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1.文学院
文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汉语言文学、网络与新媒体、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4个本科专业和小学语文教育1个专科专业。教职工65人,其中专任教师59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6人,副教授28人,博士28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兼职硕士生导师2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另有20余名“双一流大学”教授、博导和著名企业、行业专家为我院兼职教师和客座教授。
教学、科研成绩突出。建有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试点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完成和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50余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近百篇;获得省社科成果奖4项、地厅级奖励60余项。
教学资源丰富,设有录播教室、汉语言实验室、书法技能室、数字新媒体实验室、资料室等,设立萧红研究中心。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与专业共建,与凤凰数媒(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单位深度做好专业共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高,学生就业面宽,就业质量高。学生在国家级、省级以上文学作品、诵读、专业技能、创新创业等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在公务员、事业编、研究生等各类招考中优势明显。
2.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始设于1999年的基础部,学院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两个本科专业,设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历史学教研室、创新创业教研室等9个教研室。
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职称与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5人,其中博士29人(含在读),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兼职硕士生导师8人。学院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教师3名、山东省优秀教师1人、山东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3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枣庄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学院拥有“墨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优秀科研创新团队、“乡村治理与法制建设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山东省高校“青创团队计划”和枣庄学院重点建设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院学风优良,毕业生就业率、升学率较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历史学专业为各行各业培养出3000余名优秀毕业生,活跃在教育、政府机关和企业等,广受用人单位好评。近年在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中,学生荣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4项,考研录取率在30%左右。
学院教学条件良好。现有图书资料室一个,有专业研究图书资料和教学参考图书资料12000余册,期刊50余种。现有实验室两个,“枣庄学院文化自信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心”和“历史学+文化影像体验实验室”,满足了师生教学和科研需要。学院与枣庄市第八中学、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枣庄市第二实验学校、薛城区凤鸣中学等单位合作建设了十几个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
3.健康管理学院
健康管理学院是枣庄学院建立较早的院系之一。学院创始于1980年的政教系,1996年更名为政史系,2002年更名为政法与历史学系,2011年更名为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2023年12月更名为健康管理学院。
健康管理学院秉承“崇德笃行、强技康民”的院训,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工作,稳步发展,常抓不懈,积淀深厚、历久弥新,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
学院现有行政管理和健康服务与管理两个本科专业,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一个专科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博士10人(含在读博士2人)。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1人,教育部新农科建设专家与研究实施组成员1人、教育部产教合作协同育人专家组(2021-2024)专家1人、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专家组专家1人,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校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6人。近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0余部,获批教育部、国家民委、山东省社科规划等课题近20项。
学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学生活动丰富多彩,依托专业特色组织的公职类模拟大赛、从业技能大赛等已打造成校内品牌活动。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较高,考研就业成绩显著。近年来,学生考研平均录取率保持在30%左右。学生就业工作稳中推进,平均就业率保持95%以上,其中高质量就业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50%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4.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
枣庄学院外国语学院前身为枣庄师专英语系,始建于1978年。2004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现设有英语、日语、世界语3个本科专业和英语教育、旅游英语、商务英语3个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352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专任教师93人。专任教师中,教授5人,副教授34人,博士13人,在读博士5人,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11人,双师双能型教师25人,有境外留学或游学经历者20人,常年聘用外教5-8人。
近几年来,学院教师主持省级、厅级及其他各级各类项目100余项,获得厅级或以上科研奖励10余项,发表CSSCI等高质量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主编教材等15部。目前学院拥有总价值近800万元的教学科研设备,建有1个多功能同声传译实训中心,12个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和1个欧美文化体验虚拟仿真实验室。全部教室均配有多媒体,并拥有供外语教学、科研专用的图书资料室。
外国语学院立足 “三有”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优英语,做强日语,做亮世界语,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
5.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成立于 1978 年,始称枣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系,2004 年更名为枣庄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系,2010 年又更名为枣庄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2021 年 9 月搬迁至薛城校区。学院现有教职工 56 人,教授 5 人, 副教授 17 人,博士 14 人,在读博士 4 人、硕士 35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 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 1 人,全国优秀教师 1 人,山东省优秀教师 2 人、山东省教学名师 1 人,枣庄市优秀教师、突出贡献专家、拔尖人才 3 人,兼职硕士生导师 6人。
