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领导
一、蔡若松校长,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负责学校学术委员会和教育发展基金会工作。分管党政办公室。联系经济管理学院、基础部。
二、高小涵常务副校长,负责学校人事、教师发展、实验实训、产教融合、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分管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数据服务中心、实验实训中心、产教融合规划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联系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三、李宝章副校长,负责学校教学评价、资产管理和图书文献工作。分管教学评价办公室、资产处、图书馆。联系外国语学院。
四、高世松总会计师,负责学校财务工作。分管计财处。联系体育部。
五、薛瑾党委副书记、校长助理,负责学校学生管理、后勤服务、安全保卫、基建工作。分管学生处、后勤保障与安全保卫处。联系设计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六、孙雪峰校长助理,负责学校招生就业、国际交流、创新创业,高职、继续教育和培训教育工作。分管招生就业处、国际交流中心、创新创业学院(PEIM 新教育实践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联系继续教育学院、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
七、侯洪凤校长助理,负责学校本(专)科教学、科研与校企合作、发展规划与综合改革工作。分管教务处、校企合作科研产业处、发展规划办公室。联系交通与电气工程学院。
八、尹万昀校长助理,协助李宝章副校长工作。
学校简介
教育部编制高等院校代码:13207
大连科技学院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旅顺经济开发区大学城内,其前身是2002年组建的大连交通大学(原大连铁道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省属普通本科高校,2016年获批为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9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始终将培育和打造办学特色作为立校强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早在建校之初,创办人高智先生就提出“勤劳、智慧、勇敢、意志、信誉、责任、包容、感恩”的校训,经过多年摸索,办学特色初步显现,即构建“135”党建格局,实施“三大工程”,践行“大科精神”;实施PEIM教育,深化协同育人,推进科教融汇。
学校现有机械工程学院、交通与电气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应用技术职业学院7个二级学院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部、体育部、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5个教学单位。学校现设35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优越的地理环境、良好的办学条件、先进完备的教学设施,为来自全国各省(市、区)的14000余名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完善。校园占地面积82.69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118.5万元,图书104.24万册。学校重视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智慧校园,校园网万兆骨干、千兆到楼、百兆到桌面,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学校建有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实验实训中心(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运输工程实验实训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等100余个实验实训场所;与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大连站、旅顺潜艇博物馆、大连市旅顺口区劳动人事仲裁院、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为学生搭建优质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建校外实习基地146个。
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99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88.8%;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3.5%;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双师双能型”专业课教师170人,有32人次分别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级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兴辽英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大连市青年才俊等荣誉称号。学校已获批辽宁省优秀网络育人名师工作室、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目前,学校已成为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建设院校、工信部首批100个“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辽宁省首批“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辽宁省第二批“省级创新创业学院”、2023年度辽宁省省级众创空间;全国民办学校首批党建特色项目建设基地、辽宁省优秀民办高校、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大连市民办教育党建工作示范校。近年来,学校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本科16项、职教8项;省一流专业3个,省一流课程44门,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省级优秀本科教材7部,省级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2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7个,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省级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5个,省就业创业大数据研发中心1个。
学校加快高水平科技成果产出。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持续加大科学研究经费投入,推进有组织科研,促进高水平科技成果产出。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注重高层次科研平台搭建,促进显著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践行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广泛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科普知识进校园”科普活动,推动全民科学素养提升,协力建设科技强国。获批辽宁省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辽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1个,大连市科普基地1个,获得大连市科协主办“科普进校园品牌”支持单位等荣誉。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校地企融合发展的合作路径,促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获批立项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互联网方向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获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产教融合产业实践教授2人,与大连市人民政府等部门签订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个。
学校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校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有集创新实践和创业孵化为一体的PEIM新教育实践中心等校内训练场所8000余平米,校政企协同创业孵化基地20000余平米。拥有专业教授、产业教授、创业导师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200余人,包含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业导师、科技部科技创业导师、人社部创业导师、全国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辽宁省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30余人。实施“国创计划”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奖励1500余项,曾多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赛区金奖,获奖总数位居辽宁省民办高校前列。
学校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质和普及率,建有大学生活动中心和文体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以校园主持人大赛、相声小品大赛、高雅艺术进校园、体育文化节、社团文化节、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等为代表的“品牌化的校级活动”和以党团活动月、科技文化节、爱国主义实践教育月、公寓文化节等为代表的“普及化的院级活动”为主体的多层次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学校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质和普及率,目前共有学生社团61家,分为思想政治、志愿公益、文化体育、创新创业、学术科技五大类别,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学校围绕继续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高水平教育合作、持续推进国际交流、参与国际产学研交流、推进中国文化传播等四个维度,全方位开展教学、师资、人才培养和科研教研国际化工作。目前,学校与65所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组织教职工、学生与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开拓师生国际视野、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学校建有中韩海智工作基地,并于2022年获评“大连市科协海智工作基地”。学校现有联合培养、交换学习、短期研学访问等各类学生海外交流项目。
学校强化内涵建设,打造育人特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逐年提升。学校相继与杭州地铁、沈阳地铁、大连地铁、大连公共交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大连机车厂、大连恒力石化、浙江海德曼智能装备、浙江中捷缝纫科技、浙江海昌药业等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更好地满足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周边环境
校区位于:国家自然保护区老铁山北麓延伸带上,环视黄渤两海,驻足世界和平公园之东,毗邻沈海高速与烟大火车轮渡交汇之地。
中国黄渤海分界线上的新工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