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工学院学院概况与人才培养
一、学院概况
山东协和学院工学院位于学校遥墙校区,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四千多万元,建有机电实验中心、建筑工程实验(训)中心、汽车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等。经过不断的努力与发展,工学院现已发展成为涵盖机械、汽车服务、土木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和智能制造工程等工科类专业的大院。每一代工学人都秉承学校“明道致远,德和崇文 ”的校训,尚工明理,踏实前行。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师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成果显著。现有专任教师213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69人,占比32%;具有双师双能素质教师73人,占比34%以上。学院还拥有一支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为学生开设多门贴近行业应用的前沿课程。近三年,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372篇;承担科研项目116项,其中省级项目30项,厅局级项目55项;出版专著6部,参编教材19部;授权专利177项,获批横向课题10项。
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完备,设有工学、管理学、艺术学三个学科门类,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环境设计等12个本科专业。其中自动化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分别于2014年、2015年、2016年获批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于同年获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9年,自动化专业、土木工程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
学院秉承“以人为本、诚信办学、质量立校 ”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重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为行业企业培养人才。学院师生在实践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三年,学生共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余项,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蓝桥杯 ”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挑战杯 ”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 ”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山东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全国高等院校BIM应用技能大赛等各类学科和科技大赛中获奖6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75项。学院本科生考研率、就业率已连续多年居全校领先地位。
二、人才培养
(一)培养模式
1、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全面实施应用型人才教育。学院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适时进行专业调整,突出实践能力、应用知识技能的培养,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教育,注重实验、实训和实践设施及环境建设,着力开展实践能力训练和形式多样的应用知识技能竞赛,深入社会和各个职业岗位实践、实习,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学院重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第二课堂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搭建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鼓励学生开展与学科专业联系紧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各类科技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拓展了学生专业知识。每年组织主题节日演讲比赛活动、主题节日征文比赛活动、双牵双育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工学特色运动会等100余场文体活动。近两年,学生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450余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申请软件著作权50余项;实验室开放项目立项25项,学生参与人数250人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0余项,参与人数200余人。
2、“双创 ”教育:学院严格落实国家、学校关于创新创业工作相关政策,加强对在校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制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力支持学生的创新与创业项目。定期召开创新创业讲座,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申报创新创业项目,营造了浓郁的学院氛围。
学院重视各级各类大赛项目,注重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学院成立专业社团、开展专业讲座,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参加全国举办的各类专业技能和设计大赛,锻炼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就业情况
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将学生高质量就业、创新创业列为学院重点工作之一,建立完备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聘请资深企业人事经理及毕业生创业就业明星来校做就业指导及讲座,举办毕业生就业招聘会。对学生就业全过程指导,积极发挥学院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联系、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
学院良好的社会声誉给毕业生创造了优越的就业条件,学院完善的实验实训条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研究生考试:近年来多名学生考上河北工业大学、安徽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建筑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广州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扬州大学、长江大学、宁夏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
专升本考试: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学历,学院开设在校生实践课程改革试点本科课程教学,帮助学生考取含金量高的本科学历,通过英语等级考试和论文答辩即可申请授予学士学位。近年来有多名学生通过专升本途径,考上山东师范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临沂大学、潍坊学院、滨州学院、枣庄学院等高校的本科。
护理学院概况与人才培养
一、学院概况
山东协和学院护理学院是在原护理系基础上于2007年成立,是学校最早设置的二级学院之一。在协和护理人的不懈追求和努力下,护理学院已发展成实施普通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两个层次,拥有护理学(本科)、助产学(本科)、护理(专科)三个专业,名师精英荟萃、教学成果丰硕、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基地。
