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近年来,学校以一流专业申报工作为契机,坚持以评促建,深化特色驱动,聚焦制定新时代专业发展战略,持续增强各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一流专业体系不断完善。本年度,学校专业建设阔步奋进,取得全面丰硕成果。
2019年,学校的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学和行政管理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是教育部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系列文件要求,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法学等6个本科专业的入选,是学校深入落实《中国政法大学建设一流本科行动方案(2025)》的部署要求,科学谋划专业建设思路,合理制定专业发展战略的成果结晶。
在2019年北京市教委开展的北京高校100个“重点建设一流专业”遴选工作中,我校法学专业入选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共两个高校入选),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成为唯一入选的政治学类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名单入选的绝大多数专业为近年学科排名第一,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服务北京“四个中心”突出的专业。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建设周期为五年,北京市将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引导激励入选专业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2019年,英语(法律英语)专业也进入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法学专业】
开设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
法学专业是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专业。法学专业拥有全国最大、实力最强、覆盖领域最为广泛的法学教育师资队伍,形成了国内最为齐整、精细的法学专业课程体系,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无数优秀学子竞相报考,培养出大量的杰出法学人才。法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多年来,学校法学专业深化“一个专业,多个培养方案”的建设理念,注重个性化培养、强调因材施教,拓展人才培养的维度,完善人才培养的体系;法学以外专业力争“入主流,创特色”,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对接学科建设前沿,依托学校法学的优势,彰显人才培养的特色。
录取后,学校根据各学院的师资规模、学生规模,将法学专业的学生随机分配至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和刑事司法学院等三个学院学习。三个学院的法学专业学生不受所在学院的限制,适用同一培养方案,不区分学习方向。法学专业学生报考研究生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深造。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法律职业人才。学生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基础;具有较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能够系统地掌握法学知识和法律规定,了解国内外法学理论发展及国内立法信息,并能用一门外语阅读专业书刊;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较强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能较熟练地应用有关法律知识和法律规定办理各类法律事务,解决各类法律纠纷,并具有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民法学原理、民事诉讼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经济法总论、商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学概论、知识产权法等专业必修课程,研讨课程、案例研习课程、实务课程、法律诊所课程以及其他法学课程相结合。
就业方向: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合从事审判、检察、司法行政、律师、公安等实际工作,也可从事立法、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以及行政管理和公司、企业的法律顾问等工作。
【法学(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专业】
开设学院:法学院
“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项目,该专业以高水平法学专业本科和法律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为基础,实行本科与硕士六年制贯通式培养模式,本科阶段学习结束后,将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被择优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本专业拥有法学一流学科资源和师资力量,重视培养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培养造就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一流法治人才。
法学(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专业在志愿填报时区别于法学专业,作为独立的专业填报。
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突出的实务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以及优良的职业伦理的卓越法治人才。通过本科和研究生两个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将来从事法律相关或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工作的能力,成为适应新时期国家法治建设需要的高水平法治人才。
主要课程:法学基础课程、法学专业课程、社会科学通识课程、法律实践课程以及大量国际课程等。基础学习阶段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法理学、宪法学、法律职业伦理、中国法律史、民法学原理、刑法学、商法、知识产权法、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证据法学等专业理论课程,以及借鉴国外著名大学开展案例教学的成功经验开设的案例研习课程。另外还开设专题研讨、法律诊所、司法实务、法学论文写作等课程。
就业方向:司法审判、检察、监察、律师、政府法制、企事业单位法务、法学教学科研岗位或其他社科领域岗位。
【法学(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专业】
开设学院:国际法学院
2012年,教育部批准我校成为全国首批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3年,我校开办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已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完善、国际化培养特色鲜明的涉外法学人才培养框架。本专业配备校内最具实力的法学教育师资队伍,部分学生采取双外语教学(英、法),同时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联合培养,力求打造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涉外法律人才。
