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普通教育)类)
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与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需求,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发展趋势,服务国家及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智能化发展转型的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开展交叉创新应用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富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优势   专业立足于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服务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国家人工智能赋能中心”建设需求。本专业面向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以首都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依托学校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科积累与“新工科”建设经验,通过“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智能科技领域的骨干工程师和创新人才。 优秀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6名,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包括多名国家级、北京市级高层次人才等;教授、副教授及具有海外知名大学学习或研究经历的教师占比高。同时,学院聘请了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及企业资深专家30余人担任兼职教授或行业导师,深度参与教学和科研指导工作。 学科平台   学院建有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平台,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和研究条件-:   1.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共建“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共享人工智能、大数据及高性能计算资源。   2.与韩国亚洲大学共建“中韩人工智能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开展教育与科研的国际合作,并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   3.经北京肛肠学会批准,牵头成立“医工结合研究中心”,开展医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研究。   4.建有“计算机视觉研究所”、“智能医疗研究所”、“智能装备与系统研究所”等多个校级研究机构。   5.获批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质量应用型“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实验实训基地。 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借鉴了国内外一流大学在人工智能与智能科学领域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理念,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课程设置注重核心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入项目式学习、强化课堂互动、增加小组研讨、开放式实验等方式,创新教学方法,着力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以及学术判断力。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探索联合培养新模式,重构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产出为导向的培养体系。   核心课程示例包括:人工智能导论、人工智能程序设计(如Python)、数据结构与算法、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系统原理与设计、机器人学等。 实践教学基地   本专业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校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1.校内实践平台:依托北京市级实验实训基地和各类专业实验室,开展包括工程训练、人工智能课程设计、智能机器人主题实践、计算机视觉综合实践、创新工程实践以及学科竞赛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2.校外实践基地:与小米、中科深谷等数十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以参与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以及面向具体岗位需求的人工智能应用项目实习,提前接触行业前沿。 升学途径   本专业为有志于进一步深造的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和全方位的支持:   1.国内读研:学院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技术”等硕士点,并积极鼓励和辅导学生报考本校及国内“双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近年来升学率稳步提升。   2.出国(境)深造: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与韩国亚洲大学、新西兰怀特克里夫学院等境外高校签署了科研与教育合作协议,建立了联合研究生培养渠道,优秀本科毕业生可被推荐进入相关合作院校继续深造。 就业前景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市场需求旺盛。毕业生可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各个行业领域发展,主要包括:   1.智慧医疗:医学影像智能分析、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医疗机器人等。   2.智能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的研发、集成与应用,智能工厂解决方案等。   3.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楼宇、自动驾驶技术、智能交通管控系统等。   4.智慧能源与智能物联网:能源系统优化、智能电网、各类物联网应用的智能终端与系统开发。   5.其他领域:如金融科技(智能投顾、风控)、智慧教育、数字媒体、电子商务(智能推荐、智能客服)等。   毕业生可从事的典型职业包括: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方向)、数据科学家、智能系统架构师、机器人研发工程师、AI产品经理、智能化项目实施与运维工程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