护理学院秉承为维护人类健康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宗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9年,护理(专科)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1年,护理学(本科)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2年获批“‘211’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建设项目;2014年,获省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支持计划建设专业。2019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护理学学科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培育学科。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护理学专业认证。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1个、省专业特色学院1个。学院教师主持承担省级教改项目7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特等奖3项);主编、参编教材32部。
学院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遵循科研服务教学的原则,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学院成立护理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建有3个校级科研团队。近五年教师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15项,厅局级科研项目16项,校级科研项目26项,取得局级以上科研奖励10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得专利27项。学生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16项,学院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3项,省级金奖8项、银奖18项、铜奖13项。获得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1项,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华东赛区团体三等奖1项,山东省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1项,优秀奖6项。2024年山东省学校急救技能大赛获省赛三等奖1项。
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专任教师队伍。2010年,护理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2011年《中医护理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2017年护理学院教师团队被评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院现有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2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山东省优秀教师1名,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名,国家级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2009年学院被授予山东省教学管理先进集体,2011年,学院被授予济南市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2016年学院被评为山东省三八红旗集体单位。
学院建有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下设基础护理实验区、临床护理实验区、人文护理实验区和模拟病区四个实验教学功能区,设置84个实验室,仪器设备总价值4000余万元。实验教学中心按照医院真实环境设计,充分融入医院特点和护理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2008年中心被批准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山东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同时被济南市列为学生科普实践基地。2015年,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6年,中心被评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为了确保临床教学和实习效果,学院建立了以附属医院为核心,以三级医院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学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齐鲁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新泰市中医医院、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等21所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能够满足学生见习、实习需要。
学院依托专业优势,组织学生面向社会开展志愿服务。学院成立了“山东省南丁格尔志愿服务团山东协和学院服务队”,发挥专业特长,在社区、养老院、中小学、企业等开展公益服务活动,举办急救科普讲座和应急救护培训,累计服务总时长4万余小时,受众人数达7.5万人次,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既能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又能服务社会,体现个人价值,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连续五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服务队,201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志愿服务队。
坚持开放办学,实施协同育人。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澳门等地区的1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教师互派、学生交流、课程共建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近年来,选派10余名教师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交流深造,选送150余名学生赴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家和中国台湾、澳门等地区高校学习交流或攻读学位。
几年来,护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毕业生职业技能达标率达到100%。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7%以上;近3年毕业生初次平均就业率达到97.5%、毕业生单位满意率98.1%;护理学院学生以扎实的基本功、娴熟的护理技术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受到用人单位的赞誉和认可。
二、人才培养
(一)专业特色
护理学院的护理专业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
1.坚持以能力为重,强化临床护理能力培养
专业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尚德尚文”为基点,坚持能力为重,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达到“业务精良、技能精湛”的知识、能力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制定护理技能操作标准,编写出版《基础护理技能操作教程》,开发《临床护理技能综合实训》课程;依托护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医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展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实验、实训、见习、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多年来护理学专业学生因综合素质高、操作能力强而受到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的好评。本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2.坚持专创融合,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专业秉承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办学特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选修课程;推进专创融合,组织编写《护理学专业五育融合课程双创教学指南》,将双创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成立提灯视界——护理卓创学会,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活动;学业导师、双创导师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进行全程指导帮扶。近年来,学生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11项,孵化项目14项,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项,省级金奖4项、银奖11项、铜奖5项。