法学(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专业在志愿填报时区别于法学专业,作为独立的专业填报。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国际化的全球治理法律人才。通过特色鲜明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经过4年左右的系统学习,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法律理论基础和突出的外语能力,既谙熟我国法律,又通晓国际规则,并适应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需要,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全球治理,维护国家利益。
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民法学原理、民事诉讼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经济法总论、商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知识产权法等专业必修课程,研讨课程、案例研习课程、实务课程、法律诊所课程、国际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以及国际法、比较法和外国法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强化英语语言类课程和双语及全英文法学专业课程。强化国际化学习,支持符合条件的学生赴国外著名院校交流学习、参与国际学科竞赛、赴国际机构或者国际组织以及涉外机构进行专业实习等。
就业方向:国际组织、国际司法机关、外国和涉外律师事务所、跨国公司、国内司法机关、政府机关以及其他涉外机构。
【侦查学(网络犯罪侦查方向)专业】
开设学院:刑事司法学院
培养目标: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以“专业共建协同创新”为思路和抓手,融合侦查学、法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凸显网络犯罪侦查的特色,培养既熟悉一般侦查业务,又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法学、网络犯罪侦查、电子证据司法检验、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综合能力的“专用两通”的国家急需的特色人才,培养的学生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基础。
主要课程: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侦查学总论、司法鉴定总论、信息技术基础、经济犯罪案件侦查、职务犯罪案件侦查、网路犯罪案件侦查、现场勘查学、讯问学、法医学、文件物证检验学、司法摄影、电子数据调查学、侦查制度等专业必修课程;侦查逻辑、侦查谋略学、信息安全概论、公安工作概论、大数据侦查、数据恢复、网络恶意行为的识别与分析、电子证据鉴定、司法会计鉴定、法医物证学、法医病理学、司法精神病学、网络犯罪侦查模拟实训、痕迹鉴定模拟实训、文书鉴定模拟实训等专业选修课程。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侦查学和法学理论知识扎实,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反应敏捷,毕业后主要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海关以及工商、税务、金融机构、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从事侦查、稽查、调查等执法工作,以及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开设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门人才。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政治学基本原理和现代政治思维方式,熟悉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政府运作过程及治理方式,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熟练应用现代政治科学有关理论与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政策分析的基本能力,能用一门外语阅读专业书刊。
主要课程:政治学原理、国际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政治学方法论、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制度史、外国政府与政治、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治学、政治学名著选读(英语双语)、中国农村政治分析、公共行政原理、政治心理学等必修课程,以及政治学定量研究方法、政治学案例分析、比较政党制度、台湾政治、信息社会与网络政治、公务员制度、当代全球问题等选修课程。
就业方向:学生知识面广、适应性强,毕业后主要到各级党委、政府、人大、司法、政协、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督、宣传、外事、文秘等工作,或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
【国际政治专业】
开设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培养目标: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外交外事专门人才。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国际关系理论基础,熟知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信息,系统地掌握外交外事工作的知识、技能和法律规定,使学生具有宽阔的国际战略视野和外交政策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在外交外事、国家安全、政策咨询与战略分析、对外宣传与媒体传播等领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主要课程:国际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原理、西方政治思想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战后国际关系、国际组织、外交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欧盟政治与政策(英语双语)、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与流派、国际政治经济学(英语双语)、国际政治专业英语等必修课程,以及当代国际关系经典案例分析、当代中国外交决策案例分析、分裂国家统一方式案例分析、当代美日关系案例分析(英语双语)、欧盟政党政治案例分析、口述当代中国外交、中国对外关系与边疆问题、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西方政治学研究方法(英语双语)、国际关系学原著选读(英语双语)、博弈理论和外交决策模型(英语双语)、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国际安全学、国际经济法、国际谈判实务(英语双语)、地缘政治学、国际法等选修课程。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能够从事国际政治问题研究和教学工作,胜任国家外交外事部门的政策研究和宣传工作;从事国家驻外和涉外机关工作;在涉外企事业单位从事形势分析、对策研究等工作。
【行政管理专业】
开设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行政管理专业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及政策咨询。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以法学、政治学、管理学三大学科基础为支撑,围绕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和公共管理的理论前沿,形成了一批具有学科优势的专业领域,在政府改革与公共治理、人事法律与政策、地方治理与危机管理等领域均有着重要的学术影响力,在公共政策与信访法治、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行政管理专业以“彰显公共关怀,理论联系实践”为宗旨,充分践行“扎根学术,服务社会”的理念,积极为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和资政服务贡献力量。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追求国家善治、创造公共价值”为使命,依托于“法治 +”为特色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卓越专业知识、深厚人文素养和广博公共关怀,兼备现代法治思维、政治理性和管理技能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在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按照“知识传授与人格塑造相结合、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相结合、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要求,培养学生在国家治理、公共服务乃至国际公共事务领域中的领导和管理才能。培养学生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进取的时代精神,夯实人文及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基础,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我国政府与行政的运行过程、工作原则及法律政策。
