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领导
董事长:康启鹏 主持董事会工作 康启鹏,中共党员,1975年出生,吉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经济师。2008年辞去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办公室主任职务,担任长春康中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春大学光华学院董事长。2009年当选吉林省工商联第九届执委、常委,长春市二道区人大代表,担任长春预备役高炮旅政治部副主任。2011年,当选吉林省工商联直属商会副会长,长春市青联副秘书长。2012年当选省工商联第十届执委、常委,长春市人大代表,荣获第33届“长春市劳动模范”称号。2013年2月当选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2013年4月至今任长春光华学院董事长。 |
校长:李晓光 主持学校工作 1965年11月出生,工学博士(博士后)、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日本长崎大学客座教授,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吉林省第十六批有突出贡献专家,吉林省第七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二层次),吉林省第六届教学名师,吉林省首届“双百”人才,吉林省D类领军人才。 吉林省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吉林省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电子商务学会理事长、吉林省创新创业研究会副理事长、吉林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专家)。吉林省绿色制造智库基地负责人,吉林省大学生养成教育研究基地负责人,吉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长春光华学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吉林省教育厅民办高校教师“养德修为”实践与研究中心负责人。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智能检测与信息处理”带头人,省级特色高水平学科群“数智控制与工程”带头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负责人,省级精品课“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负责人。 近5年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教研项目6项;获国家专利8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长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获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18篇被SCI、EI收录。 |
党委书记、督导专员:闫峰 主持党委工作 闫峰,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团委干事、副书记;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副部(处)长;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净月学区管委会主任兼临时党总支书记;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前进校区管委会主任兼临时党总支书记;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净月校区管委会主任兼临时党总支书记;吉林建筑大学工会主席;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党委书记。 |
副校长兼后勤服务公司总经理:厉刚 协助校长工作,负责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消防安全保卫和综合治理工作 厉刚,中共党员,1971年出生于吉林省双阳县,高级工程师。1994年毕业于长春大学电子工程学院,199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994年至2000年任职于长春康中集团有限公司,2000年到长春大学光华学院工作,2004年任长春大学光华学院资产设备处处长,2009年任长春大学光华学院、长春光华学院后勤服务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工作),2015年任长春光华学院后勤服务公司总经理。 |
党委副书记兼纪检委书记兼副校长:李春生 协助书记和校长工作,负责纪委、督查、资产采购、图书情报工作 李春生,1977年3月生,中共党员。2003年毕业于长春工业大学,同年来长春光华学院工作至今,历任学校公寓管理部主任、纪委办公室主任、人事处副处长、人事处处长。现任中共长春光华学院党委副书记兼中共长春光华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兼副校长。 |
副校长:张勇 协助校长工作,负责科研、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与合作工作 张勇,1973年8月出生,满族,吉林长春人,教授,博士,硕士导师,省级教学名师,吉林省领军人才,吉林省“双百”人才,吉林省电工技术学会理事,吉林省电子商务学会理事,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专家。2002年6月于吉林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6月于吉林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10年1月进入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做博士后科研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模式识别与智能计算。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39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编教材4部;公开发表论文40篇,其中20篇进入SCI、EI检索,“基于几种模式识别技术的红外光谱建模与分析”系列学术论文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获吉林省教学成果奖2项,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著2项。 |
副校长:栾学钢 协助校长工作,负责教学运行、教学监控、双创工作
栾学钢,1958年出生,吉林辽源人,中共党员,吉林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毕业,天津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工学硕士,全国优秀教师,教授(三级岗位)。曾任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化工职业技术教育》主编;教育部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教学改革实践工作委员会主任和化工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工科类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等。多次参加教育部、国家教材委员会组织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的制订、审定及教材的评审工作。公开发表论文、综述、书评等多篇,2006年获吉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篇;主编高职国家规划教材《机械设计基础》等6种、中职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基础》等5种,2021年获全国优秀教材奖二等奖1种;主持完成“逆向可封闭式高温高压介质控制器的开发”等吉林市科技局工业创新、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等研究课题7项,2014年获吉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高海英 协助校长和书记工作,负责宣传、学团、学生工作办公室、校友会工作
高海英,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国家二级就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特聘培训师、吉林省电子商务协会理事、吉林省大学生养成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先后获评吉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全省教育系统新闻宣传工作优秀个人、长春市十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等。先后荣获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吉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长春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等奖项10余项;主编、参编著作、教材7部;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等课题20余项。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新长征、吉林日报等发表论文多篇。
副校长:陈铁 协助校长工作,负责招生、就业工作。
分管招生办公室、就业指导中心,联系外国语学院。
