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院校简介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25-06-12 14:38

学校领导

一、办学底蕴深厚:学校始建于1959年,深耕中医药高等教育66载,是江西省首批5所省属本科院校之一,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现已发展成为中医药教育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产学研结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

二、培养体系完备:学校构建了学士、硕士到博士全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具备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和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资格,获批中澳“2+2”学分互认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成长路径。

三、师资力量雄厚:学校是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现有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3.22%,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91.20%。汇聚了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等一大批领军人才,拥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顶尖教学科研团队。

四、教学资源优质:学校占地面积2000余亩,建筑面积68.0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7.5亿元,智慧教室覆盖率达80%。拥有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1所,国家级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馆藏纸质图书183.4万余册,电子图书165万余册,文献数据库51个。

五、学科水平突出:学校拥有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8个,硕士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7个。中药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为江西省一流学科,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学科6个、重点学科18个,药理学与毒理学、临床医学、化学等3个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行列,中药学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稳居前列。

六、专业特色鲜明:学校设有本科专业34个,涉及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2门,省级一流课程73门。主编了“十四五”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38本。其中,有3本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奖。

七、育人成果丰硕: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其中,主持的“双惟实践育人模式”是江西省高等教育迄今为止唯一获得的国家级一等奖。学校创办的岐黄国医书院,开启了院校式、师承式、书院式“三式融通”培养中医临床高层次人才的新模式。学校获得2024年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金奖1项,累计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金奖3项,获评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经验高校。学校培养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国医大师洪广祥、伍炳彩、皮持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刘红宁,全国名中医范崔生、张小萍、何晓晖、陈日新、龚千锋,岐黄学者杨明、高月等杰出校友。

八、科研创新强劲:学校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5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级科技奖一等奖9项。其中,“热敏灸技术的创立及推广应用”“中药制造现代化——固体制剂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填补了江西医药学研究领域空白,“白头翁皂苷提取物和白头翁皂苷提取物注射液”获批为国家二类新兽药,标志着江西兽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学校主导研制了2项ISO中医药国际标准,抗疫良方“四方一汤”成功入选江西省2023年度十大创新成果。

九、就业前景广阔:学校毕业生考研升学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持续向高水平院校输送优质生源。毕业生深受国内外知名生物医药企业和医疗卫生单位青睐。学校建立了精准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连续多次获评“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十、校风文化卓越:学校秉承“惟学 惟人 求强 求精”校训,持续打造“红色、绿色、古色”校园文化,培育出了“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众多学生先进典型,获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高校等荣誉,连续9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单位,获评首批全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十一、社会贡献突出:学校产学研结合办学特色鲜明,创建并发展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江中(制药)集团。累计为全国300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研发中药及相关产品70余个,其中16个产品实现了单品种年销售额超亿元。学校研发的中药制药系列关键技术和设备被100多家企业采用,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和“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入选了“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前50强”。

十二、国际交流活跃: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具有资格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等院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医疗、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韩国建设了世明大学孔子学院,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等中外高校组建了“全球传统医学研究院”,发起成立了“上合组织传统医学大学联盟”,获批全国中医药领域唯一的中欧国际联合实验室合作项目--“中葡传统医药学联合实验室”,在葡萄牙、瑞典、瑞士、突尼斯、加拿大等国开办了中医中心或热敏灸分院。创办了我国首家岐黄国医外国政要中医药体验服务平台——江中体验中心,与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华润江中共同创立了中国首家“国家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南昌)试验区”。


学校简介

江西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坐落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西省省会——南昌市。学校是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建校以来,学校坚持“为国家改革发展服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的办学宗旨,弘扬“惟学、惟人、求强、求精”的校训,以“培养适应社会进步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已发展成以中医药教育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产学研结合特色鲜明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学校获得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单位等重要荣誉称号,入选“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教育50强高校”和“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

学校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1000余人,设有教育教学机构18个,拥有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257人。现有中医学、中药学等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个、中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6个。有江西省一流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专病)7个。设有本科专业33个,其中学术型专业21个。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学校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有省部级科研平台59个,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院士工作站1个,省重点实验室11个,省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和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资格。

学校倡导并践行“双惟育人”理念,先后开展了科研实践班、双惟实践班、岐黄国医书院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教育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其中主持的“双惟实践育人模式”是江西省至今唯一获得的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创办岐黄国医书院,开启“书院式”培养中医临床高层次人才的新模式。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高水平通过中医学、中药学、药学专业认证。学校创新创业成果丰硕,多次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夺得金奖。毕业生考研升学率一直名列江西省本科院校前列,多次被评为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教师人才队伍持续壮大。近年来,实现了多个国家级人才项目的重大突破,涌现了“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其中,中药制剂创新团队入选“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人当选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为全省高校和全国中医药院校唯一入选。

学校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助力走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近年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0余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其中,“热敏灸技术的创立及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江西医学领域空白;“中药制造现代化——固体制剂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江西药类该奖项零的突破。研发“白头翁皂苷提取物和白头翁皂苷提取物注射液”获批为国家二类新兽药,标志着江西兽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学校主导制定的2项中医药国际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发布,是标准化工作突破性成果。