主要课程: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必修课、公共管理类必修课、行政管理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及案例研讨课等几大课程群构成,涵盖了理论前沿、方法论、双语教学、专题研学、“双创”(创新创业)课程等多个品类,此外还有国际小学期特设的由高级外专人员讲授的全英文国际课程。其中公共管理类必修课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社会学概论、公共管理导论、公共经济学及高等数学;行政管理专业必修课程包括:行政学原理、管理心理学、政策科学、社会保障学、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外国行政制度;专业选修课包括:行政学说史、管理思想史、领导学、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绩效管理、人员素质测评、公共关系学、社区治理、公共风险管理、创新理论与公共管理、公共政策量化分析、现代调查理论与方法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知识面宽、适应性广,具有较强公共意识和责任担当,在领导决策、组织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具备突出的业务能力,适宜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乃至国际公共事务领域等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亦可进一步攻读国内外著名高校硕士、博士研究生,从事高层次管理决策咨询、公共政策研究以及与公共管理相关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开设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流常态化条件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涵盖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科技、体育等主要方面的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事务治理的实用化专业。中国政法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秉持着“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与国际上通用公共事务治理专业培养方式相结合,配备了国际化程度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团队,在国际行政体制、NGO运营与管理、社区治理、社会保障学、应急管理与风险治理等领域形成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和研究特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政府和其他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能及管理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国家培养现代公共事务治理人才,对推动我国公共管理的国际化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培养目标: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本专业以“专业化、国际化、复合型”为目标,培养具有公共服务热情和公益精神,“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公共管理类专门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积极塑造学生卓越的公共情怀,培育宽厚的公共精神和责任担当,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熟悉我国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公共部门管理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业务流程、工作方法、价值伦理和法律规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领导决策能力、政策分析能力、实证研究能力、沟通能力和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的实际管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导论、政治学原理、社会学概论、高等数学、公共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非营利组织管理、社会保障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等专业必修课;微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现代管理方法、领导学、人员素质测评、运筹学、现代调查理论与方法、市政学、公务员制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绩效管理、公共风险管理、社区治理、电子政务、劳动法、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等专业选修课。
就业方向:近年来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多数就业在各级党政机关从事公务员等相关工作;在国家事业单位、国内外各类公共组织、非政府组织中从事管理、教学、研究和政策分析工作;在各类企业单位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与国际通用设置接近,毕业生进入国际、国内名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和保送硕博连读的比率也较高。
【经济学专业】
开设学院:商学院
经济学专业致力于深化全面教学科研改革,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原则,充分依托中国政法大学雄厚的法学资源,致力于经济学与法学的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力求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
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经济学基础理论扎实,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与人文情怀,具备计量建模与数据分析能力高素质综合型经济人才,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通过4年的精致培养和正规的学科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经济学思维、理论和分析方法,了解专业前沿理论及其研究发展动态,具备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进行较深入的学术研究能力;熟练掌握计量工具,能够进行数学建模和定量研究,熟练使用多种统计、计量分析软件;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语,能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进行国际学术研究和交流。
