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院系设置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25-06-19 18:21

院系设置

农学院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学院简介

农学院前身为始建于1905年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农学门 , 至今已有120年的历史。    

学院于1987年首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是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作物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获评 A+。农学专业为全国首个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第三级)的农科类专业。

学院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和雄厚的科研力量。现有教授69人、副教授46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育部人才项目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人,“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5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8人,北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人。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5人,农业农村部专项人才计划 3 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 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

2025年,除农学(智能农业创新班)外,学院按照农学大类招生,包括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2个专业。

代表性词条

1.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

2.作物学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国家首批博士点学科

3.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4.农学专业为全国首个通过三级认证的农科类专业

5.国内院校中首创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6.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

园艺学院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学院简介

园艺学院最早源于1923年国立北京农业大学设立的园艺学科,是我国现代园艺和风景园林学科的创始单位之一,下设果树学系、蔬菜学系、观赏园艺系和风景园林系,覆盖园艺和园林2个本科专业;拥有园艺学一级学科(含果树学、蔬菜学、观赏园艺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及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设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

园艺学为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其中果树学为国家重点学科,蔬菜学和观赏园艺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园艺学科在历届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园艺学获评A-,风景园林获评B。学院现有园艺和园林2个本科专业,1个“园艺+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项目,其中园艺专业在我国农林类高校中首个通过中俄联合国际认证,并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园林专业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和雄厚的科研力量,现有专职教师85人,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45人,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超过80%。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含海外)获得者8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7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人,北京市“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入选者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4人;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4个,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5人,北京市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6人;宝钢优秀教师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1位教授兼任国际园艺学会理事,1位教授兼任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

学院拥有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国家和省部级教科平台10个,教育部和农业农村部首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个。学院教学团队主讲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2门,并与美国康奈尔大学、普度大学、奥本大学等建立了“2+2”联合培养模式。近年来,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在京、冀、鲁、陕、宁、川、闽等地建立科技示范园及26个校级教授工作站,与50余家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共建学生实习基地。

2025年,学院按照专业招生,包括园艺、园林2个专业。

代表性词条

1.园艺专业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我国农林类高校中首家通过中俄联合国际认证的专业

2.园林专业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学院为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创始单位

3.园艺专业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4.10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5.教育部和农业农村部首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植物保护学院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学院简介

植物保护学院源于1905年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门,是我校最早设置的7个行政系之一,也是我国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植物保护学科首批入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近年来还先后入选国家林草局重点学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其中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于2018年通过国际评估。植物保护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是国内首个通过中俄联合国际认证的农科类专业。

学院下设植物病理学系、昆虫学系和植物生物安全系,拥有植物保护本科专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检疫与农业生态健康、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4个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以及1个校级植物生物安全微专业。年均培养本科生120名、硕士研究生150名、博士研究生80名。

学院现有教职工123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宝钢优秀教师5人;国家级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各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个。打造了教育部昆虫学课程群虚拟教研室1个,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1门。在京、冀、辽、云等地建有11个教学实践基地和10余个科技小院。

学院现有4位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17人次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70%以上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近十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转基因重大专项等重大项目多项,拥有农林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平台。学院是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的挂靠单位,北京植物病理学会和北京昆虫学会的理事长单位,创办了我国植物病理学科首个英文期刊Phytopathology Research,共同主办《植物保护学报》和《植物病理学报》,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所大学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广泛稳定的合作关系。

2025年,学院按照专业招生,招生专业为植物保护。

代表性词条

1.我国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2.首批入选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

3.国内首个通过中俄联合国际认证的农科类专业

4.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5.拥有国家级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6.拥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7.拥有国内高校昆虫模式标本馆藏量第一的昆虫博物馆

生物学院

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生物学院始建于1984年,是国内最早设立的生物(生命科学)学院之一。现设有植物科学、动物学与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4个系和1个教学中心。

学院具备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生物学为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在教育部近两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均获评A。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致力于生命科学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

学院师资队伍雄厚,现有113名专任教师,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各类国家级优秀人才51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26人次;全国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2人,北京市先进德育工作者2人。拥有国家基金委创新团队3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  

学院以一流科研、教学平台协同育人。拥有植物抗逆高效和畜禽生物育种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一流科研平台;是国家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理科基础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理科试验班(生命科学)实施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与北京理工大学开展“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面向符合转专业条件学生进行校内选拔。

