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临床医学院
临床医学院是江西中医药大学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院之一,其前身为1959年江西中医学院成立之时的中医系,2006年设立江西中医学院临床医学院,2013年更名为江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学院开设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骨伤科学、医学检验技术、中医养生学、预防医学6个专业,其中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学等17个教研室。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中医、中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3个(中医、中医学、中西医临床),涵盖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全科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肛肠病学等17个二级学科或领域,江西省示范性硕士点1个。2017年获得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
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理论知识扎实,课堂教学经验丰富,临床带教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拥有国医大师3人,全国名中医6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2人,省国医名师12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家级名老中医)85人次50人,江西省名中医8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1人。拥有博士生导师79人,硕士生导师192人。
教学成效突出。学院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批“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基层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1项,“名医摇篮班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1项。
“王万春名师工作室”获批“江西教育系统名师工作室”、“中医外科承继创新教学团队”“中西医结合儿科教学团队”“中医骨伤传承创新教学团队”入选为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6人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获奖。获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1项。获学校“教学标兵”称号8人次。出版我国中医骨伤第一部器官系统整合教材《中医骨伤科学总论》。认定省级一流课程4门(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1门),立项校级一流课程9门。
科研成绩斐然。医院获得省科技进步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三等奖3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江西医学科技奖2项(三等奖及科普奖)。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百余项。近3年,医院承担省部级以上临床科研项目8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9项。获省部级临床科研项目奖项59项。学院拥有江西省中医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江西省肺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江西省中医妇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医学特色更加凸显。
党建引领有力。学院大力加强党建引领,坚持“党建+”深度融合。积极组织党员开展党日活动和志愿服务,深入社区、农村开展社会实践和暑期“三下乡”活动。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节”“中医药校园行”“双融双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等系列活动,切实提升“红土地上满天星”党建品牌。
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紧扣中医药元素、活动形式多样、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特色活动,如“中医中药进社区”“中医中药校园行”“中医经典诵读”“中医养生功法推广”“中医大讲堂”“中医药文化节”等多项主题活动。在学生中积极推广传统功法、太极拳、易经筋、八段锦的练习和比赛,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
学院通过举办考研经验分享交流会、研究生专业介绍宣讲会等,为有考研意愿的毕业生提供有力指导和帮助,学生考研录取率屡创新高,名列全校第一。
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学院坚持党建带团建,党团建设成绩喜人。在各类临床技能大赛上,先后获得首届全国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特等奖、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中医学专业赛道总决赛银奖、华东地区“中医学科知识竞赛”一等奖、第五届泛珠三角区域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竞赛团体一等奖等。
在创新创业竞赛上,学院荣获“药祖桐君杯”国家级荣誉2项,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第七届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金奖、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江西赛区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在志愿服务活动上,学院“青囊益站”社会实践服务队连续三次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江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在学生综合素质上,荣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三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首届全国大学生国防、军工知识竞赛一等奖,全国高校传统文化知识竞答三等奖等。
岐黄国医书院
岐黄国医书院成立于2013年4月,是在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由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路志正中医药研究院、江西中医药大学共同发起组建。
书院内设中医经典辨证论治学教研室、中医临证技能教研室、中医名家学术传承教研室,并设南昌岐黄中医门诊部,作为研究 生和本科生临床实践的门诊带教基地。书院师资力量雄厚,汇集 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和优秀中青年教师,硕士以上学历 者占全院教职工96. 7%。专家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政要展示 过精湛的炮制技术。
书院遵循中医教育规律、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将现代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模式互补融合,坚持以“德术一体”为目标、“潜明合予”为理念,构建了院校式教育、师承式教育、书院式“三式融通”育人模式。通过构建师承团队、优化课程设置、创 新教学方法、夯实经典研修、严格考评管理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了降低中医领悟门槛、缩短临证入道时段、提升中医成才概率的效果,培养了一批信念强、素质高、理论实、技能精的人才,为中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6年12月书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教司确定为“中医医师规培与中医专硕培养相衔接”的改革试点单位。2019年10 月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荣获江西省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被列入教育部研究生培养典型案例,2019年12月获批国家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专业基地。2023年7月,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荣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书院将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有效做法向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本科生教育教学延伸,探索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路径。书院报考人数逐年上升,优质生源显著增加。