数学与统计学院现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统计学、金融工程、金融数 学四个专业,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学校首批建设的品牌专业,承担了校级“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项目,2023 年通过教育部二级师范专业认证。依托金融工程、金融数学以及应用统计专业的现代金融服务产业学院 2023 年被评为校级产业学院。应用数学学科是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和校级强化建设学科,是学校“十四五”高原学科。 学院拥有资料室 1 个,藏有数学类、统计学、金融类适用图书近 2 万册,中外学术期刊 70 多种。现有教师技能实训平台、智能计算与数据挖掘实验室、数学统计教学与实训中心、金融工程教学与实训中心 4 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达 400 多平方米。
学院秉承“以生为本、协调发展、群体教育、分类指导”的育人理念,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强化学风建设,贯彻“重视基础、强化应用、突出实践”的培养原则,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6.机电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前身为物理系,始建于1978年,2002年12月更名为物理与电子工程系,2011年4月成立机电工程学院,学院先后荣获学校科研工作先进单位、枣庄市“五一劳动奖”、学生管理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企校共建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是我校重点建设、实力雄厚的工科学院。现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5个本科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科专业,在校生1400人,专任教师5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35人,博士生导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1人,省级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1人,教授7人,副教授16人,特聘教授3人,博士21人。
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注重教育教学理念创新、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条件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能力,近年来,学科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办学条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拥有机械电子工程学校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培育学科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机电工程研究所等科研与服务地方机构;拥有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基地1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1座、一流专业1个、一流课程1门、精品课程2门、特色专业1个、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1个;拥有校级精品课程7门、高水平应型专业群建设项目1个、特色品牌专业1个,承担山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1项、教育教学改革课题6项。
机电工程实验中心设有机电一体化仿真实训、过程控制实训、机器视觉技术等37个教学科研实验分室;拥有费斯托工具室、数字柔性制造生产线等5个山东省骨干学科及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实验分室;拥有能够承担先进制造、数控加工技术、3D打印、MES系统实训等教学科研任务工程训练中心1座、职业资格考试中心4处,实验设备总值近3000万元,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办学条件优良。近五年,学院承担国家、省市级纵向科研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承担横向课题500余项,完成企业咨询服务300多次,课题经费近2000余万元,硕士研究生考取率近40%,获百余项各级、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奖励,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合理,办学条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的目标。
7.光电工程学院
光电工程学院现有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2024年9月招生)四个本科专业和应用电子技术一个专科专业,在校生共1400余人。现有教职工71人,专任教师5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6人,博士教师36人,硕士教师20人,双师型教师45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枣庄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专兼职博士生、硕士生导师等18人,山东省省级科技特派员1人,枣庄市科技特派员4人,枣庄市知识产权专家1人,山东省首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山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2个。实验室总面积3800余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3500多套(件),总值3700余万元。
学院现有山东省枣庄学院微纳技术院士工作站、山东省低维量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光电信息处理与显示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光学工程重点学科、光电材料与器件特色实验室省级科研平台6个。近年来,学院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装备预研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项目1项。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项,山东省青创人才引育计划1项、枣庄市科技计划项目20项,企事业委托科研课题9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际发明专利5项,获得国家专利14项,出版专著6部。获市厅级科研奖励30余项,其中获2022年度山东循环经济十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学院服务枣庄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与枣庄市和地方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构10个。
近三年,学院学生积极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专项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等9类国家级比赛,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山东省大学生智能技术应用设计大赛、山东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20类省级比赛,斩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省级一等奖18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46项,多名教师被赋予“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8.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