陈铁,1963年3月生,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吉林省科协常务理事、吉林省分析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省督学、吉林省朝鲜族经济科学技术振兴总会副会长。历任延边大学师范学院教科办主任、延边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延边大学“长白山天然资源与功能分子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延边大学教务处处长(期间2008年曾在南开大学挂职任教务处副处长)、延边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延边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以及分析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工作,曾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温度响应刚柔嵌段两亲性分子的合成及其超分子聚集体构筑》,参与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资金项目4项,省级项目2项。曾分别获得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和吉林省自然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
学校简介
吉林省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示范高校
吉林省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
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吉林省最受中学信赖本科高校
在“2025艾瑞深校友会中国民办大学排名(Ⅱ类)” 中位居第10名
连续五年跻身“中国顶尖应用型大学”行列
在2025软科中国民办高校排名(主榜)中位列第24名,综合类第12名,
居吉林省民办高校第一
2025年
招生指南
STUDENT RECRUITMENT BROCHURE
学校简介
SCHOOL PROFILE
高质快速发展 稳居顶尖行列
长春光华学院,2000年建校,现设有三个校区(武汉路校区、合肥路校区、英俊校区)。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学校,2015年被评为吉林省向应用型本科院校整体转型试点高校,2017年被吉林省学位委员会确定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被评为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2020年被评为吉林省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本科大学”办学定位,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为办学使命,秉承“立志、博学、诚信、创新”的校训,践行“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不断丰富“素质培根、思想铸魂、专业启智、文化润心”育人理念内涵,通过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大学职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未来发展成为开放包容、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际化大学。
经过多年努力,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已居同类高校前列。在“2025艾瑞深校友会中国民办大学排名(Ⅱ类)”中位居第10名,连续五年跻身“中国顶尖应用型大学”行列。在2025软科中国民办高校排名(主榜)中位列第24名,综合类第12名,居吉林省民办高校第一。在“艾瑞深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应用型)”中位居全国719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第55位、吉林省第3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23版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中位列全国“民办及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指数排名第7位。
专业结构合理 学科特色鲜明
学校设有13个院(部),现有本科专业46个、专科专业8个,涵盖工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教育学、理学7个学科门类,学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全日制在校生近1.3万人。建有省级科研平台30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校级科研平台10个、校级科研机构11个。
学校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思路,大力推动“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工程类、经管类、艺术类和文学类”四大专业集群及“工、商、艺、文”四个优势特色学科群,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2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群)建设项目2个。
学校被吉林省学位委员会确定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与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大学、吉林建筑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已有8届学生顺利毕业。
师资队伍精干 教学质量一流
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和教师“养德修为”工程,始终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坚持“引培”并重,强化名师引领,持续建设“双能型”高素质教师队伍,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拓展教师国际视野,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学校自有高级职称教师占41.6%,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92.2%。逐步建设了一支由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教书育人楷模、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硕博导师领衔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并已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形成了若干有特色、有影响、有潜力的教学科研团队。
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教育部“智慧助老”优质课程资源1门,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建设项目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省级“金课”建设项目3个,省级精品课、优秀课30门,省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科育人示范课程”2门,获批省级课程思政课程建设项目4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设项目1个,省级专业特色学院1个,省级创新创业学院1个,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省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3部,省级重点教材2部。获评吉林省高校“四新”教育改革实践优秀案例1个,高校服务吉林振兴优秀案例1个,第十四届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大会优秀办学案例1个。学校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
近三学年,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励共2186项,其中国际级/国家级竞赛获奖698项,省级竞赛获奖1488项。获省级及以上竞赛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平均比例达到12.23%。
产教融合深入 合作办学紧密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走校企合作、校行合作、校地合作之路,深化协同育人。通过整合学校与行业、企业资源,汇集高校和社会力量,形成了“围绕学校定位推创新、服务产业需求建专业、跟踪技术发展改内容、贯彻立德启智融课程、激发学生志趣变方法、利用行业资源创条件、瞄准培养目标控质量”的人才培养路径,构建了“三元四同五平台”“2.5+0.5+1.0”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了校企双主体双闭环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实施了四年不断线的校行、校企链接式人才培养过程,打造了“五导六真、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学校共建有159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产业学院培育项目,1个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13个校级产业学院,4个校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11个定制班(冠名班)。学校获批“吉林省本科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项,“吉林省紧缺人才培养定制班第二批省级培育项目”1项。
校园生活丰富 文化氛围浓厚