书院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上级主管部门、业内专家、用人单位、学校师生及社会舆论的高度认可,多次在全国、全省有关会议上作经验交流。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中医药报、人民网、新华网、江西日报、江西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对书院进行了广泛的报道。
药学院
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的前身江西药科学校成立于1951年。1973年3月成立药学系,2001年分拆为药学系和中药系,2007年两系合并成立药学院。学院有药理学教研室、药物化学教研室、药物分析教研室、基础化学教研室、中药鉴定教研室、中药资源教研室、药剂学教研室、中药炮制教研室、中药化学教研室、食品质量与安全教研室十个教研室。学院在校学生总数4335人,其中博士生研究生60人,硕士研究生924人,本科学生人数3351人。
师资队伍方面,药学院现有教职工142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职工6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67人。全体教职员工中有岐黄学者2人,全国名中医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青年岐黄学者1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优秀辅导员2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获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部级重点学科带头人7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7人,江西省主要学术学科带头人14人,井冈特聘教授3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10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1人,青年井冈学者6人,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3人,江西普通本科高校金牌教授3人,金牌青年教师1人,学校教学标兵6人。药学院还先后涌现了一大批中药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如:全国著名的药用植物学家丁景和教授、中药栽培学家唐福圃教授、“草珊瑚之母”熊文淑教授、药剂学专家郭世江教授、国家名中医范崔生教授、中药药理学专家陈奇教授、中药炮制学专家龚千锋教授等。
专业建设方面,学院现有中药学、药学、中药制药、药物制剂、中药资源与开发、食品质量与安全六个本科专业。其中中药学、药学、中药制药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药资源与开发、药物制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中药学专业(2009)和药学专业(2016)均是全国首个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的专业,药学专业获批2022年江西省“十四五”高校一流专业。学院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药学类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药产业链关键环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1个、中药炮制学课程教育部虚拟教研室1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学院建设有《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药,为什么这样用》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天然药物化学》《药用植物学》等省级一流课程9门,江西省精品课程3门。学院拥有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10个。主编《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离工程》《分析化学》等“十四五”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大力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构建了“科研实践班”“药学摇篮班”“神农工匠班”和“校企合作班”等多维创新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2022年又获批了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中药学)”人才培养项目。中药科研实践班成果“产学研结合培养中药创新人才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被收入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系列报告》,并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科建设方面,学院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中药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中药学、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药学、中药学),中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中药学学科在全国上一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类,全国排名第七。2022年中药学学科获批江西省“十四五”高峰优势学科。我院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会长单位,江西省药学学科联盟盟主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5个(中药制剂、中药分析、中药炮制、中药化学、中药资源)。
科研方面,依托优势学科,近五年来,药学院的科研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5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课题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91篇,其中SCI等三大索引收录226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党团建设方面,创新发展了“党建+”工作模式,引领学院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药学院党委2022年获得江西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目前在申报国家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教工第二党支部荣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称号并顺利通过验收。坚持党建带团建,立德树人效果明显。2019年5月,学院承办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技能大赛2019中医药社杯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大赛,并获得团体一等奖和三个个人一等奖。2021年博士生团队的项目“中非合作相濡以‘没’——缔造全球最大没药产品供应商”获得全国第七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022年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葛有千秋——引领解酒植物饮料新航标》获国银1项、《依村益药——为健康中国贡献‘食药缘’力量》获国铜1项。近年来,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全国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大赛等国家及省级竞赛中获奖600余人次。学院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在30%以上,就业去向落实率位居学校前列。一大批学生先后考取了中国药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研究生,毕业生深受扬子江药业、正大天晴药业、辉瑞制药、阿斯力康等公司的好评,涌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中共江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卢小青,江中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钟虹光,美国强生公司首席科学家朱潮权,广东永正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陆荣政等一大批知名校友。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当时。站在新起点,我们将不懈追求、潜心发展,继续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为主线,以一流学科专业、课程思政、高等教育数字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为重点,制定了“一年计划、五年规划”的建设发展计划,全方位深化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产学研结合、“党建+”品牌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学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助推世界中医药名校建设。