主要课程:经济学原理、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公司理财、产业组织理论、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企业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超半数直接读研或出国深造,就业学生平均获得2个以上的录用通知,主要服务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国家经济管理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内外著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
【金融工程(成思危现代金融菁英班)专业】
开设学院:商学院
“成思危现代金融菁英班”是中国政法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办的科教协同育人创新项目,该班以我国著名管理学专家,原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教授名字命名,它把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资本金融学科优势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和金融工程学的领先地位相结合,培养顶尖金融人才。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现代经济管理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熟练掌握金融数理分析工具,具备较强开拓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金融实务问题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广度、专业的深度、哲学的远见和道德高度。通过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课程体系,学生应具有较好的数学和英语基础,通过学习资本金融、数理、计算机、英语等课程,获得以下几方面能力:运用数学进行较复杂的现代金融建模和定量计算;掌握资本金融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从事较深入的资本金融分析;运用英语进行资本金融的学习和研究;熟练掌握现代金融常用的计算机语言,并能够通过计算机解决相关问题。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理论(中级)、资本金融学、金融工程、金融监管、财富管理、会计学原理、公司理财等经济学和金融学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过程、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泛函分析、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拓扑学等数学课程;英语听力、英语口语等英语课程;科学计算(C++语言)。以上课程大部分采用英汉双语教学。
毕业去向:本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论文多次发表在SCI、EI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企业竞争模拟大赛等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学生就业以继续深造为主,自2011年招生至今,已有多位学生赴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北大、清华、本校等国内外一流大学进一步深造。其他毕业生选择在国家经济与金融管理部门从事监管工作,或在其他金融单位从事分析工作,平均薪酬和毕业三个月内就业率等多项指标在国内名列前茅。
【工商管理专业】
开设学院:商学院
工商管理专业在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一主两翼”的办学理念中处于“一主”核心地位,引领“两翼”即法商管理、融商管理协同发展,同时承担着特有的国家级复合型人才试验区——“法商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重任。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新经济商业环境下,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既掌握现代经营与管理专业技能、熟悉先进决策方法,又具备良好法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培养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产业规制人才、高水平经济监管人才,同时满足未来工业4.0发展趋势下和大数据时代对智慧人才的迫切需要。通过4年系统严谨的学科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掌握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的理论知识与分析方法;把握全球化、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崛起过程中催生的新的管理现象和管理问题;熟悉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大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范式的变化;善于开展跨国合作交流,通晓国内外法律法规、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产业规则、人文环境;掌握高级商务技能,具备优秀的沟通表达能力,拥有突出的团队领导力;把握互联网共享经济规律,引领商业模式创新。
主要课程: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现代企业学、商业伦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营销策划、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公司财务、中级财务会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创业管理、特许经营管理、企业经营模拟、统计学原理、商业法律环境与公司治理、经济法、知识产权法等课程。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具备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独特优势,成为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标志的新兴技术与经济社会、法律制度深度融合的工商管理稀缺人才,具有国际竞争力。就业单位包括国有大型企业、跨国知名企业、国际组织、国内外金融机构、政府机构等。另有相当大比重毕业生获得保送资格,或直接考研、出国留学。
【国际商务专业】
开设学院:商学院
2003年,中国政法大学利用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设立了教育部属院校第一家法商结合、特色鲜明的国际商务专业。她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法商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本专业国际化程度高,在校生有机会前往欧美著名高校互换交流。通过与美国普渡大学全球数字化开放创新(Global Open and Digital Innovation,简称ODI)项目,俄亥俄大学金融经济学(MFE)项目合作的双硕士计划,本专业将全面培养面向工业4.0和大数据经济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商务专门人才,打造面向大数据时代的复合型商务精英人才培养基地。
培养目标:根据商学院“一主两翼”的办学理念,本专业在坚持“法商”特色“一翼”的同时,通过引进大数据开放创新知识模块着力打造“融商”“一翼”,通过“两翼”培养国际规则意识强,国际化视野开阔,对全球科技革命高度敏感,实践创新型、应用复合型,目前国家最急需的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礼仪,跨国经营管理等领域的高级人才。
培养要求:通过4年系统严谨的教学和科研氛围熏陶,本系学子将具备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观、敏锐的观察力、优秀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严谨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能力;了解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掌握系统的国际商务活动基本规则和技能;通晓国际商务礼仪,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从事商务交流;通晓国际法规、惯例,具有法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技术变革趋势高度敏锐,能运用大数据思维和方法支撑商务决策。
