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关键词3:国际暑期学校
培养“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
周磊
暑期学校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推动国际化培养和科研探索的重要环节。学校自2023年起举办基础学科拔尖学生“成长伙伴”国际暑期学校,凸显“国际交流合作、高端学术引领、前沿学术探索”特色。
国际暑期学校建设依托于拔尖基地、专业、学科建设。学校相关学科本就有开设暑期学校的传统。2004年以来,生命科学、物理、哲学、数学、历史、化学、药学、经济等学科都陆续开设了暑期学校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2023年,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药学等7个基础学科拔尖基地成功举办国际暑期学校。共有来自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的90多位教师授课,1000多名学生参与。
各基础学科开设的国际暑期学校涉及领域均具有前沿性、跨学科性的特点。例如,哲学学院“数理逻辑”暑期学校已经连续举办了8届,邀请本领域最优秀的国际学者授课,推动参与的学员对哲学领域产生浓厚兴趣,坚定了在逻辑学方向进行学术研究的志向。
学校研究生院在十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推出了“旗舰型国际暑期学校”,帮助学员拓宽学术研究视野、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学科前沿动态。今年共开设了9个项目,其中数学、哲学、生命科学暑期学校与同济大学、西湖大学等院校合作。
到2025年,学校将促进各拔尖基地国际暑期学校的常态化建设,建设更加优质的课程,学术科研实践项目更加丰富,与其他高校、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也更加紧密,整体提升拔尖人才的培养成效。
结合学校的具体实践,复旦大学对开展好“成长伙伴”国际暑期学校提出以下建议:第一,积极组织开设人工智能国际暑期学校,促进AI与科技相结合,提升AI时代人才的综合能力。第二,课程质量和学习成效是国际暑期学校成功的重要因素,建议高校全方位夯实课程质量,多渠道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推进高频率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第三,国际暑期学校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应当坚持“系统集成”的原则,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环节有机结合。第四,应当积极促进各高校之间建立合作机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综合性特点,学业评价方式也将关系到培养的成效。学校在2024年春季学期推动了内严外宽、支持挑战、鼓励创新的本科学业评价体系改革。
一是坚持复旦等级记分制的一贯传统,按照“内严外宽”的原则,一方面调整30%优秀率内涵,并设置荣誉性的A+等级,引导学生踊跃修读荣誉课程等具有高挑战度的课程;另一方面设置等级绩点映射区间,更切实反映学生学业水平,避免学生因优秀率限制而导致降等后绩点断裂下降的问题。
二是增加留白空间、试错机会,引导多元发展。自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学校允许学生选择按P/NP(通过/未通过)记载课程成绩,每名学生每学期至多可选择1门课程,从制度上为学生提供一定试错空间,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从高中到大学阶段的过渡,也鼓励学生勇于进行学业挑战。
三是鼓励创新,设立“综合成绩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学校将高级别学科竞赛获奖、校级科研项目结题优秀等学术成果认定为6—8学分,成绩记载为A,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科研探索。
(作者系复旦大学副校长)
上一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