学校以中医学、中药学学科为主体,医、理、工、文、经、管、艺、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在中药药剂、针灸推拿、中药炮制学等学科领域优势突出,其中,中药学学科排名全国前列。临床医学学科和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ESI排名分别进入全球前1%与5‰行列。中药制药技术及装备研制全国领先,获批国家级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是全国仅有的两家国家级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之一。

学校充分发挥各附属医院优质医疗资源辐射作用,推动中医医疗服务实现新提升。第一附属医院——江西省中医院是全省规模最大、学科设置最全、技术力量最雄厚、医教研紧密结合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作为全省中医医疗龙头引领,获批并打造全省唯一一个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江西医院成为医疗技术先进、辐射带动有力、人民群众满意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第二附属医院是“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创办了全球首家热敏灸医院——江西热敏灸医院,组建了江西省中医康复(热敏灸)联盟。与南昌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西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抗疫期间,学校勇担责任使命,牵头制定了江西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建立了除武汉以外首个纯中西医结合定点救治医院,派出多支医护队伍支援上饶铅山、上海、南昌抗疫,组织中医药专家援助乌兹别克斯坦抗疫,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专门致信习近平主席表达谢意,成功助力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

学校产学研结合办学特色鲜明,创建并发展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江中(制药)集团。累计为全国30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研发中药及相关产品70余个,先后有16个产品实现了单品种年销售额超亿元。学校研发的中药制药系列关键技术和设备被100多家企业采用。学校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颁发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和“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以1.44亿元入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前50强”,是全省和全国中医药院校唯一上榜的学校。

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有资格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等院校之一。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招收留学生博士研究生,在韩国建设了世明大学孔子学院。创办我国首家为外国政要提供中医药体验服务的高端平台——岐黄国医外国政要江中体验中心。与中国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江中集团共同创立中国首家“国家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南昌)试验区”。学校连续参与援外医疗50年,牵头成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敏灸专业委员会,相继在葡萄牙、瑞典、突尼斯、加拿大等国开办中医中心或热敏灸分院。学校先后高质量承办或协办世界中医药大会夏季峰会、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等国际盛会,为大会增添了亮丽的“江中颜色”。

面向未来,学校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有特色中医药大学,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砥砺奋进!


周边环境

南昌,简称“昌”,古称豫章、洪都,江西省省会,地处赣江、抚河下游,鄱阳湖西南岸,素有“粤户闽庭,吴头楚尾”之说。南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昌大南疆、南方昌盛”而得名,同时也是著名的英雄城市,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


一、八一起义纪念馆

八一起义纪念馆,成立于1956年,基本陈列各类资料、文稿、图表、艺术品等,内容为南昌起义、人民军队光辉历程以及旧址复原陈列等,是为纪念南昌起义而专门设立的纪念馆,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

纪念馆的前身为江西大旅社,分为两层,一层为主要展览区,二层为专题展区和多媒体互动展区。展示内容自八一南昌起义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光辉历程。

除了纪念馆,还有贺龙第二十军指挥部旧址、叶挺第十一军指挥部旧址、朱德创办的军官教育团旧址和朱德旧居。正是由于八一南昌起义的成功,打响了中国工农革命的第一枪,这些旧址在历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地址:南昌市西湖区中山路380

二、梅岭

梅岭,原名洪崖山、飞鸿山,峰峦叠嶂、景色宜人,以“翠、幽、奇、秀、险”闻名于世,是中国古典音律和道教净明宗的发源地,也是著名的避暑胜地,素有“小庐山”之美誉。

梅岭为古豫章十景中“西山积翠”和“洪崖丹井”的所在地,拥有洪崖丹井、狮子峰、洗药湖、铜源峡、天宁古寺、神龙潭瀑布、紫阳宫、浑圆山庄、林彪别墅、皇姑墓以及洪崖书画院等众多景点,被誉为“南昌的后花园”

自古以来,梅岭为历代佛、道两家参禅炼丹避世归隐之所,道教净明宗的发源地,被称为“第十二洞天”。东汉开国大将邓禹曾在此隐居,留下了邓仙洞和真君墓。

地址:南昌市东湖区仿古街58

三、滕王阁

滕王阁,临江而立,因“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滕王阁序》而享誉天下,成为南昌的地标性建筑、豫章古文明的象征,与岳阳楼、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世称“西江第一楼”

滕王阁由主阁、南北小园共三座楼阁组成,下方有象征古城墙的台座,上方"明三暗七"布局,共有七层。阁楼上有戏台,节假日会安排演出,展现了别样的地方风情。

登上滕王阁,可以俯瞰南昌美景,仿佛穿越时光,见证历史与时尚的碰撞;还能够欣赏到壮观的赣江风光,感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震撼之感。

地址:南昌市东湖区仿古街58

四、绳金塔

绳金塔,始建于唐代,为江南典型的楼阁式宝塔,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南昌人心中的镇城之宝,素有"水火既济坐镇江城"之美誉。