3.坚持服务社会,在服务社会中强化育人价值
专业坚持在服务社会中育人,在回报社会中发展。开发《呵护生命,“救”在身边》等山东省在线开放课程,在智慧树平台上线,免费向公众开放,普及医学急救知识,线上选课累计达4.36万人,惠及广大民众。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学校自2005年以来的免费乡村医生培训,对乡村医生进行应急救护培训,提升基层卫生工作者的应急救护能力。学院2010年成立的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发挥专业特长,在社区、养老院、中小学、企业等开展公益服务活动,举办急救科普讲座和应急救护培训,累计服务总时长4万余小时,受众人数达7.5万人次,服务队获得“全国先进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称号。广大师生在服务社会中践行白衣天使使命,树立“忠诚敬业、竭诚为民”的专业精神,拓展提升专业育人价值。
(二)就业情况
护理学院涵盖本、专科两个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学生就业率达到99%以上。随着应用型本科教育方针的落实,学生就业率提高,就业方式也出现多元化,出现了劳动合同就业、协议就业、升学、应征入伍、自主创业等多种灵活就业方式。学院根据《山东协和学院创业就业工作方案》精神,积极落实、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成立由二级学院院长、分管院长、就业秘书以及相关班主任组成的工作小组,旨在跟踪回访学生就业信息、就业情况,毕业生对工作单位满意度,毕业生薪酬水平,积极想办法解决未能就业或者就业情况不好的学生问题。同时学院根据往年毕业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在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就业教育,联系用人单位举办招聘会,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避免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走弯路。
1.研究生考试:护理学院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学生考研情况,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学生不断提升考研成功率。从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考研意识,在校期间经常组织各类考研讲座,聘请国内外专家为在校学生拓展考研视野,介绍研究生学习、工作情况;邀请已经考取研究生的同学为在校学生传授考研经验、介绍心路历程,帮助学生不断建立和强化考研意愿;借助社会办学力量,提高考研通过率。现已形成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帮扶,建立了“以考促学,以学促考,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护理学院考取的研究生分布于省内外各高校,如澳门科技大学、福建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青岛大学等国内护理行业较为知名的高校。
2.专升本考试: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学历,学院开设在校生实践课程改革试点本科课程教学,帮助学生考取含金量高的本科学历,通过英语等级考试和论文答辩即可申请授予学士学位。
每年针对专科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各类专升本宣传、动员活动。近年来护理学院考取本科高校分布于德州学院等省内医学院校。
计算机学院概况与人才培养
一、学院概况
计算机学院成立于2003年,2011年设立本科专业。学院紧跟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秉承领航前沿、智驭未来、创新驱动理念,科学设定专业建设方向,深化学科交叉。学院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共计10个本科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等6个专科专业,物联网工程等7个专升本专业。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35人,其中教授29人,其他正高级5人,副教授61人,其他副高级9人,下设计算机科学教研室、数字媒体教研室等7个教研室,3个校级科研团队。
近年来,学院的教学管理逐步科学规范,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学体系逐步完善。2020年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设计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设计基础获批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2年智慧康养大数据与可穿戴装备实验室获评省级特色实验室;2023年智能物联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获评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实习(训)基地,智能计算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智能系统工程设计、计算机网络获评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获批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4年智能物联特色学院获批山东省专业特色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获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学院先后承担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近10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多项,公开发表教研、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SCI 6篇;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
目前,学院专业设置涵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艺术设计等计算机类及艺术学类学科领域,形成了具有一定专业群与学科群的融合发展优势。学院配合学院学科建设需要,推进实习基地群建设,及时调整相关专业的实践基地建设。学院先后与北京博创智联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东方信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博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新视觉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深兰人工智能研究院等2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联合人才培养,政企互融的联合办学独具特色,极大优化了实习资源,提高了实习质量。
智能计算实验教学中心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分为智能物联网实验区、软件开发实验区、硬件基础实验区和数媒艺术实验区四个实验区,共包含18个专业实验室及综合实训室。实验(训)中心实施实验室开放制度,开展项目式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技能大赛,打通了从课内实验、项目实训到大赛实战的各个环节,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拥有山东浪潮、北京博创智联科技、山东东方信达、济南博赛网络科技、山东新视觉数码、深兰人工智能等30多家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保障学生实习。
二、学院特色与优势
学院坚持质量培育,以升学与就业为宗旨,以技能竞赛为抓手,强化学生成果意识,重视第二课堂形式与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深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创办公司和工作室。先后成立公司23家,并入驻学校大学生孵化中心。成立了浮想映像数媒工作室、H3C网络安全工作室、星科工作室、智慧城市学院工作室、计算机科创中心、筑帧创客工作室、学院之音、万象电子社、成竹竞赛社等12个学生工作室,成立了争鸣文化学社团、追光逐影社团、武道跆拳社团、清雅民乐社团、花艺社团、兴欣读书社团、咫越画社团等77个学生社团组织。
近三年学生竞赛成果显著。积极参加中国大学生创新大赛、数学建模、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山东省科技节系列赛事、山东省软件设计大赛等各级各类大赛,累计荣获省级及以上奖励达300余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8项,校级开放实验项目54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软件著作权70项,专利50项。特别是在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我们累计荣获国家铜奖5项,省级金奖12项、银奖27项,铜奖22项。 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有了历史性突破。