2025年,除理科试验班(生命科学)外,学院按生物科学大类招生,包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2个本科专业。

代表性词条

1.国内最早设立的生物(生命科学)学院之一

2.生物学入选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

3.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4.“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生物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级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资源与环境学院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学院简介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只要资源与环境问题没有解决,人类就不可能发展,这是一个时代的命题”。1992 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发布《地球宪章》之年,中国农业大学整合10个系(研究所)组建了全国第一个资源与环境学院,学院历史可以追溯到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农艺化学门。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学院已形成本、硕、博,涉及理、工、农多学科完备的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下设4个系:植物营养系、生态科学与工程系、农业气象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作为全国“科技小院”的创建单位,扎根生产一线,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突破了从科学研究到生产实践的“最后1公里”难题,2023年5月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得到了总书记的高度肯定和鼓励。

学院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拥有教授(研究员) 60人、副教授66人,其中两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2人,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青年创新人才项目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2人,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其他省部级人才和教学名师1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学院具有一流的科研平台,包括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野外实验站。围绕国家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双碳战略、粮食安全等重大需求,开展“立地顶天”研究,在国际顶级期刊 Nature、Science发表研究论文6篇,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牌1项等。

2025年,除资源环境科学(拔尖创新班)外,学院按照环境科学与工程大类招生,包括资源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工程、应用气象学4个专业。

代表性词条

1.率先成立的全国首个资源与环境学院

2.农业领域首个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农业领域的“两弹一星”)

3.全国首个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4.“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学院简介(500字以内)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最早源于1921年北京农业专科学校设立的畜牧学科。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华北大学三校畜牧系合并组建北京农业大学畜牧学系,1993年依托该系正式成立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学院下设1个一级学科(畜牧学),1个本科专业(动物科学),5个系(动物遗传育种科学系、动物繁殖与发育科学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智能养殖与环境科学系、伴侣动物科学系)。近年来,学院畜牧学科稳定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在近两轮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获评A+,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2024年底,动物科学专业进行教育部最高级别的服务国家战略专业认证。学院开设“动物科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项目,及“奶业科学与管理”、“动物科学大数据分析”和“伴侣动物科学”3个微专业。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22人(教授54人,副教授65人,讲师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学院拥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16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中心1个、省部级中心6个、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4个。此外,学院搭建了“牛精英计划、牛百科、雏鹰俱乐部、领头羊发展计划、青年i猪联盟、宠业新势力”六大育人组织和“企业班”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实习,为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2025年,除动物科学(未来领军创新班)外,学院按照专业招生,招生专业为动物科学。

代表性词条

1.学科底蕴深厚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建院百

2.“双一流”建设学科最高级别的服务国家战略专业

3.“动物科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项目

4.院士领衔,国家级人才、名师为引领的教学团队

5.拥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16

6.国内首创智能养殖与伴侣动物学科方向

动物医学院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学院简介

动物医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是我国现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发祥地,兽医学在国家历次学科评估中均获评A+。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包括教授54人、副教授6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20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16人次,全国杰出教学奖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等杰出教师16人次;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部级教学团队4个,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优秀创新团队4个。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构建了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部级优质课程4门、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2项,主编教材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2部,省部级优秀教材5部,入选十四五省部级规划教材31部。配有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教学动物医院、畜禽疫病诊断研究中心、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物医学标本馆、教学马医院等一流实践教学平台,培养的学生连续4年摘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

学院在重大动物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细菌耐药性传播与控制、动物临床疾病诊疗等领域具有突出优势,拥有兽医公共卫生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平台25个。近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其他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9项,授权发明专利179项,发表SCI论文1255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1324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2.4亿元。

2025年,学院按照动物医学大类招生,包括动物医学、兽医公共卫生、中兽医学3个专业。

代表性词条

1.兽医学在国家历次学科评估中均获评A+

2.兽医学入选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名单

3.兽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4.动物医学专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5.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团队、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创新团队

6.牵头教育部兽医公共卫生专业“101计划”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 Nutritional Engineering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紧密围绕人类营养与健康,以国家食品产业科技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为导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学院具备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获评教育部A+学科。