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是枣庄学院设置最早的学院之一,前身是始建于1978年的化学系,2004年更名为化学化工系,2011年更名为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学院现有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及应用化工技术和化工安全技术2个专科专业,在校生近1500人。拥有“山东省一流专业”1个,“山东省特色专业”2个,“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首批“中美双百计划试点专业”1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1个,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学院拥有一支高学历、高素质、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99人,其中专任教师74人,实验技术人员13人,管理岗10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6人,副教授20人,高级职称占比48.6%;博士64人,在读博士4人,占比91.9%。有国家级人才1人,山东省青创团队5个,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枣庄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6人;山东省应急管理专家4人,山东省环境影响评价和危险废物评审专家7人,枣庄市应急管理专家14人。 “低碳能源与绿色化工教师团队”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建筑面积8000 m2,建有功能齐全的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仿真实验室、分析测试室和创新实验室。拥有核磁共振波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气质联用仪、液质联用仪等大型精密仪器,仪器设备总值6600余万元。中心实行全面开放,为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建有山东省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碳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锂电产业学院等6个省级科研教学平台及枣庄市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枣庄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等22个市级科研平台。材料与化工为学校硕士点首批重点建设学科。近年来,教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论文2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获授权30余项;获批国家和省级课题30余项,各类科研经费总计4000余万元;主持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双语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
学院形成了良好的院风、教风和学风,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在校生获省级及以上各项学科竞赛奖励300余人次,本科考研录取率在40%以上,专科升本率在85%以上,就业率在98%以上。
9.生命科学学院
枣庄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创建于1983年。秉承着“物承生命,生生不息,向上向善,求真务实”的生科精神,历经四十多年的大力发展,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生命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人才。自2008年起,连续17年毕业生考研上线率保持在80%左右,考研录取率维持在60%左右。读研学生遍布“985、211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年均毕业去向落实率95.8%,部分毕业生已成长为国家杰青、知名企业负责人等优秀人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0人,兼职硕导13人,双师型教师3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2人,分别来自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36所国内外著名高校。外聘兼职教授31人,特聘泰山学者1人。学院现有生物技术、生物科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和智慧农业5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技术专业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山东省首批“一流本科”专业。生物科学专业为师范类专业,已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同时也是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
学院实验楼总面积12000 m2,生物学实验室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仪器设备5002台(件),总价值2981万元,在校内建有生物试验园、人工气候室和智能植物工厂等实验实训场所。近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1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9项,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169项,到账经费2442万元。建有“流域生态学创新团队”和“小麦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团队”等省高校青创团队4个,形成了水生生物学与流域生态、环境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特色植物保护、麦类植物分子设计育种等富有特色的4个研究方向。
生命科学学院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按照“平台+模块”、“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培养经济建设、科学研究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专业培养标准,培养知识扎实、能力过硬的专业人才;按照专业方向特色,制定特长培养要求,传授专长技能。学院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育,更注重基本技能及实用技术的培养。在低年级时对学生开展学年论文撰写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高年级分专业方向培养,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开设应用技术课程;毕业年实施分流教育,按工作就业和深造学业两个出口需要分别进行综合提升训练。生命科学学院注重搭建学生发展平台,既向社会输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又为更高层次的教育输送研究生精英人才。
10.食品科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专业实力强,办学水平高:目前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生物制药4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046人。其中制药工程专业被列入山东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专业于2016年被列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专业2019年列入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学院秉承“成人+成才”育人理念,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多层次分类培养。按工作就业和深造学业两个出口分别进行综合提升训练。毕业生就业率高、质量好,60%以上学生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
师资力量与办学条件雄厚:学院现有教职工65人,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和生物制药4个教研室,专任教师52人,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博士44人,副教授以上23人。党委成员7人,下设四个党支部,师生党员96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博士占比超过85%,拥有省级人才多名,山东省第二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目前有硕士生导师11名,博士生导师1名。实验实训教学条件较完备,与生命科学学院共享使用1万多平方的实验楼,实验室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20余个专业实验室,还设有多个专业实训室,仪器设备总价值3000余万元,并在校内建有药用植物园一处。
