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情况
办学条件。占地面积2054亩,建筑面积26.28万㎡;固定资产总值为8.9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17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23.7万册;数字资源213万册,其中电子图书67万册。建有校外实习实践基地206个,建成绝版木刻精品馆、普洱生物多样性科学教育馆、智慧党建和VR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实验室、力学开放实验室等校内实验实训室125个,其中省级实验实训平台5个,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习实训条件持续改善。
人才培养。建校47年来,共向社会输送了7万余名专业人才,学校被列为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高校。仅普洱市在职在编教师中就有3800余人为普洱学院毕业生,他们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中坚力量。傈僳族毕业生李金莲毕业后回到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偏远山村担任村官,毕业2年就被推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普洱籍毕业生李江忠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成长为中老铁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为中老友谊贡献了普院力量。
师资队伍。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持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师资队伍数量、质量双提升。现有在岗教师74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17人,博士教师61人,聘请刘仲华院士等国内顶尖人才为学院客座教授,拥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云南省“兴滇英才计划”以及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各类人才称号教师30余人;认证“双师双能型”教师213名,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不断提升。
学科专业。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应用性学科专业体系。现有13个二级学院,共开设42个本科专业,园林专业入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试点建设专业,美术学、历史学等35个专业在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中获评C等次,烹饪与营养教育等5个专业被评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茶学专业被评为省级新兴专业,智慧农业被列为云南省级新兴学科培育点。
科学研究。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先后获批老挝研究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国家级平台2个,云南咖啡品质优化及价值提升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9个,云南省高校力学开放重点实验室等地厅级科研平台10个,建成2个院士工作站和普洱绿色经济发展研究院、绝版木刻研究院等一批内设研究机构;获批省级创新团队2个,地厅级科研团队23个。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共计8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400余篇,其中被SCI、CSSCI、SSCI、EI收录90余篇,出版科研专著120余部,专利授权80余件,获省部级奖励50余项。
服务地方。尽锐出战脱贫攻坚,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派出驻村工作队员113人,定点帮扶挂钩点顺利脱贫摘帽,扶贫工作省级考评连续7年为好等次,2人获评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1人获评普洱市优秀驻村第一书记。与普洱市政府共建普洱绿色经济发展研究院,共同承办绿色经济论坛,开展绿色经济发展课题研究,全力推进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建立那柯里·绝版木刻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推广普及农民版画,开展校园啦啦操项目,成功带动普洱市中小学啦啦操推广。
开放办学。坚持面向澜湄流域开放办学,与澜湄五国、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建立了良好交流合作关系。学校现有留学生282人,累计招收留学生1700余人,其中老挝留学生人数居全国前列。建立东盟学院,开办老挝语、泰语、缅甸语3个非通用语种专业。采用联合模式培养英泰、英老复语型人才、汉语国际教育人才1000余人。联合东软集团、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共建中国第一个“一带一路”国际数字产业学院。主办四届澜湄教育合作(普洱)论坛,成功举办三届泰北地区汉语演讲比赛。
就业创业。与普洱市政府合作共建普洱市创业公共实训基地。2018年基地建成以来,累计入驻企业452户,产值11亿元,基地被评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云南省级创业园示范基地、云南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省级众创空间等5项省级认证,共开展创新创业培训42274人次,做到了在校生全覆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以上立项421项,省级创新创业比赛获奖40余项。获评云南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落实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近八年留普洱就业10730人,到新疆、西藏就业279人,应征入伍707人,就业工作连续多年获云南省教育厅表彰,2024届毕业生年终去向落实率为9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