实行专兼结合,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聘请驻济高校专家教授担任学科专业带头人,指导专业发展建设;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项目研发、申报横向课题。近年校企合作获批横向课题30项,获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17项。
三、就业升学情况
全链条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有保障。学校召开就业双选会,一对一提供就业指导,贴心服务助力学生就业,每年学生就业率达98%以上。
1.本升硕考试:我院领导高度重视本科生考研工作,每年为考研学生设置专门考研自习室,大一到大四每年都不定期召开考研讲座,还邀请山东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进行经验交流,营造了良好的考研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每年都有学生被山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燕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重点大学录取,上线率达39%。
2.专升本考试:学院重视学历提升,实施学生分类培养制度和学业导师制度。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专升本选修课程模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有专升本招生计划。
3.国际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化教育,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海外学习交流机会。 现与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高校建立友好关系。与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台湾东南科技大学,台湾义守大学建立长期交流关系。近年来,20多名学生分别去美国肯塔基BCTC、台湾东南科技大学和台湾义守大学交流学习。
人文艺术与教育学院概况与人才培养
一、学院概况
人文艺术与教育学院成立于2012年,现有学前教育、音乐学、英语3个本科专业,学前教育、早期教育2个专科专业,设学前教育理论教研室、学前教育艺术教研室、音乐学专业教研室、英语专业教研室、早期教育专业教研室、大外部6个教研室。
学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努力构建“思-专-创”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在教育、文化、外事领域从事教育教学、文艺表演、跨文化交流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院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社区教育优秀课程资源1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教师主持参与省级教学改革项目5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2项,发表教学改革研究相关论文61篇。
学院建成山东省青少年素质教育重点研究基地、北京蒙台梭利教育中心培训基地、山东协和学院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美国文学中的中国研究中心各1个,成立了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团队、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团队两个校级重点科研团队。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文科实验室1个;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18项,局及以上级科研课题174项,横向课题192项;出版专著4部,论文集1部;发表论文612篇,其中中文核心及以上期刊论文13篇,获得厅局级及以上科研奖励31项。
学院不断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建有虚拟仿真实验室、电钢实训室、蒙台梭利实训室、保教活动实训室、微课实训室、语音室、视听室等69个实验实训室,能够充分满足学生校内教学与实训的需求。学院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与新加坡伊顿教育集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幼儿园、济南新概念外语培训学校等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较好地满足了学生技能训练需要。
学院坚持在服务社会中育人,在回报社会中发展,积极融入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等优势,积极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重大战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产业为导向,以“地方性、应用型、融合式”发展为路径,整合优质资源,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善教学育人环境,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应用型优秀人才,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学院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学生为本,创新引领,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实践能力突出、能够胜任专业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强化与实习基地的协作,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机制。众多优质实习基地的任课教师进入课堂和实习基地,现场指导学生在各个岗位进行实践锻炼。目前,学院拥有87名“双师型”教师,强化对学生的专业指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各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优先接受我院毕业生。学生在校期间积极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育婴师证、蒙台梭利教师资格证、营养配餐师证;雅思英语证书、翻译资格证、报关证、BEC证书、英语专业四级、英语专业八级、国际商务(英语)证书;音乐类教师资格证、音乐水平等级证书等。
双创教育硕果累累。学院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并获得良好的成绩。近年来,学生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2项,省级金奖5项、银奖8项、铜奖10项;获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省级奖项6项;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9项;获“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挑战赛国家级一等奖1项,国家级三等奖2项,省级二等奖2项,省级三等奖3项;获艺术类大赛省级以上奖项30项。荣获校级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干部等荣誉者169人。学院每年举办就业双选会,学生可根据意愿选择单位就业,也可以优先选择实习单位就业,确保每届学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
三、就业情况
就业率:学院每年举办多场就业双选会,学生可根据自己意愿选择单位就业,也可以优先选择实习单位就业。我们优中选优,确定了北京、天津、青岛、济南等各地50多家实习就业基地,保证了每届学生就业率不低于99%。
研究生考试:在保证学生多证就业的同时,鼓励学生继续深造,考取研究生。近三年来,学院毕业生考研为87人,先后考取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青岛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在初试和面试中展现了深厚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得到所考取院校的一致好评。
专升本考试: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学历,2024届毕业生专升本报考录取率在96%以上。
商学院概况与人才培养
一、学院概况