学院现有教授54人、副教授6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人才计划10人次、岗位专家9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4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10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科技部及农业农村部等省部级科研团队7个。

学院拥有17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含省部级科普基地2个,承担多项国家级重大研究课题。近三年,年均科研经费超过1.3亿元,年均发表SCI、EI收录论文550篇。

学院构建以“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积极开展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和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以饮食文化协会、葡萄酒文化协会等学生社团引领校园食品文化,蓬勃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形成了严谨求实、生动活泼的学院文化氛围。

2025年,学院按照食品科学与工程大类招生,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葡萄与葡萄酒工程、食品营养与健康4个专业。

代表性词条:

1.食品科学与工程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2.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3.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

4.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5.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工学院

College of Engineering

学院简介

工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成立的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七十余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助力农业强国建设的使命与愿景,逐步形成了以农业工程一流学科为发展引领、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为核心支撑的学科发展体系和本、硕、博完备的教学育人体系。

学院现有教授44人、副教授76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宝钢优秀教师12人。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拥有5个国家级、10个省部级和10个校院级科研基地,诞生国家第1号发明专利,荣获20项国家科技奖励等重要科研成果,先后获得16余项国家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

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广泛,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著名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近年来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为重点,着力推进与南美、东盟和中亚国家的实质合作,构建了全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格局。学院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格罗宁根大学设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

2025年,除理科试验班(智能装备)、农业智能装备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外,学院按照农业工程和机械2个大类招生,农业工程类包括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智能装备工程3个专业,机械类包括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工业设计4个专业。

代表性词条

1.农业工程学科为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

2.4个国家级、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3.荣获20项国家级科技奖励、16余项国家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

4.拥有机械与农业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学院简介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设有5个系、1个工程实践创新中心、1个计算中心,拥有6个本科专业,4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学术型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型博士授权点以及2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使命,围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在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持续探索,屡获殊荣。农业现代化创新领军人才“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学院获得多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以及超过10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学生连续在“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中斩获奖项。建院近70载,已向社会输送了超过3万名各类人才,他们活跃于祖国乃至世界各地,为农业现代化进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80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人才、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国家级青年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领军英才、青年英才、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第五届杰出工程师奖获得者、师德先锋、师德先进个人、宝钢优秀教师等人才队伍。

2025年,除理科试验班(信息科学)外,学院按照电子信息类和计算机类2个大类招生,电子信息类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人工智能4个专业,计算机类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个专业。

代表性词条

1.农业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入选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名单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认证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Civil Engineering

学院简介

水利万物,建功筑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源于1958年原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创建的农田水利化系。学院下设水利工程、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土木工程4个系。

学院现有教职工163人,教授46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59人,讲师1人,教辅系列1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13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17人次,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教育部引智基地、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创新团队。

学院拥有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2个国家重点学科,水文学及水资源北京市重点学科,牵头建设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和农业农村部设施农业工程学科群。拥有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两个国家级平台以及水利部农业节水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农业绿色高效用水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设施农业工程综合重点实验室在内的多个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农业水利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本科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设有4个学术型硕士、2个专业学位硕士和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021年获批土木水利类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水利与土木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教育部首批专业虚拟教研室、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40余个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主办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竞赛、全国大学生农业水利工程及相关专业创新设计大赛等多层次、多类型科技活动。

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与国外3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密切合作关系,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康奈尔大学、普度大学、密苏里大学以及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希伯来大学建有创新人才联合培养项目。

2025年,除水利类(卓越工程师班)外,学院按照水利大类招生,包括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5个专业,并设置“智慧水务管理”微专业。

代表性词条

1.农业水利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入选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3.“智慧水务管理”微专业

4.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5.拥有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水利与土木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6.拥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科研平台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理学院

COLLEGE OF SCIENCE

学院简介

理学院下设应用数学系、应用物理系、化学系、应用化学系、应用力学系等5个系。设有农药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农药学、农产品安全、化学、数学4个博士点,数学、物理、化学、力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农药学、农产品安全、生物物理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学位硕士点。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专职教师147人,其中教授54人、副教授72人。包括“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宝钢优秀教师11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9人、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

农药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化学专业是全国农林院校唯一的“国家化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学学科是全国农林院校中最早设立应用数学硕士点和数学一级博士点的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用化学专业、工程力学专业是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目前承担着多项国家科技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学术论文及高水平研究论文发表数量在学校名列前茅,获得数百项科技发明专利,并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2025年,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按照化学大类招生,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按照专业招生。

