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刘 颖
党委副书记、院长 罗学科
党委副书记 雷 京
党委副书记 冯学会
党委常委、副院长 张泉利
党委常委、副院长 靳海波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袁慧凤
副院长 付红兵
党委常委 曾卫兵
学校简介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简介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多学科相互渗透,具有鲜明工程实践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学校创建于1978年,2000年2月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划归北京市管理。2025年4月,经北京市教委批准,北京金隅科技学校整建制并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校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北京市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本部清源校区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清源北路19号,另有房山校区、大兴康庄校区、燕山校区,占地总面积635亩。下设11个教学院(部)、1个研究院、1个附属学校。2025年全日制在校生达1.3万人,其中普通本科生万余人,研究生近1500人。建校以来,学校秉承“宁静致远 务本维新”的校训,坚持“崇尚实践、知行并重”的办学理念,涵养“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传承实践育人特色,为国家能源化工行业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坚持党建引领,书写“教育强国建设,北石化何为”新篇章。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全面开启了打造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的新征程。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实施“党建引领、育人为本、双轮驱动、内外支撑”的发展战略,坚定“人才培养为核心、学科建设为龙头、科研创新为动力、队伍建设为关键”的事业发展之路。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强有组织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有组织社会服务,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首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入选北京市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案例、北京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党建引领实践创新示范项目”,以及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特色项目、培育项目、经验做法案例等。 坚持立德树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持续提升。现有本科招生专业3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北京市一流专业16个、其中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北京市特色专业5个。7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8个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入选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33项。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2项,北京市优质课程27门、优质教材课件24部。牵头获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1个、北京高校虚拟教研室1个。获评全国和北京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获评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成果奖、石油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等15项。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获评北京高校“三全育人”优秀成果奖2项、北京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每年60%的学生参与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URT)项目与学科竞赛,40%获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建有生物医药健康、新能源、数智、都市化工安全、首都会展等现代产业学院。开设“致远新工科实验班”。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反馈,学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走在应用型高校前列;面向首都发展,适应新时代的专业布局调整与建设成效显著,专业建设水平居于同类型高校前列”。 坚持需求导向,学科专业建设深度转型。对接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材料与化工、智能制造、城市安全运行与管理等学科专业领域,积极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类学科专业领域,扎实推进“人工智能+”、“+安全应急”、绿色低碳等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现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审计、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生物与医药等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4个。机械工程学科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建设学科,与清华大学共建。获批市属高校医药化工与装备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坚持创新驱动,有组织科研量质齐升。主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一线开展应用型研究,投身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现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级行业学会工程实验室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建有首都清洁能源(油气)供应和使用安全保障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市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关村能源工程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氢能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学校竞争性科研经费到账连续两年破亿,新增省部级和国家级行业协会科研成果奖励连续两年同比增长25%。近五年,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等近200项,在医药健康、城市能源安全运行、智能制造与装备等领域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并成功应用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冬奥会、疫情防控、轨道交通建设、油气资源开发等。 坚持引育并举,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现有教职工1024人,专任教师801人。高等教育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比67.5%,具有高级职称的占比52.1%。有硕士生导师310人,博士生导师24人。现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人才1人。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北京市工人先锋号”团队2个,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等各类省部级团队29个。获评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22人次,入选北京市海外人才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属高校长城学者培养计划、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各类人才项目128人次。7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坚持质量为要,全方位开放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立足北京、扎根大兴、深耕亦庄,不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燕山石化公司、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中关村软件园等20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育人机制。积极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提升跨文化能力,与10多个国家30多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法国巴黎电子与计算机信息工程师学院(EFREI-PARIS)合作开办“中法工程师实验班”,与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开办“中德机械工程班”,与德国艾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FOM)合作联合培养硕士项目,开设国际会计师(ACCA)实验班。设立在校生出国留学奖学金,每年资助一定比例学生到欧美等高校访学研修。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招收语言生、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等不同层次的来华留学生。 学校是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高校,是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实验基地、北京市级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单位、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现有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3个北京本科高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1个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主动融入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和教育强国首善之区建设,全力打造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加快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2025年6月更新)
周边环境
学校位于北京市大兴区,京开高速公路大兴段西侧,五环路黄村出口南侧,交通便捷,从市区有多条地铁公交线路到达学校。
乘公交车、地铁:
乘456路在清源北路站下车即到学校清源校区南门;乘631路在枣园小区站下可到学校清源校区北门。
乘410路、610路、968路、829路,在清源西里站下车,或乘坐地铁大兴线在清源路站下,往北第一个路口沿清源北路向西即到学校清源校区南门。
自驾车:
开车可从京开高速路黄村出口驶出,右转沿清源路行驶至兴华大街右转,向北行驶200米第一个路口左转即可到达;从五环兴旺路(黄村)即原兴业路(黄村)出口驶出,沿兴业大街行至清源北路左转即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