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院校简介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24-06-15 09:52

学校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杨俊辉

党委副书记、校长

黄  琦

党委副书记

张  强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副校长

尚丽平

副校长

苏伟洲

副校长

陈  麟

副校长

代  波



学校简介

西南科技大学坐落于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学校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14所高校之一。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赞誉学校“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办学路子。学校现任党委书记杨俊辉、校长黄琦。

西南科技大学源起于1952年创办的重庆第一土木建筑学校和西南建筑工程学校以及由两校合并成立的重庆建筑工程学校。学校曾在重庆、石棉、绵阳三地办学,1978年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迁至原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校址,清华大学绵阳分校部分职工及办学资源并入学院。1993年更名为西南工学院。2000年,原西南工学院与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南科技大学。学校校园现占地5463亩,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学校现有建筑面积11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8.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已达10亿元。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藏有纸质图书269万余册,电子图书798万余册。

学校现有在校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学生、外国留学生3.9万余人。设有国防科技学院等16个学院,在工学、农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设有本科专业85设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5个学科入选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及培育学科,有省级优势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11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科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其中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和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58个学科上榜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位居四川省属高校第一

学校现有教职工274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346人,副高级职称人员587人;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478人;从董事单位等聘任院士15人;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IEEE FellowIET Fellow人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千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四川省教学名师等200余人次20名教师进入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核废物环境下的生物效应”“核应急环境安全智能感知与预警”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个,“碳纳米材料”“特种高分子”“军民融合研究”等8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以及“光电检测技术与研究”等17个四川省教育厅创新团队。

学校有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原子能机构核环境安全技术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1个,国家遥感中心绵阳科技城分部1个,有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有四川省重点实验室3个,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3个,四川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四川省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等。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0个。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1个,首批四川新型智库1个,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省级研究平台5个、省社科普及基地2个。近年来,学校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973”“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防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240余项。学校在2023年自然指数中国内地高校TOP200中居四川省属高校第1US News2023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学校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116

学校有光电子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等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32门,每年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开出各类课程3000余门。电子技术与创新、化学实验教学等国家级和省级高校教学团队8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7个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在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布的2012-2020全国普通高校教师竞赛状态数据排行榜中,西南科技大学居全国44位。有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等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国防重点专业,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为国防紧缺专业,有38个国家和四川省一流专业,土木工程等12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有2个国家级和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学生在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大学创业大赛”等科技文化体育大赛及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学校机器人小组荣获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冠军、最佳技术奖,亚太地区亚军、最佳技术奖。在2018-2022“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学校荣登百强校之列,居全国第66位。在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第七轮总排行榜中居第66位。学校构建了覆盖所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形式和非学历教育的全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是全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全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示范服务中心、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已建设成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学校是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定点联系高校之一,联合组建成立了“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在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技术转移和区域特色高端智库方面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学校拉美研究中心研究成果积极服务国家拉美战略,获得刘延东副总理充分肯定。学校充分发挥在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先进建筑材料、控制工程与智能系统、特殊环境机器人技术、环境安全技术、城市污水和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核废物处理处置技术、农业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等科研特色和传统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社会经济效益上百亿元。

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30余所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联系,特别加强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加快提升。

“西南明珠出沧海,桃李春风物华新”。在新的发展征程中,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理性、开放包容、彰显卓越”的办学理念,发扬“艰苦奋斗,拼搏创新”西南科大精神,践行“厚德、博学、笃行、创新”校训,为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数据截至20244)


周边环境

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是四川第二大经济体。自公元前201年汉置涪县始,迄今已有2200年的建城史,历来为郡县、州府治所,是李白、欧阳修的出生地。辖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平武县、北川羌族自治县,代管江油市和四川省政府科学城办事处。绵阳科技城党工委、管委会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派出机构,委托绵阳市管理。市域面积2.02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25万,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5万。蝉联四届全国文明城市、三届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获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

习近平总书记对绵阳科技城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对科技城发展寄予殷切期望。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成立了由23个国家部委组成的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先后召开14次会议研究推进科技城建设。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绵阳科技城建设,全力支持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近年来,绵阳市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创新引领,深入实施科技立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生态美市“五市战略”,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2023年,绵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38.73亿元、增长8.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2.36亿元、增长11.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6.2%。

科技之城。绵阳是我国重要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邓稼先、于敏等9位“两弹一星”元勋和成千上万的科技精英在这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25家,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强度位居全国前列。科技创新活跃,建有川渝首家科技银行、科创基金集聚区、沪深北交易所绵阳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入驻知名高校26所和顶尖创新创业团队29个,X-FLASH放疗技术等前沿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医用回旋加速器等“绵阳造”实现国产替代。成功举办十一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科博会已成为全球汇聚产业动向、探索前沿技术、分享智慧成果的重要平台。绵阳在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榜中两年提升24位至第17位,获评全国十大最具科技创新潜力城市,正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

产业之城。绵阳产业基础坚实,拥有联合国工业分类41工业大类中的39个,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壮大,新型显示、核医疗、机器人、无人机、激光、空天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培育1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1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3个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个四川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获评国务院激励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建有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以及8个省级开发区,培育10特色(专业)园区,健康食品产业园被授予“四川省健康食品产业园”、系四川省唯一,专用服装产业园被评为“全国纺织服装产业示范园区”。现有千亿企业长虹和百亿企业九洲、京东方、惠科;高新技术企业超82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5家(个),数量均居四川省第2位。绵阳是全国五个种业大市之一,生猪、粮油、蔬菜三大种业优势明显,是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市,拥有1个国家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3个国家级制种大县、3个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市常年存栏纯种猪超3万头、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第1位。

开放之城。绵阳是四川省开放发展示范市。横贯东西的绵遂内铁路即将全面动工建设,与宝成铁路、西成客专、川青铁路形成“十”字型铁路骨架。建成绵阳绕城南环线、成绵、绵广、绵遂、成绵复线、成巴、绵西、德遂、广平、G5成绵扩容绵阳段、绵苍、九绵高速游仙至平武段12条(段)高速,G5绵广扩容、九绵高速九寨沟至平武白马段高速加快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二环九射九联”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绵阳是四川航空次枢纽,南郊机场开通航线55条、通航城市41个,年旅客吞吐量居四川省前列;四川省民族地区首个A1类通用机场—北川永昌机场建成投用。建有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自贸区协同改革先行区、中德创新产业合作平台及6个国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初步形成多层次多种类开放平台体系。

人才之城。绵阳是四川省高层次人才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拥有西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15所、居全国地级市前列,省级高端人才产业园6个、博士后“两站一基地”3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41个,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6.9万,人才资源总量超80万。建有四川省首家国有人才集团—绵阳科技城人才发展集团,设有“人才周转池”和规模10亿元的人才专项资金,近两年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超5.2万名。市、县高端人才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建成科技城人才公寓5200余套,“科技城人才卡”为高端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正加快建设国防科工人才高地和创新人才集聚地。

生态之城。绵阳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拥有王朗自然保护区、虎牙大峡谷、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仙海湖等自然美景,森林覆盖率、国土绿化覆盖率分别达56.13%、70.5%。绵阳也是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0种、野生植物79种,野生大熊猫占全球近1/4,正加快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绵阳基地,被誉为“野生大熊猫第一市”。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国示范城市,穿城而过的芙蓉溪入选全国幸福河湖建设试点、系四川省唯一入选河流。


通讯地址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青龙大道中段59号 邮编:6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