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重点实验室
学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成果突出,曾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优秀成果奖。学校加强高层次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现有1个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1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1个教育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4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1个浙江省重点培育智库,3个省新型高校智库,1个省“一带一路”建设智库,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A类),2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全省首家共同富裕新文科实验室建设方案获批通过,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培育实验室,6个省重点实验室,4个省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省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中国轻工业重点实验室,1个浙江省统计科学研究基地,1个首批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重点基地,2个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13个浙江省软科学研究基地,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批研究基地,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一批研究基地,浙江省文化产业品牌研究基地。6个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6个浙江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2个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学校积极服务国家和浙江省重大战略决策,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水平。落实高教强省战略,深化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战略合作,成立“之江大数据统计研究院”和“长三角(先行)法治研究院”。服务浙江“重要窗口”建设,成立重要窗口研究院。服务海洋和大健康发展战略,成立东海食品研究院。多路径推进共同富裕与数字化研究,社科赋能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成立浙江工商大学山海协作(鹿城、泰顺)促进中心。服务国家现代慈善事业转型升级,成立我国首家培养国民教育系列本硕博慈善管理人才的英贤慈善学院。落实产教融合战略,以新机制建设泰隆金融学院、中国(杭州)跨境电商学院、战略企业家学院、资产管理学院等。建成一批高水平智库,以现代商贸研究中心、浙商研究院、浙江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台湾研究院等为代表的重点研究基地和高层次科研平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与高端引领。指数研究团队与地方政府、企业联合研发的20余个“国字头”指数被誉为经济风向标,7个指数由商务部“商务预报”权威发布。学校主办的浙商博物馆,连续承办历届“世界浙商大会专题活动——世界浙商文化论坛”,成为展示浙商成就、传播浙商文化、弘扬浙商精神的重要窗口。
重点学科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普通本科招生专业58个,中外合作办学招生专业2个,第二学士学位招生专业11个, 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0大门类。拥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授予权,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学校拥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我校统计学进入A类学科,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法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个学科进入B类,评估结果位列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前列。农业科学、工程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化学、一般社会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农业科学居前3‰,工程科学进入5‰。
学校坚持“国际视野、人文情怀、专业素养”人才培养理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砥砺奋进,薪火相传,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守立德树人使命,先后培养了爱国民主先驱、新中国首任粮食部长章乃器,著名经济学家、国家计委副主任骆耕漠等大批杰出校友,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做出卓越贡献。
学校拥有“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4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3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2个。学校获批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获全国优秀教材奖1部,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名。现设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食品)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浙江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个省级首批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3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慕课获评全国首届“最美慕课”。学校现为全国大学通识教育联盟成员单位,浙江省高校通识教育分会秘书处单位,浙江省高校通识教育共同体发起单位。
可授予的学位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普通本科招生专业58个,中外合作办学招生专业2个,第二学士学位招生专业11个, 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0大门类。拥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授予权,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学校拥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我校统计学进入A类学科,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法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个学科进入B类,评估结果位列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前列。农业科学、工程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化学、一般社会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农业科学居前3‰,工程科学进入5‰。
师资力量
学校由下沙、教工路和桐庐3个校区组成,占地182.67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189余人,博士生导师130余人,正高职称406余人,副高职称714余人,博士1255余人。拥有双聘首席科学家3人、名誉教授3人、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4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5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海外引才计划入选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浙江省特级专家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4人、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1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入选者2人。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9000余人(含独立学院),各类研究生8000余人,留学生590余人,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2万余人。
学生人数
学校由下沙、教工路和桐庐3个校区组成,占地182.67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189余人,博士生导师130余人,正高职称406余人,副高职称714余人,博士1255余人。拥有双聘首席科学家3人、名誉教授3人、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4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5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海外引才计划入选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浙江省特级专家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4人、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1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入选者2人。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9000余人(含独立学院),各类研究生8000余人,留学生590余人,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2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