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院校简介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24-05-07 14:04

学校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刘 颖

党委副书记、院长 罗学科

党委副书记 雷 京

党委副书记 冯学会

党委常委、副院长 张泉利

党委常委、副院长 陈家庆

党委常委、副院长 王 伟

党委常委、副院长 靳海波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王 昕

党委常委 曾卫兵

党委委员、院长助理 丁福臣


学校简介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简介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多学科相互渗透,具有鲜明工程实践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学校创建于1978年,2000年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划转北京市管理。学校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北京市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清源校区、康庄校区、燕山校区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466亩。设有11个教学院(部)和1个研究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074人,其中普通本科生7913人、研究生1098人、留学生33人、预科生30人。建校46年以来,秉承“宁静致远,务本维新”的校训,坚持“崇尚实践、知行并重”的办学理念,坚守“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传承实践育人特色,为国家能源化工行业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坚持党建引领,书写“教育强国建设,北石化何为”新篇章。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全面开启了打造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的新征程。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实施“党建引领、育人为本、双轮驱动、内外支撑”的发展战略,坚定“人才培养为核心、学科建设为龙头、科研创新为动力、队伍建设为关键”的事业发展之路。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加强有组织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有组织社会服务,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2023年,《基本标准》入校检查评价学校党建工作“基础扎实、成效显著”,多项工作入选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特色项目、培育项目、经验做法案例等。


坚持立德树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持续提升。现有本科招生专业29个,国家级一流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北京市一流专业16个、北京市特色专业5个。7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8个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入选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33项。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2项,北京市优质课程22门、优质教材课件20部。牵头获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1个、北京高校虚拟教研室1个。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获评北京高校“三全育人”优秀成果奖2项、北京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每年60%的学生参与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URT)项目与学科竞赛,40%获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建有生物医药健康、大数据、都市化工安全、首都会展等现代产业学院,开设“致远新工科实验班”。


坚持聚焦需求,学科专业建设深度转型。对接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材料与化工、智能制造、城市安全运行与管理等学科专业领域,积极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类学科专业领域,扎实推进“人工智能+”和“+安全应急”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建设医药化工与装备新兴交叉学科平台。现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审计、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生物与医药等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4个。机械工程学科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建设学科。“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坚持创新驱动,有组织科研量质齐升。主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一线开展应用型研究,投身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现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级行业学会工程实验室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建有首都清洁能源(油气)供应和使用安全保障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市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关村能源工程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氢能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2023年,省部级和国家级行业协会科研成果奖励同比增长25%,竞争性科研经费到账破亿、同比增长28%。近五年,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等近200项,在医药健康、城市能源安全运行、智能制造与装备等领域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并成功应用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冬奥会、疫情防控、轨道交通建设、油气资源开发等。


坚持引育并举,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现有教职工802名,其中专任教师534名,71%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7%具有高级职称,有硕士生导师296人、博士生导师19人。现有国家级领军人才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人才1人。3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北京市工人先锋号”团队2个,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等各类省部级团队28个。获评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13人次,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属高校长城学者培养计划、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各类人才项目128人次。


坚持质量为要,全方位开放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立足北京、扎根大兴、深耕亦庄,不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燕山石化公司、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中关村软件园等20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育人机制。积极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提升跨文化能力,与10多个国家30多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法国巴黎电子与计算机信息工程师学院(EFREI-PARIS)合作开办“中法工程师实验班”,与德国艾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FOM)合作联合培养硕士项目,开设国际会计师(ACCA)实验班。设立在校生出国留学奖学金,每年资助一定比例学生到欧美等高校访学研修。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招收语言生、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等不同层次的来华留学生。


学校是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高校,是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实验基地、北京市级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单位、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现有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2个北京本科高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1个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主动融入和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全力打造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加快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2024年3月更新)

https://www.bipt.edu.cn/xxgk/xxjs/index.htm

周边环境

 

学校位于北京市大兴区,京开高速公路大兴段西侧,五环路黄村出口南侧,交通便捷,从市区有多条地铁公交线路到达学校。

乘公交车、地铁:

456路在清源北路站下车即到学校清源校区南门;乘631路在枣园小区站下可到学校清源校区北门。

410路、610路、968路、829路,在清源西里站下车,或乘坐地铁大兴线在清源路站下,往北第一个路口沿清源北路向西即到学校清源校区南门。

自驾车:

开车可从京开高速路黄村出口驶出,右转沿清源路行驶至兴华大街右转,向北行驶200米第一个路口左转即可到达;从五环兴旺路(黄村)即原兴业路(黄村)出口驶出,沿兴业大街行至清源北路左转即可到达。

通讯地址

北京市大兴区清源北路19号。邮编:10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