绳金塔塔身为七层八面,砖木结构,朱栏青瓦,墨角净墙、鉴金葫芦型顶,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尤其是斗拱飞檐下的铜铃,采用古代编钟工艺,一层一个音阶,层层递进,微风吹过,悦耳动听。

在塔四周,名胜众多,包括千佛寺、文庙、隆兴戏台、剑池、钟楼、石牌楼、绳金塔地宫、鸣江园、风俗图长廊等,彰显了古人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工艺。

地址:南昌市西湖区绳金塔街1

五、八一广场

八一广场,原名人民广场,始建于1952年,位于八一大道、中山路、孺子路等主干道的交汇处,集观光、纪念、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是一个综合性的城市广场。

八一广场位于南昌的商业区,由中心广场、主席台和东西游园组成。广场以八一纪念塔和升旗台为主,辅以金水河、音乐喷泉、军史浮雕、军史石刻和水幕电影等景观,令游人可以在观光中铭记那份永不磨灭的记忆。

其中,高耸入云的八一起义纪念位于广场中心,是广场标志性的建筑。塔身正面为刻着“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几个鎏金大字,塔顶由一支巨型“汉阳造”步枪和一面八一军旗组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的奋斗和革命精神。

地址:南昌市西湖区八一大道

六、八大山人纪念馆

八大山人纪念馆,前身为八大山人故居,赣派风格建筑,苍松翠柏、古木参天,是中国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明末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据传其为明太祖朱元璋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既是皇室子孙,又是一个道人、疯子、画家。

纪念馆四面环水,馆内为一院一楼一中心的布局。南面为青云谱道院,内部展示了八大山人的生平及艺术成就;西面是八大山人研究中心,又称“在芙山房”,用于艺术研究和交流,并未游人提供服务。

馆内收藏有八大山人四十余幅真迹,包括其代表作墨荷图、鸟石阁、松鹤阁、柘木立鹰图、寿鹿图以及牛石慧的代表作品猫、鸡,以及石涛、徐渭、黄慎、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等名家的作品。

地址:南昌市青云谱区青云路259

七、南昌之星摩天轮

南昌之星摩天轮,高度160米,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静卧于赣江之滨,是国内最高的摩天轮,为南昌的城市地标,被誉为“南昌之眼”

摩天轮配有六十个太空舱,每舱可容纳6-8人,总共可同时容纳360人左右。登高览胜,观赣江风景,品都市风情。特别是在霓虹点亮的夜空,昌风光一览无余,极其震撼。

除了摩天轮之外,旁边还有过山车、太空梭、拉环蹦极、大风车、碰碰车、旋转木马、环绕脚踏车、自控飞机、秋千、水上漂、跷跷板、蹦蹦床、过绳网等娱乐项目,是享受休闲时光的好去处。

地址:南昌市红谷滩新区赣江南大道1

八、江西省博物馆

江西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汇集了江西各地大量的珍贵历史文物和古代艺术精品,是全省收藏文物最多、最全、最完整的博物馆,也是全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新馆以方盒为建筑原型,寓意为宝盒,集历史、 自然、 革命于一体,共设十个基本陈列,展示了千百年来江西全省发生过的事件,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型综合性的博物馆。

博物馆藏有大量的石器、青铜器、铁器、陶瓷、金银玉器以及古代书画等历史文物,其中以陶瓷器数量最多,包括商周印纹陶器、六朝青瓷器、宋代影青瓷器、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以及明清时期粉彩、五彩、斗彩瓷器等。

地址:南昌市红谷滩区赣江北大道698

九、秋水广场

秋水广场,依江而建,呈现月牙形,东临赣江,西依南昌市委,南连南昌大桥,北接八一大桥,是一个集休闲、观光、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广场。

广场以其壮观的音乐喷泉著称,是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群之一,包括中心主喷、环形高喷、圆形摇摆喷和数控跑泉等二十余处水景。

倚栏远望,可以体会到赣江的蓬勃之力。尤其夜幕降临,漫步于广场之上,看着眼前的休闲与恬淡,呈现一种情怀,一段岁月,一抹挥之不去的记忆。

地址:南昌市红谷滩区赣江中大道

十、玉隆万寿宫

玉隆万寿宫,又称西山万寿宫,始建于东晋,初名许仙祠,为祀奉道教天师许逊而建,赣派和明代宫殿风格为一体,是道教第十二洞天、第三十八福地,也是中国道教正一道分支净明道的祖庭。

万寿宫文化是江西人文的一部分,也是江西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历代上颂扬万寿宫和许逊的诗文很多,唐朝孟浩然、宋朝范成大、王安石、曾巩、姜夔等人都留有墨宝。

万寿宫坐北朝南,正殿琉璃为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宏伟。绣金帷里,真君塑像端坐正中间,坐像头部为黄铜铸成,金碧辉煌,蔚为壮观。宫外还有许多亭台楼阁,如接仙台、云会常、冲升阁等,形成一个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

地址:南昌市新建区西山镇逍遥山南


通讯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梅岭大道16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