代表性词条:

1.农药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

2.数学学科是全国农林院校中最早设立应用数学硕士点和数学一级博士点的学科

3.化学专业是全国农林院校唯一的“国家化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

4.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

经济管理学院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学院简介

经济管理学院始建于1985年,源于1927年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成立的农业经济系,是我国首

批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院之一。学院下设农业经济、经济贸易、金融、工商管理、会计5个系,拥有MBA教育中心、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实验教学中心三个教育中心;建有1个国家级研究平台、3个省部级研究基地以及23个院校级研究中心和研究所。现有农林经济管理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农业经济管理、应用经济学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农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农林经济管理、金融学、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工商管理专业均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05人,包括教授及研究员48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46人。其中,国务院参事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2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6人、入选国家博士后人才专项3人,宝钢教育基金奖获得者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优秀教师2人,国家和北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岗位专家5人。学院在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农村经济发展及农业产业化规划、产业组织、农业政策、涉农企业管理、产权理论、项目评估、信息化技术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金融期货、农村金融与小额信贷、涉农企业会计等领域具有雄厚的研究实力和特色,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学院正在承担30余项国家级项目、200余项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工作。

学院具有广泛的国际联系,与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亚洲开发银行、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日本农林中金综合研究所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普度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关系。

2025年,学院按照经济学和工商管理2个大类招生,经济学类包括农林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3个专业,工商管理类包括工商管理、会计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3个专业。

代表性词条

1.师资雄厚学术领先

2.我国首批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院之一

3.拥有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4.农业经济管理是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

人文与发展学院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学院简介

人文与发展学院设有社会政策与发展研究系、公共管理与发展系、社会学与人类学系、法律系、媒体传播系、外语系、艺术系7个系,具有本科、硕士、博士3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结构合理、特色突出、综合贯通,优秀教学成果频出。学院紧密围绕乡村振兴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培养具有深切人文情怀、深厚学术底蕴和深耕实践经验的开放型、国际型和复合型人文社会科学人才。

学院的学术和研究坚持“扎根乡土、扎根乡村”,紧扣“三农”和发展重大主题,探寻国家发展和乡村变迁的轨迹,已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在国际发展、农政转型、乡村建设、农业文化、生态补偿、农村法治、留守人口、乡村社会、乡村传播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学院本着知行合一的原则,注重强化社会实践与教学科研有机结合和转化,大力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学院与国外多所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师生访问、求学、实习、实践足迹涉及全球众多国家,国际化发展程度在国内人文社科类学院中首屈一指。学院通过邀请国内外学术界的知名学者,开展主题多元的讲座与国际学术会议,搭建了丰富的学术交流平台,构建起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2025年,社会学专业和社会政策专业按照社会学大类招生,农村区域发展、法学、传播学、英语专业按照专业招生。        

代表性词条

1.全国首个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设立院系

2.全国首个社会政策本科专业设立院系

3.社会学、农村区域发展、法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4.传播学专业入选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立全国第一个乡村传播研究中心

国际学院

International College Beijing

学院简介

国际学院创立于1994年,是我国首批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之一。30多年来,学院围绕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思想的健康塑造,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晓国际规则,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至今,学院已为社会培养了9000余名优秀的国际化人才。

学院毕业生中,深造比例高达80%。近三年来,选择继续深造的毕业生进入世界排名前 20 位高校的比例持续攀升,目前已超 31%,较过往同比增长 3%;进入世界排名前 50 位高校深造的毕业生占比亦稳步提升,达到 55% 以上,同比增幅达 6%;进入世界排名前 100 位高校的学生占比稳定在 82% 左右,深造质量逐年稳步提升。具有代表性的深造高校有: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纽约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爱丁堡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

自建院以来,学院始终强调通识教育,倡导全方位人才培养。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不仅具有出色的领导力、优秀的创新能力、出众的沟通能力,还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大多供职于跨国公司、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或机构、科研院所等,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此外,还有多位优秀毕业生在国内外知名高校任教。