学校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厚植弘扬中华“国文化”,传承创新光华“家文化”。举办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优秀传统文化月、春节包饺子、写福联、端午节包粽子、毕业生饺子宴、“董事长书法讲堂”“一封家书”“墨谷逸香”在长高校大学生书画联展、“21天阅读挑战赛”“光华最美讲书人”、学生社团嘉年华、校园文艺节、校园体育节、草地音乐节等活动。承办鲁迅文化基金会长春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仪式,举办长春光华学院非遗艺术团成立大会暨首场演出——前郭县非遗艺术类精品项目展演、岫岩皮影戏专场展演,积极引进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进校园。创作推出了如《讷殷之恋》《耀眼的弧光》《失落的天堂》《熊表姐》《苍夏》《老黑河》《裁缝铺子》《怀德之心》《暗夜》等一系列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在国内外屡获大奖。组织师生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举办“铭记红色历程 争做时代新人”主题画展,邀请杨靖宇将军嫡孙马继民先生来校开展“弘扬靖宇精神 传承革命家风”主题宣讲,强化红色文化熏陶,让红色血脉在校园不断赓续。
为打造校园冰雪文化特色,学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开展雪地绘画创作活动。其中,以“弘扬航天精神,成就青春梦想”“心心相融@未来,青春献礼亚运会”“杭州亚运会吉祥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同心助力冬奥、一起走向未来”“雄鸡报晓大美光华”等为主题的系列雪地绘图活动产生了巨大反响,先后被全国百余家主流媒体报道。
科研成果落地 振兴东北有为
立足学科优势,以服务吉林省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围绕智能制造、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振兴、戏剧与影视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与优势。
积极对接吉林省汽车、农业、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担省发改委、科技厅等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在汽车零部件检测、农作物病虫害预警、用电节能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等,一批科技成果实现快速转化。
建有松花江流域民族艺术馆、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东北民俗文化研究院、满族艺术研究院、东北民间文艺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传播与发展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承担中宣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吉林卷)11卷的编纂工作。
发起成立吉林省电子商务学会,在农村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及“商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展现显著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承担长白山管委会及蛟河、吉林、松原、通化等市县区政府电子商务规划编写,参与电商人才孵化和产业园区建设。一批资政报告和调研报告获得省领导肯定性批示。主持编写的《东北乡村振兴蓝皮书》(2023卷)(2024卷),为东北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参考路径与模式。
与长春电影制片厂、吉林广播电视台、长白山池南区等联合完成《记住老黑河》《耀眼的弧光》等多部话剧、影视剧制作,斩获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最佳作品金奖、吉林省电视文艺“丹顶鹤奖”一等奖、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等多个重要奖项。成功获批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实现了国家级艺术基金项目历史性突破。在区域特色文化产品开发、特色园区规划及电影制作方面凸显特色。
就业态势良好 创业成效显著
学校深入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实施专业教师“1+X+N”就业工作模式,努力实现“三率三高”的就业工作目标,毕业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就业态势,部分毕业生走上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参军、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考取国内外硕士研究生和自主创业之路。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成果展示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成果斐然。学校创新创业学院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首批“省级创新创业学院”,学校大学生双创科技园被团省委认定为首批“吉林青年创业园”“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基地”。学校学生先后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铜奖、“学创杯”国赛一等奖和“三创赛”国赛二等奖、“吉林省第三届‘梦想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在历届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共取得“6金19银55铜1优”的好成绩。2017年至今,学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成功立项1326项,其中国家级193项、省级610项、校级523项。近几年来,有百余名毕业生自主创业,间接带动了超过500个就业岗位,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国际交流广泛 深造渠道多元
学校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聚焦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通过人才引进、联合培养、海外研修等方式,凸显国际化特色。我校与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国立工艺与管理大学、韩国翰林大学、日本千叶大学、日中文化交流中心及SAF海外学习基金会等30家国外知名高校院所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交流学习、学分互认、专升本、双学位、本升硕、研究生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拓宽学生海外学习渠道,累计派出学生200余人。
近年来,学校先后选派优秀教师80余人赴海外进行短期访学或攻读博士学位,引进来自英、日、俄、韩等国家10余名高层次外籍专家到校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优化了教师队伍学历结构,提升了教师国际化学术水平。13名教师受聘为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第二)硕士生导师。
办学成果丰硕 社会评价优良
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国民办教育十大知名品牌学校、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单位,被确认为吉林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师资培训基地、全省民办非企业“5A级”单位、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吉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育人)创新发展中心、长春市“文明校园”、长春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高校文明杯”竞赛活动优胜单位、长春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单位,荣获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状”、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学校电影产业实训基地被列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规划。先后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6个。学校办学成果多次得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日报网、中国教育在线、中新网、凤凰网、吉林日报等媒体和学习强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等平台的报道和转载,先后荣获中国教育在线“高校融媒体创新力50强”“全国品牌影响力本科高校”“吉林省最受中学信赖本科高校”“吉林省最具网络影响力本科高校”“新媒体影响力本科高校”等荣誉称号,学校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奏响了“光华最强音”。
武汉路主校区:吉林省长春市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路3555号(邮编:130033)
合肥路校区:吉林省长春市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路与富阳街交汇处东(邮编:130033)
英俊校区: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英俊镇(邮编130123)
招生咨询电话:0431-85552353 / 81863848
学校网址:https://www.ccughc.edu.cn
乘车路线:361路、301路、190路、218路、909路公交车,地铁2号线均到学校
周边环境
在长春市内可乘坐:361、301、330、331、218、190、181、101 、909等公交线路到光华学院下车即是,地铁2号线直达我校。我校位于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商业圈内,毗邻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交通便利,商业店铺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