主要课程:本专业课程融合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雄厚教学资源。主要课程有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原理、公司理财、中级财务会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礼仪、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金融建模与估值,跨国并购重组、国际企业经营模拟、统计学、运筹学、数学建模、计量经济学、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法、海商法、WTO法律制度、国际金融法、国际投资法。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国际商务知识和技能系统全面,法商思维敏锐,视野广阔,外语沟通能力优良,就业前景广阔,包括国际机构、跨国公司、国内外金融机构等。同时,毕业生赴欧美著名高校深造比例高。普渡大学ODI硕士等国际项目将为本专业优秀学生提供更多深造会。
【哲学专业】
开设学院:人文学院
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人是什么?这是哲学家康德给自己提出的四个问题。你思考过这些问题吗?你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来吧,中国政法大学哲学专业,为你开启智慧之门,带你踏上奇妙的思想之旅!我们一起思考人生,探寻真理,改造社会。
课程体系:在专业培养上,课程体系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课堂教学以经典研读和问题研讨为中心,史论结合,具有国际视野,饱含时代精神。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哲学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能够运用哲学思维认识、分析理论及现实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基本的科学素养,具有浓郁的法治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胜任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宣传、教育科研等部门的管理、政策研究以及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的杰出人才。
就业前景:当前和未来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有力保障。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法治社会的建设、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纵深研究的需要,为本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本专业的毕业生,直接就业以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传媒、教育机构工作为主,间接就业以报考本专业或其他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出国深造为主。
【汉语言文学专业】
开设学院:人文学院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良好人文素质、扎实的汉语书面及口头表达功底暨较深法学背景的、适应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政法系统、基层社会(区)等工作需要的通用型优质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较为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高法律素养及综合素质;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较好的汉语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具有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运用一门外语;具备进一步专业深造的理论素养、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学批评史、西方文论史、大学写作等专业必修课程。英语小说专题研究(双语)、中国文学批评史、语言学经典著作选读、现代汉语语法学、现代汉语语音研究、文字学、中国语言文化、法律语言学、二十世纪中国涉法文学个案分析、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诗词研究、楚辞研究、《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比较文学、卡夫卡研究与批评、现代西方文论经典选读、文艺美学、鲁迅研究、海外华族文学、儿童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现象研究、四十年代文学研究、《论语》讲读、《孟子》研读、戏剧研究与实践等专业选修课程。
就业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当前传统文化的复兴、文化产业及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更凸显出本专业的基础性与时代适应性。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学校、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传媒机构、社会团体等从事相关工作。
【英语(法律英语方向)专业】
开设学院:外国语学院
2019年,英语(法律英语)专业进入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一直以来,英语(法律英语方向)专业坚持外语教学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推动实现英语和法学两个学科交叉融合、相辅相成,形成一套较成熟的法律英语人才培养方案,在打造扎实的英语基本功的同时,注重法治理念培养,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坚持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培养目标:英语专业(法律英语方向)旨在培养语言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完善、具有传承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专业人才,造就既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又详悉法律业务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通过四年本科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英语专业知识,还可以利用我校雄厚的法学资源,修读法学专业课程,掌握法学理论知识,最终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法律复合型人才,能够胜任涉外法律、翻译、外事等工作。
主要课程:本专业课程由通识课、专业课、国际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构成,涵盖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和法学专业主干课程,如:综合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力、高级英语、英国文学、美国文学、高级英语、英语写作、基础口译、人文经典阅读、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应用文写作、英语语音、英语语法、英语演讲与辩论、英语视听说、学术话题及润饰、英语教学法、英语测试、英语文体学、语用学、英美小说、英美诗歌、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法律翻译案例研习、语篇分析、视听欣赏、商务英语、西方宗教与文化、法律英语、法律英语视听说、英美法律文学、法律英语写作、法律翻译概论、法律英语精读(一、二)、法律英语泛读、英美法律文化、法律话语、外国法律制度、美国刑法、美国合同法、美国知识产权法、美国诉讼法等。此外,本专业还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学生授课讲座。