办学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学院坚持以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体,以鲁班墨子文化传承为特色,以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集群和专业集群为两翼,以服务地方产业、推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的运行机制为第三翼,形成“一体三翼一特色”的产教研融合发展的应用型二级学院建设模式。近年来,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1个,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1门,承担山东省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教改课题10余项。
科研创新氛围浓厚:推进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发展,所依托的生物与医药学科为学校重点建设的硕士点之一。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授权国际和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奖等省部级成果奖10余项;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特色实验室,1个新型产业研究院,建有10个市级科研平台。
11.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84年的地理系。现设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4个本科专业,旅游管理等2个专科专业,在校生1006人。现有教职工66人,其中专任教师52人,教授、副教授19人,博士47人,双师型教师20人,兼职硕导2人,聘有北京大学教授夏正楷等10名客座教授。
教学硬件设施配套完善,拥有地理教育教学实训室、地质标本馆、天文观测台、气象观测站、旅行社实训室、导游3D模拟实训室、酒吧与茶艺实训室等,面积近2300平米。建有湖泊湿地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地质创面修复与乡村振兴重点实验室等3个地厅级实验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范,目前已与山东舜和酒店集团、雅高集团、希尔顿集团、台儿庄古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枣庄市四十一中、枣庄市十六中等20多家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近三年,我院教师承担各级教学科研课题5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3项;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EI收录60篇。
学院坚持育人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确保育人质量。
12.体育学院
体育学院建于1988年,现设有体育教育、舞蹈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二个本科专业和体育教育一个专科专业。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2人,硕士生导师1人,枣庄学院“青檀学者”高层次人才1人,双师型教师18人,多人获得国家级、国家一级裁判员、教练员证书,已形成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专业、课程和学科建设成果突出。建有3门校级精品课程,17门优质课程,1门双语课程,4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近三年共申报教改立项、自编教材等 20余项,申报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到账1000余万元,获得发明专利9项,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60余篇。
体育场馆建设优良,教学、训练、实验、图书等硬件设施齐全。目前2个校区拥有教学楼1座、综合性体育馆、体操馆、体育训练馆各1座,舞蹈馆2个,标准田径场、乒乓球场、室外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等场地设施健全,在建综合性体育馆1座、游泳馆1个,标准田径场1个;设有体质测试中心、运动解剖实验室、运动生理实验室、保健与按摩、体育心理实验室各1个,实验室等先进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277余万元。现有教学实习基地11个以及全国排舞教学科研、龙舟、校园足球训练营3个教学科研基地。
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高。学生在中华龙舟大赛、全国排舞总决赛、山东省大学生运动会、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山东省健康活力大赛、山东田径锦标赛等国家级、省部级大赛中以上获奖120余项,在公务员、事业编、研究生等各类招考中优势明显。
13.音乐与舞蹈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设有音乐学、舞蹈学、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及音乐教育、空中乘务两个专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80人。教职员工58人,专任教师51人,外聘教师10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达到100%,其中博士学位占比53.7%,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52.94%。学院设有8个教研室和鲁南音乐研究所、鲁南舞蹈研究所2个研究机构;另有枣庄学院青年爱乐乐团,包括民族乐团、合唱团、舞蹈团、交响乐团、流行乐团等12个分团。学院聘请了唐珂、鲍慧荞等30余位学术造诣深厚的艺术教育家为特聘教授。
学院在学校人才培养办学定位的指导下,秉承“兼爱、尚贤、博物、戴行”的校训和“服务地方,特色发展”的理念,培养“就业有岗位、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潜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构建了“三堂、二台、一应用”的“三二一”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和“一二三”新型学生管理体系,即立足“三个课堂”(常规教学的第一课堂,艺术实践的第二课堂,服务地方的第三课堂),打造两个平台(讲台、舞台),成就一个目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二三即一德(立德树人),二全(安全教育,三全育人),三突出(突出四风建设,突出能力培养,突出女生管理)。
近年来,学院获得各类教学竞赛四十余项,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在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荣获省级二等奖,《托起枣院辉煌的明天》荣获全省高校校歌MV大赛三等奖。
学院为国家、省、市输送了一批批优秀艺术人才,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播音主持人梁洁、山东电视台主持人,全国金话筒获得者王俐、青岛大学音乐学院理论教研室主任韩忠岭博士等,成为历届优秀毕业生代表。
在学生比赛、实践演出等方面。参加全国首届大学生合唱比赛荣获铜奖,成为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在全国第三届智力运动会开闭幕式的演出中,赢得了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和一致好评;在山东省教育厅主办的第六届全省高校音乐舞蹈专业师生基本功技能比赛中,荣获团体银奖(全省60所参赛高校位居第四名);参演“礼赞二十大、启航新征程”山东省群众合唱展演,荣获枣庄赛区一等奖第一名、全省二等奖;在“歌声激荡四十年”活动中,荣获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原创作品奖和优秀组织单位六项大奖,成为山东省获奖数量最多、种类最全、参加盛典节目最多的高校。在枣庄台儿庄古城上演的大型交响声乐套曲——《大运河》,其中合唱作品全部由我校青年合唱团精彩演绎,受到了国家、省、市领导的高度赞誉。
14.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历史沿革: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创建于1990年,其前身为枣庄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系。学科专业设置:现有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4个本科专业(共计8个专业方向),1个美术教育专科专业。
