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院系设置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25-04-04 15:02

院系设置

学校设有14个学院 , 其中高考生学院有应用文理学院、师范学院、商务学院、生物化学工程学院、旅游学院、智慧城市学院、机器人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与物流学院(北京联合大学俄交大联合交通学院)、管理学院、特殊教育学院、艺术学院。学校本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7号,另有地处北京城区核心区域的分校区11个。

重点实验室

学校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市级实验教学中心2个、市级优秀实验室1个、市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3个、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4个、市级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国家精品教材9种、“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15种;近三届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市级教学成果奖48项;6个项目入选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5个,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十一大学科门类。12个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专业获批为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获批为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5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被评为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专业获批为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专业获批为市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1个专业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专业评估(认证),6个专业通过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商科认证,4个专业通过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认证,1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近20个本科专业进入全国排名前20%(RCCSE);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专业选择空间。

学校拥有北京学和工商管理学两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1个北京市新兴交叉学科平台;2024年获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考古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文物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古学、中国史、地理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学、设计学、政治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11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 拥有金融、法律、教育、新闻与传播、文物、博物馆、交通运输、中医、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国际商务、电子信息、土木水利、设计、戏剧与影视、数字经济、工商管理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其中面向视力残疾人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填补了国内高等特殊教育空白。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探索围绕北京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城市文化感知与文化传承、人居环境与膳食营养服务体系等全方位领域中的实践应用问题,形成“智慧北京”“人文北京”和“健康北京”三个学科集群,促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内涵式发展和核心能力提升,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和新时代首都发展。


可授予的学位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5个,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十一大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专任教师1448人,其中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市级教学团队10个,市级高层次研究团队13个,市级思政课程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市级优秀教师37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3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行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等16人,在聘特聘教授15人,市级教学名师37人,长城学者10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2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1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4人,市级优秀青年人才2人。目前,学校已形成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等整体结构较为合理 , 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师资队伍。

学生人数

学校现有在籍学生20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