就业方向:随着全球化、国际化的深入以及中国法制建设进程的推进,本专业毕业生因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英语和法学相融合的多学科背景而受到广大用人单位的青睐。历届英语专业毕业生多在公安、检察、司法、海关、外贸等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从事翻译、研究、管理等工作。
【翻译(法律翻译方向)专业】
开设学院:外国语学院
培养目标:翻译专业(法律翻译方向)旨在培养英汉语言专业基础扎实、了解中外文化、系统掌握法律知识,翻译实践能力突出、社会适应性强的高级复合型翻译人才。翻译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并胜任政治、经贸和文化等国际交流工作,特别是法律相关领域的专业性涉外业务。
主要课程:本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人文经典阅读、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写作、联络口译、交替传译、英汉对比与翻译等;主要专业特色课程:法律英语精读、法律翻译泛读、法律英语视听说、法律翻译概论、法律英语写作、法律专题口译、法庭口译、合同翻译、法律翻译与文化、法律时文选读、法律影视赏析、标识翻译理论与实践、法律案例选读、法律翻译案例研习、法律语言学导论、外国法律制度、美国合同法、美国知识产权法等。
就业方向:复合型专业背景将使我校翻译专业(法律翻译)毕业生具有众多的就业机会和很强的人才市场竞争力,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可以就职于公检法机关及政府部门、驻外机构、各大企事业单位、律师事务所、跨国公司等,从事各项国际交流活动。同时,严格的复合型培养模式也为学生继续攻读翻译或法学(律)硕士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德语专业】
开设学院:外国语学院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精德语、懂英语、知法律、重人文”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德语基本功、又懂法律的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具有较强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德语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具有系统的德语语言文学知识;具有较高的听、说、读、写、译的实际运用能力及法律的基础知识;能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能够胜任外语和法律方面的教育、研究、翻译、管理、对外事务等领域的工作;凭借学习第二外语英语,达到能阅读一般专业书刊的水平。
主要课程:本专业主要开设以下课程:综合德语、德语视听、德语语音、德语学习方法与技能、德语阅读、德语口语、初级德语写作、高级德语写作、德汉笔译、汉德笔译、高级德语、法律德语、第二外语等基础必修课; 语言学概论、德语国家概况、德国文学史及作品欣赏、德语口译理论与实践、经贸德语、跨文化交际导论等高级阶段课程; 私法、刑法、公法等法学课程; 法律德语、德国法导论、德国民法概论、德国刑法概论、德国公法概论、德国刑事诉讼法概论、法哲学文献精读、精解等德语+法学的复合型、跨学科课程。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具备扎实的德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并具有国内独树一帜的双专业优势,因而在业界享有良好口碑,深受用人单位赞赏和欢迎。此外,我校德语专业毕业生享有便捷的国内外学历深造的良机,这也是他们求职就业的又一保障。我校历届毕业生多任职公、检、法、司、海关等国家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驻外机构、外资企业、国内外知名律所与德国技术合作机构以及与德语相关的其他各类工作,他们在工作岗位中均展示了德语和法律相融合的语言才华与复合型专业技能。
【社会学专业】
开设学院:社会学院
社会学专业创办于2001年,2009年被教育部和财政部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7年1月,在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推出的全国86所大学社会学本科专业排行榜中,名列第七名。社会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为原则,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学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通晓社会调查研究的各种方法,熟悉社会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具有较强的从事社会调查研究和社会管理的能力。
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国外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社会政策、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经济社会学、社会统计学、社会分层与流动等必修课程,以及中国社会学史、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统计软件应用、政治社会学、历史社会学、人口社会学、家庭社会学、劳动社会学、宗教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社会学理论研讨课和法律与社会研讨课等选修课程。
就业方向:能够在党政机关、教育与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管理与服务、社会调查与研究、市场调查与分析、政策研究与评估等工作。
【社会工作专业】
开设学院:社会学院
社会工作专业是2006年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大力发展的朝阳专业,被列入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的六类重点人才建设之内。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我校社会工作专业依托社会学院的社会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基础学科,享有我校的法学学科资源,和美国杜兰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建立交流协议,保证我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既有足够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又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独特的专业交叉优势。
培养目标: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宽厚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社会工作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社工价值和职业伦理的判断能力,掌握社会工作的通用工作技巧。通过实践学习,本专业毕业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我们本着“少而精”的培养方针,着力打造社会工作专业精品人才。
主要课程:社会工作概论、人类行为与成长环境、质性研究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政策概论、社会福利思想、社会工作基本实务能力等必修课程,以及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社会性别问题、老年问题、社会服务项目策划与管理、社会工作伦理研讨和整合社会工作研讨等选修课程。
就业方向: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将在社会行政部门、社会服务系统、社区治理系统、司法矫正系统、工青妇群团组织、弱势人群维权组织、非营利组织、公益慈善等领域从事社会问题分析、政策倡导、项目策划、项目管理、社会行政、社会服务、社会行动等工作。
【应用心理学专业】
开设学院:社会学院
应用心理学专业是校级重点学科,初始于本校1982年成立的犯罪心理学教研室。法律心理学学科特别是犯罪与刑事司法心理学教学与科研是本专业的学科渊源。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挂靠社会学院。在教学和课程设置上,我们突出特色,设立了国内最全的法律心理学课群,领域涵盖了法律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异常行为心理学四个主要方面,重视学生以法律心理学为平台的实习和实践。