师资队伍:共有教职工52人,其中专任教师45人,高级职称16人,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业教师36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人,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际知名平面设计师1人。
创作和科研:专业教师先后8人次11件作品入选全国美展、1件作品获全国美展铜奖;1人荣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一等奖、“中国书法兰亭奖”三等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生在国际国内249个重大赛事中468人次作品入选或获奖。
第三方评价:《武书连中国大学艺术学排行榜》显示:2017年枣庄学院等级为B+,全国排名第118位,位列山东高校第5位;2018年枣庄学院等级为B,位列山东省艺术类高校第6名;2019年枣庄学院等级为B,位列山东省高校第6名。
15.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于2002年7月,现设有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智能财务方向)、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网络商务与物流外包方向)、经济统计学5个本科专业(含方向)和大数据与会计、市场营销2个专科专业。其中,市场营销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为学校特色专业。现有教师68人,其中专任教师5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6人,博士12人,在读博士6人,具有双师型和行业背景的教师40余人,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1700余人。
近年来,学院获得省、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等3项,获批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60余项,获优秀教学奖、教学新秀奖、教学贡献奖、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教学质量奖60多人次。科研方面,承担省软科学课题、省教育厅基金项目、市社科联和软科学课题、校级课题70余项,累计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SCI、CSSCI、CSCD、核心期刊100余篇,出版著作6部,获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省软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省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校优秀科研成果奖50余项。
学院积极加强与地方大中型企业和财政金融部门的联系,加大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步伐,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奠定了基础,毕业生就业率和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16.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
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暨教师教育学院,现设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心理学三个本科专业和学前教育专科专业,教育学科体系完整,各专业之间相互渗透、彼此支撑,充分凸显了大教育背景下文理兼备、学科交叉、注重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院特色。
学院共有教职工4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2人,博士5人,在读博士7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富民兴鲁先进个人1人。学院拥有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总建筑面积4100多平方米,建有钢琴演奏实训室、舞蹈技能训练实训室、感觉统和训练实训室、儿童行为观察室等29大类实验室,是山东省教师教育基地、山东省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山东省高水平应用专业群,“课程与教学论”为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教育学”为校级重点学科。学院坚持“校地融合、服务地方、特色发展、协同育人”的办学定位,着力构建多元研究平台,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横向课题经费达到800余万。
学院具有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在“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大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中,共取得了一等奖5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0项的优异成绩;获得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儿童诗画创作比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获得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书法比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全国首届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
17.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枣庄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始于1992年的计算机专业,2000年成立计算机系,2011年成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年6月,成立人工智能学院。2023年12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同人工智能学院一体化运行,成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93人,其中专任教师71人,教授11人,副教授16人,正高级实验师1人,高级实验师3人,博士19人,研究生导师13人。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特聘教授1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特聘教授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287人,专科生350人,联合培养研究生2人。
学院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打造“六维党建+”工作模式,推动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仅2023年,学院教师先后获校最美教师、枣庄市教育系统师德标兵、枣庄市教育系统党务工作先锋、枣庄市道德模范提名奖。同时,入选山东省本科高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项,获得枣庄学院思政短视频大赛三等奖2项。教工第二党支部顺利通过山东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验收,促进了学院党建“双创”工作的纵深推进。2024年,教工第二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6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1个专科专业。
学院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与教育部-中兴通讯共建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与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贝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青岛英古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四个本科专业。2016年,网络工程入选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2019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两门课程获批山东省一流本课课程。2021年,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2024年,Java程序设计、高等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等三门课程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