2025年,国际学院按照专业招生,欲报考的考生请务必提前浏览学院招生网站或咨询学院招生办公室,了解招考流程、学制、学费、专业选择等相关情况。自2024级开始,国际学院学生按照其录取专业的国际合作渠道出国(境)交流,不参与校级其他国(境)外交流项目(包括本科生2+2联合培养项目)。

代表性词条

1.中外数所百年老校共同打造优良的国际化教育平台

2.国内首批中外合作办学单位之一、办学历史超过30

3.国际学院位于校本部,坐落在名校云集的学院路高校圈中

4.全英文授课(思政及公共必修课除外)

5.70%以上任课老师为外教

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College of L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学院简介

2017年12月,中国农业大学与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共建成立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现设5个系:土地资源系、土地管理系、土地信息系、土地工程系、土壤和水系。

学院建设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土地利用及耕地保护的科技原始创新和人才培养。主导全国首个土地科学与技术学科(自设一级交叉学科)建设,同时支撑农业资源与环境和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博士招生学科专业5个:土地科学与技术、土壤学、土地资源管理、资源与环境(专博)、资源利用(专博)等;硕士招生学科专业5个:土壤学、土地资源管理、遥感科学与技术、资源与环境(专硕)、资源利用(专硕),具备完整的本硕博培养体系。学院专职教师85人,包括教授39人、副教授44人,讲师2人。拥有两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2人、国家级青年人才7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1人,自然资源部青年科技人才3人。

学院现有农业农村部农业灾害遥感重点实验室、华北耕地保育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土地利用与管理研究中心、农业信息化研究中心3个校级研究中心;有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内蒙古兴安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中心等多个校外科研与教学实践基地,学院还是国土资源全国科普基地。

2025年,除土地科学与技术(智慧国土创新班)外,学院按照地理科学类大类招生,包括土地资源管理和地理信息科学2个专业。

代表性词条

1.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国家级和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3.土地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全国第一的国土领域-工-管交叉本科专业

4.打造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梨树模式”获得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

5.开展土地科学-人工智能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智慧国土创新班)

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

College of Grassl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学院简介

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设立于2018年,源自1956年始建的草学学科和2000年设立的草业科学系。学院开设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建有草学硕士、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和草学博士学位授权点,设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7年成为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并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连续获评 A+,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52人,包括教授21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27人,超过80%的教师拥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其中,国家级人才称号5人次、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5人次,国家林草局创新团队3个。

2024年,学院新立项纵向项目40余项,全年总批复科研经费达1.57亿元,发表高水平文章百余篇,并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著、团体标准等。在草原生态恢复、牧草生产与加工、草类分子育种等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

学院重视本科生培养,建设有10门专业核心课程,采用教学、实践、科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入学后即一对一配备导师,导师在学习、科研、生活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指导。利用聘请外籍专家开设英文课程、讲座,主办国际会议等方式提升学生国际视野。校企联合共建本科生实践基地,签署校外实习、实训、实践基地共18个。

2025年,学院按照专业招生,招生专业为草业科学。

代表性词条

1.草学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连续获评A+

2.草业科学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3.拥有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站、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平台

4.本科生实行一对一导师制

5.教学、实践、科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未来技术学院

College of Future Technology

学院简介

未来技术学院成立于2022年。学院聚焦国家发展重大战略,打造急需紧缺前沿人才自主培养的重要平台,培养高层次前瞻性的农业领域领军人才。

学院开设生物科学(强基计划)和生物育种科学(强基计划)专业。生物科学专业依托于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生物学,生物育种科学专业依托于三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作物学、畜牧学、生物学开展建设。学院根据不同专业特色制定培养方案,采用本研衔接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生转段方向包括作物学、畜牧学、生物学在内的16个学校优势一级学科。本研衔接培养中,分阶段划分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实施动态考核和进出机制,促进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全方位提升。

学院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集学校众多优势学科之力,配备优秀教师团队,加大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学业指导力度,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不断提升学生思辨力、领导力、创新力和实践能力。

未来,学院将持续开展人才培养探索与革新,提升学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建设科技创新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服务于国家和学校的战略发展。

代表性词条

1.强基计划

2.本研衔接培养

3.全国首个生物育种科学本科专业

4.大师引领“强基百人导师团”全面指导

5.依托三个“双一流”建设学科开展专业教育

烟台研究院

YanTai Institute

学院简介

烟台研究院于2007年获教育部批复成立,是中国农业大学在山东省设立的教育科研机构。

研究院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及山东区域特色,致力于人才培养与科技研发工作,旨在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教育基地,以及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领域提供一流技术支撑与服务平台。

