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院校简介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24-06-16 11:59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黄    涛
       党委副书记、校长:侯忠明
       党委副书记、校工会主席:朱兴华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帅胤

副校长:徐晓宗

副校长:邓    杰
       副校长:程碧英

副校长:苟兴龙

学校简介

办学条件:

四川文理学院位于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达州市。学校办学文脉可溯及清末龙山书院,1907年开始创办简易师范教育,1976年开始举办高等教育,时称达县师范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日制普通高校,相继更名为达县师范专科学校、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本科高校,更名为四川文理学院。2016年被确定为四川省高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单位2018年被增列为四川省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23年入选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计划获批四川省优先培育类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

现有莲湖和南坝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300亩,校舍建筑面积41.79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56万余册,电子图书64.8万余册,电子期刊62.3万余册,中外文纸质期刊5万余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近2亿元。学校面向全国25省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

学科建设:

学校设有二级学院22个、本科专业59个,涵盖文、理、工、经、管、史、法、教、艺、医等十大学科门类。坚持把学科建在产业上,紧密对接四川“5+1”现代工业体系和达州“3+3+N”现代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推进重文强理兴工”战略,夯实文科优势,强化理科基础,加快发展工科,积极培育医科、农科等地方急需学科领域,构建起以文理工为主体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入选省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5个,省级卓越教师教育计划项目、省级卓越工程计划项目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0门。

人才培养:

始终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施新时代红色文化育人工程,推进一流本科建设计划一流教学改革行动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实施四年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计划,近五年累计立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24项、省级532项,参加“互联网+”大赛获得多项省级金奖、国家级铜奖。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连续多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7%以上,稳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师资队伍: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培养造就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大力实施塔石人才工程,推行塔石人才引进计划”“塔基人才成长计划”和“塔尖人才成就计划”,构建起了“聚石成基、夯基成塔、拱塔成尖”相互衔接递进的人才工作机制。现有教职工1200人,其中专任教师943人,正高级和副高级专业32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川省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首届教书育人名师省级优秀教师省级以上称号人才20人。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院士、教授、专家学者近50人担任客座教授、名誉院长和学术院长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60人。

科学研究: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实施科研强校战略,注重平台和团队建设。学校建有四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命老区发中心四川省磷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汽车特种高分子材料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玄武岩纤维及复合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宣汉正原微玻纤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等4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四川巴文化普及基地、青少年文学艺术社科普及基地等2个省科普基地;乡村低成本环境治理技术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智能光电感知系统及应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特色植物开发研究重点实验室等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巴渝民间艺术研究中心等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政务数据安全达州市重点实验室、纤维材料复合技术达州市重点实验室、多维数据感知与智能信息处理达州市重点实验室、达州市建筑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达州市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研究中心、达州市诚信文化教育研究中心、达州市川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达州市巴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中心、达州市数学与金融研究中心、达州市党风廉政研究中心、川东体育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达州市党内法规研究中心、达州市人口发展研究中心、达州基层治理研究中心等市级重点研究基地。建有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四川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团队和四省教育厅秦巴文化研究传播创新团队20余个科研团队。校获设首批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批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和川东北红色文化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基地近年来,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0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200项,发表论文5000余篇,被SCISSCIEI收录近400篇,中文核心300余篇,出版专著80余部,取得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0余项,软件著作权130余项,获各级科研奖励200余项

合作交流:

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区办学兴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城校共兴工程,以市校合作为契机,不断深化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先后与达州市人民政府、万源市人民政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四川省玄武岩纤维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四川大学、沈阳化工大学100余个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合川、渝、鄂、陕四省(市)22所高校成立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校联盟。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帮扶工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学校被表彰为全省高校定点扶贫先进单位,荣获全省教育系统脱贫攻坚嘉奖集体20余份公共政策咨询报告被省委、省政府等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采纳,受到省市各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芬兰、捷克、澳大利亚、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老挝等国家26所高等教育或研究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师生交流、联合培养、科研合作等活动。与英国等5个国家开展优秀本科生交换项目。累计招收留学生近200人,聘请外籍教师62人,选派学生200余人赴英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进行交流访问、学习深造,选派教师200余人赴美、英、德、俄等19个国家访问交流、研学进修、汉语教学、开展团组培训和攻读博士学位。

文化育人:

高度重视美育及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起具有文理特色、共建共享、面向人人的四元协同·五维并举新时代高校美育体系。近年来,参加全国和全省大学生艺术节(艺术展演活动)获国家级奖励20余项、省级奖励200余项,其中,朗诵《百年芳华》、声乐《布谷》、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川东乡村振兴规划设计艺术工作坊》、舞蹈《雨润巴山》《背山背水背太阳》《赤雪同行》、绘画《秋水游》等数十件作品获国家一等奖。舞蹈《致青春》《魂铸巴山》获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参加中华经典诵写讲演活动获国家奖励10余项、省级奖励近60项。参加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啦啦操、曲棍球等赛事获国家级奖励100余项、省级奖励400余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获“全国优秀理论社团”,蒹葭汉服社获“全国优秀大学生国学社团”,电脑学会获“全国学生最具影响力科技社团”,学生社团联合会获“全国学生最具影响力社团联合会”,37名学生登上2017年央视春晚舞台,3名学生代表中国高校参加第七届亚洲杯室内女子曲棍球赛荣获亚洲第6名,参加2018年美国旧金山世界排舞冠军赛荣获4项第1名。学校先后获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四川省文明校园”“四川省节水型校园”“四川省高校园林式校园”“四川省绿色学校”“四川省全民阅读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


周边环境

       达州,地处四川东部,辖4县2区1市,幅员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90万,是人口大市、资源富市、工业重镇、交通枢纽和革命老区,享有“巴人故里、中国气都”之称。