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政同向、教管同行”协同联动育人,加强思专创融合、学科交叉融合、产教共建融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院开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医疗产品管理、金融科技9个本科专业,开设旅游管理、大数据与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4个专科专业。建有省级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1个,省财政重点支持特色名校立项建设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建有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 近年来,学院教师获批省级重点领域教学改革试点项目2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7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荣获高水平教学比赛奖项16项。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成果显著。现有专任教师125人,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学位的4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46人,其中正教授21人;具有“双师双能型”教师68人。专任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5人。旅游管理教学团队获评省级教学团队,智慧农业团队、智慧金融团队获评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智能财会与数据治理研究团队、康养休闲旅游发展创新研究团队、人工智能赋能的循证决策研究团队、健康旅游研究团队获评校级科研团队,康养旅游教研室获评山东省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各级各类课题209项,其中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5项、省级课题13项、厅局级课题130项;科研成果获奖79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9项、软著57项;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8部、教材20余部。
二、人才培养
(一)培养模式
根据“专业+技能 ”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坚持应用型和产教融合的发展方向,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服务、合作、创新精神和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学院的良好社会声誉给毕业生创造了优越的就业条件,学院完善的实验实训条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倾力建设有品位的学院,培育有底气的人才,走出了一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实践之路。
(二)实践教学
学院重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拥有省内一流的实验实训中心,校内有旅游实验中心、智能财会与金融实训中心,包括三维立体实景导游实验实训室、主题宴会服务实验室、会计仿真实验室、智能会计实验室、数智化营销实验室等,能够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学院与国家会议中心、喜来登酒店、中青合(山东)农业发展集团、山东碳普惠信息科技发展集团、企顺(山东)财税咨询有限公司、企叮咚集团等多家知名企业达成校企合作,能够满足学生校外实习需要。
学院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 ”教育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搭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近年来荣获学科技能竞赛奖项352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18项;省级特等奖5项、一等奖79项、二等奖78项、三等奖129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46项,其中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5项,省级金奖14项、银奖21项、铜奖5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有12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5项。
三、就业情况
商学院在坚持国家就业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毕业生的就业面,鼓励学生高层次,高质量地就业。同时,积极改革人才培养定位,体现“服务性 ”“应用型 ”,不断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在就业全链条服务体系下,助力学生就业。近年来,凭借“专业对口率高、就业稳定率高、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近三年,商学院各专业平均就业率保持在 98%以上,社会和企业满意度均为100%。
1.研究生考试:学院高度重视本科生考研工作,安排专门考研自习室,配备专业教师指导,不定期举办考研指导讲座,邀请专家和往届优秀考生进行经验交流和面试指导,营造了良好的考研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部分学生考入云南大学、宁波大学、甘肃政法大学、黑龙江大学、鲁东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辽宁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吉林财经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
2.专升本考试: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学历,商学院开设的各专科专业均为全日制专科,应届毕业生均可参加普通统招专升本考试或国外专升本、本升硕,学生专升本率逐年提高。
医学院概况与人才培养
一、学院概况
医学院历史底蕴深厚,有20余年医学教育经验。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医者仁心教育,不断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临床岗位需求。
现开设康复治疗学、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中药学、口腔医学、智能影像工程、药学7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等4个专科专业,其中康复治疗学为省级一流专业,临床医学是省级特色专业。
师资力量雄厚
师资队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够满足本科教学需要;聘请知名教授、医院专家来院授课。现有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老年康复工程技术创新团队”获批山东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人才引育计划立项。近三年教师主持科研项目55项,省级教改项目5项,校级教改项目40余项;获厅局级科研奖励24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参编教材15部,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教学资源丰富
学院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和医护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中心,中心下设人体解剖标本馆、中药标本馆、数字人解剖虚拟实验室、数字解剖触控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诊断学实验室、模拟手术实验室、妇产科实验室、中医技能实验室等40个实验室。
目前建有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新泰市中医医院、莒南县人民医院、莒县人民医院、济宁口腔医院5家附属医院;烟台牟平区口腔医院1家教学医院;以及济南市中心医院、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青岛妇女儿童医院等60余家实习医院和校外实训基地,可以满足见习和实习需求。为学生校外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培养效果突出
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立足基层,适应需求,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得到各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就业对口性强,就业率高。在中国校友网公布的高校排名中,我校医学学科连续7年位列全国民办高校第一名。
二、人才培养特色
(一)人才培养
