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基础设施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11-06-10 18:36

基础设施情况

特色与亮点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适应需对路高素质人才

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是高职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院按照“贴近行业、围绕专业、面向职业、服务就业”的原则,大胆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各具专业特色的范例。

近年来,学院在专业建设上注重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从顶层设计模式,依据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的“合格+特长”人才培养模式、旅游与管理专业的“新洛桑”人才培养模式、经济管理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在实践中已日趋完善,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导向和标杆的作用,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学院以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以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切入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加大了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力度。坚持以职业岗位(群)核心能力或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将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使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融通、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与生产实际融通、与行业标准融通。同时,强化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化设计,协调基础知识培养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关系,以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实验、实训、实习、顶岗实习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按照由简单操作—复杂操作—综合能力培养进行系统设计与实施,确保专业能力的递进式提高。先后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6门、院级精品课程83门,形成了国家级、省级、院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有力促进了全院整体课程的全面建设与发展,保证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规范、科学运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特色与亮点二

 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 校企深度合作成绩显著

面对示范建设启动难、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难、企业深度参与难、教师基层锻炼难、学生顶岗实习难、毕业生就业难等“六难”问题,学院找根源、理思路、定对策。整合社会和学校两种资源,为我所用,策划并启动实施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搭建了一个开放的平台。旨在利用这个平台,让学生的顶岗实习,教师的基层锻炼,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招生就业、社会服务和企业的员工培训、科技攻关等问题不再成为校企双方炙手可热的“难题”,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学院便于操作、企业乐于实施的有效合作之路,有利地推进了示范院校建设,打造出了高职教育鲜明的办学特色。

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就是按照优势互补,联谊联姻,合作创新,共赢共进的原则,以原有的校企合作为基础,选择与学院开办专业密切相关的县(区)政府、企业为联谊点,建成融省内外100个左右县、1000个左右企业的联谊圈,理论上使每个专业的合作面平均达到2个县、20个企业,以量的要求,促进质的提升。推进工学结合,强化内涵建设,拓展就业渠道,力争每个企业平均每年接收5名毕业生,以实现5000名学生的稳定就业。目前,学院已与省内外106个县(局)、1017个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校外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163个。

该工程的有效实施,取得了五大成效。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创新。依托“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平台,学院各专业与联姻企业密切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了多样化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

二是推动了顶岗实习工作。“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的启动实施,使毕业生全员顶岗实习落到实处,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学生比例达到100%

三是促进了“双师”素质、“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近三年,共选派386人次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50多名教师担任县(区)、企业技术顾问,从合作企业聘请兼职教师261名、客座教授9名,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是提升了学院社会服务能力。学院依托“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充分发挥学院科技、人才和资源优势,完成了凤县、彬县和杨凌科技服务工作。先后与千阳县、兴平市、永登县等地方政府进行了校政合作,在科技推广、技术培训、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

五是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成了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可靠保证,有了这一坚强的支撑平台,近三年,学院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有82.7%的毕业生到合作企业就业。连年被评为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911月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04月被评为首批50所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特色与亮点三

全员参与推动,铺就就业坦途

实行“就业指标刚性化、就业任务全员化、就业信息网络化、就业面向社会化、就业重心基层化”的“五化”原则,创新机制,落实责任,拓展渠道,保障条件,促进工作。

1.全面落实一把手工程。党委书记、院长每年至少两次带队走访用人单位,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增设了招生就业处。学院和各系均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学院统一管理,以系为主组织实施,重心下移。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保障就业工作。每年用于就业的经费达100万元以上,设有招聘大厅、洽谈室及大学生就业活动中心,为就业工作信息化管理、现场招聘和远程视频招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实施定期“回访制”,打造诚信就业大市场。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定期到用人单位进行回访交流,及时调研掌握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深化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工作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3.建立全员参与就业的工作机制,规定不同层次的各类人员分别承担帮助一定数量学生就业的任务,进行考核奖惩,每年预算10多万元用于就业工作专项奖励,促使全体教职工树立“没有就业就没有学院的发展、没有学院发展就没有每个教职工的发展”的观念和爱生如子的意识,把每个学生的事当作自己孩子的事,认真负责、心甘情愿、积极主动地宣传、推介毕业生就业。初步形成了“大家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行大船”的群势效应,促进了就业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学院先后有46人次先后被教育部、团中央,陕西省委、省政府等单位授予“全国三好学生”、“全省高校优秀大学生党员”、“省级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学院2005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赵俊峰,2007年毕业后在山西阳泉泉美国际大酒店工作,业绩优秀,经国际金钥匙组织中国区考核,获得了金钥匙荣誉资格,有幸成为中国仅有的1000余名“金钥匙”一员。621日,首届“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百名就业、创业之星”评选表彰会在北京举行,这是由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组织全国百所高职院校、数十家权威媒体发起的首次全国性评优活动,我院生态环境工程系许彦云同学荣获创业之星称号。

 

特色与亮点四

全面推行顶岗实习  形成范式示范推广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一项战略性重要举措,既是高职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学院的顶岗实习按照“试点运行、完善提高、形成范式、全面推广”的总体思路,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学院形成了全院全员参与的顶岗实习的“48331”基本范式。即借鉴目标管理理论,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入手,以学院精心构建的“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为平台,以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以“落实四个程序,融通八大环节,突破三大瓶颈,完成三项指标,实现一个目标”为核心内容,使顶岗实习从制度建设、运行机制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到信息反馈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特色鲜明的规范模式。

这一范式是按照目标策划、目标控制、目标检查、目标改进四个程序,把顶岗实习贯穿在成立机构、落实制度、选择企业、定员顶岗、过程管理、考核评价、反馈信息、完善模本八个主要环节,重点对落实顶岗实习单位难,顶岗实习过程管理难,顶岗实习结果考核评价难三大难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实现毕业生顶岗实习率达到100%、实习时间达到半年以上、实习良好率达到90%以上。

 

特色与亮点五

          理论与实践并重,打造“双师”教学团队

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职业性、开放性”的原则,加大内培外引力度,先后制定出台了10多个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管理制度,明确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聘任、管理、考核、奖惩的有关办法,明确了培养标准、培养方式和途径,以教学名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创评活动为载体,营造了良好的激励竞争机制。形成了校内培养、实践锻炼与校外聘任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管理、考核、奖惩等制度与机制。先后派出386名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选派80多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赴德国、香港参加培训,331名教师到国内有关高校及师资培训基地培训,200多名教师参与科研推广项目,50多名教师兼任企业技术顾问。同时聘请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261名,聘请首批客座教授9名。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涌现出国家和省级突出贡献专家、劳动模范3名,全国农业职教名师2名,省级教学名师、师德标兵1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