针灸推拿学院
针灸推拿学院前身是创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针灸骨伤系。四十余年风雨兼程,经过魏稼、黄延玲、陈日新等一批针灸名家和几代师生的共同奋斗,针灸推拿学院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临床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绩。针灸推拿学在2000年前为全省唯一的针灸推拿本科专业,198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批江西省示范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9年列为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1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22年获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以及江西省优势一流专业建设点。
专业设置:学院开设有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和中医康复学三个本科专业。
机构设置:我院设有学院设有针灸学、经络腧穴学、针灸治疗学、刺法灸法学、推拿学、实验针灸学、中医康复、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听力与言语康复10个教研室。
师资队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已形成了以中青年为主体、团结协作的高层次、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学术队伍总人数11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23人,教授/主任中医师15人,副教授/副主任中医师22人,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达31.62%;具有硕士、博士学位83人,占70.94%。
学院在高层次人才及荣誉称号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国家“973”项目负责人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1人,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人,全国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等近30余人才及荣誉称号。
科学研究:学院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良好的科研基础。我院陈日新教授长期从事腧穴敏化与灸疗规律的研究,历经30年不懈探索,创立了“辨敏施灸”新技术,建立了“敏消量足”的灸量标准,提出了“腧穴敏化”与“艾灸得气”新理论,已形成了针灸推拿治疗肿瘤病、针灸推拿治疗妇科疾病、针灸推拿治疗脊柱关节肌肉痛症、针灸推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四个研究方向。近年来,学院共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近 50项,其中国家科技部973计划2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总经费达5000余万元。
学院获得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奖项。2007、2014年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2008年获中国针灸学会科技二等奖1项;201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9、2021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各1项;2020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2021年获江西医学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教师队伍学术成绩斐然。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被批准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组织标准。我院陈日新教授撰写的《灸之要,气至而有效》学术论文被评为“2012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009年《热敏灸实用读本》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其后,该书相继被翻译成英文、日文等多种外文版本在全球出版发行。
学科建设:学院学科发展特色鲜明,在保持原有针灸推拿专业特色与优势的同时,以江西热敏灸医院和南方灸疗研究中心为依托,融合针灸推拿、中医康复和现代康复医学知识,形成了医、教、研为一体的教学科研平台。
学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中医康复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重点专科全国组长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灸法协作组组长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热敏灸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腧穴敏化实验室)、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热敏灸专业委员会、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单位(针灸推拿学)等多个平台。
特色育人: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江西热敏灸医院、南方灸疗研究中心为依托,融合针灸推拿、中医康复和现代康复专业特色,形成了医、教、研为一体的教学科研平台。以具有鲜明中医针灸特色,在全国形成“北看天津针、南看江西灸”格局的热敏灸技术为依托,构建了热敏灸特色课程体系。依托2个国家级、3个省级科研教学平台优势,建立了“科研平台-技术成果-教育教学”联动机制,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以江西热敏灸医院为核心,拓宽了学生实践基地,目前辐射省内48家,省外3家,海外4家分院。以热敏技术推广为抓手,建立了海外热敏灸中心,提升学生国际化视野,进一步拓展中医药国际合作,向世界展示热敏灸这张闪亮名片。通过对本专业特色的构建与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举措,已形成了专业技能熟练,特色优势鲜明,继承创新意识强的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荣誉:近年来学院所获荣誉颇多。在第三届、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均荣获国家级银奖;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国家级金奖;在第三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自然科学类一等奖;第六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自然科学类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科技发明类一等奖1项、哲学社会科学类三等奖1项;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赛区获自然科学类三等奖;在“华佗杯”全国高等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在第三届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1项、铜奖1项;在第五届、第六届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均获金奖;在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三等奖。在江西青年科技创新项目评选中获创新创意组三等奖;在“创青春”江西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实践挑战赛中获铜奖2项;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江西赛区省级选拔赛中获一等奖和团体奖。
护理学院