烟台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亦是中国北方知名的海滨旅游城市及经济强市,以其优美的环境和宜人的气候著称。学校在烟台的办学历史已逾30年,提供专业硕士、普通本科以及第二学士学位等三个不同层次的教育和人才培养,目前在校生人数5033人。校园占地面积达1590.45亩,依山傍海,将诗情画意般的自然风光和具有文化内涵的建筑景观融为一体,是青年学子学习与生活的理想之地。

研究院拥有“山东省数字渔业重点实验室”、“蓝色粮仓生物安全与新质生产力创新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烟台市葡萄酒风味技术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以及数字渔业、葡萄与葡萄酒、水产病害及防控技术、设施农业工程等科创服务团队。

研究院学生共享学校本部的政策与资源。校园高速信息网络与学校本部联通,实现图书资源等信息共享,为高质量办学提供良好保障。优秀毕业生有机会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近年来保研率约为20%。本科生出国交流学习机会多样,可以通过交换生等形式,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毕业生以作风朴实、基本功扎实、创新能力强而深受社会欢迎,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平均深造率超过40%,且大部分进入“双一流”高校和国家级科研院所深造。

2025年,研究院按照专业招生,包括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水产养殖学、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电子商务、草坪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生物工程(营养与健康方向)、生物质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伴侣动物方向)、酿酒工程等12个专业。学生可在上述12个专业之间申请转专业。新生到北京报到,住宿地点为海淀区双清路1号,在北京完成第一年的学习后,从第二年起到烟台研究院进行学习和实习直至毕业。

代表性词条

1.在烟台已有超过30年的办学历史

2.共享学校本部的政策与资源

3.本科生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多样

4.就业率超过94%、深造率超过40%

 


重点实验室

● 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

畜禽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果蔬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

生物质能科学与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3个

河北沽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河北曲周农业绿色发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

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功能乳品教育部北京市共建重点实验室

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食品精准营养与质量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

作物分子育种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

玉米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果蔬加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农业节水与水资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植物生长调节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园艺作物新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部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个

农业部草地生态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部桓台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部武川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吴桥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部河北北部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武威科学观测实验站

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河北曲周绿色农业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国家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曲周试验站


重点学科

中国农业大学目前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中国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19个博士后流动站,2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种专业学位类型,20个专业学位领域,76个本科专业;现有学科覆盖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7大学科门类。


●  在教育部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共有25个一级学科上榜,其中9个学科获评A级,居全国高校第24位;获评A+的学科6个,在全国高校中列第6位;学科优秀率27%,居全国高校第19位。此外,我校有10个学科被评为B级,6个学科被评为C级。


A级学科(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畜牧学、兽医学、草学、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


B级学科:生态学、水利工程、园艺学、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社会学、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


● 在2020年10月发布的2020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我校共有22个一级学科上榜,其中4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一,6个学科位列前5%,6个学科位列全国前5%-10%。

全国第一学科:农业工程、作物学、畜牧学、草学

排名前5%的学科: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畜牧学、兽医学、植物保护

排名前5%-10%的学科:生物学、生态学、水利工程、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林经济管理


●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据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的统计数据,我校的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生态学、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药理学与毒理学和免疫学等11个学科和所有学科论文总引用量进入了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2个学科的总引用量保持在全球前1‰。


● 2021年度US NEWS农业科学学科位列全球第2名

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的2021年度US News全球最佳大学与学科排行榜在学科排名中,我校农业科学学科列全球第2位。在综合排名中,我校位列全球第406位,列亚洲第62位,列国内大学第27位。


● 2021年度QS农学与林学学科位列全球第7名

2021年2月,英国Quacquarelli Symonds(简称QS)发布的2021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我校农学与林学学科位列世界第7名,我校成为中国大陆高校有学科排名进入前10名的三所高校之一。


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新农科建设工作组组长单位,引领全国新农科框架绘制,牵头制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农林类专业认证标准,引领农科专业认证与专业建设,成为新农科建设的引领者、涉农专业建设标准的制定者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先锋者。学校积极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入选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获批专业数约占我校可申报专业总数的60%。此外,学校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特色专业、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基地等,一流专业建设和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成效获得肯定。


