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商学院:
会计学专业
经济学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金融学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
市场营销专业
电子商务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
外国语学院:
英语专业
商务英语专业
日语专业
朝鲜语专业
俄语专业
现代教育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
应用心理学专业
音乐学专业
音乐表演专业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学专业
广告学专业
秘书学专业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环境设计专业
产品设计专业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摄影专业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专业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
机器人工程专业
电气信息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物联网工程专业
人工智能专业
电影学院:
表演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
影视摄影与制作(电影导演方向)专业
影视摄影与制作(电影特效方向)专业
音乐学(电影声效方向)专业
音乐学(数字音乐制作方向)专业
重点实验室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为吉林省重点学科,现代媒体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工程研究中心为吉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智能检测与信息处理”研究团队被评为“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获批为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吉林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获批为吉林省高校新型智库,“吉林省大学生养成教育研究中心”获批为吉林省高等教育研究基地,“精益生产管理信息化”重点实验室获批为吉林省“十二五”重点实验室立项培育项目。
重点学科
学校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思路,大力推动 “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强化学科交叉融合。2025年,我校“数智控制与工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播”2个学科(群)获批吉林特色高水平学科(群)建设项目。
学校坚持服务需求、交叉融合、分类建设、重点支持、动态优化的学科建设原则。修订《长春光华学院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开展第五批校级重点学科遴选工作。经学科点申请、院(部)审核、专家组评审、学校审批等环节,遴选出数字经济及管理(交叉学科)为校级高峰学科,设计学为校级高原学科,艺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学为校级支撑学科。目前,学校已逐步打造形成“省级特色高水平学科引领,校内高峰学科强势突起,高原学科重点突破,支撑学科发展壮大”的学科建设格局。
可授予的学位
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本科生,由长春光华学院颁发国家规定的学士学位证书。
师资力量
专业结构合理 学科特色鲜明
学校设有13个院(部),现有本科专业46个、专科专业8个,涵盖工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教育学、理学7个学科门类,学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全日制在校生近1.3万人。建有省级科研平台30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校级科研平台10个、校级科研机构11个。
学校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思路,大力推动“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工程类、经管类、艺术类和文学类”四大专业集群及“工、商、艺、文”四个优势特色学科群,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2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群)建设项目2个。
学校被吉林省学位委员会确定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与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大学、吉林建筑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已有8届学生顺利毕业。
师资队伍精干 教学质量一流
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和教师“养德修为”工程,始终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坚持“引培”并重,强化名师引领,持续建设“双能型”高素质教师队伍,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拓展教师国际视野,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学校自有高级职称教师占41.6%,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92.2%。逐步建设了一支由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教书育人楷模、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硕博导师领衔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并已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形成了若干有特色、有影响、有潜力的教学科研团队。
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教育部“智慧助老”优质课程资源1门,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建设项目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省级“金课”建设项目3个,省级精品课、优秀课30门,省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科育人示范课程”2门,获批省级课程思政课程建设项目4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设项目1个,省级专业特色学院1个,省级创新创业学院1个,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省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3部,省级重点教材2部。获评吉林省高校“四新”教育改革实践优秀案例1个,高校服务吉林振兴优秀案例1个,第十四届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大会优秀办学案例1个。学校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
近三学年,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励共2186项,其中国际级/国家级竞赛获奖698项,省级竞赛获奖1488项。获省级及以上竞赛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平均比例达到12.23%。
产教融合深入 合作办学紧密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走校企合作、校行合作、校地合作之路,深化协同育人。通过整合学校与行业、企业资源,汇集高校和社会力量,形成了“围绕学校定位推创新、服务产业需求建专业、跟踪技术发展改内容、贯彻立德启智融课程、激发学生志趣变方法、利用行业资源创条件、瞄准培养目标控质量”的人才培养路径,构建了“三元四同五平台”“2.5+0.5+1.0”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了校企双主体双闭环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实施了四年不断线的校行、校企链接式人才培养过程,打造了“五导六真、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学校共建有159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产业学院培育项目,1个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13个校级产业学院,4个校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11个定制班(冠名班)。学校获批“吉林省本科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项,“吉林省紧缺人才培养定制班第二批省级培育项目”1项。
学生人数
学校设有13个院(部),现有本科专业46个、专科专业8个,涵盖工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教育学、理学7个学科门类,学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全日制在校生近1.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