学院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和实验环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是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山东省高等学校一类实验室,中心包括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曙光大数据学院、AI智慧学习中心、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云平台、计算机基础、网络协议、网络安全、计算机组成原理、嵌入式、网络综合布线和学生创新创业等40个实验室,总面积12000余平方米,固定资产8800余万元。实验条件达到省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学院坚持人才强院战略。通过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工程,汇聚了一批较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凝聚形成了9支科研创新学术队伍,其中山东省高校青创人才引育团队2个,通过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山东省、枣庄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科研攻关,帮助青年科技人才茁壮成长,推动科研创新团队产出高质量成果,近年来发表科研成果300余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获得市级及以上科研奖励30余项。
学院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坚持教学改革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施“优秀本科生三进提升计划”等。近年来,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在省级及以上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奖400余项,其中获MCM国际奖7项,国家奖50余项、省奖350余项。近年来,大批毕业生考取了包括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硕士研究生,考研率保持在25%以上。毕业生考上公务员,进入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企业和高科技公司就职受到好评,整体就业率达到98.5%。
学院将继续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以标志性项目和成果引领学科发展,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把学院建设成具有国内一流特色的地方性强院。
18.传媒学院
传媒学院成立于2011年,是学校为积极应对新时期文化产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和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在整合优化校内外优质资源和师资力量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全新模式、特色发展的应用型学院。
学院现设广播电视编导、动画、数字媒体艺术三个本科专业和影视编导1个专科专业。教职工46人,其中专任教师34人,包括副教授以上职称12人、讲师22人,博士5人、在读博士4人。
教师承担教育部人文课题1项,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4项;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50余项,枣庄市社科应用课题70余项;横向课题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CSSCI期刊20余篇,核心期刊50余篇;出版著作6部,主编、参编教材6部。获得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6项,山东省青年教师竞赛奖2人次,获得山东省课件大赛奖2人次,完成校级课程建设6项,获得学校各类教学奖项20余人次。
2021年9月,学院迁至薛城校区。7000余平米的传媒教学实验楼里,教学科研设施齐全。其中,教学类实验室总面积2400余平方米,包括新媒体影像创作实验室、数字调色室、声音设计实验室、新闻演播室、数字摄影实验室、数字后期包装实验室、声音设计实验室、虚拟演播室、定格动画拍摄室、综合画室、三维建模实验室、枣庄学院融媒中心等教学实验室设施;艺术实践工作室总面积300余平方米,包括雕刻时光工作室、二维动画工作室、影视技术工作室、纪录片创作室、造型艺术工作室、数字媒体工作室、VR体验制作室等;仪器设备总值2400余万元。
另外,学院拥有枣庄市新闻传媒中心、枣庄各区市融媒体中心、枣庄市消防支队、山东泉水叮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枣庄市一甲动漫股份有限公司、漫博通国际动画制作(北京)实习基地、山东新影教育、烟台奇点数字影像等实践实训基地。先后与业内两大著名企业,杭州时光坐标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凤凰卫视教育集团签署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培训协议,开展联合办学,合作培养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19.城市与建筑工程学院
城市与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于2013年。现有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在校生627人。土木工程专业为山东省一流专业,2017年入选教育部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5人,其中专任教师35人,其中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博士17人、在读博士5人,双师型教师13人,聘有台湾中山大学教授高志明等13名客座教授。
教学硬件设施配套完善,拥有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给排水实验教学中心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内设绿色建筑材料实验室、水质工程实验室等16个分室,仪器设备总值达2190余万元,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建有土木工程减灾与生态修复科研创新团队,枣庄市城乡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枣庄市公路与矿区地质减灾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等5个地厅级的实验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范,目前已与三一筑工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枣建建设集团等12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践实训实习基地。近几年,我院教师承担各级教学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8项;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被SCI、EI收录30篇;取得发明专利10余项。
学院坚持育人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确保育人质量。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挑战杯”获得银奖,并有多名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得奖励,考研率达30%以上,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
重点实验室
重点学科
可授予的学位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授予学位 | 所在学院 | 校区 |
050101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 | 文学院 | 薛城校区 |
050103 | 汉语国际教育 | 文学 | 文学院 | 薛城校区 |
050306T | 网络与新媒体 | 文学 | 文学院 | 薛城校区 |
120402 | 行政管理 | 管理学 | 健康管理学院 | 薛城校区 |
120410T | 健康服务与管理 | 管理学 | 健康管理学院 | 薛城校区 |
050201 | 英语 | 文学 | 外国语学院 | 薛城校区 |
050207 | 日语 | 文学 | 外国语学院 | 薛城校区 |
050241 | 世界语 | 文学 | 外国语学院 | 薛城校区 |
070101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理学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薛城校区 |
071202 | 应用统计学 | 理学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薛城校区 |
020302 | 金融工程 | 经济学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薛城校区 |
