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毕业生都去哪儿了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农村学校难成师范毕业生就业洼地
“现在,师范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机会比我们过去要多得多,很多优秀的师范毕业生宁可‘漂’在大城市从事别的工作,也不愿到县城及县城以下的中小学校从事相对稳定的教育工作。”湖北省宜都市某中学一位谢姓老师说,“我们办公室一位同事的女儿,毕业之初选择在湖北省咸宁市卖保险,后来又跳槽到了恒大地产,父母怎么劝,她就是不愿回来当老师。”
谢老师所说的现象,并非个例。现供职于武汉某通讯技术有限公司的戴静,是华中师范大学2014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从小到大,当一名教师始终是她的梦想。就读本科期间,戴静选的专业是师范类的化学专业,读研究生时她还是毅然选择了华中师范大学。
然而,在临近毕业的最后几个月,戴静无奈之下放弃了追逐多年的从教梦——因为,在就业的地域选择上,她的心理底线是留在省会城市武汉,但由于今年武汉中小学教师招聘名额少,尤其是职位不多的化学等非语、数、外学科教师岗位竞争激烈。最终,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为了顺利就业,戴静选择在教育系统之外就业。
“班上想留在大城市就业的不少同学,最后也像我一样以‘曲线救国’的方式,选择大城市里与教育相关的行业就业。”戴静说,班上也有很多同学在就业时,由于对地域没有特别要求,所以他们大多数选择了从教,但主要集中在广东、重庆等地大中城市。
师范毕业生究竟去了哪儿?数据显示,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师范类毕业生平均供需比为1:8,当年该校师范生的就业率(包括考研和出国)为96.2%,其中50%的学生进入省级中学,25%在县级重点中学。此间,就业率连续6年保持在98%以上的东北师范大学,有80%的师范生进入基础教育系统从事教师工作。从就业地区和求职方向来看,一线发达城市仍是师范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约占58.53%,二线城市约占20.6%。
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约60%的毕业生在地级市以上城市任教,约1/3在县级地区任教。在2272名免费师范毕业生中,到省会城市、直辖市市区就业共223人,占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人数的9.82%;到地市一级城市就业共1139人,占50.13%。两者合计,到地级以上城市就业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占就业总人数的59.95%,比上年(64.14%)下降了4.19个百分点。到县级地区就业共772人,占33.98%。派回生源省分配工作暂未反馈具体任教单位的共138人(含西藏、甘肃、云南等省份要求直接派遣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分配工作的49人),占6.07%。也就是说,2013年该校93.93%的毕业生是在县级(含县级地区)以上的地区就业。同期,陕西师范大学60.64%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是在省会城市及地级市的学校就业,只有39.36%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县级及以下地区就业。
这意味着,每年毕业季,大中城市教师编制是大量师范毕业生就业竞争的主战场,而真正去县级以下的农村学校就业的重点师范大学师范毕业生,寥寥无几。这也说明县级以下的广大农村学校是当前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洼地。
这在一些网络专项调查中也有所体现。据人民网此前对免费师范生所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在181名受调查的首届免费师范生中,63.5%的受调查者来自农村,89.2%的受调查者家庭月收入不足4000元;6.6%的人选择了“北上广深”作为意向就业地点,58.0%的人选择了“省会城市”,没有人选择“农村”作为意向工作地点。
与不少师范高校毕业生不愿选择农村学校就业相对应的是,县级及县级以下地区学校的在职教师流失现象依然突出。据了解,湖北省枝江市组织部今年将从教师中选调200人到事业单位任职。该市不少教师已办理调离手续,分别去了镇城建站、食品药品管理所、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就职。
不久前,记者在陕西南部山区一所镇中学采访时,该校校长称,全校32名教职工中,其子女选择当教师或在高考时报考师范院校的,仅1人。“这和20多年前的情况迥然不同,那时候,各地的中等师范学校发展迅猛,几乎绝大多数教师子女都选择就读中等师范学校,所以那时候身边到处都是教育世家。”该校长感慨地说,“现在,不少家庭只要有一个当教师的,就会想方设法说服亲戚朋友的孩子放弃从教。尤其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基层教育生态的这种微小变化是值得警惕和反思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