培养目标:以具备广博的人文视野、较高的科学素养、扎实的操作能力为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学基础理论,熟练运用心理学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通晓心理学基本实验设计和调查研究方法。依托学校人文学科实力,学习生理学、社会学、法学等认识与了解人和社会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
主要课程:生理学、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含SPSS应用)、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等必修课程,以及教育心理学、心理学专业英语、犯罪心理学、罪犯心理矫治、陈述与心理学研究、刑事司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测谎技术研究研讨、危机干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用人事测量与选拔等选修课程。
就业方向:在政府部门、军队、公检法司等社会管理部门从事行政、人事、评估、测量、办案等工作;在社区或社会服务组织从事人才测评与选拔、心理健康维护等工作;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广告策划以及员工心理援助等工作;在各类媒体从事设计、营销、客户满意度调查等工作;在各级学校担任心理类课程教学或咨询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开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本专业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为法学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具备较好的法学基础、较深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本专业学生要在理解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在对中国现代化历史和现实的学习中深刻理解中国的国情、社情和民情;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要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中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能力。
主要课程:本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等课程,同时还要学习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课程。宽阔的知识面保证了该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
就业方向: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宽,可在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媒体等单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宣传、编辑、人事管理、理论研究和教学等工作,并为高等院校输送优秀硕士研究生生源。
【新闻学专业】
开设学院:光明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本专业教育教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以主流媒体需要、适应行业前沿标准,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方向,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及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学生应具有较广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以及专门的法学基础知识;具有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坚实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系统地掌握全媒体新闻传播和信息采集、信息加工、媒介制作等相关技能;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操守,严格遵循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理解新媒体在社会控制和社会变迁中的重要角色;具有从事新闻媒体、舆论宣传、出版发行、文化管理和教育科研等部门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主要课程:新闻学理论、传播学概论、新闻写作、新闻采访、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评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摄影与视频制作、新闻编辑、传播法、人际传播学、西方新闻媒体专题研究 、播音与主持、网络编辑技术、融合新闻学、新闻传播学文献导读、传播心理学、广告策划与文案、英语播报、社会统计学与SPSS应用、网络舆情分析与应对、新闻侵权专题研究、政治传播、数据新闻报道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类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图片社以及各类新媒体公司、广告、公关、出版发行等部门从事新闻文字、音视频、图片的采写、编辑工作,各类媒体产品运营工作和全媒体经营管理工作,也可在政府、公检法司部门、文化团体、企事业单位和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新闻传播、政治传播、法治传播、文化传播、管理和教学科研等工作。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开设学院:光明新闻传播学院
培养目标: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基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形态对新闻传播行业及整个社会的的巨大推动,顺应数字信息时代发展所需,顺应移动互联媒介融合的趋势要求而产生的新闻传播类新专业。本专业顺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趋势,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求学生具备较为广博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能够把握传统媒介和新媒体与信息网络领域的变革趋势;理解信息网络交叉融合的发展方向、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业态的多样性;掌握和运用新媒体内容策划与制作、新媒体与信息网络的传播战略、现代互动营销理论和媒体经营模式、新媒体策划与创意、新媒介数据监测系统分析应用等知识结构体系,最终为各种新媒体行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新媒体内容生产、公关营销、数据分析以及互联网信息传播与管理等方面急需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新闻传播伦理、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新闻采访与写作、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新媒体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非线性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网络传播法、互联网用户研究、广告策划与文案、新闻传播学文献导读、西方新闻媒体专题研究、新闻评论等。
就业方向:新媒体内容生产与运营: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内容与生产、制作、编辑专业人员;新媒体品牌营销: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的品牌、营销、公关、传播方面的人才;新媒体产品经理:新媒体环境中具有协调能力、市场洞察力、了解技术的产品经理;新媒体用户管理:适应新媒体技术与传播环境的新媒体用户管理的人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治信息管理方向)专业】