护理学院成立于2011年,设有护理学本科、硕士培养休系,有在校生1123人,专任教师53人。学院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稳步提升,现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江西省护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学院所设的护理专业为省一流专业。
多年来,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形成了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2个。现有专任教师中,硕士、博士学历教师占91%,高级职称教师占61%,硕士研究生导师31人。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10余人次教师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比赛奖励,其中1人获全国高等护理院校青年教师授课比赛第1名,1人获江西省“五一巾帼”标兵称号,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1项,1人获江西省金牌青年教师称号,7人次获学校教学标兵及师德标兵称号。
学院以培养具备较系统的护理学、基础医学、中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知识,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在各类医疗卫生和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设置体系,积极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学院现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近五年,教师主持并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各类课题120余项,发表论文400余篇,编著教材20余部,其中主编教材和论著14部。同时,学院加大护理技能实训中心建设,建有基础护理实训室、临床护理实训室、中医护理实训室、虚拟仿真实训室、创新创业实训室、OSCE考站等,配备先进的实训教学仪器设备,如多种智能护理模拟人、VR分娩教学及虚拟仿真中医护理技术设施等。
学院弘扬“惟学、惟人、求强、求精”的校训精神,培养具有护理工作者人文风采和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中西医护理人才,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江西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多项。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每年举办5•12国际护士节护士礼仪风采大赛、“双惟杯”护理学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竞赛等。学生就业形势良好,每年毕业季,周边省市多家“三甲”医院前来我院挑选招聘毕业生,近五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全校名列前茅,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品学兼优,融中、西医护理为一体,一专多能,可从事中、西医临床护理、家庭社区护理和护理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在医疗健康、乡村振兴、教育教学领域涌现出一批优秀校友,为学院发展赢得了社会声誉。
计算机学院
为适应时代要求,实现中医药信息现代化,江西中医药大学于2000年4月创办了计算机学院,经过不断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教学成果获国家二等奖。学院现有教职工72名,拥有博士学位及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合计占比超过80%,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高等学校杰出人才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青年井冈学者1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教学标兵3人,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1人。
学院专业特色鲜明,开设了4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工程、医学影像技术), 拥有两个全日制硕士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电子信息(专业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获批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
学院在中医药数据挖掘、中医药信息学、医学人工智能、医药数据挖掘、医学自然语言处理等研究方向已形成自己的特色,拥有医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和计算机医药应用研究所2个校级科研平台,医学仿真实验室、数理实验中心等2个省级示范性实验中心,2个省中医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医人工智能重点研究室和癌病方证信息数据挖掘重点研究室)以及1个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中医药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整体科研实力在同类院校中居于前列。近年来,学院承担了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0余项;发表论文近300篇;获省科技进步奖5项,获专利授权和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120余项,获批国家一流课程一项、江西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一项,省级一流课程十余门。
近三年计算机学院在各项竞赛中均有斩获,共获国家级竞赛类奖项30余个,省级竞赛类获奖115个,包含蓝桥杯、互联网+、计算机作品设计、数学建模以及电子设计等领域。学生就业方面,计算机学院积极整合资源,为毕业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环境。毕业学生大多就业于软件公司、医疗电子公司、医院、医药公司和药厂,主要从事产品研发、测试、软件开发、管理等工作,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就业率位于学校前列。
计算机学院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办学指导思想,紧密围绕江西中医药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求和”双惟”育人理念,坚持“发展信息工程教育,服务中医药现代化”的办学宗旨,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医药知识背景的工程技术创新型人才,建设全国同类院校教学科研一流、省内高校特色鲜明的计算机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成立于2007年,现设有应用心理学、音乐治疗、英语(医药方向)三个本科专业;应用心理、中医翻译学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三个本科专业均入围江西省一流专业,音乐治疗为省级特色专业,应用心理学获批成为江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院设有心理学、音乐治疗、英语专业、大学外语等教研室6个,设有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心理与脑科学重点研究室、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江西中医药大学音乐治疗研究中心、江西中医药大学心理健康研究所等5个科研平台。
学院始终以“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为宗旨,形成了与学校中医药主体学科协同发展的办学思路,确立了“特色立院、人才强院、质量兴院”的发展战略,明确了“把学院建成传播中医药文化、凸显心理学、音乐治疗在医疗保健及康复领域中发挥作用的学院”的发展目标定位和“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创业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审时度势,进一步统一思想,改革创新,不断强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良好成绩,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社会能力也获得较大发展。承担学校中医药相关学术成果、资料的翻译工作。并为中医药相关的国际会议提供翻译服务,先后承担了两届太湖论坛中医药高级别会议和首届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夏季峰会的同传、交传、笔译工作。同时,面向各级医院、康复机构、司法机构、社区、中小学校、特教学校的心理咨询、音乐治疗等服务也获得广泛认可。学院将遵循“惟学惟人,求强求精”的校训,秉承“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为国家需要服务”的办学宗旨,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学校建设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有特色中医药大学做出更大贡献!
