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国的崛起(二))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据参与《纲要》研讨起草的人士回忆:
在提“把教育摆在重要发展的战略位置”还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时,当时在研讨小组内部就有不同的看法,而当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时,也确实有教育界以外的人士曾经提出疑问说,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那其他领域怎么办,要不要优先发展?所以,千万不要小看“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14个字,这14个字确实来之不易。
的确,当时的中国虽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较以往有了很大进步,但经济运行中仍存在着诸如积压增多、经济效益下降、财政困难加剧、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不仅是教育,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仍然处在百业待兴的状态。据文献记载,1986年6月10日,邓小平在听取当时中共中央负责同志汇报经济情况时,曾经不无担心地指出,农业问题、外汇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将会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1988年12月30日,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主持召开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明年我国财政和金融都比较困难,为了治理整顿的顺利进行,必须实行金融和财政双紧方针”。
当时,国家的日子并不那么好过!根据国家统计局199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1990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仅为17400亿元,而1990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14333万人。刚刚从百孔千疮中恢复过来的国家不仅要快马加鞭搞建设,还要以不到美国GDP总量1/20的收入养活超过当时美国10倍的人口,这不能不说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情。1991年,我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19580亿元,而同年末全国总人口已经达到11582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90万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1700元。经济运行中仍然问题成堆,主要问题是:结构调整进展较慢,经济效益不高,财政困难大。1992年中国的日子也不太好过。该年度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3938亿元,年末全国总人口达到1171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48万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2100元。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货币投放增长过猛,交通运输更加紧张,城市物价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偏高。
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日子也不怎么好过。据当时的媒体记载,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老百姓都有着多重的担忧,既担心自己的手里没票子,而面对短缺经济,又担心手里的票子买不到想买的东西,但是他们最大的焦虑却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焦虑。
当时的中国,需要优先发展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在诸多需要优先发展的选项中,中国政府毅然选择了教育。这是非常具有远见的战略决策。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不仅催生了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思想,而且也为酝酿了达5年之久的《纲要》的最后出台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指导和助推力。完全可以这样说,《纲要》最终是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之初出台的,但它的主要思想、基本精神也无不凝聚着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睿智思考和准确判断。
回溯历史,抚今追昔,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中国领导人对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深谋远虑,体会到中国政府和人民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坚定决心。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说,“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因此,可以说,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和行动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过程中的世纪接力。
《纲要》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最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决策性文件,进一步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指明了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正如《纲要》出台时《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所指出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有关教育的论述加以进一步阐释,乃是指导中国教育未来的改革与发展的一份纲领性文件。
如果将15年前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与15年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进行对比性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假如将现在的中国教育事业比作一座“大厦”的话,那么这座“大厦”的蓝图设计早在15年前的《纲要》里就作了非常准确的描摹。
总的看来,《纲要》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在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风起云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重大转型,人民群众充满对教育的渴望与追求的情况下,延续了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并且用“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话语加以表述。这就从根本上明确了中国教育的地位,为以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寻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和支点,为党和国家尊师重教、全体人民热心兴教提供了新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
《纲要》的一些判断即使到了21世纪初的今天也不能不让人感到其睿智与前瞻,比如:“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计,迎接21世纪的挑战。”教育大计方针的确立将影响几代人,这就是为什么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及认识其重要意义的缘故。
因此,可以说,1993年出台的《纲要》不仅开启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而且也使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纲要》不仅提出了与党的十四大目标相匹配的有关教育的新目标,而且也在全社会逐渐树立了如何发展经济,实现国家和民族复兴的新理念。《纲要》的出台,不仅功在教育,而且利在国家,不仅功在当代,而且利在千秋,不仅是教育界的共同期盼,也是党、政府和全体人民的共识。高楼万丈平地起,中国的教育能有今天,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功不可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