       达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达州历为州、郡、府、县所在地,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建城史。达州曾是4000多年前古巴人繁衍生息的沃土,媲美三星堆的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见证了远古巴人文明的辉煌历史。达州汉阙存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汉阙群。达州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当年8万多人参加红军,2万多人为国捐躯,孕育了张爱萍、陈伯钧、向守志、魏传统等50多位共和国将军。

       达州区位独特,交通便捷。达州地处中国版图中心,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圆心城,是成渝、关中-天水、大武汉三大经济区的重要连接带,是四川对外开放的东大门和通江达海的东通道,历为秦巴地区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达州是全国公路运输179个主枢纽城市和四川12个次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是国家连南贯北承东启西“十字”铁路公路交通网的节点城市,达州火车站是西南第四大火车站,达州机场直航北上广深等6大城市,渠江航运经重庆可直达上海,立体交通体系全面构建。

       达州资源富集,物产丰饶。达州是全国三大气田之一和川气东送工程的起点,是国家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基地。境内已探明可开发利用矿产资源28种,其中,天然气资源总量3.8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7000亿立方米,年外输天然气100亿立方米以上,天然气净化附产硫磺400万吨,是亚洲最大的硫磺生产基地。达州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生猪调出大市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是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黄花之乡、中国乌梅之乡、中国糯米之乡、中国油橄榄之都、中国富硒茶之都、中国醪糟之都。

       达州产业完备,发展迅速。达州曾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已形成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电、食品、医药、纺织、商贸、物流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全市 “1+7”产业园区加速发展,达州经开区成功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和全省唯一的首批国家低碳工业试点园区,达州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获全国农产品加工基地称号,宣汉、大竹被列为全省首批14个工业强县示范县。

       达州山川秀美,生态宜人。达州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境内森林覆盖率41.5%,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左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年均300天以上。达州自然、人文景观异彩纷呈,被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赞为“西南奇胜”,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近年来,达州大力实施城市拓展、交通畅通和环境治理三大工程,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先后荣获省级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和省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市等荣誉称号。

       达州未来发展,前景广阔。达州先后被纳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国家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受惠于秦巴山片区连片扶贫攻坚规划和川陕革命老区发展规划,迎来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同步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中,达州市委、市政府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面践行“通达开放、诚义创新”的城市精神,扎实推进“三大总体战略工程”,着力开展“五个年”活动,朝着建设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目标奋力迈进。

       让达州走向世界,让世界拥抱达州!中国达州,一座更加文明开放、繁荣幸福、朝气蓬勃的现代化城市,正以崭新的姿态欢迎您的到来!

历史沿革

       达州市古属巴国,东汉置巴西郡,梁置万州东关郡,西魏改万州为通州,北宋改通州为达州,清嘉庆时改达州为绥定府。1950年,设达县专区,辖达县、宣汉、开江、平昌、巴中、南江、通江、万源等8县,属川北行署区;设大竹专区,辖大竹、梁平、垫江、邻水、广安、渠县等6县,属川东行署区。1953年,撤销大竹专区,将大竹、渠县、邻水3县划归达县专区;垫江、广安、梁平分别划归涪陵、南充、万县专区。达县专区辖达县、万源、宣汉、开江、邻水、大竹、渠县、南江、巴中、平昌、通江等11县。1970年,达县专区改称达县地区。1976年由达县析置达县市,1979年由万源县析置白沙工农区,达县地区辖1市11县1工农区。1993年,达县地区、达县市更名为达川地区、达川市;将巴中、通江、南江、平昌划给新设立的巴中地区管辖。1999年,撤达川地区设立地级达州市,原县级达川市改设通川区。2013年撤达县改设达川区。

行政区划

       达州市辖4县2区1市,即:宣汉县、开江县、大竹县、渠县、通川区、达川区、万源市。全市共有8个街道办事处、106个镇、201个乡、2760个行政村、458个社区,2014年全市总人口688.13万人,农业人口543.92万人。其中,通川区辖3个街道办事处9镇10乡,总人口59.78万人;达川区辖2个街道办事处18镇36乡,总人口121.21万人。宣汉县辖21镇33乡,总人口132.26万人;万源市辖12镇40乡,总人口60.08万人;开江县辖10镇10乡,总人口60.56万人;大竹县辖3个街道办事处21镇27乡,总人口112.29万人;渠县辖15镇45乡,总人口141.95万人。

地理气候

       达州市地处大巴山南麓,跨东经106°39′45″—108°32′11″,北纬30°19′40″—32°20′15″,东西绵延177.5公里,南北长223.8公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大,最高处宣汉县鸡唱乡大团堡海拔2458米,最低处渠县望溪乡天关村海拔222米。大巴山横亘在万源、宣汉北部,明月山、铜锣山、华蓥山由北而南,纵卧其间,将全市分割为山区、丘陵、平坝。山地占70.7%,丘陵占28.1%,平坝占1.2%。境内主要河流4条(州河、巴河、渠江、任河),前河、中河、后河汇成州河,与巴河在渠县三汇镇汇合成渠江,入嘉陵江于重庆汇入长江;任河自东向西流入汉江,为汉江源头,于武汉汇入长江。

       达州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地形复杂,区域性气候差异大。海拔800米以下低山、丘陵、河谷地区气候温和,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海拔800至1000米低中山气候温凉、阴湿,回春迟,夏日酷热,秋凉早,冬寒长;海拔1000米以上中山区,光热资源不足,寒冷期较长,春寒和秋霜十分突出。热量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全年平均气温14.7度至17.6度之间,无霜期300天左右。全市雨量充沛,年平均雨量在1076至1270毫米。春季多寒潮低温天气,夏季多伏旱和洪涝、大风、冰雹,秋季多连绵阴雨。

通讯地址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塔石路中段5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