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国的崛起(一):改变国家命运的战略抉择

2008年10月07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四)尊师重教——百废待兴中的重大举措

  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拐点,百废待兴的中国大地上掀起了“真理标准讨论”的思想解放热潮。在邓小平的主导和推动下,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在思想解放的大讨论中徐徐拉开。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理论动态》刊登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5月11日、12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转载了这篇文章。文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指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截至1978年底,中央及省级报刊登载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专文共650余篇。这次真理标准的讨论,实际上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第一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和思想解放运动,它为大规模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创造了条件,也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把“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方针,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由此,如同党的历史上的遵义会议一样,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成为新中国建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改革开放初期,刚刚从“文化大革命”噩梦中走出来的中国社会,百业待兴,国家建设呼唤着千百万人才,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人民渴望知识和教育振兴。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被破坏,社会上知识人才奇缺,尤其是专业人才不足成为当时的最大问题。恢复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尽快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是当时教育领域的头等大事。刚刚恢复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对此事十分重视,他一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审时度势,围绕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深刻地思考着中国的教育问题。

  1977年,邓小平在复出前夕与中央两位领导同志的谈话中就敏锐地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也就是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同年8月,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出:“就今天的现状来说,要特别注意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强调尊重教师。”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强调指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他还强调指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这掷地有声的话语使得神州大地掀起了学习科学、重视教育的阵阵热潮,全国涌现出一大批像陈景润一样刻苦学习、用心钻研业务的楷模。

  邓小平大力倡导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根据邓小平关于教师工资、奖励和职称制度的指示精神,从1977年10月起,全国近60%的教职工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工资。在高等学校恢复教师职务的同时,教育部从批准北京市3名小学老师为特级教师开始,建立了中小学教师可以评高级教师的制度。全国陆续授予一大批教师“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教师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1985年,国家规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获得了普遍的提高,尊师重教逐步形成风气,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985年5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邓小平发表了《要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著名讲话。讲话只有短短的13分钟,但字字千钧。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这是一次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会议。会前,《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这是继《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后,中共中央颁布的又一重大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

  该决定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总结了我国教育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指明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新的历史时期教育事业”的战略目标,将教育改革纳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之中。由此,国家决策层下决心强力狠抓教育。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5年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这一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推动恢复教育程序,进行教育改革的探索,大规模派遣留学生,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在党中央的重视下,在邓小平大力倡导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思想指引下,尊师重教的思想很快成为全社会一致的共识,教育事业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率先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桎梏,从恢复高考开始,到大规模地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开启了改革发展的新历程,作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重要领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时代最强音。

  (摘自教育部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撰写、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大国的崛起》) 

  《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7日第1版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