为总体单位,承担科工局基础加强项目,主持研制国内首台新型激光雷达。
学科兵器材料与智能制造技术方向围绕高性能结构材料、先进功能材料、难加工材料的制备和智能精密成型技术开展研究。研制的高性能铝基复合材料用于先进军用装甲车辆发动机,解决了卡脖子问题,批量列装。
学科兵器数字化系统与效能智能评估方向围绕火控系统、火工系统、指控系统、智能无人系统、军用信息系统、武器系统外场试验、毁伤与抗毁伤效能等方面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研制出光幕靶、兵器故障诊断系统、高精度姿态传感器、嵌入式系统等关键技术,列装自行高炮、自行火炮、自行加榴炮、地炮系列武器装备。
依托本学科的持续贡献,西安工业大学成为陕西省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国家国防科工局共建高校,在全国率先设立兵器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西北管理局共同建设“西北兵工科教创新中心”。培养出了以兵器集团公司学科带头人景建斌、兵器试验测试研究院副院长陈俊彪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精英。兵器工业集团评价“西安工业大学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优秀毕业生”。
重点实验室
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精密与超精密加工及测量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网络与检测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光学先进制造与光电检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重点学科
5个国家国防特色学科:兵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1个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光学工程;
7个省级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光学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与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
5个第四轮学科评估上榜学科:光学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可授予的学位
学校现有15个教学单位,有“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机械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专业硕士授权类别;学校有56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20人;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人;现有国家级人才13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省级人才19人,其中陕西省“三秦学者”岗位特聘教授1人;陕西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项目入选者2人,陕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2人;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人。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省青年科技新星9人、省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3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5个,省级教学名师19人。
学生人数
全日制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2800余人,本科生约1.8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