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补充还是升级版本 自主招生梦想何时照进现实

2011年09月07日 来源:人民日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素质教育?

  自主招生倒逼中学强化竞赛辅导,期待人才选拔更加多元

  “高校自主招生对我们学校的教学有着鲜明的导向作用。”王国华介绍说,学校对学科竞赛的培训已经有了一套成型体系。目前,重庆对高考加分政策趋于收紧,学科竞赛培训对学生的意义就更多体现在自主招生考试中。

  学生从高一开始可通过选修课和自修课学习竞赛课程,或在假期参加夏令营、冬令营,而在高三参加竞赛之前,又会有一支专门的竞赛教练队伍给他们培训。当然,在学生参加自主招生考试之前,学校也会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时间不长,只是为了让学生心里更有底气。”王国华说。

  石家庄第一中学今年成立了“创新英才班”,对文化课成绩不错且有某一方面特长的高一学生进行集中式培养。娄延果说:希望通过这样的集中培养模式,让这些学生的特长在高中3年得到充分发挥及增长,3年后不论是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还是普通高考进入大学,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平台。

  谈到自主招生目前存在的弊端,王国华表示,考试时间拉得过长,会给高三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从得到通知、准备材料、取得资格,再到参加笔试、等待成绩、参加面试,前后两三个月的时间会耗去学生很多精力。“一旦学生在自主招生考试中失利,就会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从而影响高考备战。”此外,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标准和时间不一,每年的政策也都在变,给学生备考带来困难。

  娄延果认为,虽然高校有了自主招生的新途径,但根本上以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标准还没变。他举例称,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升大学时可以走自主招生之路,但他之前必须要先以不错的中考成绩进入不错的高中,再以不错的成绩获得推荐资格,再以不错的成绩通过面试。

  “可以说,‘不错的成绩’是学生最后得以在考官面前展示自己才华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但娄延果注意到:国外大学在选人时,对于学生高中3年“考得怎么样”并不那么重视,反而更加看重在这3年里,学生“做过什么”。

  “那些在高中阶段乐于参加社会实践、乐于科学研究、乐于组织各类活动的学生,往往在面对国外大学时更吃香。”娄延果建议,高校自主招生的政策再宽松一些,标准再多元一些,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倒逼中学变革人才培养模式。 (赵梓斌 刘志强 刘峰 刘源浩)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