开设学院:法治信息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法治信息管理方向)由最高人民法院与我校合作共建,拥有优秀的教学、科研和实践条件,旨在培养国家法治信息化急需的既具有法学基本素养又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依托我校法学学科的优势资源,培养具备法学、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能在国家司法机关、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法治信息管理以及法治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本专业主干课包含计算机技术类、管理类;第二专业主干课包括法学类主干课;共计37门课程。计算机类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概论、计算机网络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法治信息)、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数据挖掘、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资源管理(法治信息)、信息技术项目管理(法治信息);管理类课程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管理统计学;法学类包括:法理学导论、宪法学、民法学总论、刑法学总论、知识产权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同时还开设法治信息管理实践等实验课程。
就业方向:在全面依法治国及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对法治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本专业培养的人才适合国家司法机关、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法治信息化的建设、管理、研究工作。
重点实验室
重点学科
可授予的学位
中国政法大学学位授予情况
1、学士学位专业(17)个 |
法学专业:法学学士 英语专业:文学学士 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学士 行政管理专业:管理学学士或法学学士 政治学专业:法学学士 侦查学:法学学士 社会学:法学学士 哲学:哲学学士 经济学:经济学学士 公共事业管理:管理学学士 新闻学:文学学士 国际政治:法学学士 国际商务:经济学学士或管理学学士 汉语言文学:文学学士 德语:文学学士 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学士 |
2、硕士学位专业45个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史,世界经济,产业经济学,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军事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国际关系、应用心理学、企业管理、行政管理、法律硕士、法律与经济学、比较法学,人权法学,证据法学,法律语言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国际政治,外交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英语语言文学,新闻学,中国近现代史,会计学,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学。 |
3、博士学位专业18个 |
世界经济,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军事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法律与经济学、比较法学,人权法学,证据法学,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师资力量
中国政法大学辉煌的科研成果
中国政法大学从1952年建校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发展,已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以全日制及非全日制成人高考等教育为辅的比较完善的、多层次的办学体系,培养了近10万名法学、政治学等专门人才,成为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力量,成为国家培养政法专门人才与法律职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已建立了包括特色学科、关联学科、支撑学科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拥有了一批学术大师和国内外知名学者,培养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学科研队伍。现在学校有诉讼法学、法律史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4个部级重点学科;有7个专职研究所,50多个非在编科研机构;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及11个博士点,21个硕士点;有专职教师近600人;有博士生导师76名、硕士生导师200多名。先后有4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8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资助或奖励。4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35位知名教授在42个全国性学术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2001年11月,江平、陈光中、张晋藩三位教授作为国内外公认的学术大师被学校授予“终身教授”的称号。
“六五”以来,我校共有近千余人次参与国家和地方立法活动,国家每一个重要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出台都凝聚着中国政法大学教师的心血,为国家法制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库的作用。有我校科研人员主持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计380余项,参与课题1200余项,出版专著1000余部,出版教材800余部,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7000余篇。其中,仅“八五”以来就获得包括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在内的各类奖项160余项,部分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国法学研究领域的空白或转化为国家立法内容。张晋藩教授、王卫国教授先后应邀为中央领导讲座。
中国政法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创造开展科研活动的环境,每年一度的全校优秀论文评奖都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研究成果入选。有学生单独或参与科研课题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或出版著作。学校还为学习成绩突出、科研成果优秀的学生颁发奖学金,如“江平奖学金”被成为民法界的“诺贝尔奖”。
中国政法大学已成为法学交流的中心,并向国际社会展现着法学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创新成果。我校先后与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院校、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联系,范围遍及亚、欧、美、非、澳五大洲,先后举办国际性学术研讨会40余次。
新世纪初,我校提出了“教学是大学的生命,科研是大学的灵魂”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针,明确了教师、学生都是科研的主体,确定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为手段、以培养学术精英和推出学术精品作为目标的科研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