020305T | 金融数学 | 经济学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薛城校区 |
080206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工学 | 机电工程学院 | 市中校区 |
080202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机电工程学院 | 市中校区 |
080205 | 工业设计 | 工学 | 机电工程学院 | 市中校区 |
080601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机电工程学院 | 市中校区 |
080803T | 机器人工程 | 工学 | 机电工程学院 | 市中校区 |
080806T | 智能装备与系统 | 工学 | 机电工程学院 | 市中校区 |
080701 | 电子信息工程 | 工学 | 光电工程学院 | 市中校区 |
080705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光电工程学院 | 市中校区 |
080703 | 通信工程 | 工学 | 光电工程学院 | 市中校区 |
080710T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工学 | 光电工程学院 | 市中校区 |
070301 | 化学 | 理学 | 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 | 市中校区 |
081301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工学 | 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 | 市中校区 |
070302 | 应用化学 | 工学 | 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 | 市中校区 |
081503 | 矿物加工工程 | 工学 | 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 | 市中校区 |
080401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 | 市中校区 |
071002 | 生物技术 | 理学 | 生命科学学院 | 市中校区 |
071001 | 生物科学 | 理学 | 生命科学学院 | 市中校区 |
071003 | 生物信息学 | 理学 | 生命科学学院 | 市中校区 |
090104 | 植物科学与技术 | 农学 | 生命科学学院 | 市中校区 |
090112T | 智慧农业 | 农学 | 生命科学学院 | 市中校区 |
081302 | 制药工程 | 工学 | 食品科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市中校区 |
082701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食品科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市中校区 |
082702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工学 | 食品科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市中校区 |
083002T | 生物制药 | 工学 | 食品科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市中校区 |
070501 | 地理科学 | 理学 | 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 薛城校区 |
070504 | 地理信息科学 | 理学 | 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 薛城校区 |
120901K | 旅游管理 | 管理学 | 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 薛城校区 |
120902 | 酒店管理 | 管理学 | 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 薛城校区 |
040201 | 体育教育 | 教育学 | 体育学院 | 市中校区 |
130204 | 舞蹈表演(国际标准舞) | 艺术学 | 体育学院 | 市中校区 |
130204 | 舞蹈表演(中国舞) | 艺术学 | 音乐与舞蹈学院 | 薛城校区 |
130202 | 音乐学 | 艺术学 | 音乐与舞蹈学院 | 薛城校区 |
130205 | 舞蹈学 | 艺术学 | 音乐与舞蹈学院 | 薛城校区 |
130208TK |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 | 艺术学 | 音乐与舞蹈学院 | 薛城校区 |
130401 | 美术学 | 艺术学 |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 薛城校区 |
130502 | 视觉传达设计 | 艺术学 |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 薛城校区 |
130503 | 环境设计 | 艺术学 |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 薛城校区 |
130504 | 产品设计 | 艺术学 |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 薛城校区 |
130405T | 书法学 | 艺术学 |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 薛城校区 |
120204 | 财务管理 | 管理学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薛城校区 |
120202 | 市场营销 | 管理学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薛城校区 |
20102 | 经济统计学 | 经济学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薛城校区 |
040106 | 学前教育 | 教育学 | 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 | 市中校区 |
071101 | 心理学 | 教育学 | 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 | 市中校区 |
040107 | 小学教育 | 教育学 | 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 | 市中校区 |
08090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市中校区 |
080903 | 网络工程 | 工学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市中校区 |
080911TK | 网络空间安全 | 工学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市中校区 |
080910T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工学 | 人工智能学院 | 市中校区 |
080905 | 物联网工程 | 工学 | 人工智能学院 | 市中校区 |
080717T | 人工智能 | 工学 | 人工智能学院 | 市中校区 |
130310 | 动画 | 艺术学 | 传媒学院 | 薛城校区 |
130305 | 广播电视编导 | 艺术学 | 传媒学院 | 薛城校区 |
130508 | 数字媒体艺术 | 艺术学 | 传媒学院 | 薛城校区 |
081001 | 土木工程 | 工学 | 城市与建筑工程学院 | 市中校区 |
081003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城市与建筑工程学院 | 市中校区 |
081005T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工学 | 城市与建筑工程学院 | 市中校区 |
030503 | 思想政治教育 | 法学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薛城校区 |
060101 | 历史学 | 历史学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薛城校区 |
师资力量
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95.5%,教授、副教授480余人,专兼职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20余人。拥有双聘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省部级专家30余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山东省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7个、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1个、山东省人才引育团队4个、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
学生人数
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台港澳地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33万人。