1.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体现“大健康”理念和新科技革命内涵,对现有专业建设提出理念内容、方法技术、标准评价的新要求,推进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提高升学率、就业率、创业成功率为目标,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临床技能、提高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早接触行业、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社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一批“心中有梦、胸中有志、腹中有识、手中有技、言中有诚、行中有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建立教-赛-创融合的教学模式,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在项目训练中提高能力,建构知识体系;学生基于教学项目、竞赛项目和创业项目进行项目式学习,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能力的提升;以各级各类竞赛为牵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组建博医协会、医路同行、中医经方研学社、杏民研学社、口腔专研协会、医影求益研习社、检验之窗研学社、美丽同盟等大学生学术性社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及创新创业类竞赛。
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国家级金奖5项、银奖4项,铜奖20项,省级金奖49项、银奖67项、铜奖34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奖项11项;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7项,省级奖项23项;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国家级银奖2项,铜奖14项;“创青春”全国卫生健康行业青年创新大赛国家级银奖3项,铜奖1项;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项6项;黄炎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项4项,省级奖项15项。
(二)就业情况
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已为社会输送了2万余名高素质的应用型医学卫生人才,毕业生以“思想素质好、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突出”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1.研究生考试:医学院高度重视学生考研工作,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设置专门考研自习室,定期举办考研指导讲座和经验交流。近年来多名学生被录取到复旦大学、青岛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知名高校。
2.专升本考试:医学院坚持分层次教学、分类管理,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精心组织考前辅导。连续五年,专升本录取人数在山东省名列前茅,学生主要考取到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宁医学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等高校。
重点实验室
医护实验中心简介
山东协和学院医护实验中心于2002年更名成立,是学校最早设置的实验中心。
中心面积1.7万平方米,建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和虚拟仿真四个功能实验区,包括生命科学馆、智能解剖实验室、3D虚拟情景化综合实验室、VR实验室、智能康复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口腔医学实训区、影像技术实训区、康复医学实训区、手术学实训区、OSCE考站、模拟病区、护理仿真急救实验室、诊断互动实验室、健康评估实验室、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机能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等123个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6458万元,其中万元以上实验仪器设备1146台套。
中心主要承担护理学、助产学、口腔医学、康复治疗学、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中药学、智能影像工程、临床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等20个本专科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开设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700余个。同时也为大学生实验室开放立项项目、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教改等提供支持和保障。除此之外,中心还承担着乡村医生培训、山东省高级养老护理员培训等社会服务任务。
中心2008年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山东省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12年获批山东省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5年获批护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6年获批医护虚拟仿真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2017年医学免疫学实验室获批山东省重点实验室;2019年中心生命科学馆获批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3D虚拟情景化综合实训平台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
重点学科
山东协和学院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序号 | 所属学院 | 专业名称 | 专业代码 | 级别 | 年度 | 获批时间及文号 |
1 | 工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80202 | 国家级 | 2019 | 2019.12.24 |
教高厅函【2019】46号 | ||||||
2 | 护理学院 | 护理学 | 101101 | 国家级 | 2020 | 2021.2.10 |
教高厅函〔2021〕7 号 | ||||||
3 | 人文艺术与教育学院 | 学前教育 | 40106 | 国家级 | 2021 | 2022.6.8 |
教高厅函〔2022〕14号 | ||||||
4 | 商学院 | 旅游管理 | 120901K | 国家级 | 2021 | 2022.6.8 |
教高厅函〔2022〕14号 | ||||||
5 | 计算机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 | 80701 | 省级 | 2019 | 2019.12.24 |
教高厅函【2019】46号 | ||||||
6 | 工学院 | 土木工程 | 81001 | 省级 | 2019 | 2019.12.24 |
教高厅函【2019】46号 | ||||||
7 | 工学院 | 自动化 | 80801 | 省级 | 2019 | 2019.12.24 |
教高厅函【2019】46号 | ||||||
8 | 商学院 | 会计学 | 120203K | 省级 | 2019 | 2019.12.24 |
教高厅函【2019】46号 | ||||||
9 | 计算机学院 | 物联网工程 | 80905 | 省级 | 2019 | 2019.12.24 |
教高厅函【2019】46号 | ||||||
10 | 医学院 | 康复治疗学 | 101005 | 省级 | 2021 | 2022.6.8 |
教高厅函〔2022〕14号 | ||||||
11 | 工学院 | 机械电子工程 | 80204 | 省级 | 2021 | 2022.6.8 |
教高厅函〔2022〕14号 | ||||||
12 | 计算机学院 | 数字媒体技术 | 80906 | 省级 | 2021 | 2022.6.8 |
教高厅函〔2022〕14号 |
可授予的学位
师资力量
现有专任教师一千五百多人,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一千四百多人。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级教学名师、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济南市高层次人才。建有省级教学团队、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省“青创人才引育计划”立项建设团队、省高校“青年创新科技”支持团队和省哲社青年人才团队。
学生人数
学校现有在校生3477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