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于2007年1月,前身是江西中医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惟学 惟人 求强 求精”校训精神,努力培养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先后获得先进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就业先进单位、教学先进集体等荣誉,创建了“红杜鹃”、经管之韵、华佗五禽戏功法班、营销精英班、小总裁班等一批紧跟时代、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品牌。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4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1人,博士学位教师11人,在读博士教师3人;拥有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江西省本科高校“金牌教师”2人,江西中医药大学教学标兵4人。
学院人才培养涵盖博士、硕士及本科三个层次,现有在校学生1600余人。本科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保险学(健康保险)、市场营销和健康服务与管理。其中公共事业管理和保险学是江西省特色专业;保险学、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健康服务与管理为教育部2017年批准的特设专业;市场营销经教育部批准与英国博尔顿大学合作办学,已成功输送部分学生到英国博尔顿大学攻读第二学位,多名学生考取英国伦敦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世界名校硕士研究生。
学院于2006年2月获批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是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较早设立的管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201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基础上,设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在我校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立“中药事业与中药产业管理研究”方向博士点。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0余人。本硕士点和博士点依托江西省重点学科——公共管理,以“江西特色、国家水平”为目标,紧密追踪学科研究前沿,培养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公共管理人才。
近年来,学院教师成功申报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批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1个,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各类精品课程建设9门,获得省级教学及科研成果奖4项。主编、副主编教材40余部。学院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40余家,并积极为学生搭建科研训练平台,每年设立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荣获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3项,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哲寻杯”“东方财富杯”等学科知识竞赛并获奖50余项,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业与科研水平。
体育健康学院
体育健康学院成立于2020年11月,学院现有专职教师2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2人,高级职称中青年教师达85%以上。设有5个教研室和3个实训教学中心,分别是:运动康复教研室、公共体育教研室、球类教研室、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军事教研室,运动生理学实验室、运动康复实验中心、导引养生中心;拥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引养生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King运动俱乐部;是中国健身气功科研基地、全国跳绳运动推广中心学校会员单位和全国跳绳大众等级考级点。
学院招收运动康复本科专业,本专业从两方面体现了中医“康体结合,健身复能”的思想。一方面突出中医特色康复课程,依托学校中医药资源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特色,结合中医“治未病”理念,发挥中医康复技术在运动损伤和疾病康复中的应用,使学生不仅能掌握运动康复、体育学等理论和知识,还能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强化运动康复技能实训,依托学校附属医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内专业实训室,开展运动康复见习、专业模拟和实训,通过实践、实训教学,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康复评估、运动干预技能,达到康复治疗师执业要求。本专业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运动科学、康复医学、中医学知识体系基础,掌握运动康复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康复职业能力和康复服务能力,能在各级保健康复机构、医疗机构、运动训练基地、体育科研机构、健身机构、疗养院等部门,从事现代康复、传统康复、运动康复,以及运动伤害防护、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健康指导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运动康复专业是新兴的体育、健康和医学交叉结合的前沿学科,目前我国正面临着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紧缺的局面。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医疗机构康复医学科、社区康复中心、体育医院、运动队、残疾康复机构、福利院、学校等部门从事运动康复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康复治疗工作。
重点实验室
学科和基础平台建设成效卓著。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6个。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江西省首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也是国家发改委在中医药领域布点建设的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之一,在2008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评价中获得优秀,居中医药行业第一,并荣获“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教育部在江西省首批布点建设的3个重点实验室之一,2006年率先通过建设验收,并成为2008年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平台”的主要依托技术主体;探索性学科中药制药学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学科建设验收中,总评成绩高达99.8分,居全国同类学科第1名。
办学基础条件显著改善。有湾里、阳明、抚生、望城4个校区,校园面积2308亩,校舍面积4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馆藏图书88.92万册,电子图书54.78万种,电子资源数据库26个。
重点学科
我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江西省重点学科2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针灸推拿学、中药学、药学),省级特色专业7个(中医学、制药工程、计算机与科学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保险学、公共事业管理、音乐学(音乐治疗)),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1个(中药制药)。
序号 |
重点学科名称 |
级别 |
批准 年份 |
批准单位 |
1 |
中医内科呼吸学科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
2001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2 |
中药制药学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
2001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3 |
中药学 |
省重点学科 |
2001 |
江西省教育厅 |
4 |
中医内科学 |
省重点学科 |
2001 |
江西省教育厅 |
5 |
中西医结合基础 |
省重点学科 |
2001 |
江西省教育厅 |
6 |
药剂学 |
省重点学科 |
2001 |
江西省教育厅 |
7 |
中医临床基础 |
省重点学科 |
2004 |
江西省教育厅 |
8 |
生药学 |
省重点学科 |
2004 |
江西省教育厅 |
9 |
药物分析学 |
省重点学科 |
2004 |
江西省教育厅 |
10 |
药理学 |
省重点学科 |
2004 |
江西省教育厅 |
11 |
中医基础理论 |
省重点学科 |
2006 |
江西省教育厅 |
12 |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
省重点学科 |
2006 |
江西省教育厅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针灸推拿学、中药学、药学 |
★省级特色专业 |
制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保险学、公共事业管理、中医学、音乐学(音乐治疗) |
★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
中药制药 |
可授予的学位
学校拥有中医学、中药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6个。开设本科专业21个,涉及医学、理学、工学、管理、人文、经济等多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257人。现有中医学、中药学等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个、中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6个。有江西省一流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专病)7个。设有本科专业33个,其中学术型专业21个。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学校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有省部级科研平台59个,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院士工作站1个,省重点实验室11个,省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和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资格。
学生人数
学校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1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