●率先通过国家农科专业(第三级)认证(1个)

农学


●率先通过中俄联合专业认证(2个)

植物保护

园艺


●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个)

农业水利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

车辆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通过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IFT)国际认证(1个)

食品质量与安全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

化学

生物科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农业工程

农业水利工程

资源环境科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农学

园艺

植物保护

动物科学

草业科学

农林经济管理

动物医学

土地资源管理

社会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食品质量与安全

种子科学与工程

农村区域发展

金融学


● 强基计划本科专业(3个)

生物科学

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育种)

动物科学(动物育种)


● 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

应用化学

生态学

水利水电工程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食品质量与安全

生物技术

生物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会计学

地理信息科学


●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个)

植物保护

动物医学


●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14个)

动物科学

动物医学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化学

环境科学类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食品质量与安全

农林经济管理

农村区域发展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车辆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生物工程

种子科学与工程


●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是获批专业数最多的学校。(10个)

农学

动物科学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植物保护

农业建筑与能源工程

动物医学

农业水利工程

农林经济管理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园艺



可授予的学位

学校现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7大学科门类;设有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师资力量

中国农业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33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672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960人。研究生导师167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77人。聘请了包括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DNA之父”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名誉教授。


● 在校执教的“两院”院士

石元春  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土壤学家

李季伦  生物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学家

吴常信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动物遗传育种学家

陈文新  生物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微生物学家

武维华  生物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细胞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家

汪懋华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工程-电子信息技术与自动化专家

戴景瑞  农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玉米遗传育种专家

康绍忠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水土工程专家

李德发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家

沈建忠  动物医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基础兽医学专家

张福锁  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营养学专家

任发政  食品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科学专家


  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刘庆昌 农学院教授,主持课程:普通遗传学

张 沅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动物育种学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

刘庆昌 农学院教授,主持课程:普通遗传学

彩万志  植物保护学院教授,主持课程:普通昆虫学

周志强  理学院教授,主持课程:自然科学与素养、综合化学实验


●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刘庆昌 农学院教授,主持课程:普通遗传学

张 沅 动物科技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动物育种学

李晓林  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主持课程:植物营养学

陈耀星  动物医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动物解剖学

彩万志  植物保护学院教授,主持课程:普通昆虫学

吴常信  动物科技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动物遗传学

李  伟  工学院教授,主持课程:机械制造工程学

杨培岭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工程项目管理

汪  矛  生物学院教授,主持课程:植物生物学

杨汉春  动物医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兽医免疫学

李保明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主持课程:设施农业工程工艺

周志强  理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化学综合实验

韩北忠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发酵工程

刘国琴  生物学院教授,主持课程:生物化学

高丽红  园艺学院教授,主持课程:设施园艺学

朱士恩  动物科技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家畜繁殖学

高启杰  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农业推广学

夏国良  生物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动物生理学

林德贵  动物医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兽医外科学

李秉龙  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农业经济学

李  丽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制图类课程

臧日宏  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微观经济学

周志坚  理学院教授,主持课程:高等数学

杨海莲  生物学院教授,主持课程:生物化学

张  昕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主持课程:水能建筑物

李连芳  生物学院教授,主持课程:植物生物学

谭  彧  工学院教授,主持课程:液压与气压传动

张淑敏  工学院教授,主持课程:机械设计

杜凤沛 理学院教授,主持课程:胶体与表面化学及实验等

张  宾  工学院教授,主讲课程:机械制造工程学

王建华  农学院教授,主讲课程,种子生产学

蒋秀根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主持课程:钢筋混凝土结构

李保云  农学院教授,主持课程:作物育种学

施正香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主讲课程:设施农业工程工艺

徐  扬  工学院教授,主讲课程: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

何志巍  理学院教授,主讲课程:大学物理

郭仰东  园艺学院教授,主讲课程:植物生物技术导论

宋正河  工学院教授,主讲课程:液压与气压传动

董玉兰  动物医学院教授,主讲课程:动物解剖学

   动物医学院教授,主讲课程:兽医免疫学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主讲课程:计算机图形学

吕春利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讲课程:网络安全



学生人数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2747名,全日制研究生9882名,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857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4025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6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